近日,四川省蒲江县检察院未检检察官曾雪刚换上志愿者的红马甲,来到下沉小区值守。刚刚到岗,他就接到一位居民的反映:“我看见一个穿球衣的男娃娃从4楼自家阳台翻下来,顺着外墙搭建的脚手架爬下一楼,到超市买东西。”这一情况引起了曾雪刚的注意。
少年为何要翻窗外出购物?望着眼前10多米高的脚手架,曾雪刚既有些担心又有些不解。在社区网格员的帮助下,曾雪刚找到了这名少年。
“我看到那些跑酷的视频,也想试试能不能从那儿下去。下去之后我只买了一瓶水就从大门回来了。”少年表示自己只是出于好奇,并表示认识到了错误。
“娃娃翻窗时你在哪里?”听完少年的回答,曾雪刚将目光移到了他母亲的身上。少年的母亲说:“我也不晓得啊,刚才我在弄饭。”
曾雪刚随即启动了“普法模式”:“那可不行,娃娃的人身安全你们要随时注意,更何况现在是疫情防控时期。这样的行为不仅违反了防疫规定,而且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按照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规定,监护人是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父母应该做好监护和教育工作。”
“以后我们一定注意,谢谢检察官。”听完曾雪刚的话,这对母子如此表示。
日前,北京市朝阳区法院的法官前往涉事地点勘验,现场签发停止噪声侵扰的诉前行为保全裁定,化解一起邻里纠纷,还静于民。这是北京首例“噪声侵扰”诉前禁止令。
2021年底,胡女士一家搬到了徐女士隔壁,其长期高频率、大音量使用钢琴,还开设有直播课程,而其弹奏钢琴的房间与徐女士家两间卧室仅一墙之隔。徐女士是高龄孕妇,受噪声影响,曾不止一次与胡女士协商,但均未协商一致。今年7月,徐女士向朝阳区法院申请诉前行为保全措施,希望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当前的噪声扰民问题。
案件承办法官李珑收到申请后,了解了噪声侵扰的经过及具体情况,实地勘验现场,最终认定胡女士弹奏钢琴已达到噪声污染的程度。徐女士申请诉前行为保全措施符合法律规定,于是,李珑法官向胡女士签发民事裁定书。收到裁定书后,胡女士将钢琴挪移到其他与邻居墙壁不相邻的房屋,并申请解除禁止令。随后,法院再次核实现场环境,并确认未继续发生噪声侵扰行为后,出具解除禁止令的裁定。
对此,李珑说,近年来,噪声污染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对于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受害人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前向管辖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相较于诉讼程序,申请诉前禁止令更为简易、快捷,不仅有利于及时制止正在发生的侵权行为,也有助于促成双方和解,为噪声污染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9月9日,中秋节前一天,在河南省郑州市郑州东站西广场,来往的人流明显增多,大部分人是赶在节前乘坐高铁回家过节,也有一部分是从外地赶回来过节的。
当天上午8时,在派出所参加过早点名后,郑州市公安局郑东分局东站派出所副所长刘翠萍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就来到东站西广场的警务工作站交接班。因警力有限,东站派出所的巡逻防控分为两班,每一班24小时,除了要参加“四警联动”的武装巡逻任务,还要在便民服务车旁接受群众询问及求助,遇到突发紧急情况,还要第一时间处置。
“警察同志,我岁数大了,第一次坐高铁,都需要带啥啊?”上午9时许,刘翠萍在西广场接到一名老人求助。老人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行程码,刘翠萍就根据他提供的信息和其家人取得联系,在确定近期没有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后,又带他去最近的核酸检测点做核酸。
安置好老人,已是上午10时,刘翠萍满脸是汗,她已经打了近10个电话,除了和老人家人联系,还要和辖区办事处及防疫等多部门联系。
“在西广场执勤,接受群众求助是最多的事,有丢失物品的,有补证件的,有问路的等,一天最多能接到上百起。”刘翠萍一边说,一边不忘给所里通报一下处理结果。参加完巡逻,已是中午12点,为了不耽误群众问询,刘翠萍安排大家轮流吃饭,她是最后一个吃……
傍晚时分,刘翠萍还在紧张地忙碌着。“虽然我们没有破过什么大案,也没做过什么大事,就是这样的琐碎重复,但当我在朋友圈里看到那么多人在晒回家团聚时,会感到一丝欣慰,会觉得这份团圆中有我们的一点点贡献!”刘翠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