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平 刘一帆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标识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成果或显著实践成效的特定表述,意味着历史性进阶的出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伟大理论成就。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高度评价了这一重要思想,作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6页。的重大政治判断。这意味着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作出卓越贡献,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历史性进阶。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客观的评判衡量标准和鲜明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要与时俱进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传承者和伟大开拓者,不断在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实践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基本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出发,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随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中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时代变化、新的实践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径,坚守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立场,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5-26页。这一重要思想以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贡献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既在应用层面发展了具体化理论,也在原理层面发展了一般性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实现内涵式发展、原理性创新,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4页。的创新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6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抓住马克思主义许多基本观点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和相容性的特点,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内容和理论形式上深刻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众所周知、脍炙人口的名言金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观点、新表述,深刻汲取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6页。这是《决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的新评价,彰显了这一思想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其对中华文化在当代的延续发展、繁荣兴盛作出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②习近平:《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77页。“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③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页。历经五千多年,中国人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滋养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思维、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于这样的中华文化沃土之中,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延续了历史的中华文化;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发展了当代的中华文化。同时,它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新时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精神迸发出新的活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自信、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凝结起新时代强大的中国精神力量,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律和中华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④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324页。这既实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升华,又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深厚的中国情怀,更加具有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使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更为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立足于这一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⑤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3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显区别于“站起来”和“富起来”两个发展阶段,迎来“强起来”的新阶段,有新的特征、新的问题、新的任务。
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看,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位阶看,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接续奋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成功,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使中国站到了向更高发展目标挺进的新起点上;从世界的横向比较坐标看,中国正在成为对世界产生全面、深刻、长远影响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者,正处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发展方位的历史性变化意味着无论是客观上的历史演进要求还是主观上的理论自觉、使命担当要求,都需要阐释新成就、指导新实践、回答新课题的新理论产生。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都是通过思考和回答时代课题来推进理论创新的。”⑦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11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回答了中国迎来“强起来”的系列问题。比如,面对新的发展问题,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面对现代化建设问题,擘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同时,这一重要思想彰显了胸怀天下的理论品格,为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比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等全球治理和发展方案;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方案,打破当今世界实现现代化只能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维定式,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拓了一条全新道路。总而言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回应了新的历史方位的理论需要,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使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完成了与历史方位变化相适应、相协调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理论创造和理论飞跃。
《决议》用“十个明确”高度概括和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到党的十九大正式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八个明确”,再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又增添了新的理论内容,由“八个明确”丰富为“十个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回答实践之问中逐步构建起来,又在指导和推动实践中走向成熟,逐步形成系统完备、内涵丰富、逻辑严密、论述深刻、视野宏阔、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
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理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崭新的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不是纷繁复杂的观点的简单堆砌,而是以时代的重大课题为理论起点、体系化的基本问题为理论框架、丰富的思想理论作理论内容的系统化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突破创新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从回答的时代课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个新的重大时代课题探索出来的。这三个新的时代课题深化和发展了以往的时代课题,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建立提供了理论起点,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发展驱动力。从回答的基本问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构建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栋”,使其成为完备的、体系化的、逻辑严密的成熟理论,为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从具体内容看,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均有十分深刻、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论述,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博大精深、鲜活丰富的崭新理论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的崭新科学理论体系,标志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更加成熟、更加自信,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得到新的补充,实现新的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7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成效是衡量理论创新成果的理论分量和历史影响力的重要标尺。《决议》分领域深刻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十三个主要方面。《决议》还指出,这十三个方面的成就和变革“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61页。用“历史性”评价取得的成就和发生的变革,并以“空前凝聚振奋”反映全党全国人民高涨的精神状态,足以说明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成效是显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比如,中国共产党仅用9年时间完成了832个贫困县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出列,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③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2月26日第2版。规模之大、效率之高、成就之伟是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再比如,全面从严治党,以零容忍态度反腐败,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实现了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转变。这些发展成就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实践伟力,有力地佐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新时代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这一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思想,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④《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83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取得的空前成功也在客观上对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升产生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思想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把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世界上牢牢举稳。由此观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实践力量对中国、对世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历史性贡献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奠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谱系中的重要地位。
《决议》强调了“两个确立”对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⑤《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第26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理论创新和发展,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要求。
第一,作出了新时代推进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基于对中国发展的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的综合考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两步走”的新战略安排,提出“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9页。这一战略安排丰富和拓展了“三步走”“两个一百年”战略安排,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更高标准,在时间安排上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提前15年,在目标安排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擘画了清晰的路线图、规划表。第二,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到:“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74页。这一概括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样态、目标要求,为世界描绘出一幅区别于西方“零和博弈”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图景。第三,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变成一个强国, 各方面都要强”,②习近平:《中国要变成一个强国,各方面都要强》,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225/c1001-29107382.html,2017年2月25日。提出了体育强国、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十三个方面的强国目标,把“全面”标准具体化阐述,明晰和构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第四,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些具体思路。例如,在经济现代化建设方面,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作出了新贡献。100年来,党围绕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复兴梦想接续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制定符合实际的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阶段性任务,形成不同时期党的现代化理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总书记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在以往的现代化理论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化建设的鲜活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成熟完整的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理论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判断依据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维度的。上述六个方面的逻辑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基点。这六个方面既包含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聚焦透视,也包含了对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考察,从不同维度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的强大理论生命力和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影响力,共同揭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新的飞跃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