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佳,俞鹏飞,刘锦涛,戴宇祥,马纯良,朱宇,俞振翰,李晓春,姜宏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经保守治疗后,随着症状和功能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的大小可能会长期缩小[1]。近年来,随着MRI的普及运用,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椎间盘病变可以变小,甚至可以完全消失[2-4]。根据椎间盘突出率与吸收率的计算方法[2],临床上将突出率超过50%的椎间盘突出定义为巨大型LDH[5]。如何处理一个有手术指征但又可能重吸收的巨大型LDH患者,临床上非常棘手,要把握好非手术和手术适应证。对此,笔者从影像学突出物测量角度对巨大型LDH患者保守治疗的预测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巨大型LDH的影像学分型来预测椎间盘重吸收的发生率,以期提高治疗成功率。
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首选保守治疗的巨大型LDH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并按影像学类型进行分组。
①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肢根性痛,直腿抬高试验呈阳性,伴或不伴下肢受累神经根节段相对应的肌力减退、感觉异常等。②突出物超过或离开原椎间隙下移或上移,形成圆形或卵圆形孤立团块;责任节段突出的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中线的50%[5]。
①符合巨大型LDH诊断标准。②无马尾神经损伤表现,无进行性运动神经损伤症状及体征。③患者知情同意,愿意按医嘱服用药物,并按要求完成随访。④肌电图显示运动神经传导无损伤或轻度损伤(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或轻微减慢:腓总神经潜伏期≤4.2 ms,波幅≥3.5 mv;胫神经潜伏期≤4.8 ms,波幅≥3.8 mv)[6]。⑤年龄为14~70岁,男女不限。
①孕妇、哺乳期妇女或备孕女性。②脊柱侧弯畸形、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炎症性疾病。③合并有重要器官的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严重的脊柱退变性疾病,如腰椎滑脱、严重椎管狭窄、神经节囊肿等。
(1)卧床休息。
(2)根据辨证,口服消髓化核汤加减8周,组方如下:
生黄芪20 g,炙黄芪20 g,防己10 g,当归10 g,川芎15 g,白术10 g,地龙10 g,水蛭6 g,威灵仙10 g,木瓜10 g,白芥子6 g。
(3)辅助用药: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一般不用或仅用1~2周,塞来昔布200 mg,2次/d);神经营养剂(甲钴胺片500 ug,3次/d,口服4~12周)。
(4)手术指征及方式。手术指征:①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②治疗期间出现症状或/及体征进行性加重;③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病情及腰椎退变情况,选用:①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②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③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1.6.1 突出率与吸收率测定[2]
见图1,设上位椎体后缘的中点到椎管后壁长度为a(椎管直径),突出物最高点到椎管后壁距离为b,突出率=[(a-b)/a]×100%,吸收率为治疗前后突出率的差与治疗前突出率的比值。
图1 MRI上测量椎间盘突出率
1.6.2 Komori改良分型[7]
见图2,①1型:后方黑线完整;②2型:后方黑线连续性中断;③3型:突出的椎间盘超过了母盘的高度。
图2 Komori改良分型
1.6.3 增强MRI上突出物的边缘强化(牛眼征)[8]
椎间盘游离至硬膜外间隙,可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炎性反应的发生,周围形成肉芽组织,表现为环形强化,中心游离椎间盘无强化,称为“牛眼征”(图3)。
图3 由左至右可见:在矢状位、冠状位和轴位,可见突出物周围有环形增强信号(牛眼征)
1.6.4 椎间盘突出的方向[9]
根据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和方向,分为头侧游离型、水平突出型和尾侧游离型,见图4所示。
图4 由左至右可见:头侧游离型、水平突出型和尾侧游离型
本组41例,初诊时均接受MRI检查;共有6例最终接受手术治疗,手术率14.63%。其余35例患者在保守治疗后1年内进行了至少1次MRI复查,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14~62(37.97±11.06)岁,取初次、末次MRI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全部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连续随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马尾神经损伤症状。
35例保守治疗患者的治疗前突出率为(85.05±15.06)%,治疗后为(54.52±35.27)%,吸收率为(34.61±41.08)%。为便于观察统计,本研究定义吸收率≥50%者为明显吸收,30%~50%为部分吸收;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本研究将RR<30%者统计为无明显吸收。MRI复查显示,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重吸收现象,如表1所示。
表1 各观察指标分别出现重吸收的例数
表2可见,Komori 2型与3型患者经治疗后的吸收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牛眼征阳性组的吸收率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侧游离型的吸收率显著低于水平突出型和尾侧游离型患者(P<0.05)。
表2 各影像学类型患者吸收率比较
目前相关研究认为,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现象发生的时间多在1年内[10]。其中巨大型LDH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其重吸收发生时间平均为9个月,早于其他类型[11]。Macki等[3]对50余例巨大型LDH自发吸收病例进行研究,发现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多发生在(1.33±1.34)个月,影像学MRI观察到椎间盘髓核自发缩小或消失的时间在(9.27±13.32)个月,认为大部分巨大型LDH患者可首选非手术治疗。Ramos等[12]对72例LDH患者进行随访,发现59%的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同时其椎间盘突出髓核组织在1年内消失。Kim等[13]报道3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出现自发吸收现象的病例,1例L3-4突出者在保守治疗2个月后突出物完全吸收,1例L2-3突出者在9个月发现突出物大部分吸收,另1例L2-3突出患者在2年后复查MRI发现突出物完全吸收。Orief等[14]通过对百余例LDH患者进行研究,有6例在保守治疗3~6周后腰痛等症状缓解,其椎间盘自发吸收发生在疼痛缓解后的4~9个月。Cribb等[15]发现,非手术治疗的巨大型LDH一般会出现突出物体积缩小,且大部分在6个月内缩小至最初的1/3。
Komori[7]研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移位越大、突出程度越大、体积越大,越易于吸收,且突出物的吸收概率与突出级别呈正相关性。Autio等[8]也报道发现,大的突出物发生重吸收的可能性也越大 。分析其机理,当椎间盘脱出面积越大,接触血运面积也越大,越有可能发生新生血管的进入,易出现椎间盘缩小,临床症状也越能得到缓解[16]。Benoist等[17]认为,大多数突出髓核可以不经手术等干预手段而发生重吸收现象。研究发现,发生重吸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突出组织周围长入新生血管,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8],使突出物缩小。②暴露于血液循环的椎间盘组织引起机体自身的反应,从而被免疫溶解[19]。③椎间盘退变过程中,MMPs的活性显著升高,降解酶抑制酶含量相应降低,加速了突出组织发生降解现象[20]。④突出组织初期可能有水肿或血肿,在急性期后,突出物发生了脱水和血肿吸收现象。
目前,国外学者认为,增强MRI周围强化可能与腰椎间盘突出物血管化及炎性肉芽组织形成有关[21]。Autio等[22]通过增强MRI的研究发现,边缘强化的厚度及信号强度越大的椎间盘突出物,越容易发生重吸收,并以此认为,增强MRI上出现突出物周围的环形强化信号,是重吸收的有利因素。Kawaji等[23]对21例保守治疗的LDH患者进行观察,其增强MRI上均显示“牛眼征”,患者在症状缓解期的突出物环形强化部分体积明显缩小,故认为增强MRI是预测腰椎间盘突出后重吸收的重要手段。Splendiani等[24]对64例行增强MRI检查的LDH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25例出现了环形增强现象,其中23例患者在非手术治疗后出现了重吸收现象,由此认为牛眼征预示着突出物的重吸收。增强MRI下出现环形增强,说明突出物是以髓核为主;而无增强信号则表明突出物中有很大比例是软骨终板[12],在软骨含量较大的椎间盘突出中,新生血管和巨噬细胞浸润较少发生,椎间盘重吸收可能性相对减小,导致临床症状无法缓解[25]。对于“牛眼征”环形强化的患者,增强MRI显示突出物边缘大量的炎性反应,使得患者在急性期由于周围炎性反应较重,往往疼痛剧烈[26]。然而这些突出物周围的炎性反应可能正是椎间盘重吸收的关键因素[27],所以在临床上,对于疼痛程度较轻或者能耐受疼痛的患者,笔者建议不使用或尽量减少消炎镇痛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