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陈卫
石家庄市名起源于石家庄村。
清光绪四年本《获鹿县志》记载:“石家庄,县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当时石家庄村的位置和范围,在今新华区东南部的北大街以西,大桥路以北,北后街以南,北于家胡同以东。
20世纪初,石家庄是获鹿县(今鹿泉市)的一个小村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只有二百余户,六百多人(图1)。
图1 1902年石家庄村轮廓示意图
1903年和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先后在石家庄建站,石家庄成了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京汉铁路“以一路控八九省之冲,人货辐辏,贸易必旺”(《清史稿》第4432页)。正太铁路的修建,是石家庄由乡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石家庄铁路分局志》认为石家庄市是由铁路拖出来,此说并非夸张,是符合实际的,“石家庄因铁路而辟市”(1933年版《石门指南》)。根据石家庄市档案馆Z16—286号档案——《百年石家庄的成长与变迁》中记载可以看出,以石家庄村为中心,商贾云集,百业兴旺,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肇兴由此发端。
20世纪初的石家庄村,很快形成了小城市的规模(图2)。“时间走到1924年,在财政、部分行政人员管理石家庄已独立或直属直隶省后,石家庄商会中一些权势较大的人物所谓地方豪绅们,开始酝酿在石家庄市一级行政机构,脱离获鹿县,由石家庄市权势人物操运石家庄的财务行政大权。1925年初在石家庄商会内设立建市筹备处。”(周红妮著《石家庄四十七年史》第80页)
图2 1923年石家庄全图
从石家庄市档案馆Z16—286号档案中邢燕的口述回忆资料看,石家庄村的豪绅姚梦梅发起成立了“获鹿县”商会。姚于1925年(民国14年)出面召集石家庄村、休门镇、西北栗村、东北栗村的当地绅士及较大商户开会,商议脱离获鹿县管辖,自行成立“石家庄商会”。因休门镇较大,自身商业繁荣,会上休门镇的赵文斋、赵中立等人不同意合并后命名“石家庄商会”,双方争执不下。经获鹿县知事谢鉴礼出面调解,取“石家庄村”的“石”字,“休门镇”的“门”为“石门商会”,所以“石门”之称是由商界发起的。周红妮著《石家庄四十七年史》第28页记载,1910年8月,石家庄商务会应时成立。其领导层大多由获鹿县西南隅的人充任,形成社会上称之为“南山怪商会”。1925年设石门市政公所,其地域扩括了正定县部分村庄及获鹿县东南部分村庄。改变“南山怪商会”统治商会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在1926年,对1925年建立的商会进行改选。以此可以推断,邢燕口述档案与《石家庄四十七年史》记载是不矛盾的。1925年,石家庄村豪绅姚梦梅发起成立石家庄商会只是一个过渡而已。
商会名称是与市名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因为商会最早行使的是行政职能,即所谓的“二政府”。石家庄村伴随着铁路兴建而迎来大发展。“子大于母”,获鹿县想管管不了,对于工商业初具城市规模的石家庄,商会就必然会成为至高无上的组织,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商会名称是市名的渊源,从一定程度代表了部分工商业者和民众的呼声。
《石家庄四十七年史》第93页记载:“石家庄育德铁工厂是石家庄民族制造第一家企业。该厂创建于1923年,厂址在电报局街路北。所产主要部件都标有‘石家庄育德铁工厂’制造字样,以示负责。”
随着民众与石门商会要求石家庄自治建市呼声日高,1925年6月24日,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签署命令,批准直隶省属唐山、正定、获鹿等11个城镇自7月1日起施行市自治制,建立“石家市”,“石家庄为其区域”(出处:《石家庄市志》第一卷)。按规定,施行市自治制的城市人口须在1万以上,而在直隶省同时施行市自治的11个市镇中,只有石家庄人口尚未达到,于是将铁路以东休门、栗村合并在内,人口达3万多人。
《石家庄市志·大事记》记载:“民国14年(1925年) 组建市政公所,筹建市制。1925年8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1273号指令,批准将石家庄、休门两地合并,组建“石门市”,石门之称始于此。”民国17年(1928年),南京民国政府通令全国,取消所有市政公所,废除原来的“市自治制”。至此,建市工作遂告搁浅。
1928年石门市政公所撤销,石门商会复为石门地域内的太上皇。它除了掌管石门工商业一些行政事务外,又充当起严如政府的角色。(周红妮著《石家庄四十七年史》第113页)。
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石门。1938年1月15日,经伪中华民国临时执行委员会批准,成立伪“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直属伪河北省公署领导。
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石门地当冲要,居京汉铁路中枢,正太铁路起点,物产集中,工商会萃,人口不足三十万,而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拟请准予设市”。1939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行政委员会指令批准石门设市,并按照《普通市组织大纲》拟具市政公署办事细则。11月13日,伪石门市政公署举行成立庆祝大会。当时,石门市的行政区划是:东北至北宋、尖岭;西至大马村、大郭村、西王村、西谈村、西岗头;南至五里庄、塔谈村、塔冢、东王村;北至大安舍、赵陵铺、董家庄、西古城、东古城。1941年3月8日又划入正定、获鹿一部分村庄,加上原东北栗村、西北栗村等村,共计69个村庄,全市面积为121.8平方公里,人口为166733人,石门市共分6个区,第一、二为市内区,其余为郊区。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石门。1945年11月,成立了河北省十一区专员公署及石门市政管理处,国民党统治时期仍称石门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庄解放。解放初,石家庄仍称石门市,隶属于晋察冀边区。根据石家庄市档案馆Z14-2021-0183号档案彭子堪《我的回忆》第32页,“我同苏参谋又来到南大街找到一家刻字部,要求首先制作两块大牌子,一曰晋察冀边区石门市政府,二曰晋察冀边区石门市卫戍司令部……”。
据周红妮编撰的《石家庄四十七年史》记载,1947年12月4日,石门市政府发出彻底清除残存反动标志的指示。指示称:“整顿市容,彻底消除蒋匪遗迹,墙瓦之蒋匪肖像,国民党徽、反动标语、画,限五日内涂掉。”遵照市政府的指示,区、街政府迅速发动群众,很快将这些反动标志彻底清除。由此项活动引发中共石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一个想法,即石门市是日伪统治时期首置,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又予沿用,皆属汉奸、反动派所为,应该改称。时任市委书记的毛铎,1932年就在石家庄正太铁路任中国共产党的工委书记,熟知共产党最早的组织名称都冠石家庄称谓,如1923年建立的中共石家庄地委,1925年建立的中共石家庄特支,1927年建立的中共石家庄市委。在共产党内,都习惯称石家庄,不习惯称石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一致同意应恢复中共最早的称谓,将石门市改称石家庄市。于是市委、市政府将这个意见上报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边区政府。
1947年12月26日,晋 察冀 边区石家庄市政府发布秘字第壹号通知(图3),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划为8个区,市内原一、二区分为4个区,郊区4个区不变。
图3 晋察冀边区石家庄市政府发布秘字第壹号通知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省政府文件及《河北日报》登载消息中,又称“石家庄”为“石门”。为进一步规范名称,1949年9月24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呈河北省人民政府请示《为呈请批准本市名称仍为石家庄由》,本市名称敌伪时期叫“石门市”,因“石门”二字系日寇时期所改称,建议仍称“石家庄市”。1949年10月6日,省政府回文“秘字第十号呈悉,你市仍用石家庄名称,并已告各有关部门知照。”从此石家庄市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石家庄市的发展,首先从一个村庄在铁路以西得到了充足发展,从1934年石家庄街市地图(图4)(《石家庄市地名志》)可以看出,桥西的街巷要比桥东密集很多。但由于人口不足这个先天条件,使得城市东扩成为必然。休门从古至今要比石家庄村的体量大得多。约1939年曾出土古砖,上刻“大隋大业七年石邑县休门乡赵氏”字样;明嘉靖《获鹿县志》也有“休门乡”字样。休门原为一较大集镇,每逢旧历四、九为集日,可见休门与石家庄不是一个量级。由于铁路兴起“石家庄村”成了“暴发户”,与“大家闺秀”休门联姻,这个组合家庭的“户主”到底该叫个啥?人们习惯叫石家庄、石庄,官方命名“石门市”。
图4 1934年石家庄街市图
“从1925年筹备设市,至1937年日本侵占石家庄,在此期间,许多政务都直统于省,但和获鹿县仍保持着一定的行政关系,曾一度划为获鹿县第八区,既不能称市,又不完全属县,实为一过渡阶段的特殊形式。”(《石家庄市地名志》第10页)
根据石家庄市档案馆1-111-003-0007号照片档案记载,1937年我们党领导的石家庄歌咏团在石家庄车站所拍照片,背后有“石家庄”站牌(图5)。
图5 石家庄歌咏团在石家庄车站所拍照片,背后有“石家庄”站牌
“1939年,南张村至太原拓标工程开始,10月竣工。正太铁路与平汉铁路、南北同浦不必再换机车,通过道岔直接运转,大大提高了运营量。鉴于此,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将石太铁路车站撤销,与平汉路石家庄车站并为一站称石家庄车站,正太铁路改称石太铁路。”(周红妮著《石家庄四十七年史》第224页)“1940年5月10日,日人将石家庄站改称石门站,同时撤销石家庄铁路出张所,由石门铁路管理所掌管业务,行政事宜由此时建立的太原铁路局管理。此体制一直延续到1944年5月5日成立的石门铁路局。”(周红妮著《石家庄四十七年史》第222页)
通过察看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1-111-004,《晋察冀日报》(1947年),11张照片均有如:“我军解放石家庄战役全歼蒋匪二万二千余”等“石家庄”或“石庄”字样。
《大公报》(1933年)1-111-004-0019至0033号,共15件档案中,大多有“石门”字样。0019号档案有“石庄”字样。0025、0032、0034号档案有“石家庄”字样;北京《益世报》(1925年)1-111-004-0037号档案中有“石庄”和“石家庄”字样(图6);《晨报》(1922年)1-111-004-0044号档案中有“石门”和“石家庄”字样(图7)。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图6 北京《益世报》(1925年)1-111-004-0037号档案中有“石庄”和“石家庄”字样
图7 《晨报》(1922年)1-111-004-0044号档案中有“石门”和“石家庄”字样
笔者对石家庄市档案馆馆藏档案Z16号全宗第3盒110—124件档案进行查阅,15件档案中,石家庄解放前即1947年11月12日前,7件中有5件涉及石家庄市称谓问题。称呼石家庄市为“石家庄”2件、称石家庄市为“石门”3件。石家庄解放后即1947年11月12日后,8件中6件涉及石家庄市称谓问题。称呼石家庄市为“石家庄”5件、称石家庄市为“石门”1件(图8、图9)。
图8 称石家庄市为“石门”的档案
图9 称石家庄市为“石家庄”的档案
ZJ4全宗中第28盒0370-092日本侵华时期明信片中,均有“最近的石家庄”字样,其中ZJ4—0375档案中,明信片中一两层楼建筑,大门悬挂三块牌子,右为:“石家庄日本居留民会”,左为“帝国在乡军人会石家庄分会”和“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石家庄分会”(图10)。
图10 日本侵华时期明信片中,均有“石家庄”字样
笔者猜测,日本侵略者的这三个民间组织起这样的名字,一方面由于地缘关系,组织所在地在石家庄村区域内,这是其一。第二个原因,也是主要原因,日本侵略者是为了隐藏其侵略者的本来面目,如果名称起得太“官方”,叫“石门某某会”,显的比较张扬,会引起国际舆论关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老百姓、国民党、伪政权还是日本侵略者,在称呼问题上都有自己的阶级立场。
解放前石家庄的称呼问题,叫石家庄是因为石家庄村是这个城市的发端,有着很强的地缘因素,也与车站名为“石家庄”有很大关系。坊间和新闻媒体习惯叫“石庄”,笔者推测与北方方言的发音有关,人们叫“石家庄”久了,略去了“家”字。至于“石门”,属旧政权的官方称呼,不再赘述。
从以上可以看出,石家庄解放前,市名称呼很混乱。解放初期,市名在称呼上随意性也较大。直到今天,仍有老人称呼“石家庄”为“石庄”。
1947年12月26日,晋察冀边区石家庄市政府发布秘字第壹号通知,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由此到1949年9月24日,市政府为市名请示省政府前,市名使用一直比较随意,从当时的报纸和档案就可见一斑。1949年10月6日,省政府回文“秘字第十号呈悉,你市仍用石家庄名称,并已告各有关部门知照。”至此,石家庄市名方才正规使用。“石家庄市”是人民的城市,区别于旧政权的“石门市”。使用“石家庄市”这个称呼,昭示这个城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这座年轻的城市,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21世纪走向复兴,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