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广播作品如何讲好身边故事
——以扬州广播“爱的谎言”系列作品为例

2022-10-26 03:25徐蕾红
声屏世界 2022年14期
关键词:社教军嫂广播剧

□ 徐蕾红

2019年3月,江苏扬州人的微信朋友圈里被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作文刷屏。孩子的爸爸牺牲十年,妈妈隐瞒近十年,直到孩子十周岁生日时,这个爱的谎言才被慎重揭开。经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报道后,扬州好军嫂周忠燕一家人的故事感动无数人。作为扬州本地媒体,扬州广播根据事件推进的过程,进行了持续追踪报道和作品创作,通过广播消息、新闻专题、社教节目、广播剧等多种作品形态,对这一故事性、人文性极强的新闻事件进行了多形式、多视角的报道,刻画了军人舍身报国、军嫂有情有义、军娃坚强乐观等人物形象,通过广播节目、公众微信、新媒体客户端等融合传播平台,让人物典型报道变得鲜活、可视、可听,探索了融媒时代讲好身边故事、挖掘时代正能量的广播路径。

“爱的谎言”系列广播新闻作品:深耕系列报道,多终端发送短音频、短视频内容产品

声音是广播的内核,快速是广播的特质。运用典型音响,为受众构建真实的听觉空间、事件场景是广播的优势。以声音为载体的各种广播新闻题材,在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挖掘上同样能各尽所长,为讲好、讲透故事提供多元视角。

紧扣音响、细节两大法宝,聚焦故事内核,发散内容产品的“热度”“温度”。2019年3月5日,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胡博文的作文《我的爸爸》刷屏朋友圈,扬州新闻广播第一时间以《扬州一小学生作文让人泪奔,十年爱的“谎言”呵护成长》为题予以报道,随后通过广播消息《博文父亲生前战友,追太阳的西藏兵通过“抖音”发来祝福视频》《父亲十年前牺牲,母亲守住“爱的秘密”,央视〈新闻联播〉聚焦扬州感人故事》、广播专题《十年“谎言”、爱的诺言》《为了共和国的哨所》《跨越4000公里的追思》等,在作文刷屏、后续发酵、清明赴藏祭奠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跟进报道,不断形成新的收听期待,深化新闻主题,丰富军人、军嫂、军娃等主体人物形象。系列广播新闻作品抓住“隐瞒十年的亲情问号”“母子二人之间的谎言冲突”“西藏清明祭奠追寻亡父之旅”等关键故事场景的再现、直击,不断接近新闻内核,走进新闻当事人内心深处。

在展现形式上,这一组报道充分发挥广播新闻音响在场景展现、人物刻画上的优势,选取了母子二人在十年谎言过程中的语言交锋,攀爬博文父亲烈士胡永飞生前建设雪山哨所途中涉险跌落的同期声,胡永飞牺牲悬崖边周忠燕的独白,母子二人之间的对话等代表性音响……真实震撼的音响,搭建了感人的故事时空,人物的命运、个性通过当事人真实的语言得以最大化展现。

“爱的谎言”系列广播新闻作品中,大量扎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在故事推进、人物形象的刻画上,营造了广播新闻作品的想象空间。周忠燕在洗衣店辛苦劳作、西藏边防某部迎接周忠燕母子二人“回家”“雪山之上绝壁哨所”共和国西藏兵驻守边关等典型细节的描写,运用广播新闻语言,从受众接受信息角度,彰显广播载体的情感属性、想象属性,进行了广播新闻创作的视觉化探索。

基于“两微一端”,多平台发送短音频产品,拓展广播新闻的“视觉”领域。在受众接受信息呈现碎片化趋势的传播时代,拥有伴随性传播特点的广播短音频产品因其内容传播的优越性,正越来越受到各类网络传播平台的青睐。短音频有三个特征,首先是时间短,但逻辑完整,伴随性强,适合碎片化收听;其次是主题鲜明、内容优质、有情感爆点,符合个性化收听需求;第三是场景丰富,可进行基于场景的垂直细分。短音频产品是广播产品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转型趋势。

如何将“爱的谎言”系列广播新闻作品进行二次加工,转化为融媒体作品?扬州新闻广播采编团队以“精炼”“精彩”“精心”为原则,对相关广播新闻消息、专题进行精选剪辑,在《扬州这个小学生的作文看哭许多人:牺牲爸爸竟然又“活”了十年》《泪奔!扬州男孩被骗多年,这一次他站在了离爸爸最近的地方》等融媒体推送中,分别嵌入时长11分钟的短音频产品《十年“谎言”,爱的诺言》和时长7分钟左右的短音频产品《为了共和国的哨所》等。不少网民点赞音响感人,情感真挚,军嫂不易,军人伟大。叙事完整、场景丰富的短音频产品,不仅满足了受众个性化的收听需求,也增加了传统广播节目重点选题报道的传播附加值。

在“爱的谎言”系列融合新闻作品中,主创团队同样进行了广播新闻视频视觉领域的融合探索,这里除了短音频产品所营造出的想象空间,记者对现场摄制的感人场景、温馨画面进行剪辑加工,制作了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时长在1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同时精选新闻事件相关的珍贵照片。编辑在生产流程中也运用互联网融合思维,嵌入事件相关的抖音视频等。融合短音频、短视频、图片、文字的作品适应了两微一端的受众信息接收特点,兼具短平快和深度报道两种属性,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基于事件发展进展和融合传播规律的“爱的谎言”系列广播新闻作品,在不断推进的新闻故事中,为孩子、听众拼齐了缺失十年的烈士胡永飞的形象,更让有情有义的军嫂、坚强乐观的军娃形象深入人心,展现了“十年谎言”背后的家国情怀,升华了报道主题,扩大了报道效果。

广播社教节目《跨越四千公里的谎言与祭奠》:打通线上线下“舆论场”,形成“正能量”的“在线”互动传播

讲故事是制作社教类节目的一个重要抓手,这种节目形态能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深层解读的需求,对人类情感世界的深层次探究。在融媒时代,广播社教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跨越四千公里的谎言与祭奠》在节目架构设计上,融入互联网思维,将主人公现场连线,新闻叙事、听众互动、网民观点、声音交错其中,拉近故事主角与听众、网民的距离。

运用“互联网在线”思维,形成内容生产的互动循环,让故事更丰满。十年谎言的背后,母亲走过怎样的艰难人生?又是一年清明时,儿子将如何祭奠英雄父亲?2019年4月5日清明节当天,扬州新闻广播播出社教节目《跨越四千公里的谎言与祭奠》,带着两个问号,寻找“谎言织母爱、铁血铸军魂”的动人故事。

在节目的主体设计上,《跨越四千公里的谎言与祭奠》同样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这一重点选题从微信朋友圈的一篇作文开始升温、传播。少年胡博文在网上广为传播的作文《我的爸爸》被还原到课堂朗读现场,作文被切割成相应片断,成为不断推进节目进展的一条明线,链接了过去、当下、未来的传播时空,生动还原了母子二人一家五口艰辛的十年生活,英雄舍己救人的大义,直击了军人保家卫国的现在进行时,母子情、夫妻情、战友情、军营情不断形成爱的循环。

在节目内容整合上,《跨越四千公里的谎言与祭奠》充分体现了融合传播思维。抖音、微信公众号、APP等传播终端上,社会各方对这一事件的反响、评价,生成新的传播内容,变成了新的故事素材。驻藏部队在高原上发来的邀请母子二人常回家看看的抖音视频感人肺腑。“作为一个烈士的妻子,她承载着自己丈夫的家国情怀;作为一个母亲,她承担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呵护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听众、网民通过节目听友群、微信公众号后台实时发来的语音,打通了故事线上线下、节目内外的舆论场,让各种温暖的声音在节目中交汇,形成了节目内容生产的正能量循环。运用互联网在线思维制作社教节目,不仅丰富了节目内容,增加了社教节目的互动性、在线性,更让“主旋律”故事更走心,更亲近人心。

秉持广播在线思维,一体化节目内外话语空间,让故事更鲜活。相比于网络互动,广播节目的互动更真实、真切。如何通过广播社教节目将好故事讲到新闻当事人心中,讲到听众心中?需要为他们提供直接对话的平台,让受众接收信息的体验,从网络真实走向现实真实,真正拉近事件当事人、听众、网友的距离,让故事形成一个温暖的闭环。

在节目内容生产过程中,主创团队紧扣广播在线思维,这里的广播在线不仅包括传统的直播状态,为新闻当事人、听众提供直播连线的平台,还注重及时将互联网平台上听众互动内容、关心的内容,及时转变为广播节目在线时的节目内容。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不仅直接对话在清明祭奠之行中的好军嫂周忠燕,讲述和儿子攀登雪山之巅绝壁哨所的艰险,对于烈士丈夫和戍边西藏兵的敬佩与尊重,还开通电话热线、网友互动平台,让他们与好军嫂直接对话,送上祝福。广播在线互动打通了节目,让参与其中的人温暖,更让听者潸然泪下,在清明节这样一个特殊时刻,传播了“爱的谎言”中的真善美,塑造了好军嫂、好战士的群像。

广播剧《天路琴声》:新闻性、艺术性跨界融合,探索广播剧叙事的时代视角

广播剧以人物对话和解说为基础,充分运用音乐、音效来加强气氛,其中人物对话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手段。相比于广播新闻、广播社教,在创作“爱的谎言”这一故事性题材时,广播剧拥有先天优势,新闻节目、社教节目中难以展现的许多充满戏剧冲突的现场,在这里都可以得以重现。

“扬州好军嫂十年谎言”故事展现出的大爱大美,是这个时代道德核心中的优秀品质,具有化育人心的引导力量。针对“爱的谎言”这一故事性、人文性、情感性极强的重点选题,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总台)迅速决定联合出品广播剧《天路琴声》,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广播剧创作全流程,通过扬州新闻广播首播,随后又通过微博、微信、扬州广电扬帆APP进行融合播出。

广播剧的采访、编剧、定稿、创作、制作有严格的生产流程,一般周期较长,《天路琴声》却体现出了融合传播时代的新闻速度。编剧、导演、演员、后期以“快”的速度、“精”的态度推进精品创作。该剧邀请国家一级导演王锐担当导演,著名编剧赵卫明担任编剧,作品集结了国内一线配音大咖季冠霖、吴凌云、杨莹等。基于新闻原型、有扎实新闻叙事基础的广播剧剧本为国内配音界大咖们提供了扎实的情感基础,他们在录制过程中全情投入,数度落泪。听众评价剧情感饱满、音响震撼,催人泪下,温暖人心。

广播剧是一种可以直抵心灵并能产生强烈共鸣的艺术,特别需要文本在人物心路发掘上着力。在采访、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除了进行深入扎实的现场采访外,还对主人公原型周忠燕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内心独白等内容进行研究、筛选、思考,寻找融媒时代广播剧创作的多元素材来源和信源,还原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场景和情节,走进新闻人物精神世界,直抵受众心灵深处。在收听了广播剧《天路琴声》后,故事原型周忠燕表示剧中的场景,是他们一家人生活的高度还原,演员的演绎也让她觉得亲近和感动。

结束语

综合扬州广播“爱的谎言”系列作品的创作实践,广播作品讲好身边故事要在融合转型轨道上守正创新。在融媒时代,广播作品的生产、发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将内容产品多终端传播,而是将融媒体创作思维浸润到采写编播的各个流程,以“一切皆可融”的姿态体现广播作品创作、生产、播出的融合属性。用融媒时代的广播语言讲身边故事,故事中的内容才有鲜活的时代属性,符合当代受众的接受特点,故事的传播才能在时代的快车道上,为更多人所知、所感。

猜你喜欢
社教军嫂广播剧
歌中军嫂分外美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新媒体环境下地方台社教节目的创新研究
浅析微广播剧有效传播的三大特质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用屠呦呦精神创作屠呦呦广播剧——一次科研般严谨的艺术创作
军嫂和她的甜蜜事业
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的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情系国防 争当好军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