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究

2022-10-24 11:17郑婉琪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4期

◎郑婉琪

字体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不仅可以作为其他专业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更是做好设计的基础与设计人才的必备技能,而且随着字库设计等的开发与应用,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设计形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字体设计爱好者作为专门从事字体设计的创作与研究的人员而存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作为设计人才的培育摇篮,自身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质量设计人才的重任。字体设计的这种双重身份促使高校必须在新的时代与专业发展需求下,对字体设计课程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改革创新。

我院目前字体设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二年级学生,课程为36课时,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为了能够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将课程上好,让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具备字体设计的专业能力,课程以培养具有多维思考方式的创新性字体设计人才为建设要求,从中原文化的传播推广、实践训练特色创新、综合评价形式设立等方面,对高校字体设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的探究。

一、课程教学目标

字体设计课程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设计人才为目标,结合目前的文化理念、科技水平、设计思维,从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创意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多角度入手,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规划,为学生建构更为系统、多元化且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结构。在设计理论方面,通过文字的发展变迁历史,让学生领略不同时期文字的美感与特点。同时将优秀的设计案例作为理论辅助,进行有关字体设计方法、创意等方面的讲授,启发学生有关字体设计的创作思路。在实践能力方面,通过不同使用环境、不同使用目的的字体设计实践练习,提升学生应对不同条件进行字体设计作品创作的能力。在素质提升方面,将文化、德育、审美教育等融入课程教学,提升学生作为适应未来设计人才的全面素养。

二、课程内容设计

字体设计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对文字发展历史、字体笔画、字形结构、主要印刷字体等进行理论讲授,同时在实践方面让学生对宋体、黑体、仿宋、楷体这四种常用印刷字体进行摹写,掌握字形结构与笔画特点,为随后的创意字体设计打下基础。二是通过字体设计的准则、方法与表现形式的理论讲授,启发学生有关字体设计的多样化表达,在实践方面要求“以形表意”,即通过字体设计进行文字内容含义的表达。三是侧重将字体设计与商业设计应用实践相结合,探讨字体设计在不同商业应用项目中的创作与表现。

三、课程改革措施

(一)利用课程教学服务中原文化传播

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处河南郑州的我院更应积极思考如何将中原文化的传播、表现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这种方法一是可以利用优秀的设计作品丰富中原地域文化的创作表现与传播形式,促进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可以以二者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在字体设计的教学中,我们将朱仙镇木版年画、北宋特色文化等作为课程实践的创作主题,让学生从这些优秀的中原文化中提取出可以作为创意表现的元素点,以字体设计的形式进行创作。以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在课程实践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运用实地调研、网络调研等形式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深度调研并完成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的内容要求真实准确,并有自己的总结与从中产生的字体设计创意大方向。随后根据创意大方向进行方案草稿创作,在确定草稿后进行字体设计作品的正稿创作。在最终的字体设计作品完成后,要求学生为自己的作品选择合适的应用载体使其成为可供日常使用的产品,如:丝巾、地毯、红包等,令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文化在拥有字体设计这一新的表现形式的同时,还可以利用产品的实用价值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走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增进其与大众之间的亲近感,让人们可以通过日常所用产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趣,进而产生想要主动去了解这一中原文化的内在驱动力,提升其在现代人群中的传播力度。

(二)注重“学”与“练”的系统性、延续性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贯通前后知识,使其具备较为系统与全面的专业设计能力,在字体设计课程的“学”与“练”安排中均秉承“打基础,再提升”的理念,注重系统性、延续性,由易入难,循序渐进,令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字体设计的理论知识与设计要领。在“学”的安排中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文字定义、发展历史、文字笔画与字形结构、常用印刷字体的特征,使学生可以了解文字的起源与发展,科技、时代因素等对于文字发展与变化的影响,掌握各种字体的不同特点,对字体的比例结构、笔画特点等熟练把握。第二部分为字体设计的概念、设计原则与表现方法,让学生掌握字体设计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点线面、图形、电脑辅助技术等进行字体设计的创意与创作,开拓视野,提升设计表现力。事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性,设计也不例外。因此第三部分将字体设计与具体应用项目相结合,让学生看到字体设计与诸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之间的关联。在“练”的安排上,第一步为宋体、黑体、仿宋、楷体四种字体的摹写,提升学生对于字形、字体结构、笔画等的认识与掌握,以良好的基本功为后期的字体创意设计奠定基础。第二步为创意字体的设计,在“以形表意”的设计原则上,鼓励学生不要仅以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表现,还可进行材料、肌理等多方面的尝试,启发学生设计表现的多维性。第三步将字体设计作为表现形式,进行字体海报设计、文字标志设计等的设计创作,提升学生的字体设计综合能力。

(三)推行“双师”教学模式

“双师”是指在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由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性强的教学,由校外导师(企业或行业设计师)负责实践性强的教学。在我院目前的字体设计课程教学中,聘请汉仪字体设计团队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工作——校内教师负责课程的理论知识讲授,汉仪相关人员负责讲授字体设计的相关设计流程与设计经验传授。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更为合理、有效的结合形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字体设计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于字体设计人才的行业需求。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发现这种“双师”教学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弥补校内教师所缺乏的字体设计行业领域的“一线”工作相关经验,使其在与校外导师的合作教学中,能够弥补自身的这项不足,丰富其教学经验的积累,使课程内容能够紧随专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校外导师自身所具备的专业名誉与丰富的专业设计实战积累,更容易令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由衷崇拜,增强其自身获取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

(四)引入“以赛代练”训练模式

在字体设计的教学中,引入“以赛代练”的训练模式,将设计赛事与课程实践相结合。这种模式对于教学来说,可以将课程实践从“自导自演、自说自话”的虚拟课题提升为更加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真实课题,使课程训练变为了有甲方的设计创作。对于学生来说,赛事奖项、奖金的激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令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还可以在获奖后收获喜悦与肯定,不断增强自信心,鼓励他们在设计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勇攀高峰。对于学院来说,学生所收获的奖项是对其优异教学成果的体现,能够提高专业声誉,增强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从2020年进行字体设计课程改革与创新探究以来,在“以赛代练”的课程实践形式中,学生的作品《草稿体》和《冠中画体》在汉仪第四届字体之星设计大赛中分获评委奖和入围奖。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的伟大时刻,学生以此为主题所创作的字体海报设计《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在由人民日报主办的“百年青春”建党百年海报设计展中获得三等奖并且在红船精神的诞生地——嘉兴进行展出。同时其余多幅作品在由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百年青春·红动中国”海报设计作品展中获得最高奖项——优秀奖并进行展出。在疫情期间,学生创作的字体海报设计《武汉加油》还受到人民日报社的约稿,在《人民日报》上进行刊登。虽然这些成绩算不上特别突出与显著,但都是对于我们课程教学的认可与肯定,也是激励我们在这条实践与探索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五)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学习深度

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形式,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在字体设计的教学中,除了线下的常规教学外,利用线上教学与之相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深度。课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需要学生提前预习的课程相关知识的视频与资料,让他们能够对字体设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同时搜集学生在线上预习学习阶段对于课程的疑问与困惑。根据学生的这些疑问反馈,及时对教学内容与课程规划做出相应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实际需求。通过此种形式,发现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与不解进行听课,更加能够提升听课效率与听课专注度。同时在授课过程中,会将优秀的设计案例、设计技巧等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作为阶段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及时完成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与赏析,以此开阔眼界,提升专业审美,拓宽设计思维。

(六)以字体设计工作室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给予对字体设计感兴趣的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研究机会,成立了字体设计工作室以加强人才的培养。字体设计工作室的学生由大二至大四的学生组成,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入选工作室前需经过专业考核进行人员筛选。在进入工作室后,需按照工作室的要求完成相关阶段性训练并按时出勤,否则予以劝退。在字体设计工作室的平日学习中,除了常规学习与讨论外,还定期邀请校内导师与行业相关设计师为学生举办讲座与作品辅导,并且将企业中的一些有关字体设计的真实课题引入工作室的创作训练中,同时还在寒暑假推荐学生到与字体设计行业相关的设计工作室或设计公司进行假期实践,以此提升工作室学生的字体设计能力。通过将近两年时间的努力,工作室学生的字体设计能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他们的作品也起到了丰富字体设计课程教学创作成果的作用。此外,通过这些来自不同年级、班级学生的带动,学生整体对于字体设计的兴趣、注重与理解都比之前有了较高的提升。

四、课程评价与成绩考核

当今的社会需要具有全方位能力的设计人才,仅仅会做设计是不够的,因此在字体设计课程中,以培养学生会做——把设计做好、会说——把话讲好、会写——把文字写好的能力为目标,对课程评价与成绩考核做出了相应调整与改革。

字体设计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自评+互评+师评”。“自评”是由学生首先进行作品的自我评价,阐述创作的心得体会,以此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的逻辑能力;随后进行学生之间的“互评”,由学生讲述自己对于其他学生作品的感受,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相互学习,让他们可以利用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提高专业能力与思辨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式的“师评”,由教师对课程学习情况、训练完成情况与学生阐述情况等做出细致的总结,肯定其中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方向。三者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的构建,将部分课堂让位给学生,改变了课堂是教师自己“一言堂”的局面,利用学生的参与互动,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听取他人对于自己设计创作的意见与建议,更加全面地审视自己的作品。

在字体设计课程的成绩考核方面,注重过程管理,不再“唯作业论”,将成绩组成分为四部分,其中实践训练(55%)、调研报告(15%)、设计手册(20%)、课程小结(10%)。实践训练要求符合训练要求且原创完成,在富有创意的同时表现形式与主题贴合紧密,表现手法新颖独特;调研报告要求内容真实,数据客观准确,调研结果与总结在客观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我见解;设计手册是对实践训练从无到有的过程记录,要求能够通过设计手册看到实践训练的创作思路与具体实施、修改等过程;课程小结是对自己有关此次课程学习的感受、收获、反思、课程建议等内容,要求书写自己的真实感受,语言表还清晰准确有逻辑。

五、结语

作为人才培育的高校,在教学方面必须时时关注时代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动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断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改革的探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多视角、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延续性建设,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考核形式,提升学生的字体设计理论知识储备与实践创作能力,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设计创造性的培养,促进其自身全面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强能力的字体设计人才,以此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