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娜
语言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述会出现不一样的效果,其中蕴含着各种各样的技巧。
现以中职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模块(下册)中,《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一文为例,鉴赏林黛玉所说的七句话,通过学习这些语言表达技巧及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来提高我们语言表达水平。
节选部分以林黛玉第一天进贾府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进行讲解,层层推进,借“黛玉所看、所感、所闻”,把贾府的格局环境和各色人物等展示给读者,让读者了解曹雪芹生活时期大家族的日常生活。
文中内容涉及贾府外观、结构布局、室内陈设等方面。在此,我们只探讨林黛玉在节选部分所说的七句话。刚进贾府时,黛玉明确说出口的话仅有七句,而就凭这七句话,曹公就将林黛玉的形象完美塑造出来,我们下面详细说一说。
文中黛玉总共“说”了七句话。贾母问药一句、邢夫人留饭一句、王夫人规劝莫惹宝玉一句、贾母问书一句、与贾宝玉对话三句,而就在这七句话里,次次体现的特点都不一样,一个灵动鲜活的林黛玉就这样站在读者面前,读者随着她的一颦一笑、一喜一嗔,或喜或悲。能达到这种效果,人物语言功不可没,此即是“言为心声”的生动写照,这些组合成就了一个具有多维性格特点、富有生命力的黛玉形象。
具体分析一下黛玉在节选部分的七句话。
这是节选中黛玉最长的一段表述。此番言语,透露出初入贾府的黛玉,刻意压抑自己本性,谨言慎行,在获得贾母疼惜后略有放松,于细微之处展露天性的一面。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是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
结合文本,黛玉的这段话,是在贾母伤感黛玉之母先她而去,两次呜咽搂黛玉入怀之后说的,此番举动令黛玉感受到外祖母的疼爱和怜惜,此时此境,令林黛玉暂时忘掉了“留心”和“在意”,放下心中的警惕,展现出真实的自己,所以才打开话匣子说出这么一番故事。癞头和尚的事儿,是她三岁时候发生的,黛玉也是道听途说,一方面可能觉得好玩儿,当作笑话讲给外祖母听。人在放松状态下,偶尔会多说几句,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以黛玉的聪慧,也可能是借机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不足之症”是天生的,吃药和吃饭同时进行,百医无效,已经与之和谐共处。讲癞头和尚的故事,又说那是疯癫之语,不经之谈,增加了自己身世的新奇感和神秘性。同时告诉贾母自己日常所吃之药。这番见解,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让贾母等一干人明了黛玉的身体状况。由黛玉自己讲出来那段插曲,说明她在内心已然接受自己所患的“不足之症”。语言是带有能量的,能够向旁观者讲述自己的事情,心理上一定具有强大的力量,也从侧面证明,黛玉的内心,绝不像身体所表现出来的那么弱不禁风。
黛玉的此等操作,生活中可以加以练习和应用。初入陌生环境,保持谨慎,先熟悉周边一切,再见机行事。酌情自我介绍,内容以大家关心为主,满足听者的好奇,主动把能说又想说的部分告诉众人,免去日后不胜其烦的答疑;想要语气轻松地聊比较沉重的话题,不妨以局外人角度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可避免被廉价空洞的同情包围,聪明人自然能品出言外之意,懂得适可而止。
本句是对大舅母邢夫人说的。这句话可谓是滴水不漏,八面玲珑,证明黛玉是深谙语言表达技巧的高手。
按照礼节,初进贾府的林黛玉是要拜见两个舅舅的,大舅贾赦避而不见,大舅母邢夫人苦留黛玉吃晚饭,盛情难却,林黛玉不好直接拒绝,又必须拒绝,因为她还要拜见二舅贾政,否则便是失礼。两难之下,她巧妙得体的婉言谢绝了邢夫人的盛情挽留,且看林黛是如何回大舅母的:“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充分肯定了大舅母盛情相邀的美意,语气谦恭,使得对方在情感上产生一种欣慰感、满足感;接着用“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解释自己必须尽快告辞的理由,以使对方明了不能从命的原因所在:大舅舅已经拜访,二舅舅还没有拜见,强化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同,后又用“异日再领,未为不可”,以示自己改日一定遵命,再次表达了对自己邀请的谢意和尊重,使对方对自己的好感进一步加强,最后补上一句“望舅母容谅”,态度诚恳,礼数周全,语意圆满,所以,邢夫人自然愉快 地接受了黛玉的辞谢。林黛玉的这番言语十分得体,表现了黛玉待人接物时的委婉与机灵,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婉拒别人邀请:第一,一定要理解,对方的盛情,是对自己的尊重。第二,必须有充分合理的拒绝理由,这一点至关重要,理由不充分,对方会认为在找借口,不愿意接受邀请,刚才的尊重和感谢会显得虚假。第三,留有余地,表示有机会一定领赐。有合适的拒绝理由,同时给予对方希望,“异日再领”,让对方既理解又心生欢喜,且满怀期待。第四,表达歉意和遗憾,表达今日所拒,实非自己所愿,既可以强化拒绝理由,又显示对对方邀请的肯定和尊重,辅以遗憾的语气,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态度,以示拒绝是情非得已,借此取得对方的谅解,使得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友好。
在语言沟通过程中,语气委婉,容易让对方理解,沟通效果会更有效。展现出真实的自己,下意识就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于是有了第一句问话。得到确认后,有了第二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这句话内容比较丰富,传递的信息是,经常听说这位哥哥的事情,着重强调“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这句话体现了黛玉的高情商。不了解其他方面,强调已知的优点,可以快速打开初见的尬聊局面。此时此刻,黛玉的回答是得体的,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句话“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有沾惹之理?”体现林黛玉有分寸感的同时,也问出黛玉心中的疑惑,兼有不被信任的不悦。“男女授受不亲”是基本的家教,黛玉懂得,这句问话,疑惑中带有不满,“岂得有沾惹之理?”这句话,有疑惑:亲兄妹长大了,也要“别院另室”居住,难度贾府不是?可能王夫人说者无意,黛玉却听者有心,最后这句话初显黛玉的性格特点,懂得分寸,适时提出自己的疑问,
本句是回答二舅母王夫人,即宝玉的母亲。回答中有小心确认,有婉转知晓,有家教分寸,还有棉里藏锋。
在婉拒大舅母邢夫人之后,黛玉过去拜见二舅舅,二舅舅贾政斋戒未归,二舅母王夫人则向她介绍了宝玉的情况,并且规劝林黛玉,让她不要理贾宝玉,并称“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黛玉回答:“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有沾惹之理?”
黛玉的这段话有三层含义。第一,确认一下,是不是传说中那位“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这句话问得很有黛玉特点,林黛玉是名副其实的独生女,家中唯一的孩子,得父母独宠,有着不同于多子女家庭的情感滋养,所以,黛玉是自由任性、灵动活泼的,又恰逢少年,不经意间流露出很强的好奇心,是很正常的,好奇之下也体现了她对即将寄人篱下生活的敏感不安,还有隐隐的锋芒,话中棉里藏锋。
实际生活当中,对于不确定的事情,先确认真伪,以免出现张冠李戴;适当说一些知晓又比较中性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对于可能出现的误会,尽量提前预判,及早给对方清晰明确的态度,让对方明了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如果对方言语间有所冒犯,委婉提示,适时制止。
此句是回贾母念何书。黛玉的答复,有自然谨慎,有敏锐觉察,也暗含保留。
从黛玉和贾母关于读书的对话中,黛玉只说了短短的六个字:“只刚念了《四书》”,据文中的语境,可能黛玉有所保留,因为她紧接着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推测此问,可能担心被姊妹们落下,不想成为新团体中的“异类”心理;也可能在试探,先说一部分,看看贾府姊妹们什么情况,再酌情处理后续,如果姊妹们读的书多,她大概率会说出还在读其他的书,相反,就有所保留。听贾母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她就此打住,牢记三姊妹的读书状况,以备后续随机应用。
这种情况,生活中比比皆是,在不清楚状况时,多看、多听,少说话。仔细观察、及时了解、认真倾听,反复揣摩,结合感觉,验证察觉,依据已知情况,步步为营,有针对性整合已有资源,适时调整对策,基本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和失误。
有了前次贾母问书的经验,面对贾宝玉问“所读何书”时,林黛玉的反应完全不同,开始刻意隐藏自己读书真实情形,回答冷淡,透着几分懒得言语的敷衍,只做礼节性答复。
她回答:“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如此回答,林黛玉之聪明、敏感可见一斑,她能根据前次贾母对姊妹们读书态度听出弦外之音,即时凭借现实情况做出改变,贾母不喜姊妹们多读书,不代表三姊妹不喜欢,贾母是贾府的老太君,无人敢弗她意,所以林黛玉立即微调策略,在言语间有所掩藏,以免太过出头被人针对。再一个,也许记着王夫人的规劝,让她不要理贾宝玉,加上之前对宝玉的“预判”,不想和宝玉有过多交流之意。两次回答,前后迥然,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黛玉跃然纸上。
黛玉两次面对相似情况,采取了不一样的策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类似场景,情况不同,不明就里,面对对方的热情,保持冷静低调,实时转换对策,让自己不凸显于众人,是明智之举。
宝玉问黛玉“表字”,黛玉回答“无字”。
这两字回答,可谓是别有洞天。简洁干脆,内涵丰富,符合黛玉风格。
可以理解成林黛玉心里记着王夫人的叮嘱,不想招惹宝玉,在老老实实回答宝玉,没有“表字”;也可以根据前文宝黛未见时,黛玉对宝玉的“预设”,理会为对宝玉的搪塞:“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还可以依照初见时彼此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会意为黛玉的顽皮初现,在打趣试探宝玉。这几种推测,都符合黛玉的性情。
面对对方不间断的热情,冷静观察,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应对方式,保持不冷不热的礼貌,洞悉对方的目的,再见机行事,这是此句话带给我们的启示。
此句是黛玉意外翻车的一句话。
这句话,对初来乍到的黛玉,有着极大的考验,饶是聪明伶俐,也被现状所困。如何回答,让黛玉左右为难,忖度半天,最后不得不小心翼翼回“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结果,成功刺激到宝玉,痴狂病立即发作!想象一下,因自己的回答惹得宝玉犯病,现场一片混乱,彼时的黛玉应该是惊慌失措的,她甚至都不知道宝玉为什么会突然发狂。机敏如黛玉,也有误判的时候,这个言语“错误”,增加了黛玉这个人物的真实性,看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还是有道理的。正如鲁迅先生赞美的:敢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聪慧如黛玉会犯错,我们也要避免苛求完美。有时候小有瑕疵,也无伤大雅,倒更真实。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布兰达·S·迈尔斯说的,“好好看看你犯的错误——你会从中学到一些新东西”,允许自己犯错误,然后“好好看看,错在哪里了”找出所犯错误,鼓起勇气再试一试,最终学到我们需要的知识或技能,是我们学习的宗旨。
上述七个对话场景,皆是通过黛玉的语言展现出来。
一篇课文,特别是优质名家名篇,探讨研究并从中学习汲取听说读写的“养料”,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学习任何知识的目的都是为了学以致用,都是为了让自己和周边人变得越来越好。通过黛玉语言表达技巧的分析和鉴赏,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时常进行有意识地练习,能够习得部分精髓,为我们实际应用增添高光和亮点,是所有学习的终极目的。
颂雅风·艺术月刊2022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