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历史舞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古至今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其独特魅力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在国内外广受赞誉。古诗词之中不仅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还拥有着科学意义,比如气象信息。文章以唐诗《山行》为例,分析这首诗之中所蕴含着的气象知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全新的眼光解析《山行》这首古诗,旨在进一步了解其魅力,强化古诗的影响力与价值。
关键词:唐诗 杜牧 《山行》 气象知识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之瑰宝,艺术之传承。在古诗词之中,或包含着诗人热情洋溢的情绪,或抒发着诗人悲观的情感,或寓意深刻或清新隽永,其以简练的笔触,展现出多种世界,为读者带来无尽享受,这些诗人情感的表达与体现,大多通过意象来实现,但是在《山行》中,诗人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气象信息,展现出多样化的地域差距,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美不胜收。
一、《山行》的创作背景及内涵
(一)创作背景
《山行》创作于晚唐时期,是诗人杜牧流传甚广的诗歌之一。诗人当时正在秋登寒山,被周边美景色所吸引,故而创作该诗。全文虽短短二十几个字,却为读者呈现出一副令人动人的秋日美景。杜牧宛如一个画家的,用简练的笔触,轻松描绘出小路、白云、人家、红叶等多种景象,形成一副唯美画卷,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与美的感受。在创作该诗时,诗人以景抒情,巧妙的把握住自然美的特点,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形成交融,情境一体。全文布局巧妙,构思奇特,秋日美景跃然纸上,令人赏心悦目,十分向往。诗人更是借助多种气候信息,带领读者们深入到古诗之中,读者自然而然的跟随他的视角展开探索,轻易的走入诗人内心之中,感悟其精神。
(二)内涵赏析
《山行》是一首经典的七言绝句,诗人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出发点,为读者描绘出深山之中的美好秋景。第一句,作者的视角从下到上,将山上小路的形态展现出来。以路径为指引,带领读者们欣赏秋天的深山。其中“寒”这一字,凸显出当时的气候特点。寒有寒冷之意,以这一字,展现出深秋时的温度变化;“远”这一字,则是突出山路漫长,行走费力;“斜”这一字,则是与“远”遥相呼应,展现出山势的形态,不仅仅高,同时还缓。诗人之所以这样描写,主要是突出山坡并不陡峭的现状,所以才可以悠然的坐着马车在山上游玩。如果山路颠簸,马车无法跟随。紧跟着第二句,诗人用白云与“深”这一结合,展现出白云升腾处,飘渺浮动之感。这一气候景观,揭示出秋天独有的气候特点,同时也将山的高度体现出来。有前面的景观做铺垫,诗人很快就加入人文情怀,突出”有人家”这一特点。当读者读到这里,自然就会将深秋与人联系在一起,脑海中升腾出深山之中,人们生活的踪迹。在白云深处,袅袅炊烟,原本冷冽的山林也富有人气,感受到深秋的活泼,之前的死寂一扫而空。同时,“有人家”与开头的“石径”相呼应,原来这一条小路就是通往山居人家之道。第三句,诗人开始解释自己的停车的原因。此时夕阳西下,傍晚的枫林愈发美好,让诗人十分喜爱,所以诗人才会停下车,仔细观赏,沉浸其中。由此可见,诗人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对生活有耐心,且观察细致之人。其中诗人用“晚”这一字,突出当时的气象背景,带领读者身临其境,与诗人共同感受枫林之美。首先,诗人运用晚,描述当时的时间特点。在前两句之中,诗人展现的是白天的深山。而到了第三句,诗人则是展现傍晚的山林;其次,只有时间流逝,进入到傍晚以后,太阳才会从东边逐渐移到西边,缓慢落下,才会出现夕阳之盛景。夕阳是古诗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象,夕阳的红色与枫林的红色在此时形成强烈的对照,互相辉映,枫林变得愈发的迷人,诗人因此停车观赏;再者,“晚”的运用,还体现出诗人当时的心境变化。因为看到美好景物,诗人流连忘返,所以一直欣赏到晚上,还迟迟不肯离开。由此也可以证明诗人对于枫叶的喜爱之情。也正是因为诗人的这份热忱与喜爱,最终才创作出流传千古的篇章,为世人所喜爱。第四句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句,前面的描写,正是为升华最后这一句做铺垫。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一个是秋天的枫叶,一个是盛开在春天的花朵,不同季节的花朵有着不同的状态。二月正是春花盛开,烂漫绚丽的季节,此时的花朵鲜艳红润,惹人喜爱。经过霜染的枫叶,也展现出迷人的红色,吸引诸多游客。诗人将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在凸显枫叶色彩艳丽的同时,还表达出对于枫叶的喜爱与赞扬。枫叶在这深秋之中,不畏严寒,经过风霜考验,体现出独一无二之美,实乃游客之幸。
通过这首七言绝句,诗人即兴咏景,借景抒情,展现内心所想,有着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美好效果。《山行》这首诗,重点描述秋天的美景,为读者勾勒出迷人风景图。在这一古诗之中,出现多个景物,虽然他们并不属于同等的地位,但是通过诗人的描写,将其循序渐进的联系在一起。其中有主要景物,也有次要景物,有重点,也有陪衬,画面愈发和谐统一,彰显出诗人高超的创作水平。全诗总共有四句,最后一句是重点,前面则是铺垫。通过前面的描写,为最后一句的总结做出良好的烘托,进一步提升诗歌之韵味。
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并没有进行夸张处理,而是采用写实创作。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既突出当时的景色特点,同时还能夠传递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将诗人看到枫林晚景的欣喜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深秋的山林之中穿行,因为看到枫林而停车,慢慢欣赏这一份美好。前面的所有铺垫,在诗人看到枫林的这一刻,升腾为美好的情感。在古代,深秋一般有着萧条,寂寥之感,但是诗人并没有突出这一侧重点,反而将描写的重心放在枫林的艳丽之中。枫林要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可以想象,枫林是多么具有活力的一片美景。即便是在这深秋之中,即便是天气愈发寒冷,仍旧有这样的植物,散发着无穷活力。诗人并没有和其他文人墨客一般,在这深秋季节,发出哀叹,他用自己的观察,巧妙歌颂自然之景,从而表达内心的豁达与豪爽之情。
二、以眼观心——唐诗《山行》气象赏析
《山行》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当代青少年的群体,几乎人人都能够熟练吟诵,并明确其内涵。整诗的意蕴深长,气概豪迈,景色描写优美,情感交融,是一篇值得反复鉴赏的佳作。诗中,不仅仅有着多重文学价值,还蕴含着大量的气象信息,诗人通过客观描写气象知识,展现出当时的景观特点,将一首诗融入更多的科学色彩,增加古诗的厚度与重量。
首先,从第一句分析“远上寒山石径斜”。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山峰的名字,反而用“寒山”两个字代替。一来,这两个字更加符合诗人创作诗歌的规律,满足平仄需求;二来,诗人巧用“寒”字,揭示其当时的出游时间。众所周知,枫叶盛开于秋天,诗人描写的背景正是秋天。此时诗人用到“寒”字,可想而知,其登山游览之时,空气已然变冷,诗人在深山之中,感受到浓厚的寒意。如果刚过夏天,秋老虎盛行,不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不应该用到寒这一字。由此可见,此时已经进入深秋,即便诗人保暖得当,仍旧能够感受到寒意。也只有深秋这一时间段,温度持续下降,朝着寒冷的冬天逼近,寒气不断积累,越来越冷,因此才会有“寒山”这一说法。
“寒”这一字,展现出秋天来临以后,冷空气下降,山上的气温越来越低,导致成为“寒山”。在表达气温的时候,“寒”也可以突出当时的空间环境,那就是冷清、宁静。毕竟已经进入深秋,前来登山的人变少,于是便展现出“寒山”的景象。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不同版本中,“深”也用“生”代替。如果是白云生处,指的可能是白云出生的地方;如果是白云深处,诗人则强调的是白云汇集,云雾缭绕的地方。虽然只是一个汉字,用处却是各有千秋,最终表达的风景也各具特色。如果要从气象角度分析,“生”这一字与当时的秋景刚好契合。当时诗人游览深山,正是深秋时节,冷空气靠近,形成云雾。“生”这一个字,能够有效的展现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相互辉映,为读者展现出深秋美景之特征。秋天,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地面冷空气上升,生成袅袅雾气。此时在大气之中,水蒸气与冷空气相结合,会变成小水滴或者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者小冰晶,与空气之中的尘埃碰撞,就是人们肉眼可见的云雾。基于空间角度出发,云是在空中,雾气则是由地面升腾而起。诗人登山之处,有着茂密的山林,较高的海拔,陡峭的山坡。在深秋这一时节,昼夜温差非常大,白天可能温度适宜,但是到了晚上,受到冷空气影响,气温势必会大幅度的下降。此时地面不断降温,越是海拔高的地方,温度下降越快。也就是说,山脚下的温度要明显高于山顶的温度。山顶的冷空气,会逐渐往下吹,下面的温度也开始逐渐下降。在山林之中,有着大量的植物和水蒸汽,当他们遇到冷空气的时候,会立刻凝聚成小水滴。多个小水滴汇聚一起,变成雾气,也可称之为的辐射雾。这样的云雾,一般在晚上才会慢慢产生。日出东方,随着太阳的照射,温度越来越高,雾气也会从低处升到空中,最后变成白云。当然,在雾气升腾的过程之中,也有可能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影响,最终消失。在《山行》之中,杜牧能够写出白云生(深)处有人家这样的诗句,如果从气象角度分析的话,杜牧可能是早上就已经进入到山林之中。当时的气温比较低,所以整个山林呈现出“寒山”的状态。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云雾缭绕,如梦似幻,杜牧在模模糊糊之中,看到远处的几乎人家。这一描写,充满了动态之美,将当时的景象跃然纸上,带给人们无限遐想。
第三句:“停车做爱枫林晚”。在这一句之中,诗人用“晚”字,告诉读者时间与季节的变化。此时正值深秋,冷空气不断逼近,导致整体气温下降,加速冬天的步伐,才让“寒”出现的肆无忌惮,也顺理成章的引出下一句的“霜”。“晚”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傍晚。到了傍晚时分,晚霞呈现出红色的光晕,夕阳落在枫叶上面,衬托出枫叶愈发艳丽与娇媚。在夕阳的映照下,枫叶的美无限扩大,令诗人驻足不前,流连忘返。如此良辰美景,似人间仙境,怎可轻易离开呢?诗人想必沉醉其中,无法自拔,面对大自然的吸引,已经无法脱身,只演绎沉迷其中,好好欣赏。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本句中,诗人将不同季节的景观直接对比,展现出不同状态下的植物之美。在霜的影响下,植物的颜色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物理现象,一旦地面温度下降到零摄氏度以后,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依附于物体的表面,产生凝华现象,形成白色冰晶。诗人在深秋时节登山游览,因受冷空气影响,所以看到霜这一景象十分合理。同时,在古诗之中出现霜这一字眼时,也可反证天气之寒冷。正是因为寒冷,才会出现霜。当霜产生以后,会导致植物的叶绿素不断分解,产生花青素。所以原本绿色的枫叶,在经过风霜的洗礼以后,叶绿素逐渐消失,花青素慢慢形成,最终呈现出红色的状态。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在植物的身上体现出来。当气温在某个时刻产生较大的变化时,枫叶一夜变红也属正常现象。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南方的温度大部分都高于北方。当北方全面入秋以后,南方的秋天才会姗姗来迟。枫叶的变化,与季节息息相关。比如说,冷空气来的强烈,特别冷,那么枫叶就会快速变红;如果冷空气来的迟缓,秋天温暖舒服,枫叶的变红就变得比较缓慢,有的叶子在掉落的时候都未变红。所以,在诗句之中提到的“霜”“寒”“晚”,都一一揭示了当时的气候条件。那就诗人是深秋时节,温度骤降,天气寒冷,因此诗人才能够有幸欣赏到满山的红色枫叶,从而感受自然之美。在美好的自然风景的烘托下,产生创作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山行》,带给世人无限美的享受。诗人运用“霜叶”二字,揭示枫叶变化背后的自然现象。在这里,诗人巧妙的将“二月花”拿出来与“霜叶”做对比,并且表现霜叶要红于二月花。诗人之所以要做这样的对比,一来是客观的表达出枫叶的红,從侧面反映出当时气候之寒冷;二来诗人从精神层面,讴歌枫叶的美好品质。虽然历经寒冷,饱经风霜,但是枫叶并没有因此凋零。在面对风霜时,枫叶展现出坚韧的品质,在逆境之中不断成长,最终形成片片红叶,收获人们的青睐。从这个角度,诗人何尝不是用枫叶比喻人生,教导人们即便面对逆境,也要勇敢面对,以良好的心态坚持下去,最终绽放并收货胜利果实,赢得美好人生!
三、结语
《山行》这首古诗不仅有良好的文学审美意蕴,还隐藏着多种气象知识,值得后人反复欣赏与学习。当深入了解古诗词,熟悉其中的气象内容时,更能够深刻的感悟诗中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张劲松.从《江南春》《山行》中看杜牧山水诗的风格特色[J].读书文摘,2015(20).
[2]李炜.山水景色寄真情——论杜牧的山水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6).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叶璐(1989-),女,浙江龙泉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