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其彬
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和梁河县,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县等地区。在邻国缅甸地区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语言为阿昌语,根据2010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阿昌族总人口数为39555人。在古代,阿昌族有“峨昌”“莪昌”“娥昌”等称呼。据《招捕总录》《元史·地理志》记载阿昌族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汉族人口迁入,也有部分阿昌人融入汉族及其他民族中。总体而言阿昌族人口数量有限,但人口来源也较复杂,属于多元一体的民族。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文化中最代表性的一部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大型的祭祀活动,起源于祭祀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咪麻”,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1993年5月20日,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将节日定在每年3月20日左右,节日时间两天。自此以后,“阿露窝罗节”成了阿昌族的法定节日。在阿露窝罗节期间,阿昌族人民身着艳丽的服饰,唱歌跳舞,村寨为基本单位进行选神树、建祭台、祭祀、跳舞等活动。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同胞全民族性的传统节日。传统节目在现代构建,既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又能够实现对文化的再造和创新。当下快速发展,节日在构建过程中又融入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阿露窝罗节是根植于历史文化土壤,具有广泛的民族基础的节日。目前,阿露窝罗节已经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促进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保护、整合民间资源,扩大民间文化,丰富民间文化生活,推动各民族交流、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与主体结合过程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的内在要求,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呈现出自身的再生作用。节日是一种有意识、有形式的文化展现形式。阿露窝罗节在展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实现民族个体相互融合,出现文化的无意识传承。从时空上来看,既包括横向共识性的传播,同时又包括纵向历史性的继承,从而促进民族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和继承。
阿露窝罗节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是为了感谢遮帕麻和遮咪麻的创世之恩,在世代传播的过程中,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了有效的延续传承与创新。相较于其他节日而言,阿露窝罗节的文化属性更加突出,其中选神树、建祭台等代表性活动,具有较强的文化感染力。一方面,阿露窝罗都在3月下旬举行,节日的周期性和一致性较强,能够促进优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舞狮队和舞象队的对歌活动,增强节日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营造沉浸式的体验,促使文化有效传播。文化的构建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在不断发展中实现的活动。阿露窝罗节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加深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民族文化整合的理念是将一个地区内所有的民族文化资源视为一个系统,在长期历史生活中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以不同形式整合在这一个特定的时空领域中,通过对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重组,推动文化与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实现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最大功能,以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阿露窝罗节的文化特色浓重,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民族文化,物质文化包括房屋、服饰、工艺作品,而非物质文化,包括民间音乐、特色舞蹈、生活习惯等不同方面,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相互渗透。民众通过节日中大量的民俗与活动,加强对本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大舞台,在举办过程中得到了超越时空的汇聚和展示。阿露窝罗节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节庆活动,在举办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重塑民族信仰与价值观念,构建民族传统文化特殊的生态系统,通过本土化的情景,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中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非物质文化,阿露窝罗节是在本土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呈现和变迁。阿露窝罗节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表演性质,在祭祀活动中,全体村民身着节日盛装,手持鲜花绿叶,围着神座唱起则勒歌。在节日举办期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加集中,在表演过程中,实现整体与个体相互融合。阿露窝罗节不仅给表演者展示自我的舞台,也给了观众听觉和视觉双重享受。在节日期间能够有效扩展民族文化的展演空间,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解释、继承、发扬。
阿露窝罗节作为综合性的民族节庆活动,本身就具有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还能够带动当地的文化组织,为建设特色云南贡献力量。在阿露窝罗节的举办过程中,都会吸引大量当地的群众参与其中,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节日氛围浓郁,在举办过程中综合社会各个阶层的文化需求,实现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再加工,整体而言,阿露窝罗节影响力较大。
阿露窝罗节不仅仅是阿昌族自我狂欢的节庆,更是阿昌族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方式和载体,不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还促进了阿昌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阿露窝罗节中具有特色内容的舞蹈“日头打伞”“月亮戴帽”“金龙转身”,倡导了健康有益的休闲方式,为德宏地区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集会过程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极大丰富了当地居民的业余生活,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实际参与过程中,要持续活跃群众文化,推动当地的文化建设。目前,阿露窝罗节已经成为云南民族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
节日是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概念,同时具备一定的空间属性,社会实践性较强。在节日期间,个体相互交流,加强场域内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加强民族情感,丰富村民的生活体验,满足其社交需求,阿露窝罗节已经成为当地各个村寨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文化的场域是有内外之分的,场域内的交流会随着参与者的离开而停止,但场外的交流在不断蔓延。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阿露窝罗节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对文化研究者有极大的吸引力,许多民族文化研究者慕名而来,共同感受节日气氛,同时也会邀请自治区的各级领导、媒体记者广泛参与,借助多方主体的力量,以促进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阿昌族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时间和空间逐渐萎缩,流行文化、西方文化等文化体系,不断冲击着固有的民族文化,唤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以阿露窝罗节为例,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在学理层面上做了充分的讨论,理论建树丰硕,但在实际应用层面有所欠缺。从实际发展角度来看,国内大部分研究以旅游化和非遗化为主要路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构建与保护相对不足。本选题的意义在于运用的特别方式和途径分析,以阿露窝罗节为例,丰富对文化建构理论的应用研究,为后续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此外,阿露窝罗节已经成为群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下乡村振兴与文化强省的远景目标相辅相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交流,促进整体的文化繁荣发展。原本朴素、真挚的情感,过度商业化开发和利用,改变民族文化的存在方式,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阿昌族人口数量较少,加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传统唱歌、跳舞、祭祀等活动,难以激发起年轻人的欲望,传统技艺的发展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此外,在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背后,打破了德宏州原有的平衡状态,德宏地区的承载能力有限,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水污染现象,节日期间现场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
当下时代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德宏州正处于不断加快的商业化过程中。几年来,云南省大力推动旅游事业,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越来越多参观者的出现,传统技艺的展演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反之包含了更多表演的意味。加之旅游经济的催化,民族文化在建设过程中脱离了
阿露窝罗节作为传统民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综合物质载体、文化形式、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重铸传统文化精神,逐步改善社会的文化氛围,培养文化自信。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引领全新的道德风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民族文化传承与爱国敬业、勤劳勇敢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培育伟大的家国情怀,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促使人民群众将个人理想与家国事业相结合,主动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应该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坚定文化自信,真正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强调自身内部的文化建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将理论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辩证的思想理解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工作的有机结合。
阿露窝罗节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的需要为核心,以时代发展为背景。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于人民。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要依靠人民,传承民族文化。首先要搞懂为谁传承的问题,把握群众的实际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时代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民的需求重心已经逐渐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把握群众诉求,进一步深挖阿露窝罗节中文化遗产中的人文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为后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借助网络空间,综合微信、电话、短信、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阿露窝罗节的活动流程、活动内容及参与方式,将节日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日程中,通过有效的文化交流,丰富周围居民的文化生活,助力当地的文化建设。
当下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交流愈加密切,因此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推广,推动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结合,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再次焕发其生命力。在传承民族文化时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文化传承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而是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民族文化要立足于时代,创新文化形式,只有不断创新的文化才能延续下来。因此,要坚持优秀的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吸收优秀的与时代契合的部分,主动借鉴优秀文化形式。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高度开放的文化体系,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赋予了民族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民族文化深化改革中要突破民族落后的意识形态,借鉴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铸就强大的民族精神。
例如,云南省委、省政府要大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建设民族团结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投入和资金保障力度,创造新一轮的文化繁荣现象。由单纯的财政支持转向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的机制,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给予文化事业单位一定的扶持力度,开展广泛的民族文化教育,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完善整体的民族文化宣传阵地。持续优化文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民族文化资金的统筹力度。重点支持文化长廊,农村图书馆文化建设等活动,建立县乡两级文化网络,兴建博物馆,文化宫,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中心等基础设施,搭建民族文化宣传平台,举办日常的歌舞展演和体育运动会等民族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动整体的文化建设向着创新性、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阿昌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而“阿露窝罗节”又是阿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阿昌族传统民族节日“阿露窝罗节”文化,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努力建设幸福美好阿昌族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