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权
王光祈(1892—1936),字润玙,亦字若愚,四川温江人,是我国“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近现代音乐史上著名的音乐学家、音乐史学家。1934年,他以《论中国古典歌剧》的论文获得波恩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早在欧洲为祖国争得荣誉的第一人,并受聘于德国波恩大学东方学院,担任该院中国文艺课讲师。他在“五四运动”期间创建了“少年中国学会”的进步团体。毛泽东、赵世炎、张阔天、恽代英等人均由王光祈介绍加入该会。王光祈的一生是和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是一个热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名字、思想和著作,在当时曾影响了许多青年走向社会、投身救国事业和从事音乐研究,其影响也远及海外各地。他留下的“国乐观”和数百万字的著述,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光祈求学期间怀着深厚的民族感情,始终立足于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受爱国心的激励和驱使,并认为要改造中国,即应先行改造人心,而改造人心,就必须从恢复“礼乐”开始。王光祈十分尊崇孔子,尊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观。他认为“礼乐”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认为音乐是“最足引起‘民族自觉’之心”,具有“陶铸‘民族独立思想’之功”的艺术,特别强调“音乐化人”“寓教于乐”。他表示,自己从事音乐的目的,正在于“欲借此以唤醒‘中华民族本性’,为抵抗外国文化侵略之工具”。王光祈的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儒家“礼乐观”的继承和发展。他热情洋溢地宣称:“吾将登昆仑之巅,吹黄钟之律,使中国人固有之音乐血液,重新沸腾。吾将使吾日夜梦想之‘少年中国’灿然涌现于吾人之前。因此之故,慨然有志于音乐之业”——这便是王光祈的“国乐观”的雏形。
在“国乐观”日趋成熟的道路上,他将深沉的爱国主义和炽烈的民族感情熔铸在音乐研究之中,提出“以促进创造‘引起民族自觉心’的‘伟大国乐’须建筑于‘民族性’之上”的理念,并强调“音乐艺术就决不可以像引进其他科学技术那样照搬西洋的一套,决不能‘以西乐代庖’,更不能依靠那些‘黄面黑发’的‘洋音乐家’,而必须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进行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王光祈渴望祖国独立富强,他主张一面先行整理、学习我国的古代音乐遗产,一面辛勤搜集民族民间音乐,然后再运用西洋音乐的科学方法,创造出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新音乐——“用以唤起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本思想,完成我们的民族文化复兴运动”。
王光祈旅德探索“国乐观”文化兴国之路仅十三年,但其论著竟达三十四种之多,国内正式出版的著作就有近二十种,在音乐史学、音乐美学和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以毕生之精力奉献祖国。由于过度勤奋于研究著述,脑溢血突发,1936年1月12日客死于波恩医院,享年44岁。中国近代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现阶段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我们不能忘记一位埋头苦干死于柏林的中国音乐理论家王光祈,他遗下给我们许多宝贵的著作和翻译,推进了新音乐运动的发展。他的刻苦耐劳是我们从事中国新音乐的模范。”由此可知,作为一个前驱者,王光祈在海外孤苦奋斗十六年,清贫一世、孑然一身,始终怀着对祖国的赤诚,坚持“国乐观”的探究,至死不渝,百世流芳,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炎黄子孙的骄傲,是我们十四亿中华儿女的骄傲。
1927年进入柏林大学音乐系深造的王光祈,肩负民族大义,抱着“用音乐再造中华民族”的宏图大志,以“焦头烂额,死而无悔”的决心,在曲线救国的路上,刻苦钻研,用力至勤,艰苦卓绝。他曾说自己“是一个极穷的小子,未曾受过家庭一文的遗产,也未用过官厅一文的公费。”他的生活来源是依靠半工半读。他非常勤奋,治学严谨,主张研究问题要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不惜以毕生之精力从事”。他往往为研究一个问题,查阅一条资料,翻译一个名词或几首古谱而在图书馆里耗费数月心血。他在《中国音乐史》一书自序中说:“余留德十余年,皆系卖文为话,自食其力,即本书一点成绩,亦系十年来孤苦奋斗之结果”。亦将“国乐观”树立,将国乐之发展与民族之兴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时代之所驱,是文艺发展之所想。
不难看出,王光祈的“国乐观”是文艺发展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对文艺发展的坚守,有了对祖国兴旺发展的理想,有了对民族之崛起的信念,立宏图之志,展时代风采——是时代文艺发展的前驱者。
王光祈在《中国音乐史》这部专著中,对中国音乐的乐律、调式、乐器、乐队、诗乐、器乐以及音乐思想等均做了归纳和整理。特别是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律学发展做了比较系统的叙述和探索性研究。他还另作短史,向欧洲人介绍中国音乐发展的概况,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自豪感。王光祈所做的这些工作是他理想的第一步,即:以促进创造“引起民族自觉心”的“伟大国乐”。这样的国乐,即是他在《欧洲音乐进化论》一书中所指出的:“要建筑在吾国古代音乐与现今民间谣曲上面”。因为,他认为“这两种东西,是我们‘民族之声’”。这样付诸行动的实践者,重国之乐,扬国之风,是使命的实践着。
历史的重任,时代的担当,心系国家繁荣的明天,心系文艺发展的明天。王光祈亦“国乐观”亦“文艺发展”,时代虽久远,意义且非凡——是伟大理想的实践者。
王光祈的爱国、民主思想,体现在他极力主张创造中国的“国乐”这一问题上面。创造“国乐”的目的在于唤醒民族,拯救国家。他对“国乐”作了这样解释:“什么叫作‘国乐’?就是一种音乐,足以发扬光大该民族的向上精神,而其价值又同时为国际之间公认。”他所称的“国乐”,实际上指的一种能够代表我们民族的新音乐。提出了“国乐”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代表民族特性。这里所谓的民族特性,包括了民族气质、思想、生产生活等内容。
2.发挥民族美德。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国乐”要能“引导民众思想向上”,反对“迎合堕落社会心理的音乐”。
3.畅舒民族感情。“所谓畅舒感情,是畅舒民众的感情”。
如果把这三点再概括一下,就是“国乐”应该具有民族性、教育性(社会作用)和民众性。
凝聚思想,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以天下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和合偕习,美美与共。他的行动、他的理念,是时代之峰,是思想凝聚,是民族之光。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交迫的境地。王光祈和其他一些有志的青年一样,勇敢地去追寻真理,探索一条救国家、救民族的道路。他早期的社会活动和后来从事的音乐研究工作,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年中国”的诞生和“国乐观”的树立。他基于爱国主义思想而提出的创造“国乐”以唤醒民族、振兴中国的主张,耗尽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像王光祈这样一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为祖国发展和民族音乐事业死而后已的社会家、音乐家,是值得钦佩和纪念的。
从20世纪的王光祈,到21世纪的文艺大发展,不难看出,时代造就伟人,伟人成就时代。这就是紧跟时代步伐,放眼祖国未来,引领民族复兴的责任和担当。初心不悔,筑梦未来。
在新时代的文艺发展浪潮中,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往前看”和“往后看”,“往前看”是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新的发展可能;“往后看”是“俯下身去,亲吻大地”,回顾祖国的历史进程,回顾民族的发展变迁,回顾生产生活的不断改革,将对自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时代的热爱融入其中,体现出一种亘古不变的时代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将我们的文化本身坚守,将我们的文化理念坚守,将我们的文化发展坚守,以扎根土地,汲取养分,集众之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坚持王光祈“国乐观”的时代延续,坚持文艺发展始终向前进的时代导向,坚持传承、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规律,运用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思维,在传统文学和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提升文化发 展的审美高度,引领时代文化不断向更好、更广、更繁荣的蓬勃景象发展。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