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打动我心灵的古典文学作品——《蜀相》

2022-10-24 11:17杜知章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4期

◎杜知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这首七言律诗,也是最打动我内心的古典文学之作。

诸葛亮,孔明,卧龙…今天的我们更多通过基于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熟知这位蜀汉丞相的名号,他的卓绝智慧,丰功伟绩,与他一生匡扶汉室,辅佐刘备刘禅两位蜀汉皇帝的忠贞热诚之心都让人们记住了这位神机妙算的军师丞相。虽然罗贯中将神幻色彩赋予诸葛亮,但历史上的诸葛亮,确是这样一名集智慧与忠义于一身的人物。

前两句作者提出疑问,诸葛丞相之祠何处寻?随机自己给出答复,武侯祠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盛,庄严肃穆之地。柏树生命长,高大魁梧,葱郁苍劲,不由令人联想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支撑起蜀汉,一生致力于为国献身的事业的精神。

武侯祠外有何景致?碧草茂盛,黄鹂啾鸣。但那黄鹂空有美妙的鸣声,昔日的蜀汉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复兴国家的梦想也未能实现,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融入了诗人的惋惜之情。

诸葛亮有何功绩?刘玄德三顾茅庐,说服诸葛亮从南阳隐居之所出山辅佐,此后诸葛亮为刘备打江山收民心提供了无数妙计建议。刘备死后将子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以丞相身份尽力辅佐,自己不愿称王,将一生心血奉献给刘家两代人和蜀汉王朝。

诸葛亮最后结局怎样?北伐收复中原的雄心最终未能实现,丞相在五丈原病逝,出师未捷,身却先死,怎能不让当时与后世的英雄豪杰涕泗横流为其落泪?

每每吟诵此诗,尤其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诸葛亮一生操劳的形象跃然眼前,不由联想《出师表》中最后的:“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他是忠臣,也是明臣,奈何国家元气大伤,新皇无能,强敌环绕,重任难抗,但他毅然决然地肩负这份重担,试图力挽狂澜,但无奈还是无法挽回,令我内心五味杂陈,感慨万分。

杜甫本人的经历,与诸葛丞相颇有相似之处。子美的后半身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困苦潦倒,但身为知识分子,那份心中的家国之情是他一生也无法忘怀的。逃亡中目睹了百姓疾苦,听闻官军打退叛军时的涕泗横流……他目睹了盛唐的由盛转衰,目睹了安史之乱下人民的疾苦,官僚的昏庸腐败,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飘飘于天地间,写此诗时,难得在四川寻得一处安身之所,此时也是年高之人,沧桑、困苦、悲愤、内心难平。在武侯祠难免不触景生情——武侯祠外景象祥和,但此时自己的祖国仍在为战乱所困,也许是因为这样那黄鹂的歌声才会“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力拯救饱受苦难的人民,只能以病老之躯孤苦伶仃地不平、思索、叹息……

杜甫,诸葛亮,两位历史人物的境遇经历,让两者产生了碰撞交流,也使得杜甫在创作时,将自己在武侯祠所观所闻所感,融合内心情感,倾注于诗歌中,这正是此诗触动我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