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婚俗调查研究

2022-10-24 11:17钟会兰岩改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2年4期

◎钟会兰 岩改

一、西盟县佤族基本情况

(一)西盟佤族自治县概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边境,普洱市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与缅甸为邻,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因同处于边境线上,被称为“边三县”。全县面积1391平方公里,辖5个镇、2个乡:勐梭镇、勐卡镇、中课镇、新厂镇、翁嘎科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县府驻勐梭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893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7291人,占总人口的94.7%;佤族67519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6%。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形成了多民族杂居聚居的特点。西盟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潮湿,养育了热情乐观的佤族人民,环境适于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橡胶、茶叶、甘蔗、咖啡等经济作物,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悠久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目前而言,总体上依然还存在着男耕女织的性质。

(二)西盟县佤族传统文化特点

佤族是世居于云南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源远流长。西盟县作为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化石”,被誉为“人类童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一是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有典型的祖先崇拜特征,和西南地区许多民族一样,“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佤族人中普遍存在,认为世界万物皆有灵性、神性,不可不敬和轻视,否则会受到责难。二是保留了大量的口头文学传统,如神话《司岗里》等,能在这些口头文学传统中看到人们曾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等活动的痕迹。三是保存了传统质朴的村落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已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但它依然像一个破残的木拉,保留着新中国成立前的民居、服饰、饮食的影子。四是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风习,包括有拉木鼓、接新水、新米节、佤年等节日风习。以婚礼习俗来看,西盟佤族地区依旧保留民族传统婚礼的原始和完整,有简单朴素的人文主义及蒙昧的宗教信仰主义,坚持恋爱自由,更坚持原始的伦理道德,相信他们所信的,相信和继承他们祖先所信的,展示着深蕴的民族文化。

二、西盟佤族传统婚礼习俗仪式

佤族的传统婚礼习俗是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传统婚礼习俗的三个阶段包括:

(一)订婚礼仪

订婚礼仪作为婚礼的开端,显得特别重要。订婚意味着双方父母已同意两个人可以成婚,男女双方既出约则不能毁约。佤族传统婚礼在订婚礼仪上有一定的禁忌,如挑时日。佤族挑时日除了以季节为根据,最重要的是要观测月亮阴晴或与周围星星的距离。佤族传统婚礼的订婚礼仪大多在六月、九月到十二月这几个月中进行,这几个月当属佤族的吉月,尤其是九月。佤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的小农经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九月正值秋季庄稼成熟之时,农民收获之季,自然而然可以举办订婚、结婚等喜事。月亮是挑选时日的参考对象,月亮的阴晴圆缺是佤族人民观测和挑选时日的重要依据,也成了影响举办订婚礼仪的重要因素。

佤族订婚礼仪上所需要的信物简单朴素但不能省略。首先得有水酒,水酒对佤族人民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既是平日的饮料,又是佤族人民的接客之宝。像订婚礼仪这样特别的日子,水酒更是无可比拟,缺则误事。村里老人常言,水酒是佤族的宝,他们把“酒”喻作“久”,喝喜酒是对新人的祝福,祝新人白头偕老,共偕连理。所以在订婚礼仪上男方一定要给女方送水酒,至于送多送少则以男方的家庭条件为据。第二要有茶叶。一方面佤族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时期茶被佤族人民当作药物使用,平日里也当饮料饮用;另一方面茶是常绿植物,常有“茶树有多高,根系便有多长”的说法,自然成为佤族人民对新人白头偕老,夫妻和睦的美好祝愿。第三还要有烟。烟在佤族社会中起到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一是烟具有佤族广交朋友的社会属性,又有烟火相传的说法;二是佤族的老年人甚至青年都有抽烟的习惯,因为他们从事的都是体力劳动,收入微乎其微,很多时候以烟来缓解疲劳,所以在订婚礼仪上男方需给女方送烟,一斤或两斤不论。最后是订婚人。男方家参与的订婚人是同姓氏或同一个寨子里有辈分的男人,女人不能去。订婚仪式的地点只许是女方舅舅家,订婚所需要的礼品由男方全部承担。

(二)结婚礼仪

佤族的社会生活中主张婚恋自由,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男孩女孩,符合民族纲常伦理的恋人即可成婚。结婚礼仪的过程既朴素又必不可少,这一过程更加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

第一,结婚礼仪一般在晚上举行。订婚之后,男方家人则要挑选吉祥之日以备举办婚礼,一般是在订婚当天晚上或者往后几天。接新娘是结婚当天的傍晚,接新娘一般由三个到五个人,且只限于成年男子方才能去,新郎官的姐妹谁都不可以去接,只能是同寨子的亲戚或别人家的才可以。第二,新娘接过来后,并不直接到男方家,只能把新娘接到异姓的亲朋好友家,这样是为了让自己下一代也有姻缘可结。这里体现了佤族传统婚姻观中严禁同姓通婚的风俗。在佤族看来,若是同姓结婚或发生两性关系,就会触怒“鬼神”,给全寨人带来灾难,一经发现,要受到本家族和本寨人的严厉惩罚。这种观念已深入本民族的意识形态中,发生后解决的方式也只能以佤族人民都认可的习惯方法来解决,随着社会发展,部分地区已经逐步接受同姓之间可以通婚。第三,新娘接过来以后,就是最重要的环节“看鸡爪”,这个环节不可忽视,某种程度上它起到了维护婚姻稳定的作用。佤族是信仰原始宗教的民族,相信万物有灵,魔巴为新人祈祷,祈祷则要占卜——看鸡爪。魔巴在鸡爪小洞上插上细竹签,看鸡爪上细竹签方向和位置,判断新人的姻缘及事物发展前景,看完鸡爪,魔巴就可以宣布两人正式结为夫妇。第四,当魔巴宣布结束之后,寨子里的每家每户就会抢着请新娘到自己的家中,新郎官可以不用去。他们每家会杀一只鸡,泡一桶水酒接待新娘,给新娘一只鸡腿一杯水酒,新娘可以不吃鸡腿也可不喝酒,但是必须要把一滴酒倒在自己的手掌心,然后把手竖起来让酒顺着自己手臂流下来,以表示自己对主人家的感谢。在这一活动环节中,帮忙发喜糖和喜烟的两人会随新娘一家一家地串,直到走完寨子里的每一家为止。

除了以上活动外,结婚当晚还有一项重要的部分——跳新婚。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过年过节,村村寨寨都要跳舞,跳新房跳新婚正是他们打跳对歌之时,也是在场的男孩女孩认识约会的地点和恋爱的开始。结婚当晚,除了本寨子的人可以参加篝火晚会,其他村寨的人或是其他地方来的人都可以参加,全民共娱。晚会的地点在男方家,男方将会为所有来参加篝火晚会的人提供烟、水酒、佤族稀饭等。篝火晚会一般会进行到第二天早上,如果是富裕的人家则会连续举办三天的篝火晚会。以上结婚礼仪的各项活动体现出佤族人民质朴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也存在敬重自然的生命观和人文观。

(三)婚后礼仪

当两人正式成为夫妻后,便要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收入选择时日进行婚后礼仪。婚后礼仪是男女双方组建新家庭之后共同完成的,是佤族人民孝道的体现。佤族家庭观念特别重,婚后仪式中具有夫妻和睦、婚姻稳定、孝敬长辈等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民族美好品质的传承。

婚后礼仪必需品有四种:第一,三头猪或一头牛和两头猪;第二,一桶水酒(一般是五十斤);第三,一捆草烟(一到三斤);第四,一捆茶叶(二到三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佤族婚后礼仪中,草烟和茶叶逐渐有了代替品,物质生活的进步,两者的地位较之以前明显下降。

倘若没有完成婚后礼仪,男方家便会遭到整个寨子的轻视,会被讲闲话。当结婚的两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办这个礼仪时,会通知本寨有辈分的人和魔巴一起商量事宜,选定好日子举办。婚后礼仪没有以上两个环节隆重,但是它并不是可有可无,它关乎佤族人民对祖辈的尊敬、孝敬等问题。其中,送肉给自己的岳父岳母时,烟茶酒伴之相送,缺其一则不可。送肉也须有一定讲究,送的肉是牛或猪除了头、一只脚外的所有部分。送去的肉不是女方的父母留着自己享受,而是把肉分给自己所有的亲戚和寨子里的人家一同享受。这恰恰体现了佤族人民群体劳动、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

三、西盟佤族婚俗中的社会文化体现

佤族婚礼习俗的保存和不断发展,孕育了丰富鲜明的佤族传统文化,也是构成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原始宗教信仰

陈国庆在《中国佤族》一书把佤族的宗教信仰做了详细的介绍:“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佤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相信自然界万物有灵,信仰佛教和基督教是后期受到了传教士的影响,仅占少部分。“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传统婚礼结婚当天,要看鸡爪占卜,去邪气,喜酒、烟、鸡肉烂饭都要先敬奉祖先,才能给来参加婚礼的所有人吃,以示对祖先的尊重,祈求天神保佑生活幸福安康,人丁兴旺。

佤族早期是氏族部落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形成了朴素的人文思想和蒙昧的社会制度,从佤族传统的婚礼习俗来看,选定结婚方式、婚礼的礼品、婚礼中魔巴占卜等活动就是最好的体现。有自然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办婚礼、盖新房、祭祀等一系列活动都要观察天日,而正是这种心怀恐惧、敬畏的民族心理,对于世间万物始终抱有敬畏之心,正体现了佤族人民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二)伦理道德与品质

佤族有很强的民族伦理道德观。佤族社会中存有不同社会结构形态,但佤族社会的伦理观念与道德规范还深受原始氏族公社条件下产生的原始道德品质的影响,还保留着原始道德所具有的朴素性和纯洁、高尚的特征。佤族传统婚礼习俗是佤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佤族传统婚礼习俗的探析,不难发现,佤族社会体现出团结互助的礼仪,自由恋爱、一夫一妻、不近亲结婚的礼仪,热情好客、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美德等内容。

佤族传统婚礼习俗中,不管谁家结婚都是全寨人共同参与,互相帮助是佤族人民遵循的习惯原则,不求报酬,这种自然朴素的团结协作习惯使整个佤族的社会生活中充满着人情味和同理心。另外,从历史可以看到佤族在发展中,经济一直都是欠发达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初期还属于刀耕火种的经济生产方式,生产力较低,全寨一年都不能吃上几次肉,但是当两个人结婚后就一定杀猪或牛,热情款待全村寨人,体现团结互爱的民族思想。佤族婚礼礼品以茶、酒、烟三种为主,简单朴素,更不存在极端的拜金主义,婚礼自然平淡,不求富贵隆重却得到全寨乃至全村欢迎,一人结婚全寨来帮忙,这是佤族氏族部落社会的体现,是佤族人民团结、和谐、热情、互助,同甘共苦,共同抵御外族入侵、共同对抗危险的体现。同时,照顾好女方父母,以表达对女方父母养育女孩的恩情,至于婚后帮父母下地干活,照顾父母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与西南部分少数民族婚姻制度中体现的女性出嫁后的地位极其卑微形成鲜明对比,重视婚恋自由、婚后和睦,表达了佤族社会的婚姻态度,严格遵从人类伦理道德,也提倡自由平等。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方面。佤族自古以来不许同姓氏结婚并严格执行,认为两个同一姓氏的人结婚是不伦之伦,以后的生活会不如意,如房子会被雷劈等,从民族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以姓氏区分族支,考虑到血缘远近、族群繁衍,严禁同姓婚姻在佤族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时期无疑是一种相对科学的选择,从当下的发展看,逐步接受同姓可以通婚也是佤族人民思想观念逐渐更新的趋势。

四、佤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总的来说,通过对佤族传统婚礼习俗的探析,可看到佤族传统婚礼中蕴含的佤族文化包含着太多人类早期社会的影子。发展上,由于佤族居住地多处山区,交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受到外界的冲击较轻,传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和发展,同时也不被外界广泛认知,或者认知中带有固定的偏见。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加快,佤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协调好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等关系,实现佤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创新统一,满足佤族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期佤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要增强文化自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寻找佤族文化生命源泉的同时,结合当地实况,发展如原始生态观光旅游等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项目,使其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有力保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促进佤族文化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对佤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是保护和发展的起步,可以通过挖掘历史材料、解读优秀口头文学传统、做好正面形象宣传等方式,激发起全民共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的自觉,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认清当下发展的困难,抓住机遇,制定措施,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持续健康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文化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