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水利支撑影响下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特征研究

2022-10-26 08:12
中国园林 2022年9期
关键词:运河水利景观

蒋 鑫 林 箐

水文系统作为自然系统中重要的层级,对城市环境建设和演变有关键性影响。其中运河作为一类重要的传统水利工程,其疏通开凿不仅使得自然河流系统连通形成一个水运网络,以满足物资商品运输的需求,还有效促进了沿线区域的城镇兴起、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景观营建[1]。运河各项功能的实现首先需要依靠运河水利系统的支撑配合和协同运行,运河沿线区域也因此形成了以运河水利为核心突出特征的传统风景体系。

后申遗时代运河遗产和运河景观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充分研究和发掘运河历史文化景观有利于深入理解其价值内涵。大运河作为尺度宏大的线性文化遗产[2],是古代国土规划和区域营建的典范,但现有关于运河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某区段的散点研究或城区尺度的微观研究,缺少从宏观尺度出发对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整体性的解读。有关淮扬运河段景观的研究主要关注水利变迁、城景营建和遗产利用方面[3-7],对于沿线风景体系特征的研究多聚焦于城市单体或瘦西湖、盐商园林等景观个体[8-9],较为缺乏对于运河水利与风景营造关联性的纵深化研究,对于区域风景体系总体特征的挖掘仍显不足。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借鉴学者对于大尺度风景系统及区域水系影响下传统风景营建的相关研究[10-11],选取大运河中具有代表性的淮扬运河段,于区域层面介入,以整体性、系统性探究运河水利的运行机制、结构单元,以及其支撑下的传统风景体系不同层次的景观特征,阐明运河水利对风景营造过程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框架

本研究以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为核心空间范围,涉及扬州、淮安等沿线城镇,由于淮扬运河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尺度庞大的运河水系网络,因此宏观研究时以其所在的江淮下游平原作为地理单元。自春秋末年开凿邗沟迄今淮扬运河已有2 500余年的历史,在时间维度上本文聚焦于古代淮扬运河沿线传统风景体系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发育最为完善的明清时期。主要包括三部分研究内容:1)基础研究,梳理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自然环境基础和历史演变过程,由大尺度地理单元切入阐述区域水系网络的演变规律;2)结构研究,具体解析包括水源供给、通航水道、防洪调蓄在内的3个运河水利系统结构单元,分析运河水利作为人居环境支撑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支撑作用;3)特征研究,从城郊水利景观、城池园林景观、邑境文化景观3个层面系统探讨运河水利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的渗透影响和作用特征。

2 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环境基础与历史演变

2.1 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环境基础——在江河湖海之间

淮扬运河所处的江淮下游平原地区东临黄海,南滨长江,北受黄淮,西接丘岗,处在江河湖海之间,丘与岗、江与海、河与湖等自然地理要素为淮扬运河的营建提供了广阔的环境基础,表现出湖塘联串、水网密布的水文特征。区域内地势平坦,来自西部低山丘陵间的汇水为运西湖泊的发育和成长提供了地貌基础[12]。早期江淮之间遍布湖塘,黄河夺淮后带来的洪水彻底打破了古淮河的水文环境,并直接造成了洪泽湖及运西诸湖的扩大[13],由于运河中段漕船多行于湖中,故明代称为“湖漕”。此外,长江岸线南迁和苏北海岸线的东迁亦是淮扬运河河线扩展的重要引导因素[14]。由此可见,江淮之间优越的水文条件既为淮扬运河的营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但同时也面临着江河湖海的频繁变迁,为了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环境,于是历代都着力于淮扬运河的水利建设(图1)。

图1 淮扬运河沿线水利营建的自然环境基础(底图引自Google Earth)

2.2 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历史演变

根据大运河修筑的阶段可将淮扬运河营建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时期:早期运河时期,隋唐大运河时期和京杭大运河时期[15],各个阶段受到国家层面整体运河连通和黄运关系的影响,运河水利建设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要点。

2.2.1 早期运河时期(春秋—魏晋)

早期运河起源于军事运粮和作战需求,全国性统一的运河系统网络尚未成型,多为连接自然河湖的短线区间运河。在江淮之间湖塘遍地、水网密布的优越天然条件下,沟通江淮的水运要道应运而生,《左传·哀公九年》[16]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由于早期区域水环境极不稳定,之后屡次对河线进行改道或延伸,当时工程技术水平低下,淮扬运河沿线的水利设施主要以堰埭为主,运道尚未渠化,承载能力实为有限。

2.2.2 隋唐大运河时期(隋—两宋)

隋统一后于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了连接国都规模空前的东西向大运河,淮扬运河开始成为国家漕运生命线中的重要一环,地理位置十分突出。于是这一时期对河道(尤其是南北运口)进行了再凿、扩展工作,随着水利工程技术的提高,沿线出现了诸多水闸以代替早期堰埭,并开始对运道进行渠化,淮扬运河水系网络初具雏形[17]。

2.2.3 京杭大运河时期(元—清)

元代定都大都后修筑起连接北京和杭州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淮扬运河作为大运河咽喉的突出地位并未改变,但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黄河夺淮事件对于淮扬运河沿线区域水环境却产生了近乎逆转的巨大影响:黄淮水合流造成运道屡变、水患频发,故明清两代于此修建了高家堰-清口水利枢纽,并实施导淮入海入江工程,历经明清两代几百年的经营,淮扬运河水利治理日臻完善。

总结淮扬运河水利营建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规律:1)运河及支线运河网络密度不断增大且愈趋于稳定,尤以南北运口处河线变迁最频繁、水利设施修筑最密集;2)随着海岸线的东移、长江岸线的南迁,淮扬运河及支线运河网络不断随之拓展;3)受黄河夺淮的影响,运西湖泊潴积扩大,为防洪排涝,修筑闸坝并疏凿形成了多条归海、归江河道(图2)。由此可见,淮扬运河在对区域水环境的不断适应与调节的过程中逐渐发育完善,体现出迭代嬗变和层积叠加的时空发生规律,其中运河水利建设是其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对于区域水环境演变和运河水系网络形成具有强烈的牵引作用。

图2 淮扬运河区域水环境演变过程及规律

3 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支撑作用与运行结构

3.1 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支撑作用

运河水利系统是一个包含河道、堰埭、闸坝等水工设施的庞大复杂综合系统,具有水源供给、通航行运、防洪排涝等多种功能,承载着人类为解决水患和营建稳定生存环境的智慧[18]。淮扬运河水利系统作为人工干预自然而形成的人居环境支撑系统,其作用体现在2个方面:1)运河水利系统的正常运转首先保障了漕运的正常运行,构建了淮扬地区健全完整的水系统网络和生态安全格局,为沿线城镇的选址营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条件[19];2)运道的开凿、闸坝等水利设施的修筑也对城镇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城濠防御、水陆交通、风景营建及城市文化的形成皆与运河水利互动关联,满足了生产、生活及生态的多元需求。

3.2 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结构单元与运行机制

根据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功能特点和主要发挥的作用,可以划分为水源供给、通航水道和防洪调蓄3个子单元[20](图3)。3个单元协调工作、互相支撑,共同构成完整的水利运行系统,不仅为淮扬运河航运的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水利系统的各项设施也成为风景营建的重要基础要素,塑造了以水利为突出特色的沿运景观风貌。

图3 淮扬运河水利系统的运行结构与组成单元

3.2.1 水源供给单元

水源供给单元主要包括引潮济运、引塘济运、湖泊水柜济运3种方式。早期淮扬运河南端长江运口处设潮闸引入江潮,如明代仪真设“五坝五闸”,与城南天池一起作用调蓄内河水位,后成为仪征城南风景营造的场所[21]。陂塘济运是缓解运河水源不足的重要方式,唐代扬州河段因水源紧张,杜亚在扬州城西开凿渠道,引爱敬陂(陈公塘)和勾城塘的水,分别经太子港和乌塔沟沿蜀冈南麓到达扬州城西的南隅,接通邗沟以济运,另有上、下雷塘和小新塘合称“扬州五塘”,自唐至明代为扬州运河济水,陂塘济水工程促进了运河水网体系的成熟,沟通了西北岗地与城镇的风景脉络。淮扬运河的中段和北段沿运经过了运西诸湖和洪泽湖,故自古就注重利用沿途湖泊作为水柜济运补水,通过堰闸等设施控制湖泊来水、调节水量。

3.2.2 通航水道单元

通航水道单元指包括运河河道本体及节制水流、调整水位、助航通漕的堰埭坝闸等水工设施。早期运河上多修筑堰埭,宋代淮扬运河上开始出现斗门船闸,并演化成更为复杂的复闸和澳闸,至明代沿线已形成一系列水闸,《漕河图志》[22]记载沿线有水闸79座,如永乐年间清江浦之上由北向南依次建新庄(天妃)、福兴、清江、移风、板闸五闸,递互启闭、平缓水流,在闸坝处也形成了小型聚居点,清江闸处为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处,形成独特的水运交通集核景观。另外通过设置多级河湾迟滞水流以保障通航也是常用的方式,这在扬州城南及淮安城西河段多有体现。

3.2.3 防洪调蓄单元

防洪调蓄单元主要包括泄水闸坝、泄洪河道和沿岸堤防设施。受黄河夺淮影响,淮扬运河水利系统运行由以“补水济运”为主转变为以“防洪排涝”为核心,明清时期实行“蓄清、刷黄、济运”的区域政策[23],历经几百年的时间构建起一个分工明确、上下协调的防洪调蓄体系,包含上:修筑高家堰-清口水利枢纽以防黄水倒灌;中:在沿途湖区依次修筑月河和堤防工程以阻挡洪水,使得河湖分离;下:实施导淮入海入江工程,在高邮、扬州等城镇修筑包含归海五坝、归江十坝在内的泄洪闸坝和河道(图4)。防洪调蓄单元确保了区域内的水环境安全,形成了月河、堤坝等以防洪排涝为核心的水利景观。

图4 清代淮扬水利全图[底图引自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淮扬水利图说》]

4 运河水利影响下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传统风景体系特征

在江河湖海之间,淮扬运河充分利用水网湖泊密布的自然山水基底,疏凿运道互相连通,利用江湖为源引水济运,修筑闸坝防洪调蓄,最终形成了由淮扬运河及诸多支线运河和泄水河道组成的庞大密集的运河水系网络,这个过程体现了人工开凿的运河水利系统对自然山水环境的适应、调节和利用。运河水利对于区域风景营建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城郊、城池、邑境3个空间尺度和维度:运河水利设施的修筑直接促进了城镇的兴起和水利风景的营建,实现了城郊水利设施的风景化;运河对于城池空间布局结构渗透牵引,融合体现在城池风景及园林景观营造之中;城邑内外的景观还被赋予了深厚的山水审美文化内涵,达到邑境风景文化的升华与凝练。以下分别从城郊水利景观、城池园林景观、邑境文化景观3个层面阐述运河水利影响下淮扬运河沿线区域的传统风景体系特征(图5)。

图5 运河水利对于风景营建的影响与类型

4.1 城郊水利景观——水利设施的风景化

运河、城濠、湖塘的开挖和疏浚,以及闸坝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城镇营建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城郊水利风景的产生,因其开放、公共的属性而成为城郊重要的公共风景名胜,体现出明显的水利设施风景化趋向,具体表征为蓄水济运的湖塘、航运标识的河湾、防洪御泛的堤坝3类水利景观(图6)。

图6 3类水利景观——湖塘景观、河湾景观、堤坝景观

4.1.1 蓄水济运的湖塘景观

淮扬运河沿线的湖泊和水塘多作为水柜,在承担滞洪存蓄、济运供水等水利功能的同时,因其所具有的面状形态特征而逐渐被梳理营建,周围点染亭台而成景,形成沿线区域的风景重心。例如扬州城西北的瘦西湖是由历代城濠水系多次疏浚、改造、整合形成的绵亘6km的带状水域空间,清代因皇帝南巡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著名湖上园林集群;淮安城西的勺湖、月湖和萧湖原是与城外河渠相联的自然坑塘,在水口处设置闸坝以调控水位,起到旱时供水济运、涝时泄洪储水的功能,后经梳理营建而成为号称“三湖胜景”的游赏胜地;高邮城南的饮马塘、邵伯城南的里塘则是城镇连接东部里下河地区的水运节点,面积广阔的水域空间在承担货物转输功能的同时亦逐渐经营成为风景佳地;另外仪征天池、十二圩盐塘则因淮盐掣验、盐船集中停泊而成为城镇外重要的风景汇集场所。

4.1.2 航运标识的河湾景观

运河为了迟滞水流防止河水下泄,经常需要顺势经营设置河湾,起到“三湾抵一坝”的效果,作为通航水道单元以保障漕船顺利通航,因此形成的线性河湾多以塔寺建筑组团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城郊具有标识性的航运景观,典型的有扬州的宝塔湾、新河湾(今三湾),淮安码头镇附近为避黄而形成的“U”形河道等。宝塔湾与新河湾的形成是为缓解水直流而开凿形成的新河,宝塔湾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明万历十年(1582年)在此地建文峰塔,嘉庆《重修扬州府志》[24]中记载文峰塔:“意为文风昌盛、文脉顺达。”文峰塔的修建一方面弥补了风水上的不足,另一方面起到地标引导航向的作用。新河湾据乾隆《江都县志》[25]记载:“新河开浚自南门二里桥……从姚家港入官河。”新河湾作为运河航运的重要节点成为扬州南部区域的边界,亦对于航行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

4.1.3 防洪御泛的堤坝景观

淮扬运河沿线为了防止运西河湖泛滥而不断修筑加固运堤,不仅保障了城镇及行船安全,亦形成防洪御泛的线性堤坝景观。明代淮扬运河中段高、宝、邵相继开通月河后,形成了位于河湖之间延绵百里的运河堤防。“堤”界定了湖泊与运河的边界,使得河湖分开运行,作为抵御洪泛的工程措施成为城镇外围的一道保护屏障,堤上港埠、农田(称“圈子田”,约1.5km宽)亦构成了独特的西堤景观,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湖-堤-河-城”邑境风景格局,成为城西延绵的水利风景界面。另外淮安洪泽湖大堤——高家堰作为明清两代的治水产物,既发挥了拦蓄洪水的水利功能,全长60余km的石堤及堤道也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带。

4.2 城池园林景观——依运而生的风景营造

淮扬运河沿线城镇因运而生,运河水系脉络对城池结构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呈现出依运为界、以河为轴、城水互融的空间布局特征。通过水系、水塘的引入和串联,不仅发挥了水利运输的基本功能,亦形成城池风景游憩、公共活动的中心[26],实现了城池内外风景系统的延续和渗透,并进一步影响了城池风景格局和园林景观的营建过程,具体可以从城缘景观、风景廊道和园林景观3个方面进行解读。

4.2.1 依运为界的城缘景观

淮扬运河沿线城池形态与运河水系的关系十分紧密,历代城址在不断变迁过程中形成了依运为界的城缘景观。城外的运河与护城河萦绕城池,满足军事防护、农田灌溉及生活用水的需求,在淮扬运河中段城镇的城池南北多形成东西方向的减水河以泄洪水,城池边界的河道引导了城镇发展方向,由多条河流形成的水运交汇要道促进了城池边界商贸的繁荣和景观的营建。例如高邮城南北由于澄子河的疏凿使得其边界形态也渐同河流构架嵌合[27],城池南北水关因发达的水运条件而集中了大量市肆祠庙,联动南北门大街形成了商贸鼎盛的城缘景观。

4.2.2 以河为轴的风景廊道

扬州、淮安、高邮、宝应等城镇内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市河(即旧运河)贯通南北,并与城外运河及护城河相通,市河及支河既是城镇供水来源和洪水排泄通道,依靠市河又形成城池的南北向主街,构成“一街一河、街河相依”的格局,两侧分布着重要的衙署机构、学宫寺庙等文化建筑,构成由水系为引领的“以河为轴”的城池风景廊道(图7)。如扬州汶河(即市河,今填埋)两侧有扬州府署、县署、文庙等重要建筑,据载唐代河道之上有12座桥梁[28],汶河是扬州城“十”字形结构的南北轴线;淮安城内市河“文渠”贯通淮安三城,串联运河与城内湖塘和学宫泮池,构成完整的水路系统和风景体系,明天启《淮安府志》[29]称:“城中桥梁悉跨于水上,内外通舟,泄三城水,一郡风气血脉所关。”

图7 淮扬运河沿线城池景观结构与运河关系

4.2.3 因运而兴的园林景观

淮扬运河漕盐运输的功能为沿线城镇累积了巨大的财富,并吸引了大量商贾官署人员在此居住,因而产生了数不胜数的盐商园林和衙署园林。这些园林的营建与运河的疏浚、水道的扩增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运河水利属性,体现在选址布局、营建手法、园林风格等方面(图8):选址上园林多选择濒临运河河道,如扬州城内私家园林多沿运河、市河分布,或围绕湖塘,如淮安城内园林集中于勺湖、月湖周围,以便引水造景;营建手法上善于利用运河疏浚泥土积土叠山,如扬州的康山、小五台及梅花岭皆为利用运河疏浚开挖所堆土山而形成的园林;园林风格上受运河影响,尺度规模都比较大,且多沿运河展开,具有互动开放、公共游赏的外向性特征。另外十分注重外部借景,登高眺望园外的运河水系风景成为园林建筑重要的功能,因此多设置复层眺望建筑以借景江河,如扬州寄啸山庄、个园内的复层建筑及瓜洲临江的“大观楼”等观江楼阁[30]。

图8 运河影响下的园林景观营建特征

4.3 邑境文化景观——风景文化的升华凝练

淮扬运河沿线风景体系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景观实体内容,同时也在不断的社会文化交流过程中升华凝练至精神层面,在更大范围的县域尺度内形成了以运河为核心内涵的地域风景文化,主要表现在邑境“八景”的水文化特征默化和运河景观的诗化表达两方面。

4.3.1 邑境“八景”的水文化特征默化

淮扬运河沿线城镇的“八景”或“十景”撷取邑境之内重要的景观意象进行提炼凝结,多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物的融合,且体现出强烈的对包括邑境之内运河、江河、湖泊等以“水”为核心的景观意象的偏好,形成了寓情于水、意蕴升华的“八景”文化景观。如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景中便有十二景与“水”直接相关,且水的观赏形态十分丰富,包括水面、瀑布、泉水,以及堤岸上的柳、水中的荷花等植物景观;又如“淮安八景”“秦邮八景”中均有六景与“水”有关,“真州八景”“邵伯八景”中均有四景与“水”有关。“八景”实质上是人们对于邑境空间感知的强调和默化,形成邑境内以运河作为内核具有象征意义的空间文化认同。

4.3.2 运河景观的诗化表达

南北交汇、通江达海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扬运河沿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区域之一,许多文人官宦经由大运河而来到淮扬地区,面对江湖宽阔浩渺的自然景色和沿线城镇依运而生的人文景观,留下了数不胜数、璀璨夺目的诗词歌赋,孕育出了有“诗城”美誉的扬州和有“诗渡”之称的瓜洲[31]。浩如烟海的诗歌多以运河及因运河而形成的文化景观作为吟诵对象,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描绘了扬州城内城河相依、桥梁密布的景象;“萧家湖上散晴烟,最好凉秋薄暮天”赞美淮安萧湖迷人的风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则勾画出瓜洲千年古渡的景观风貌。这些作品达到了诗境和景物相通、情境与审美交融、超然时空的深永诗化意境,从中可以窥见古人对于淮扬运河沿线风景以运河为核心的文化感知和情感共鸣。

5 结语

运河水利作为淮扬运河沿线区域人居环境的支撑性系统,各设施单元首先具备水利运行的蓄水、通航、防洪的基本功能属性,为古代沿线区域和城镇的建设发展和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体现出空间复杂性、功能复合性和适调弹性;同时运河水利还深刻影响了沿线区域风景体系的形成过程,体现出运河水利系统与区域环境的高度嵌合,自然景观系统与人工景观系统的互动耦合,山水审美与风景营建的互相融合,并衍生出以运河水利为核心的景观风貌特征。

本文以运河水利为线索,对因其而形成的淮扬运河沿线区域风景体系从多维度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运河水利不仅直接促生了城郊水利景观的产生,还对城池的空间布局和风景营建、邑境内的文化景观营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揭示出运河风景体系所蕴含的复杂多元的价值内涵。在各类运河规划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充分汲取古人理水营造的经验和智慧,系统、整体而非单一片面地解读运河景观的综合价值和突出的水利特色,才能将融合自然环境与人文表达的传统风景底蕴融入现代运河景观的复写与运河遗产的转化利用中。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致谢:感谢北京林业大学郭巍教授、王晞月老师、张希博士对本文研究的指导和帮助。

猜你喜欢
运河水利景观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景观别墅
低碳经济下水利行业的发展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水利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银河哪比运河乡——《诗咏运河》读后感
《景观平面图》
水患变水利 保护安阳“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