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2022-10-26 08:12刘滨谊阿拉衣阿不都艾力
中国园林 2022年9期
关键词:风貌人居国土

刘滨谊 阿拉衣·阿不都艾力 邢 琨 张 琳

1 研究战略与技术路线

国土空间风貌是一个国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内化”与“外显”,深刻地反映着国家人居环境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程度。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实施监督的若干意见》[1]正式印发,要求在国土层面构建自然和城镇和谐的风貌蓝图。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市级国土总体空间规划编制指南》[2],将研究扩展至国土空间全域,注重全域山水林田湖草海整体空间形态格局的构建,加强对国土空间风貌特色的控制引导。政策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为国土空间风貌研究提供了基本背景。

本研究以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子课题六“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研究课题”立项,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为依托,旨在为《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3]的风貌问题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撑。

迄今,围绕国土风貌的研究已陆续开展,如提炼国土风貌要素[4]、挖掘国土风貌特征[5]、总结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6],以及探索区域风貌规划的新路径[7]等。但关于国土空间风貌和人居环境风貌的认知、价值观的树立、评价标准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等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匮乏,尚处于探索阶段。

为此,本研究尝试以体系化的观念方法为基础,以目标、评价、实操作为三位一体的研究导向,结合现有各方面分析的初步结果,在所构建的体系框架中(图1)将它们相互联系并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围绕风貌优化目标、价值观念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管理机制和调查实证检验,以确立的人居环境风貌优化“一核三元”的研究技术路线(图2)开展体系化的研究。

图1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三元耦合战略Fig.1 Triadic coupling strategy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territorial space

图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Fig.2 Technical route of research

这一体系化的观念方法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依据,强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主客合一”的目标论;坚持以事物内外两面的矛盾性作为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二元互动”实践论;主张复杂事物组成元素的最小数量为3的“三元耦合”认识论,这也就是所提出的中国发展观3!哲学,即“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8]。

2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理论建构

2.1 研究对象与时空范围

研究面向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范围覆盖整个国土区域的城市、乡村、原野,即广义人居环境。研究根据环境中气候、地貌等自然地理与人居环境因素,将国土人居环境划分为水网、平原、河谷、丘陵、干旱、草原六大类型[9](图3),并将原野、乡村、城市进行类型细化,划分出18种(6×3)典型人居环境风貌。对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丘陵地区与平原地区、河谷地区与草原地区采用成对比较的研究方式,对3对城市、3对乡村、3对原野的人居环境风貌进行逐一比较。

图3 人居环境分类空间直角坐标系Fig.3 Spatial rectangular coordinate system for human settlement classification

2.2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的内涵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的“风”是风貌的内化、内在、内景,是人居环境中非物质化的风土、风水、风物的一面;风貌的“貌”是风貌的外化、外在、外景,是人居环境中物质化的风土、风水、风物的另一面,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生态条件下,物质环境各构成要素形态和空间的表现[10]。风貌是有理想的,中国人风貌的理想追求和作用结果是“主客合一”,是无形的“风”与有形的“貌”的主客合一,是主观的内景感应与客观的外景营造的主客合一。风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引发风貌变化发展的是“二元互动”。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追求的是二元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包括“人”与“人居环境”的相辅相成、精神与物质的齐头并进、主观与客观的主客合一,上升到景观感应理论,风貌的这种互动就是广义的“景观感应”。

2.3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的目标

塑造美丽国土,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发挥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在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人民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林更幽、田更丰、湖更静、草更丽、城更美、民更慧,让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引领美丽中国前行,这是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的总目标。其中包括保护作为风貌本底的景观资源环境生态、倡导风貌的合理利用,以及管控营造优美地区风貌形态。

2.4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的三元九要素及其耦合关系

国土人居环境风貌的基础构成包括三元,三元相互耦合、三位一体。一元是风貌背景元,即基于人居环境资源、环境、栖息的人居环境风貌生态元;二元是风貌活动元,即基于人居环境观赏、文化、审美的人居环境风貌心态元;三元是风貌营造元,即基于人居环境国土、景观、管控的人居环境风貌形态元。其中生态、心态、形态是三元的集中代表,简称为“风貌三态”。资源1、环境2、栖息3、观赏4、文化5、审美6、国土7、景观8、管控9是组成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的9个要素(图4)。

图4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的三元九要素Fig.4 Triadic nine elements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territorial space

如图5所示,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三元九要素之间存在多重“三元耦合”关系。首先,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三态即生态元、心态元、形态元之间是“三元耦合”的关系。其次,构成每一风貌态的三要素之间也是“三元耦合”关系:1)生态元三要素资源、环境、栖息之间“三元耦合”;2)心态元三要素观赏、文化、审美之间“三元耦合”;3)形态元三要素国土、景观、管控之间“三元耦合”。

图5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三元九要素之间的多重三元耦合关系Fig.5 Multiple triadic coupling relationship among triadic nine elements of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territorial space

2.5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一体化理论与应用体系

图6为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坐标体系,XX'、YY'、ZZ'三轴显示了构成风貌的三态之轴。其中,ZZ'为资源-环境-栖息生态轴;YY'为观赏-文化-审美心态轴;XX'为国土-景观-空间形态轴,三者之间呈现出“三元耦合”关系;实轴X0、Y0、Z0涵盖风貌客观实体,虚轴X'0、Y'0、Z'0涵盖风貌主观感应,构成了风貌客体世界和风貌主体世界。体系中,九要素位居显要。环境2、文化5、景观8三要素位于坐标系原点0,是风貌的基石、原点、出发点,其余六要素位居坐标系虚轴或实轴的端点,指明了风貌理论实践扩展延伸的6个基本方向,以及由6向扩展出的6×3个分支领域:向1)风貌形态元国土:城市、乡村、原野;向2)风貌形态元空间:法规、条例、管理;向3)风貌心态元观赏:五感、健康、愉悦;向4)风貌心态元审美:心理、精神、行为;向5)风貌生态元资源:自然、社会、人力;向6)风貌生态元栖息:生物、种群、演进。

图6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三轴六向一体化理论与应用拓展体系Fig.6 Integratio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xpansion system of three axes and six directions of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territorial space

2.6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的哲学体系

“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这是研究提出的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的哲学体系[11]。“三元耦合”即风貌组成存在必备的风貌三态及其三位一体的耦合关联,是关于风貌世界的认识,奠定了风貌哲学体系的认识论基础;“二元互动”是风貌的主体与客体二元及其推动风貌变化发展的对立统一的互动关系,是风貌变化发展的动力来源,构成了风貌哲学体系实践论的核心;“主客合一”是风貌优化的价值观和终极目标,是风貌哲学体系的目标价值判断。

风貌的“三元耦合”概括了风貌1的意义:生态元是风貌环境优化的前提基础,心态元是风貌优化的人心所向,形态元是风貌优化的空间实现和手段途径。“三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促进,呈现出“三元耦合”的关系。风貌的“二元互动”概括了风貌2的意义,“二元互动”推动着人居环境风貌的发展提升;风貌的“主客合一”概括了风貌3的意义,基于中国“主客合一”的优秀传统,风貌的主观追求与风貌的客观现实相辅相成、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的目标理想(图7)。

图7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 “主客合一”的哲学体系图示Fig.7 Schematic diagram of philosophical system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territorial space of "triadic coupling" × "binary interaction" × "subjectobject unity"

3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路径

为使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评价更为客观合理,指标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全面,在分析挖掘国土人居环境风貌内涵、风貌构成要素及价值特色的基础上,以人居环境地方性为研究对象,选取18种典型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将其分为9组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典型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建立9种地方性特色的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典型案例进行评价,寻找典型案例中风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风貌优化策略。

以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城市、乡村、原野风貌对比研究为例,简要描述构建9种地方性特色风貌优化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的过程。

3.1.1 水网地区城市与干旱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风貌的比较研究

通过对有关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滨水空间风貌影响因子的文献研究和实例分析,提取3准则、10维度、31指标,以建立城市滨水空间风貌优化评价体系。水网地区城市典型案例选择上海苏州河和黄浦江滨水区;干旱地区城市典型案例选择兰州黄河与太原汾河。以典型折射全局的思路,对典型案例展开评价,采用5分制,获取风貌整体得分。同时对风貌三态因子的风貌贡献度进行分析,提出了风貌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优化策略(表1)。

表1 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风貌三态评价Tab.1 Three-form feature evaluation models f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water network areas and arid areas

3.1.2 水网地区乡村与干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风貌的比较研究

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基于GIS平台的风貌格局识别与优化方法建立乡村人居环境风貌生态环境、心态健康、形态空间三方面的3准则、9维度、27指标的评价体系。水网地区乡村典型案例选择杭嘉湖平原——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干旱地区乡村典型案例选择陕北黄土高原——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通过GIS分析方法,并利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案例进行风貌评价,得出该地区乡村风貌评价结果及风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风貌优化策略(图8)。

图8 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风貌三态评价Fig.8 Three-form feature evaluation models for rural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water network areas and arid areas

3.1.3 水网地区原野与干旱地区原野人居环境风貌的比较研究

从人对原野风貌的整体感知出发,利用试验图片进行心理测定,对原野风貌整体感知进行预评价,进而提取原野风貌心态、形态和生态关键要素,建立3准则、3维度、15指标的风貌优化评价体系。水网地区原野典型案例选择若尔盖湿地;干旱地区原野典型案例选择巴丹吉林沙漠。利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案例进行风貌评价,采用5分制,得出风貌得分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风貌优化策略(表2)。

表2 水网地区与干旱地区原野人居环境风貌三态评价Tab.2 Three-form feature evaluation models for plain human settlement features in water network areas and arid areas

运用水网地区和干旱地区城市、乡村、原野风貌对比研究同样的思路,课题组对草原地区与河谷地区城市风貌的对比研究选择自然性、适宜性、美感性为准则,指标层面以3+2的思维,建立3准则、15维度、45指标的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分别选择兰州和呼伦贝尔,利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案例进行风貌评价,得出兰州的形态、生态、心态元得分较为平均且均较低;呼伦贝尔的生态与心态元得分较高,而形态元得分较低。草原地区与河谷地区乡村风貌对比研究以“三态”模型为主要框架,采用AHP法,结合草原与河谷乡村的特点,从三态的相互交叉部分选取主要的二级指标,建立3准则、16指标的评价体系。典型案例选择草原地区乡村阿勒泰禾木村和河谷地区乡村额尔古纳市蒙兀室韦苏木村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评价打分,得到最终的风貌评价结果。草原地区与河谷地区原野风貌对比研究先分别建立生态、形态、心态评价指标体系,再进行打分,把分值对应到以旷度和奥度为极值的评标指标模型当中,构建评价价值标准拟合曲线,最终建立3准则、9维度、27指标的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分别选择伊犁河谷和呼伦贝尔草原,通过比较现状评价曲线与标准价值曲线,获取存在的问题。

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的城市风貌对比研究基于三元耦合、二元互动,建立以自然性、适宜性、优美性为3准则、9维度、63指标的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分别选择上海和重庆,整体来看,重庆的城市风貌更优。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乡村风貌对比研究以生态“自然”、心态“适宜”、形态“优美”为风貌优化目标,建立3准则、9维度、27指标的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分别选择浙江省萧山区和浙江省松阳县进行风貌评价,得出萧山区风貌总体评分为0.626 5,松阳县风貌总体评分为0.698 0,并获取风貌三态存在的问题。平原地区与丘陵地区原野风貌对比研究参照“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提出“形态-心态”分析模型,建立3准则、9维度、27指标的评价体系。典型案例分别选择扎龙自然保护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通过风貌评价体系得到风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

3.2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基于3组9对18种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评价体系的研究验证与应用分析,确定了风貌三态对应的评价准则为自然性、适宜性和优美性;从18种典型人居环境风貌案例中遴选出了风貌评价指标的影响因子,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贡献率较大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了3准则9维度27项指标的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评价体系(表3)。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与新生代大学生特征更新的交互作用下,大学生管理呈现出新问题与新难度。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资源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需要思索的重要议题。鉴于此,笔者系统分析了在互联网时代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新特征,指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问题,并以钉钉软件为例,结合时代背景与大学生个性特征,提出了构建适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的基本思路与路径。

4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4.1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保护发展与规划建设问题的再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建立准则、维度和指标体系,可以重新认识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的突出问题,思考其成因,提出优化策略。

4.1.1 风貌生态问题

1)自然原野中,自然风貌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同时也缺乏国土空间风貌资源的统计及分析。尤其对于自然景观地带的风貌,缺乏专业的调查分类、登记注册、规划统筹及当下有效保护。2)乡村地带中,对维系乡村的自然山水格局缺乏认知重视及有效保护。3)城市地带中,近代百年建设影响下的自然山水格局逐渐散失,与原野和乡村景观渐行渐远,国土风貌受到多重污染,风貌生态岌岌可危。

4.1.2 风貌心态问题

1)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自然风貌审美敏感性呈现退化趋势,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的感知能力正在衰退。2)对于各层级国土人居风貌缺乏有效使用方式的引导。3)社会舆论和公众意识普遍忽视人居环境风貌及其文明教化的重大而基础性的作用。相反,那些远离自然、远离人性的人造环境风貌有成为主流的趋势,从而污染国土空间风貌,直接影响当今人类生理、心理、精神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诸多恶果。与“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大相径庭的倒行逆施,正在危害着人们的风貌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

4.1.3 风貌形态问题

1)“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及“奇奇怪怪”的建筑外形等问题已是众所周知。2)“看不见山”“望不见水”、缺乏绿水青山环境景观的人居环境风貌形态问题愈发突出。3)风貌形态研究极为缺乏,除了城市建筑形态色彩等风貌的考虑,规划设计建设中还缺少关于风貌的整体、全面、综合的考虑。

4.2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战略与策略

4.2.1 重视发展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

1)实施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普查。

2)树立传播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的价值观。尊重人类风貌感应的心理行为规律,满足人民对环境风貌的健康审美诉求,发挥国土人居环境风貌教育国民、启迪文明道德的精神作用。

3)实施各级国土风貌规划编制,保护、创造、管控优美风貌形态,通过风貌生态、风貌心态、风貌形态“三态”的保护和提质,实现国土人居风貌的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2.2 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策略

1)将“人居环境风貌改善提质”专项规划纳入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以覆盖国土的人居环境保护建设为途径,在中华大地上展开持续的规划、保护与建设。在人类新文明+全球化时代开始的新一轮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确有必要列入国土空间风貌优化专项。

2)开展人居环境风貌体系构建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从生态、心态、形态三方面,建立基于中国哲学价值观的国土人居环境风貌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乡村、原野全域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资源开展系统的科学普查、统计及分析评价,包括国土风貌资源普查、风貌资源注册和风貌质量评估;风貌利用心态引导;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划定风貌保护的分级分区、开展风貌状态的监测和风貌保护管理等。

3)建立国土人居环境风貌规划编制技术体系。

(1)体系框架:规划编制技术体系由一系列相关调查、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的思想、程序和行动构成。包括风貌价值、优化目标、问题障碍的认知、风貌质量评价、风貌规划,以及政策与实施管理等。

(2)编制内容:风貌调查与分析评价;围绕风貌生态、心态、形态的风貌资源保护区划、分级及发展规划;风貌利用心态引导;优美风貌形态的保护与创造。

(3)关键技术:城市风貌——梳理、突显城市公共景观空间秩序,降低视觉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开阔度;乡村风貌——识别保护乡村自然山水生态格局和本底、理顺乡村产业与自然风貌保护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互补城乡风貌;原野风貌——保护自然、妥善处理风景旅游与资源保护的关系。

5 结语

中国人居环境风貌的实践应用历史悠久,可是当代对于“风貌”的现代科学认知和系统研究却是如此匮乏。在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中,风貌不应该是任由多专业规划之后的必然结果,也不是不由自主地“顺其自然”“随遇而安”,风貌也需要提前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多方面规划中的一项,作为人民心态的终极体验和国土形态的终极“外显”,综合代表生态、心态、形态的“风貌三态”具有非我莫属、由我做主的属性和作用,需要专门的体系化的规划。以现代科技审视人与环境互动感应的深奥领域,不论是无心还是有意,人类所面临的仍然是太多的有待现代科技验证和发现的未知。山清水秀而人杰地灵,望山见水而记乡愁,不能因尚未验证和未知而袖手旁观,更不可因为无知而无所事事。数千年来,中国山水人居环境风貌给予我们的恩惠难以估量,敬畏风貌、尊重风貌、重视风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应当发挥现代科技作用,破解众多谜团未知,全面认识、深入发挥风貌的作用,让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更具前瞻性、长远性,让作为主客合一集中代表的中国国土人居环境风貌成为美丽中国的先锋、绿色发展的动力、生态保护的愿景,这是我们风景园林师的宏大志愿和光荣使命。

注: 图1、4~7由刘滨谊绘制,图2、3、8由刘滨谊国土空间人居环境风貌优化课题研究团队提供。

致谢:感谢彭旭路、张从如、黄弥儿、董莉晶、梁竞、陈鹏、刘苏燕、黄洒律、李爽、俞佳炜、杨轶伦、李晓薇、郭雨等课题组成员;感谢选修同济大学2019届《人类聚居环境学——国土空间风貌专题研究》课程的来自全校多学科专业的95名硕博研究生的积极参与,本文研究成果与他们的积极投入密不可分。

猜你喜欢
风貌人居国土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路径思考
最美城市“绿化带”
探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城市规划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包裹的一切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
强化国土资源管理,调控土地交易行为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