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排依克边境派出所:千年古道上的最美风景

2022-10-26 04:44:30李展朋刘磊
派出所工作 2022年10期
关键词:界碑边境派出所

文/李展朋 图/刘磊

瓦罕走廊,历史上是中亚、南亚文明与华夏文明往来的交通干线,也是古丝绸之路南线最关键的路段。新疆喀什边境管理支队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几十年如一日驻扎在此,时刻守护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千年古道。

瓦罕走廊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成立于1950年,辖区与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三国接壤,是名副其实的“一所临三国”,扼守瓦罕走廊最狭窄的一处,属于最东端。这里两边是高山,谷底宽仅一公里,常年冰雪驻足、大风不断,最冷时达到零下39摄氏度,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示行路。”僧人法显在书中曾这样描述帕米尔高原上的这一段路程。

最喜欢的事就是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

“不舍弓马安天下”,注定是戍边人以血相染的命题。

今年4月28日,笔者从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再一次来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随警作战。

一到门口,正巧碰上所长彭明有带领队伍准备前往一线巡逻踏查。1983年出生的彭明有,湖南人,脸庞黑红,皮肤粗糙,个子小但看起来很精壮,来到帕米尔戍边已有20个年头。

简单寒暄后,我便随同巡逻队伍一起前往边境线进行踏查。今天的目的地是中阿1号界碑处,距离派出所约95公里。因环境恶劣,公路没能一直修到界碑前,有六分之一的路是由砂石简单铺设的,颠簸得让人坐在车里有点想吐。途中没有见到一棵树,只有零散的牦牛漫步在稀疏草石间。

“翻过一座雪山,前方还是雪山。走过一片荒原,又是一片荒原。河谷的尽头,仍然是河谷。让人感觉似乎每天都在原地踏步。”刚调入派出所两年的丁吉祥嘴里在叨叨。

巡逻队伍与界碑合影

今年22岁的丁吉祥是派出所年龄最小的民警。2020年初,从平原调到高原,海拔从1500米上升至3780米,有时到了晚上两三点都睡不着。如今,戍守两年的他也喜欢上了这里,最愿意做的事就是巡逻踏查。

“走在边境线上,擦拭界碑,保卫身后祖国的大好河山是我感觉最光荣的一件事!”丁吉祥说。

离界碑还有一公里的地方,因积雪较厚,车辆难以行进,队员们下车扛起五星红旗徒步前往。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寒风夹杂着山顶飘落的雪花迎面拍打在脸上刺骨地疼。为了防止危险,大家只能手拉着手前进。

短短一公里,大家走了近半小时。

此时的界碑处,地上是40多公分厚的积雪,淹没双脚。强烈的紫外线炙烤着民警裸露的皮肤。迎着呼啸的寒风,大家站成一排,挡在界碑与风的中间,让“它”也享受一会儿没风的时光。

“所长,给我和界碑照个相吧,寄回老家给妈妈看。”丁吉祥看到屹立的界碑后,兴奋地喘了一大口气向彭明有申请。

得到同意后,他从兜里掏出早已备好的毛巾轻轻拂去界碑上的积雪,笔直地站在界碑旁等着拍照。

“两年了,跟妈妈视频通常是在傍晚,白天从来都不敢,就怕她担心!”后来与丁吉祥聊天时他这样说道。

任务结束后,民警脸上已经被烤得又红又紫。两名民警的嘴角还挂上了尚未脱落的血痂,即便这样,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戍边1 0年的杨轩是派出所最老的一批兵,高寒地区驻防经验也丰富。他说:“高原的气候就是这样,一会儿阳光强烈到‘躲都来不及’,可风一吹,阳光就变成了‘稀缺资源’。别的地方‘享受’不到这样的‘冰火两重天’。”

2 0 1 8年因公安改革,这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 7岁的青年民警从“橄榄绿”变成“警察蓝”,但他们始终将维护边境安宁的重任勇敢扛在肩上。荣誉室里陈列的“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一等功”等2 0多块荣誉牌匾就是对他们青春最好的馈赠。

据了解,为更准确地掌握边境动态,派出所平均每半月都要组织民警深入前沿踏查采集各类资料,实地布防,绘制山口要道地形图,大多数民警也因此成了辖区的“活地图”。

在边疆刻下青春最美的模样

挂职副所长的曹恒佳清楚地记得,他和战友守护的这条古道,自去年7月20日至今,一直是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的状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那些在军校时观看表彰会才能听到的词汇,已然与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民警和护边员一起读报学习

2021年7月20日,山东边检总站的曹恒佳在自己33岁生日那天告别妻儿,来到排依克边境派出所,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开始两年的援疆征程。

“是什么力量让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95后’、‘0 0后’甘于远离都市的繁华,坚守在喀喇昆仑雪域之巅、边境管段荒滩戈壁之上?”初到派出所的曹恒佳第一次见到7月飘雪,望着绵延不绝的雪山、听着寒风长啸的嚣张、看着黝黑皲裂的脸庞……思考着这个当时他感到不解的问题。

“第一次巡逻踏查,就去了海拔5100米的中阿边境,强烈的高原反应伴着山路颠簸,感觉头都快炸了,只能大口地喘息,总觉得氧气不够吸。”曹恒佳回忆道。

巡逻往往与走访同时进行。在瓦罕走廊的深处,零星地散落着白色的毡房,世代居住的牧民一边牧马放羊,一边守卫边境,是行走的“哨兵”。纳瓦力夏·帕力吾尼一家就是如此。入春时,便举家搬迁至边境前沿牧场,深冬才会搬出来。

2021年10月26日,曹恒佳与战友巡逻结束后,一起来到纳瓦力夏·帕力吾尼在牧场的临时住所,为其带去常备药品、茶叶、糖等生活用品。

“3 6年了,打记事起就听父亲讲与边防战士一起守边的故事。根就在这儿,守好大家才能护好小家。”初次走访的曹恒佳问其为什么不去县里居住时,他说,“接过父辈的哨棒,就知道脚下站立的地方都是祖祖辈辈的足迹,沿着足迹向前准没错!”

一生只做一件事,一条路走一辈子。纳瓦力夏·帕力吾尼作为派出所的优秀护边员,他说:“能当护边员是一种光荣,我们都想成为像拉齐尼·巴依卡一样不穿军装的战士,守护我们的家。”

在他家里,民警罗楷从背包里掏出专门为纳瓦力夏·帕力吾尼的小儿子准备好的新书包、文具等,给孩子讲着山外的故事。

民警在边境前沿牧场向群众宣讲有关边境管理的法律法规

走在途中,看在眼里,听到心间,一幕幕看似平常却不平凡的情景让曹恒佳真正弄明白了一系列疑问。

2 0 2 1年的七夕节,正在中巴边境托克满苏达坂巡逻踏查时,妻子武伟在与民警曹恒佳视频通话后,发了《责任、担当、勇敢、坦诚,比风花雪月更可贵》的一条抖音。日常联系时妻子也常叮嘱“你安心工作,家里有我”。

做古道群众最贴心的守护者

花开有季,雪落无声,一季有一季的风景。

排依克边境派出所民警眼里的“风景”可很特殊,除了牧场盛开的野花,胖嘟嘟的旱獭和漫山遍野的牛羊,最多的就是跟群众在一起。

派出所毗邻阿特加依里村,村子不大,只有近五百农牧民。村警务室应运而生。民警季磊和阿布都赛米江进村入驻,时刻关注群众的衣食冷暖。

“群众的‘柴米油盐’最锻炼人。从群众的急难愁盼做起,才是真的不愧于头顶的警徽。”季磊常说。

2020年初,为了防控疫情,驻村民警季磊从网上搜集整理疫情防护相关知识,由战友阿布都赛米江翻译后印制成册,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走访了辖区常住群众113户430名,将自制的疫情防护手册发放至每一位老百姓手中,有效提升了边疆群众疫情防护的意识。

意识增强了,措施也要跟得上。为进一步掌握辖区返乡人员的身体状况,季磊和阿布都赛米江率先利用微信群制定返乡人员每日情况报备制度,督促他们定时测量汇报体温。

夏季,花开草盛时,牧民纷纷移居牧场。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季磊便将高原常备药品、警民联系卡、宣传单等一大堆群众日常需要的物品装满工作包,深入走廊深处牧区、抵边施工单位,随牧作业、排查隐患,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一年下来,他共计走访群众430户2500人次,开展各类法律法规宣传6 0余次,受教育群众5000余人次。

民警蒋林琴来这里戍边已有3年。因为一直守在山里的托克满苏军警民联合工作站,爱学习的蒋林琴成了护边员的普通话老师。

工作站距离派出所约51公里,海拔高达4300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需要民警和护边员常年驻守。3年前,从广西崇左远赴西北边关的蒋林琴一来到派出所,就主动申请前往最艰苦的托克满苏军警民联合工作站驻勤,一驻就是3年。每天带领护边员徒步到海拔4960米的托克满苏达坂进行巡逻,每次都长达六七个小时。

除了巡逻防控,他知道对于世代居住的柯尔克孜族护边员来说,掌握普通话是他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径,便主动在工作站开设起护边夜校,亲自教学普通话。

2021年10月13日,派出所接群众孙某报警称:辖区有10余名务工人员因劳资纠纷将工头帅某围堵起来,准备闹事。因工人均为当地群众,塔吉克族民警玛纳斯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前往现场处理。一边耐心调解,一边告诉双方利害关系,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成功为工人讨回拖欠的40万元血汗钱。公正处理,一心为民,也为派出所迎来一面绣有“心系百姓,执法为民”锦旗。

每逢佳节,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思念和坚守……但他们都放下心中的牵挂,用赤胆忠心守卫瓦罕走廊上的第一道关卡。只因那屹立的界碑永远是前行方向。青春注定在热血中绽放。

猜你喜欢
界碑边境派出所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 06:56:08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走向世界(2022年18期)2022-05-17 23:03:14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派出所工作(2022年3期)2022-04-14 07:37:18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派出所工作(2018年7期)2018-10-21 07:19:29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派出所工作(2018年6期)2018-09-10 07:39:38
在渝黔界碑
牡丹(2018年31期)2018-01-03 12:33:26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派出所工作(2017年8期)2017-05-30 00:32:11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3)
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