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浩明,陈金星,李思敏
(1.五华县气象局,广东五华 514400;2.大埔县气象局,广东大埔 514200;3.平远县气象局,广东平远 514600)
干旱灾害广泛影响农林牧业和生态环境,开展干旱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干旱事件频发,关于干旱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1-3]。气象干旱指数(Drought Index,DI)是干旱研究的核心,不同的指数有不同的适用性,学者们开发了多种干旱指标研究了多个地区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4-7]。王春林等[8]根据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SAPI)和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M)构建了逐日DI,适用于刻画干旱的季节性区域性差异。DI干旱指标通过广东省气象局业务准入评审,成为广东省气象部门现行气象干旱指标标准[9]。
梅州地处粤东莲花山以北,是广东少雨中心之一,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具有冷热悬殊、气流闭塞和易旱易涝等气候特点。粤东北地区是以梅州为高值中心的极端降水异常区和敏感区之一,也是干旱发生的高风险区[10],有必要对梅州的气象干旱特征进行研究。目前对梅州地区的气象干旱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少,因此本研究拟使用逐日气象DI,计算得到月干旱指数(MI)和年干旱指数(YI),分析梅州近56年气象干旱特征,探究其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以期为梅州市气象干旱监测预测和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使用的资料来源于广东省气候中心统计的梅州市7个国家站的单站逐日气象DI。参考广东省气象部门现行气象干旱指标标准,梅州MI定义为单站月内小于0的逐日DI之和除以月总天数,再取7个站的平均。YI为年内12个月MI的平均。YI与MI均为负值,值越小表征干旱程度越强。参考《GB/T 20481-2017气象干旱等级》[11]和王春林等[9]的研究,给出表1,YI指标可参照DI和MI指标。
表1 气象干旱等级标准
干旱过程:DI连续10 d为轻旱以上等级时认为发生一次干旱过程,在干旱过程中,当DI连续10 d为无旱等级时认为干旱过程结束[12]。年干旱强度:年内所有干旱过程内的达轻旱等级的DI之和为年干旱强度,数值越小代表干旱过程强度越强。干旱是一个较为长期的阶段性过程,YI未考虑到非干旱过程的某日DI对干旱的夸大作用,因此定义年干旱强度与YI作对比。本研究定义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翌年2月为冬季。
本研究统计了梅州MI、YI、年干旱强度等统计量,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干旱变化趋势,并结合M-K突变检验法和Molet小波分析研究干旱变化的气候突变和周期特征。考虑到DI仅与标准化前期降水指数和常年平均相对湿润度指数有关,而造成干旱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DI不能代表广义上的干旱[13],因此本研究仅针对气象干旱,在日常旱情分析研判时仍需结合多方面因素来综合考虑。
计算梅州市1965—2020年的月平均雨量与MI的关系可知,雨量与MI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843,计算t=4.963>t0.01=3.169,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t检验。MI为负值,越小表征干旱程度越强。雨量越小,MI越小,干旱程度越强,因此干旱与雨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另外,梅州市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汛期雨量充沛,发生干旱的几率小;1月MI值接近-0.5,11和12月MI多年平均甚至达到了轻旱等级,说明秋末到初春梅州基本处于干旱的状态。经统计,近56年梅州发生干旱过程次数共有104次,其中春旱14次、夏旱13次、秋旱33次、冬旱44次,秋冬连旱18次、冬春连旱9次,夏秋连旱11次、春夏连旱2次。这说明梅州秋冬季易发干旱,春夏季次之,这与雨量的季节分布大致相反。因此,虽然梅州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相对充沛,但是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秋末到初春极易发生气象干旱。
1)趋势分析。
图1为1965—2020年梅州市YI趋势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近56年梅州YI呈减小趋势,说明梅州的干旱有增强的趋势。但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斜率为-0.000 4,线性相关系数为-0.05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梅州的干旱总体上略有加强但不显著。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来看,干旱呈波动式加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经历了一个平稳阶段。YI最小为2005年的-0.51,全年平均达到了轻旱等级;1977、1991、1996和2020年接近-0.5。上述年份的统计结果表明干旱指数YI的冬季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季节,之后依次是秋、春和夏季;1977年春季和2005年冬季平均达到中旱等级,2020年冬季达到重旱等级。这表明梅州秋冬季易发干旱,但强度不强,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概率小。
图1 1965—2020年梅州市年干旱指数变化趋势
2)M-K突变检验。
M-K突变检验法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其优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
图2为YI突变检验图,由UF曲线可知,1965—1969年以及2004—2015年YI有减小趋势,1972—2003年YI有增大的趋势;3个时间段UF曲线均未超出0.05显著性水平临界线,说明YI减小或增大的趋势都不显著。从UF和UB曲线交点来看,分别在1966、1968、1996、2002、2009和2019年有一个交点,且均位于0.05显著性水平临界线内。经分析后认为,1966和2002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使梅州干旱趋向加强;1968年附近发生一次气候突变使梅州干旱趋向减弱。
图2 1965—2020年梅州市年干旱指数M-K突变检验
3)周期分析。
由YI的Morlet小波分析系数实部图(图略)发现,梅州干旱变化过程中存在多个时间尺度特征。总的来看,梅州56年的干旱演变过程中存在16年左右的大周期:1965—1975年发生一次干旱与非干旱交替的振荡,1998—2020年发生准两次非干旱与干旱交替的振荡。1976—1988和2003—2019年各发生两次8年左右的干旱与不干旱振荡。除20世纪80年代初期,整个时间长度里存在多次准3年的小周期振荡。
图3给出了梅州YI的Morlet小波功率谱与小波全谱。黑色虚线为影响锥,该线以下受到边界效应的影响,周期特征存在不确定性。黑色实线和红色虚线为0.05水平显著性检验线。从小波功率谱可以发现,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的频域和时域中心有两个,其中心坐标分别为(3,1976)和(3,1998),同时能量在每个中心的时域集中范围分别为1968—1980和1988—2018年,说明以上两个时段内梅州的干旱趋向具有确定的和显著的准3年的周期特征。从小波全谱来看,谱线存在3个明显的峰值,即干旱指数YI存在准3、8和16年左右的主要周期。为了检测上述周期是否具有气候学意义,使用α=0.05红噪声标准谱作为背景谱对干旱指数YI进行显著性检验发现,只有3年左右周期的谱线大于显著性检验线,说明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为YI的主周期。
图3 1965—2020年年干旱指数小波功率谱(a)与小波全谱(b)
干旱是一个阶段性过程,YI未考虑到非干旱过程的某日DI极值对干旱的夸大作用,因此定义年干旱强度:年内所有干旱过程内达到轻旱等级的DI之和为年干旱强度。图4揭示了梅州市年干旱强度的变化趋势。由强度曲线可以看出,整个时间序列干旱强度波动起伏,较干旱的年份有1968、1977、1996、2005和2020年。趋势分析表明,近56年梅州的干旱强度略有加强,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干旱强度较大的年份和多年的趋势变化基本上都与YI的结果相似,对年干旱强度进行M-K突变检验和Molet小波分析(图略)的结果均与YI的结果相似,说明DI极值对干旱演变过程的影响不大。
图4 1965—2020年梅州市年干旱强度变化趋势
1)1965—2020年梅州的气象干旱程度与月平均雨量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56年来梅州干旱过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秋末到初春极易发生气象干旱,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小。
2)线性回归趋势分析表明,近56年梅州的干旱趋势总体上略有加强,但是不显著。干旱呈波动式加强,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经历了一个平稳阶段。
3)M-K突变检验表明,1965—1969和2004—2015年梅州干旱趋向加强,1972—2003年干旱趋向减弱,但都不显著。1966和2002年前后分别发生一次气候突变使梅州干旱趋于明显;1968年前后发生一次气候突变使梅州干旱趋向减弱。
4)梅州干旱演变过程中存在准16、8和3年振荡周期,其中准3年周期振荡具有最强的能量并且通过红噪声检验,是干旱变化的主周期。1968—1980和1988—2018年2个时段内的干旱趋向具有明显的准3年周期特征,并且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
5)年干旱强度的变化趋势、突变以及周期特征与年干旱指数相似,非干旱过程的DI指数极值对干旱演变过程的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