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美出天际

2022-10-22 12:33王越睿
火花 2022年7期
关键词:王希孟青绿江山

王越睿

2022年除夕之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登上了央视的春晚舞台,以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巨作《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融合舞蹈和绘画等艺术门类,提炼出众多传统文化元素。它用全新的艺术形式对传统中国画进行全新的表现和阐述,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舞蹈艺术完美结合,迸发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

《千里江山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2017年,在故宫全卷展出时,曾引发一轮排队打卡的热潮。此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气势辽阔超凡。画面上层峰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出水纹,与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表演开始,镜头给到青绿——领舞者孟庆旸。随后镜头拉远可以看到舞者们的队形与《千里江山图》中整体构图相呼应,将画中的散点透视通过舞者在舞台上不同深度的交错排列展现出来。通过舞者与音乐相配的缓慢的步伐和队形变化,舞台两侧的干冰以及舞台上的升降台,呈现出画中各段通过长桥或流水贯通的绵延的山体。他们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而后众人在中央形成三角形,在短暂的齐舞部分后,随着音乐的重拍通过干净利落的两段独舞,编导为青绿设计了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唯美至极的造型动作。而后随着音乐的重拍,群舞的女子,仿佛化作峻峭的山、叠翠的峦,她们通过不同层次的高低起伏舞出层峦叠嶂的意境、山水相依的画卷,最终融为了一片青绿色的山峦,生动还原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美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黛秀娥,只此青绿”“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舞者以绚烂之身,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传奇娓娓道来。仿佛摊开的活画本,画中人在舞,人在画中舞,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大国气象。

全剧结尾处,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远隔时空惺惺相惜,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只此青绿,又不止青绿;是青绿山水画卷,也是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见画,见人,见故事,见精神。”

《只此青绿》是“舞蹈”加“诗剧”的形式,而不是“舞蹈诗”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避开了传统舞剧强调故事线索及情节的明确叙事性风格,而是以写意的风格统揽全局,强调人物超越古今的内心情感,也更加突出舞蹈诗剧诗化的色彩,更是以诗性的表达营造了“无声胜有声”的综合舞台呈现。它也强调了诗的抽象性和强烈的抒情性,给观众留下了广阔的艺术再造空间。

融合与跨界是《只此青绿》成功之路。它成功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同时充分融合舞蹈语言和绘画语言,将传统舞台艺术与新媒体融汇,注入许多现代的技术和理念,提炼了众多优质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舞蹈展现出来。它实现了从美术作品到表演作品的跨越,从橱窗到表演舞台的跨越,即跨越古今时空,将二维转为多维,从静态转为动态。它用舞蹈语言活化了《千里江山图》,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概言之,它与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多种舞台效果的结合是十分有效,为传统艺术赋予了新时代的语境和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展现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气息,以及中华文化的历史光辉与创新活力。在文化价值方面,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文明古老而厚重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自信。这些经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文艺创作都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

守正与创新是《只此青绿》成功的基础。尽管《只此青绿》是基于传统美学,却又并非一卷宋代图画的具象“复刻”或简单“还原”,主创团队在一分一毫中寻找守正创新的平衡点。

青色是中国传统五色之一,《释名》有: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古人常把青绿二字共用,代表生机,比如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诗经》里的“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是草木生长茂盛的样子。

《只此青绿》几乎没有人物和情节,只是叙事与抒情。它以人的内心情感逻辑进行抒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同时采用时空交错式结构:《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一位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穿越时空,来到千年前即将完稿之时。观众跟随展卷人的步伐,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进入王希孟的绘画世界。全剧以“青绿”作为视觉主线,带领观众跟随展卷人“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它探索了一种新的叙事模式,它是多重维度的,蕴含着古与今、静与动、虚与实。比如,展卷人是一个真实的维度,观众透过展卷人的眼睛和想象回到过去,看到了少年王希孟和画作背后的工艺人;“青绿”是将《千里江山图》概念化的一个生命体,是一个虚化的维度,它又带领观众从古走到今,如此完成时空交错的古今对话。导演将青绿色拟人化,将二维画面与三维世界相交汇,也是绘画和舞蹈艺术的交汇。静止的画卷与抽象的颜色具象化为婀娜的舞者,让观众直观看到“青绿”之美,更让其穿梭舞台,串联作品,若隐若现。

精益求精的艺术呈现是《只此青绿》成功之要。《只此青绿》让人耳目一新,视觉美的冲击力尤其强。作品重视意象之美、意韵之妙,强调了东方美学的温柔敦厚、含蓄慰藉。青绿是剧中底色,作者由此追求一种内敛温厚的古典美扑面而来,令人赏心悦目。错落有致的造型变化,动静结合的节奏转换,清丽雅致的服装色彩,让一幅古画在今天的观众面前生动了起来。这正是主创们想要表达的意象。例如,舞蹈编排以静为出发点,以内敛、内收为基调,设计了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呈现出一种静雅之美。其中“青绿”片段更是把这种静雅之美演绎到了极致。这是全剧中纯写意的一段,青绿的衣衫、高耸的发髻、美而不柔的身姿,宋韵之美随着舞者轻缓的步态走进观众心中。

在视觉与审美风格上,作品传达了《千里江山图》反映的宋代清雅的审美,舞台画面通过出画与入画、客体与主体观感的连接,从不同角度引领观众感受传统绘画之美;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他们更多是取其神而轻其形,是从宋代的审美特点出发,从当代视角反观古典美学,强调静雅之美;在服装设计上没有简单复原的宋制服饰,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对宋代美学感受的体现,传递出宋代美学中简约雅致的态度,体现宋代美学的特征;在音乐设计上创作带有宋代气质的音乐,营造作品各篇章的氛围,音乐上添加了制笔、制墨等传统技艺的音效作为背景叠加,令其极富渲染力。作曲上也巧妙地运用西洋乐器,大提琴的如泣如诉,中国传统乐器古琴的金声玉振,基本的旋律多维的表达,配合剧情和人物的进展,撼人心魄。在舞台设计上,地面设计多种配合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的独特使用方式,既能准确契合展卷的视觉表达,又能产生丰富的时空流转现象,达到了“以多维空间换时间”的巧妙设计效果。

综上,《只此青绿》在舞台上重现画作《千里江山图》中恢弘大气的锦绣江山,以生动的舞台手段呈现独特的中华文化美学,不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还在内涵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色彩,它传递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扬起传统文化之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只此青绿》的成功给予我们重要启迪。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我们有着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文化艺术发展的坚实基础,如何传承与发展?是使我们年轻人为之奋斗的永久课题。

猜你喜欢
王希孟青绿江山
熊石望
仙境烟台,只此青绿
江山有我
如诗如画的江山
江山如此多娇
高考状元vs高分低能
千里江山图
从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看青绿山水画的色彩装饰审美
大千世界 磅礴浑厚
仇英:青绿山水最后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