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豪 王蕾 王扶义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课程思政是指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同步进行、互相融合促进是现阶段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道桥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理论知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专业课程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桥梁施工技术”课程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当前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当前专业课教师均为工科专业出身,自身在求学过程中主要从事科研方面的工作,接触到的思政理论较少。在授课过程中受自身专业限制,如何准确的挖掘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过程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与专业理论知识不同,思政教学成果难以量化考核,在课后较难通过纸质作业等传统教学手段得到学生教学成果反馈。需要专业课教师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掌握教学实施成效。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考虑从理论知识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其次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知识点中,最终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方式使学生即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选取课程中桥梁的组成和分类部分的理论知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桥梁主要由5个“大部件”即桥跨结构、支座系统、桥墩、桥台、墩台基础,和5个“小部件”即桥面铺装、防排水系统、栏杆、伸缩缝、灯光照明组成。其中5个“大部件”是桥梁承受汽车或其他作用的桥跨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是桥梁安全性的保证。5个“小部件”是直接与桥梁服务功能有关的部件,在现代化工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人们不仅看重桥梁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同样对桥梁结构的观赏性要求越来越高,5个小部件对于桥梁的外观包装密切相关。
桥梁的分类主要是从桥梁的受力体系展开讲解,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和悬索桥三大基本体系。在讲授过程中不仅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同样引入我国的桥梁历史与建造工艺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桥梁建筑在历史上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桥梁不仅数量惊人,而且类型也丰富多彩,几乎包含了所有近代桥梁中的最主要形式,而且建筑所用的材料大多为木、石、藤、竹等自然材料。近代的大跨径吊桥和斜拉桥也是由古代的藤、竹吊桥发展而来的。在唐朝中期,我国已发展到用铁链建造吊桥,而西方在16世纪才开始建造相关的铁链吊桥,比我国晚近千年。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我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建造中他综合采用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施工措施,攻克了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近年来,随着港珠澳大桥、贵州关岭大桥等项目的建设完工,我国在桥梁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令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各类桥梁历史发展背景、桥梁构造特点、桥梁建造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案等出发,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行业认同感。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本课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终身学习所应具备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素养,根据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将学习桥梁上部结构、桥梁下部结构及桥梁各种分类标准等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桥梁发展现状;掌握桥梁工程五大部件、五小部件;认知桥梁按受力体系的分类。
2.能力目标:具备自学及获取新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具备各种形式桥梁的典型性施工图的识图能力。
3.素质目标: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4.思政目标:培养学生作为桥梁建设者的职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具有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
教学策略设计原则与依据。本节课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师以学生课前调查和案例实施引入课程概念,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内容理解,由理论型抽象思维向实践型具体思维的过渡阶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的手段,发挥视频、软件、图片等信息化技术的直观性和高效性,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使课堂由枯燥变得生动。
教学方法采用以PBL(案例导向)为中心,采用“启发教学法、驱动任务法、重难点突破法、分组讨论法”等手段作为教学方法。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具体活动设计见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表
引用信息化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教学,具体为:
1.教学环节创新。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中理论学习、课后知识巩固三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按照“知识体验、知识形成、知识深化、知识应用、知识总结”五个环节来进行设计,使学生达到理解桥梁结构、领会桥梁分类理念。
2.教学手段创新。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将线上、线下结合紧密,依托于线上平台,实现师生零距离交互,改变以往单一的线下教室教学模式,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和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在课堂思政中,围绕桥梁发展历史、我国著名桥梁案例等知识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古代石拱桥的典型代表赵州桥,该桥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建造材料、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等因素,桥梁在拱圈两段各设两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的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在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基础上展开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3.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应用。通过课前学生预习答题情况得到的分析数据,可以帮助教师制订课中教学的重难点;评价手段,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可以覆盖全方面,得到学生评价数据,提供给课程得分。教学资料上传至线上平台,可以供学生反复查看,以及归类资料整理。教学活动实施设计基本思路见表2。
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施安排见表3。
表2 教学活动实施设计思路表
表3 教学活动实施安排表
课前,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在班级群内发送通知,要求学生对前置课程进行复习梳理,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观看学习通平台上本次课微课视频,对知识体系框架有一个大致了解后,根据平台下发的讨论任务在课前学习线上平台相关教学资源,参加课前教师发布的讨论及习题,最后教师进行线上点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经过课前反馈问题的梳理,针对犯错较多的知识点展开重点讲解予以解决。
1.正式授课之前,利用学习通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打卡签到,节省点名时间同时能够快速确定学生的出勤情况。
2.简要回顾上节课讲解知识点,准备开展本堂课程教学。
3.在平台班级群下发电子版任务单,并分发课程中会用到的纸质资料。
4.课前线上任务点评,针对课前线上任务进行一个总体讲解:包括课前讨论结果、小测验答案等,进一步的引出此次课的主题:桥梁的组成和分类。
5.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随机抽点等方法进行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趣味性。在课堂中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要参与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6.根据专业知识内容引入课堂思政要点:
我国桥梁建设发展概况:分组讨论我国从古至今桥梁的建造历史及著名的桥梁案例,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分析各类桥梁的建造背景、桥梁类型及施工方法。可以看出我国桥梁建造通过古代及现代的发展,现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学生肩负历史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拱式桥:通过引入赵州桥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该桥梁的建造结构。首先赵州桥是典型的石拱桥,其次根据专业知识分析该桥梁结构特点即跨度大,弧形平,采取单孔长跨形式,河心不立桥墩有利用泄洪等。赵州桥无论是结构、材料、工艺等都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从这些方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职业自豪感,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提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个“大部件”—支座系统:桥梁五个大部件中的支座系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用齐齐哈尔民航路跨线桥工程实例对支座系统进行讲解。该工程中支座系统不论是尺寸、重量或者安装误差,对于施工均有着极高的要求。项目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模拟实验、定位点、技术交底、跟踪监控等一系列施工管理办法,保证了支座系统安装任务圆满完成。通过案例的讲解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
7.总结:通过分组讨论、启发教学、案例引入等教学手段引入,结合信息化教学方法,在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8.评价:采用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可以覆盖全方面,得到学生评价数据,提供给课程得分。
老师在智慧职教平台布置知识点检测习题并开放第二课堂,设置测验时间节点,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按时参与第二课堂学习。通过学生的测验反馈结果找出本次课程学习的难点再进行集中讲解。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彻底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本次的课程设计研究中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在理论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始终。无论是桥梁的结构组成及桥梁的分类,各个知识点均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能够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
本教学设计研究可为其他相似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参考,相信通过历史元素挖掘、工作作风传承、爱党爱国情操激励、正确“三观”树立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理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