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王萌萌
2021年1月12日播出的在中国大陆播出的大型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在刚上映时引发了广大观众对该电视剧的热议,在豆瓣上收获高达9.2分的超高评分,并在浙江卫视,北京卫视等六大卫视黄金档播出,同时还在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等平台上播出。该剧的视角主要聚焦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突破了主要塑造“大人物”式英雄角色的塑造的固定视角,以当地村民为主要角色,塑造普通人通过辛勤努力脱贫抒写不一样的人生篇章的故事。
影视作品,除了不断改善使用更加高级熟练的拍摄手法,最重要的还是以真情实感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要求,这不仅是对导演、编剧等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把对演员融入角色本身,二者浑然一体用“心”去演绎剧情,用“真情”去诠释角色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和要求,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高标准的要求。作为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在人物角色、题材以及场景选择方面都采用纪实的方式,用真情实感讲述宁夏西海固人民的脱贫故事。
《山海情》抛开传统主旋律影视作品以“大人物”英雄角色为主要设定,将扶贫脱贫这种大型主题从平凡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来讲述平凡的普通人为脱贫而努力的过程。开场第一幕,主演之一黄轩身着灰色衬衣灰蓝色的布裤,肩膀上背着一个破旧的黄灰色的挎包,站在黄土地里,脚踏蜿蜒曲折的回廊将观众带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西北黄土地上,但是他真挚的笑容和眼神却如泥壤里润泽出清甜的溪流一般,身在井隅,却心向摧残。在人物设定和细节刻画方面,剧中马喊水一家因为贫困只能供一个孩子上大学,马得福和马得宝因为文化水平的差异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处事方式、马得福的初恋水花家里因为一口水窖将女儿嫁出去,水花嫁为人妇后再次与得福相见时二人刻意压制情感但眼神里藏不住对对方的思念与不舍却又无能为力的遗憾场景始终揪着观众的心,亲情、友情、爱情,经那一代人特有的羞涩隐忍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像一颗颗绵密的情感炸弹,瞬间俘获了观众的情绪。
在拍摄环境方面,剧组没有直接选择在影视基地一拍到底,扫几个空镜一用到底,全剧组怀着对高质量文艺作品的追求启程去了剧中的真实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近郊闵宁镇,导演组及剧组演员进入真实的黄土高原中进行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当地村民生活的环境,群山起伏、层峦叠嶂、还有那时不时就能刮起来的沙尘暴……剧中大量使用辽阔无垠的全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烘托出一个个为地理环境所困、平凡普通却坚韧不拔的西北人。该剧播出后网友评论说,看着黄沙漫天,真切感受到了西海固人民的艰辛,“一边看一边喝水”,真正领会到了西海固人民为了脱贫所做的艰辛努力。
真实感的来源还可以是语言的力量,该剧主要以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方言和对口支援的福建方言为主要语言,剧中的主演大多数是会熟练使用西北本土方言的演员,比如饰演马得福的演员黄轩来自甘肃兰州、饰演马喊水的演员张嘉译、饰演杨县长的演员闫妮、饰演马得宝的演员白宇帆、饰演李大有的演员尤勇智等等都是来自于陕西西安、虽然不是宁夏本土演员,但是陕西、甘肃、宁夏地理距离较近,都是地处于西北地区,统称为陕甘宁三省,所以方言相差也是大同小异,加上演员对演技的一些雕琢,仍旧可以将观众带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此外还有新疆籍演员热依扎为了诠释“水花”这个角色,苦练本土方言,加之精湛的演技,在剧中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善良纯朴却又坚韧不拔的“水花”形象,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剧中的群众角色大多使用宁夏当地村民,尤其是剧中叫赵鸿的村民,他是马得宝的原型,也是1997年第一批搬迁到闽宁镇的移民,原型人物在剧中实现屏幕内外的“梦幻联动”,在听觉语言方面让整部剧更加接地气,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故土的眷恋,也让观众能够体会到导演组在还原真实度、用心创作高质量影视作品的良苦用心。还有剧中由演员黄觉饰演的来自福建的教授凌一农操着熟练的福建话给西海固村民教授蘑菇的培育和种植,以及演员郭金飞扮演的福建来的帮扶干部陈金山和西海固本地代理村支书马得福之间的“鸡同鸭讲”,两种方言的碰撞带来轻喜剧的效果,提升真实感的同时又潜移默化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山海情》这部剧无论是从视觉艺术出发对演员妆造抑或是人物设定、剧情、拍摄环境的描摹和刻画,还是从听觉艺术出发对方言的还原以及完整呈现,将真实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感和体验。
传播活动本就是一种仪式,传者通过这种仪式进行表演,广大受众通过参与媒介传播的某一共同性活动最终形成一种象征性活动,这就是媒介仪式,媒介仪式的最终目的是参与该活动的广大受众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山海情》作为收视率颇高的影视剧,通过对西北乡村的描写和刻画以及对这片农村大地上发生的一系列真实故事的影视化呈现,勾勒出中国乡村的缩影。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吃饱肚子,实施了“吊庄移民”政策,把一部分人从黄土高原搬迁到银川的近郊平原上,对老弱病残的贫困家庭进行大力帮扶,对中青年进行就业机会的创造,或劳务输出到福建增加就业,减少贫困,或留在本地学习一些技术特长养家糊口,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脱离贫困。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从基层看上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土里生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它的束缚。”因此在剧中作为临时代理村支书的马得福想动员涌泉村全村一起从西海固地区搬迁到闵宁镇遭到村里众多长辈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老祖宗待的地方,离开老家就是对老祖宗的大不敬,这点正符合传统中国人尤其老一辈对老家的依恋情结。剧中水苗作为第一批劳务输出的西海固村民去福建打工,在工厂的食堂里怀念家乡面的味道,当时在微博上发起了“夸夸我的家乡”、“你最想念的家乡味道是什么”的热搜话题,勾起众多网友对老家对乡村的集体记忆。
传统的主旋律影视作品大多数以国家发展复兴、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题材较为固定,台词和剧情较为严肃,受众群体也较为固定,大多是上了一定年纪对社会文化历史有较多阅历的中老年人。电视剧《山海情》虽然属于脱贫题材的主旋律作品,但是该剧一改传统主旋律作品的宏大叙事,从平民视角出发,对这片贫困土地上普通人的亲情、爱情、友情进行细致又真实的描写和刻画,比如给即将外出务工的女儿的包里偷偷塞数张纸币的老父亲白校长;又比如剧中有一幕:想要做火车逃婚的水花却遇到追他们回家的得福之后,水花眼泪一颗接着一颗掉,得福把身上仅有的钱给了她,四目相望,想说的话只能融化在一颗颗掉落的泪珠中。后来她回来了,看到父亲被打破了头,明明眼中有泪却硬扯出一个微笑,说“我嫁”,演员热依扎将水花想要改变命运却又因为现实不得不向命运低头的委屈、妥协后来又依靠自己的能力积极过上好生活的农村妇女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在水花身上还能看到一种灵性的美好,刚开始向福建来的凌教授学习种植蘑菇时还有些害羞和腼腆,在学习过程中还不断鼓励将她视为亲姐姐的得宝,水花也代表了千千万万如她一般虽历经艰辛但仍然热爱生活的妇女。电视剧播出后,水花这一角色连同她的人生经历一同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广大年轻群体对于女性形象的关注和思考。
内容作为任何文艺作品的核心,代表着创作者的思想高度、价值审美,何种高度的思想内容最终决定作品的价值走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影视剧作的传播渠道,然而内容为王的质量目标仍然是不变的,甚至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时代对影视作品的内容达到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尤其是主旋律作品,担负着把握政治方向、弘扬新时代内容的政治任务,在内容方面需要更加高质量的输出和严格的把关。作为脱贫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牢牢抓住“脱贫”的主题,深刻把握作品的质量和方向,创造脍炙人口的脱贫题材影视作品。
扶贫题材影视剧有着比较具体的社会背景与较为清晰的事件发展历程和人物原型,将这段历程摘录出来进行艺术化地创作,只对某一段或几段事实进行完整的记录、还原、刻画是不够的,需要在遵循大方向以及事件本质和核心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化地创作,达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大”“小”平衡之道。电视剧《山海情》就是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村民部分易地搬迁为背景题材,以平民化的视角讲述脱贫路上的酸甜苦辣,以马喊水、李大有、白校长等人为主的家长、以他们的孩子马得福、李水旺、麦苗等为主的青年为主要角色,以十年为时间剧中的时间跨度,取材新颖细腻,从吊庄村搬迁到银川市近郊闵宁镇,经历了传统与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碰撞,在脱贫这条路上虽然迷茫但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脚踏实地坚持下来,创造新的美好家园。
作为主旋律影视作品,脱贫题材的电视剧基本都是以电视频道播出为主要渠道,并且大多安排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间段”内,为受众接收影视剧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但是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主要的受众群体是中老年人,要想拓宽传播人群,提升影视作品的收视率和影响力,就要拓宽传播渠道,让使用不同媒介的人都有机会接收到该影视剧。互联网技术为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往只能在传统媒介上播出的影视剧,如今可以通过传统媒介与新媒介同时传播,为影视剧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新媒体具有压缩时空、超越时空的特点,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大幅度减少了观看影视剧的成本;再者,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的崛起,为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弹幕的兴起使得这种边看剧边交流的新模式受到年轻群体的热捧,以往年轻群体颇少的扶贫题材的影视剧,也能依靠其顺应时代发展的高质量内容、更宽更广的传播渠道、更新颖的观剧形式和观剧体验而再次“回春”。
在对外传播方面,我国应制造更多弘扬主旋律的高质量作品,开拓国外传播渠道,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主旋律叙事体系。对于脱贫题材的影视作品,要呈现出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凸显中国梦,在《山海情》这部剧中,将脱贫主题从普通人视角中切入,讲述作为代理村支书的马得福一家及其村里人受到福建的对口支援,依靠自己的双手双脚逐渐脱离贫穷,奔向小康的故事。虽是主旋律,但是从平民视角出发,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通过讲述一群来自贫困地区的普通人追求美好生活,依靠勤劳双手脱离贫穷的故事来展现出中国人勤劳能干、坚韧不拔的特质和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还要加大脱贫题材影视作品的海外投放力度,了解西方民众的媒介习惯,深入研究海外媒体的传播特点,让还没走出国门的影视作品有更多走出国门的可能性,让已经走出国门的影视作品吸引更多的国际观众,在脱贫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讲好中国式的脱贫故事,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在世界面前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
大型脱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作为建党一百周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的庆贺之作,通过高质量的内容、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审美艺术圈粉无数,是脱贫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佼佼者。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应牢牢把握党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同时提升专业技能、创造优质原创内容、吸取优秀影视作品的经验、同时也要深刻剖析被市场被时代淘汰的影视作品的原因,吸取教训、把握受众喜好、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率,创造出脍炙人口的“现象级“作品,在文艺创作领域,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