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业绩驱动归因与可持续增长策略
——基于2011—2021年年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2-10-24 09:25陈一洪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9期
关键词:息差业务收入净利润

陈一洪

中小银行是推动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近年来,中小银行面临着资产质量下降、息差收窄、盈利能力下滑等困境,尤其是近年来盈利可持续增长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基于国内60家中小银行2011—2021年的数据样本,考察中小银行盈利增长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其盈利增长的来源及变动原因。

中小银行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盘活并释放了中小银行生产力,使中小银行成为推动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中国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以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合计90.75万亿元,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市场份额达到26.32%,较2020年末提升0.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着宏观经济波动、金融市场化、银行业竞争等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中小银行关键业绩驱动因素的分析,明晰其盈利增长来源及变动原因,进而对促进中小银行业绩可持续增长提出策略建议。

盈利变动及影响因素

持续盈利能力是中小银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是其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源泉。从多个指标中,选择净利润以及综合体现银行盈利能力的资产利润率指标,反映中小银行盈利变动趋势。在此基础上,为确保研究结论具有一般性意义,本文选取自2011年以来连续且规范披露财务报告的60家中小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其中有包括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盛京银行等在内的资产规模位居前列的40家城商行以及重庆农商行、上海农商行、北京农商行、广州农商行、成都农商行、东莞农商行、深圳农商行等20家农商行。截至2021年末,60家样本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合计达到46.59万亿元,占中小银行总资产规模的51.34%。

第一,中小银行净利润增幅及资产利润率逐年下降。样本中小银行2011—2021年间资产利润率及净利润增幅整体呈现下行趋势,尤其是资产利润率的下行趋势更加明显。这种趋势反映了中小银行过去依赖政策及经济增长红利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不可持续。面临利率市场化以及来自非银金融机构、互联网

金融公司等多方面的竞争,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不足导致其盈利增长可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

第二,从理论层面来看,影响中小银行盈利可持续性的因素相对明确。聚焦于中小银行内部,净利润的变动主要来自于营业收入与营业支出这两大项,从营业收入来看,净利息收入及非息业务收入构成主要部分,也是其净利润变动的主要源泉;从营业支出来看,业务与管理费以及资产减值损失构成主要组成部分。总体来看,2011—2021年11年间,样本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较长时间保持高位增长,而营业收入及业务管理费在经历2011—2014年较高的增长速度后长期保持在20%以下。因此,资产减值损失的快速增长对中小银行盈利能力增长可持续性带来较大压力,而营业收入与业务管理费增速的下滑相伴而行,中小银行通过成本费用支出的管控来平滑营业收入增速下滑带来的利润缺口。

盈利变动归因分析

基于前文的总体趋势及因素分析,本部分对样本中小银行业绩增长驱动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从归因的角度,将中小银行净利润的增长驱动因子进一步分解为资产规模、净息差、非息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减值损失五个因子。其中,资产规模与净息差共同决定中小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其与非息业务收入构成中小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部分,是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而成本费用及资产减值损失作为营业支出的主要部分,反向影响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据此,将中小银行业绩驱动归因为规模产出效应、息差变化效应、非息业务产出效应、成本管控效应、减值损耗效应五个部分,利用中小银行2011—2021年财务数据,按照这五个部分分解净利润增长(如图1),具体来看:

图1 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贡献因素分解图

规模产出效应

规模效应是银行业运行的一个客观规律,它驱动着国内商业银行不断扩张网点、从业人员,进而扩张自身资产负债表,尤其是规模相对落后的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冲动更加强烈。对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进行归因分析可以论证这个观点。自2012年起十年时间里,驱动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各贡献因子中,规模因子一直居于首位。以2019年为例,当年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9.71%,其中规模贡献22.10个百分点,几乎抵消因资产减值损失造成的净利润下降。无论是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还是在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明显下降阶段,规模都成为支撑中小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息差收窄的环境下,中小银行采取“以量补价”的方式维持息差收入的稳定增长。

息差变化效应

在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0%的收入结构下,息差效应对中小银行净利润的变动起着关键性作用。净息差传递中小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信息,净息差越大说明中小银行资产负债运营效率越高。十年来,样本中小银行净息差随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处在一个持续收窄的变化通道,至2017年后稳定在2%水平上下波动。受此影响,净利润变动的息差效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5—2017年间,受净息差较大幅度下行影响(3年时间里净息差下降86个基点),样本中小银行息差变化效应年均都超过了20%,年均拉低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速23个百分点;而在净息差变动幅度明显缩小的2018—2021年间,息差变化效应随之企稳,反映出中小银行在不断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着力稳住息差,确保盈利可持续。

非息业务产出效应

在息差不断收窄、银行业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小银行也在加快业务及收入结构调整步伐,加大非息业务布局力度,提升非息业务收入占比,切实发挥非息业务收入对净利润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在银行卡业务、理财业务等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在2012—2021年的十年时间里,70%的时间里非息业务收入增幅超过20%,2014年增速则超过50%。在非息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样本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013年起开始快速提升,2017年占比首次超过20%,此后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以上(如图2),成为驱动中小银行营业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

图2 样本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增速及占比趋势

非息业务的快速发展有效带动营业收入增长,进而对净利润增长产生明显的推动效应。数据显示,除2020年受减费让利政策影响,中小银行非息业务收入出现下滑,非息业务产出效应为负外,其余年份,中小银行非息业务对净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尤其是2018年及2019年两年,非息业务产出效应分别达到15.09%以及16.77%,远高于息差变化效应。整体而言,非息业务收入对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的正向反馈效应明显且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平滑了息差效应的负向作用及其较大波动性的影响,真正起到净利润增长的“稳定器”作用。在银行业息差不断收窄、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环境中,非息业务的战略价值将会进一步得到体现。

成本管控效应

中小银行的规模及当前所处发展阶段对机构扩张、业务拓展、信息科技的投入等均有较高需求,能够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支出,从而实现单位营业收入较低成本支出,有助于中小银行获取更高的利润。其中,成本收入比指标综合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对样本中小银行成本收入比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整体成本收入比已经由2012年的31.82%逐步降至2021年的29.23%,其业务管理费平均增幅则由21.59%下降至11.23%,降幅十分明显(如图3)。

图3 样本中小银行业务管理费增幅、成本收入比及成本管控效应图

成本支出的有效管控使成本支出对净利润增长的负效应持续弱化,由2012年高达14.32个百分点的净利润增长负效应一路下行至2021年的7.19个百分点的负效应,下降了近一半,中小银行对成本支出增长的有效控制为其净利润增长争取了更多空间。从图1不同效应间的趋势对比也可以看到,成本支出的负效应在样本中小银行净利润变动总效应中的占比逐步降低。当然,必须强调的是,成本收入比与中小银行所处发展阶段、发展模式息息相关。那些规模更小、更加注重线下展业的中小银行,在网点及人力资源的投入方面会更大,其包括机构运营、硬件设备投入以及薪酬福利的支出会逐年增长,成本收入比短期内较难得到有效控制。同样,寄希望于通过数字化实现业务线上化的中小银行,短期内则需要加大系统投入、平台搭建等费用支出,形成此消彼长的局面。

减值损耗效应

营业支出构成中除业务管理费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为应对风险冲击而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近年来,受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杠杆等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中小银行前期快速扩张的资产负债表面临严峻考验。通过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来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是中小银行谨慎经营原则的重要体现。除此之外,近年来监管层为防范系统性风险,不断强化对银行业拨备计提的督导,通过严格不良资产认定口径督促商业银行充分暴露风险、对资产减值损失应提尽提。基于监管强化和加强逆周期调节等因素,中小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强不良资产拨备计提力度。样本中小银行2021年资产减值损失规模达到2916亿元,是2011年的13倍;资产减值损失的规模自2018年起超过业务管理费,跃居中小银行营业支出的首位。

进一步对样本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占拨备前利润的比例进行计算,可以发现这一比例已经从2011年的17.38%快速增长至2021年的52.67%,近3年来样本中小银行资产减值损失规模在年度拨备前利润中的占比一直维持在50%以上。随着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增加,资产减值对净利润增长的负效应也在加强。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力度较大的2014年、2018年以及2019年,其损耗效应也同样处于高位,这3年因加大拨备计提力度拉低净利润增速均超过20个百分点(如图4)。

图4 样本中小银行资产减值增幅及资产减值损耗效应趋势图

研究结论及启示

在传统息差收入产出效应减弱的影响下,中小银行的业绩增长也步入“新常态”,其净利润增速由过往中高速增长向中低速甚至负增长转变;为缓解息差收窄导致的净利润增速下滑之势,中小银行持续加大非息业务布局力度,非息业务产出效应逐步突显并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中小银行净利润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在资产质量承压、预期资产损失增加的影响下,中小银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力度,进而较大程度上拉低了净利润增速,资产减值损失逐步成为消耗中小银行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此外,成本费用支出的严格管控已经成为中小银行重点关注的一个议题,近年来成本收入比保持相对稳定,未来进一步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空间将更加有限。

总体来看,日趋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对中小银行的经营产生较大挑战,夯实盈利能力是其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确保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基于前述过程分析与结论,本文认为,中小银行应在遵循银行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兼顾规模发展与结构调整,聚焦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利基市场,着力优化资产负债表,确保息差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同时,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开发,以及内部管理的不断优化与完善,提升穿越经济周期能力和应对不确定性的韧性,进一步稳固可持续发展的护城河。

一是从驱动因素看,资产端应在资产结构优化的方向上拓展,更加突出轻资产导向,优先发展资本占用少的零售小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着力推进表内资产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传统业务主导的业务结构向传统与创新型业务并重的业务结构调整,推进资产收益结构及贷款集中度、贷款期限结构的优化调整,形成内涵式为主、兼顾外延式的发展轨迹。负债端要突出核心存款的关键地位,推动核心存款占比的提升,从而改善负债结构、有效控制负债成本。具体来看,对公存款的组织要向综合化服务、交易结算服务等增长来源转变,零售存款的组织要强化多客群贡献、综合配置拉升以及场景化运营,带动低成本、高黏性的活期存款沉淀,驱动低息负债的增长。与此同时,中小银行要增强主动负债能力,合理利用同业业务进行短期资金调节,完善多元化负债格局。

二要优化收入结构,既在做大做强传统核心业务的基础上稳定利息业务收入增长,又要积极布局新兴业务,持续提升非利息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巩固非利息业务收入作为中小银行利润增长的引擎。一方面,传统业务在监管防风险、控成本,要求回归本源的前提下,通过聚焦重点客群深度经营、长尾客群线上线下场景引流、资产配置和价值链深挖,全面提升客户综合贡献与价值创造能力。随着大型银行不断下沉,中小银行传统客群面临被“掐尖”的挑战。因此,要持续在产品体系再丰富、服务效率再提升、定价策略更灵活上积极防御、竞争,稳住传统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非利息业务收入,努力做大交易收入、理财收入、投行收入等,摆脱对利息收入的过度依赖。中小银行要明确并找准非息业务发展的着力点,立足自身优势、客户需求及市场导向,致力于提升理财业务、托管、债券承销等高附加值非利息业务能力,提高非利息业务发展的广度,优化非利息业务结构。

三要加强风险管控,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增多、不确定因素增加的复杂局面。风险防控的核心在于建立一套契合中小银行发展实际的风险治理体系和文化,正确处理规模、效益和质量的关系,实现风险管理的系统布局和及时补位。首先,要在投放决策、定价策略及绩效考核上真正运用经济增加值、风险调整后收益率指标,从而提高风险合规指标权重,助推中小银行内部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其次,要推行审慎稳健的风险文化,将风控理念、价值准则等具化为员工行为准则,引导全行全员形成审慎稳健的风险文化共识,营造“不敢违、不能违、不愿违”的风险合规文化。最后,要强化政策引领,完善自上而下的风险政策传导机制,将风险偏好、投融资政策、授信审批政策等有机结合,推动风险管理目标贯穿全流程、全机构。

四要推进流程再造,深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中小银行经营效率。流程优化是组织效能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银行提升业务发展效率、提高客户服务体验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全面梳理业务条线、风险、计财等经营管理各领域流程,通过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中后台部门的管理职能,尽可能减少层级和环节,提升流程的标准化程度,并将不需要面对客户的业务操作转移到中后台,从而缩短信息传递路径、提高市场反应速度及客户服务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与思维来完善管理机制。加快全行级数字化平台架构的搭建,基于数字技术及手段推动组织架构及管理流程的优化,不断提升组织的柔性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认识到这一点,为加速数字化与管理优化的融合,多家银行相继进行组织改革,加速释放数字化对管理优化的乘数效应。

五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不断深化科技与业务的融合,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业务效率,同时降低风险与运营成本。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助推器,给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带来根本性改变。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与创新的支撑,它是中小银行突破现有生产边界、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引擎。对此,在推动经营质量与效率提升的过程中,中小银行应强化技术与创新引领,依托金融科技,通过对新技术的跟踪与研究,结合自身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深度发现并挖掘客户需求、加强适配性产品研发、提高产品创新附加值,构建起推动持续发展的系统性、针对性的创新体系。

猜你喜欢
息差业务收入净利润
软件业:加速增长、加速转型
三季报净利润大幅增长股(沪市主板)
2014年净利润增(降)幅最大的50家公司
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减)幅前50家公司
2013年净利润增(降)幅最大的100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