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磊
广播剧本身是一种适应电台广播需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线索单纯清晰的特征,而且剧中的人物相对集中。网络时代下,广播剧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使得广播剧朝着微广播剧的方向发展,准确把握微广播剧的特征、规律和美学属性,能为微广播剧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微广播剧是在广播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该艺术表现形式的产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具有较大关系。就微广播本身而言,其作品大多处于5—10分钟作用,充分体现了“微”这一特征,同时在剧情立意层面,微广播剧往往会以短小精悍的内容,向人们展现生活中的特定现象或规律,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进而培养人们某种能力或品质。此外相比传统的广播剧,微广播剧与互联网技术的衔接更加紧密,即在传播渠道层面,微广播剧并不是在广播电台上进行传播,而是选择了互联网这一平台,这有效地提升了微广播剧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微广播的传播范围。数字时代下,微广播剧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广播欣赏形式的变化,基于此,有必要深层分析微广播剧的基本特征,考虑微广播剧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特征,以此来推动微广播剧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的发展。
网络时代下,数字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广播剧朝着微广播剧的方向发展,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其逐渐显露出以下变化特征:
对比传统的媒体传播,网络传播本身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这与数字时代下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具有较大关系。通常,碎片化思维指的是人们不再关注事务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在接受、欣赏某一事务时,人们多会将事务本身瓦解为一个个原子化的局部和部分,微广播剧的发展同样具有这一特征。一方面,在表述方式层面,广播剧侧重于因果关系的考虑,而微广播剧更加注重断言式思维方式的应用,该思维方式以人们的经验和直觉为基础,重结论而轻论证,同时其忽视了逻辑层面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在传统的广播剧形式下,剧情内容多以线性思维推进,而在微广播剧发展模式下,非线性思维成为微广播剧时序延伸的基础,这使得人们在接受欣赏微广播剧时的空间观念超过了时间观念。此外,在微广播内容接受层面,受多元诉求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平面化、浅薄化思维代替深刻思维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微广播剧兴起发展以来,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新时期的微广播欣赏中,受众具有较高的选择权,即越来越多的受众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选择听取时间、听取电台和听取内容,充分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欣赏需要。二是在过去广播剧欣赏中,人们的专注程度较高,这与广播剧剧情长、故事曲折等因素具有较大关系,而在新时期,微广播短、小、微的特征使得人们可以在听取广播剧内容的基础上,伴随性地做一些其他活动,这实现了广播剧由专注性收听到伴随性收听的转变。
积极开展微广播剧创作,能为微广播剧的传播和欣赏创造良好条件。网络时代下,微广播剧在传播中出现了创作手法浅薄化的特点。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浅”指的是微广播剧不去挖掘事物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而“薄”指在广播剧表现中,其需要实现相关事务的透明化展示,避免引起人们理解偏差。结合微广播剧创作实际可知,这些浅薄化的创作手法与多种创作因素的变化具有较大关系。其一,传统创作模式下,广播剧是一种集体创作,其需要编剧、导演、演播、音乐、后期制作等人员的密切配合,而在微广播创作模式下,简单的制作和较小的容量使得人们并不需要这么多创作主体,即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人身兼多职的个体创作成为可能,这实现了创作主体的转变。其二,在表现形式层面,微广播剧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等媒体技术,这打破了传统广播剧仅能听的局限,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欣赏广播剧。其三,广播剧的创作手法具有小说式、戏剧式两种类型,其中小说式广播剧侧重具体事物的描述,而戏剧式广播剧中的人物对话、音乐和音响占据主导地位。新时期,微广播剧的剧情较为短小,其很难采用小说式的手法进行较长故事的描述,故而在具体创作中,戏剧式创作成为微广播剧创作的主要手法,其通过对人物对话、音乐和音响等要素的特色描述,使得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简单明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有效地体现了微广播剧的主旨。其四,微广播剧在创作风格上倾向于技巧化创作,这能实现受众的有效吸引,推动微广播剧的大范围传播。
微广播剧本身是一种视听艺术表现形式,其具有突出的美学特征。互联网时代下,微广播的美学特征还具有参与性的特征。微广播剧本身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为创作主体与受众的互动联系创造了可能。如在创作出新作品后,根据与受众的互动结果,作者还可能创作续集或外传,在此过程中,创作主体与受众实现了双向互动,这对于后期微广播剧的创作具有积极作用。另外,微广播剧属于艺术作品,而艺术作品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给受众带来人生启迪,二是给受众以心理慰藉。在互联网时代下,微广播以更加浅薄的内容使得每个受众均能理解作品内涵,带给受众启迪和慰藉,同时通过“关注+粉丝”等沟通模式的应用,微广播剧引导更多的受众参与其中,这不仅确立了自身存在的意义,而且实现了情感力量在受众群体之间的传播,美学参与特征极为突出。
微广播剧本身属于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内容为王”,故而在当今社会中,不论传播载体、运营方式如何变化,微广播剧都应坚持自身的内容建设,将内容创作与创新作为自身生产与发展的基础,树立良好的微广播剧品牌形象。首先在微广播剧创作阶段,就必须树立内容为王的原则,形成微广播剧的精品意识,营造良好的微广播剧发展环境。其次在微广播品牌形象建设中,从业人员还应认识到精品广播剧的深层内涵,即微广播剧不仅要做到剧情精深,形式精美,而且应努力做到微广播剧录制环节的精益求精,这样能实现丰富广播剧内容与受众需求的有机统一。同时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微广播剧创作还应注重题材的科学选择,通常微广播剧的题材需要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统一,这样在科学导向作用下,能有效保证微广播剧的思想性、艺术性和鉴赏性。最后在微广播剧创作中,还需考虑受众的实际需要。现阶段,微广播剧的受众群体逐渐广泛,不同受众群体的兴趣、爱好也有较大差异,应该系统考虑受众的文化需要和个性特征,丰富微广播剧的题材类型,这样通过真人秀、科幻、心理探索等题材的设计,能够实现微广播与受众群体的紧密衔接。值得注意的是,在微广播剧题材创新中,应注重所选题材与受众生活实际的联系,这样能确保文化作品创作贴近受众生活,更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微广播的发展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微广播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稳定平台,满足了微广播剧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网络时代下,微广播剧凭借着高、精、微的内容优势广受人们喜爱,在微广播剧创新发展中,还应在内容创新的基础上,注重其技术载体的优化和创新,这样能凭借技术优势抢占市场高地,提升微广播剧的竞争能力。现阶段,融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在微广播剧创新发展中,从业人员应注重融媒体技术的融合应用。一方面,微广播剧创作者应具有较强的技术敏感性,即其能紧抓时代和技术发展步伐,在微广播剧创作的基础上,融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为微广播剧的生产和传播创造良好平台,实现微广播剧发展与先进技术进步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在完成微广播剧内容创新后,还应注重其传播方式的优化。新时期,微广播剧创作群体应能科学地使用融媒体技术平台,以此来打造新型的微广播剧传播平台,这样能形成立体多维的传播生态,增强微广播的影响力。譬如,在微广播剧创作传播中,创作主体可系统使用大数据技术的主流算法,然后以此为基础分析微广播的市场发展状况,然后在大数据技术下进行市场定位,随后打造微广播传播的官方客户端和传播平台,最后利用该平台有选择的传播微广播剧内容,这样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微广播剧项目,扩大微广播剧的市场影响力。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在网络时代下,要推动微广播剧的创新发展,同样需要积极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此来发挥专业优势,为微广播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微广播剧人才培养中,其一,从行业内部来看,微广播剧整个行业应进一步加大在人才挖掘、储备和培养层面的投入,在此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应认识到微广播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肯定人才在微广播剧创作和传播中的积极作用,为微广播剧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其二,在微广播创作传播中,还应加强对既有微广播剧人才的教育培养,应积极开展微广播剧人才的专业教育,确保其具有较强的精品意识、创作能力和融媒体新技术操作能力,满足微广播剧专业创作需要。其三,为保证微广播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规范性,还应注重微广播剧人才培养与领域专家的对接,要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完善的专家信息库,要求国内微广播剧专家、高手组建培训班,积极开展储备人才的培养,这样能形成良好的微广播剧发展体系,满足微广播剧需要。其四,在形成良好微广播剧人才培养模式后,还应在这些专业人才的支撑下,构建微广播剧研发、制作、传播的专业化、商业化运作链条,以此来形成精品微广播剧的快速生产,实现微广播剧文化传播效益与商业经济效益的统一。
网络时代下,要进一步推动微广播剧的创新发展,在把握微广播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微广播剧发展趋势的深入考虑。一方面,网络环境本身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基于网络载体发展微广播剧使得微广播剧具有了互动性的特征。新时期,有必要掌握微广播剧发展的这一规律,积 极地与受众进行作品交流与互动,为作品内容、形式创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市场环境下,微广播剧创作与商业活动的联系愈发紧密,故而微广播剧还应学会自我推广,提升自身的影响力。此外,在微广播剧创新发展中,从业人员还应加强微广播剧的跨行业、跨媒体合作,同时应注重微广播剧及延伸内容的管理,营造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推动微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传统的广播剧,互联网时代下的微广播剧在基本表现、创作规律、美学特征等层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时期,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微广播剧的艺术特征,结合这些特征科学、艺术地进行微广播的创作和推广,这样才能扩大微广播剧的影响力,推动微广播剧的持续发展。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