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巨变
——超越GDP看中国经济10年

2022-10-21 10:55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
中国经济周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在梳理过去10年经济成就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故事。湖南有个苗族村落,现在人们熟悉了——十八洞村。相传,古夜郎国打了败仗,退兵后翻山越岭进入湘西,在此群山之间发现了一个能够容纳几万人的大溶洞,且洞内有十八个子洞相连,很适宜居住。于是,夜郎国人便定居于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从此逐渐有了“夜郎十八洞”的称谓,后被称为“十八洞村”。

视觉中国

为什么要说这段历史?因为这样的地方往往都离不开一个“穷”字。党的十八大之前,十八洞村的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57%,村民人均收入也不过1668元。集体经济呢?空白——零资产、零收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

正是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之下,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实现脱贫;到2021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7元,而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过去的零增加到268万元。

实现这样的变化靠什么?靠修路,靠十八洞村特有的绿水青山和人文景观。实际上,十八洞村蕴藏着非常传统的苗乡文化,还有着婺源乡村的建筑式样,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所以,十八洞村的旅游火了,而现在已经成为湘西旅游的“打卡之地”。

这个故事很典型,代表了十八大以来党对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认识。十八洞村的绿水青山、人文环境已经转化成了巨大的文明价值和巨大的资产价值,这座金山银山又该如何用GDP去衡量?

进一步我们更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评价标准已经发生重大转变,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经济数据指标,更不是唯GDP论英雄,而是经济社会整体收益、系统考量和综合评价。

GDP注入高价值

我国近10年GDP对比

今年五六月份,人们在直播平台上可以看到,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居然呈现出绿色波涛。尽管,如此景象与黄河处于平水期相关,但放到过去也根本不可想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当然有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拦截了大量黄河泥沙的原因,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之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政策推动下,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行动力度大增,近70%的绿化木草固住了黄土高坡,使得黄河输沙量锐减约50%。这不是中国生态的奇迹吗?

过去十年之间,生态文明地位之重前所未有,环境治理成效之好前所未有,公众参与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全球生态贡献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曾用“四个前所未有”来描述过去十年中国生态环境所发生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使生态文明建设跃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同时也使中国人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体会到了生态环境巨变的卓越成效。据统计测算,2021年,全国地级市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降到了30微克每立方米,连续两年实现了PM2.5和臭氧的双下降,长江干流全线连续两年实现Ⅱ类及以上优良水体;渤海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类。

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单位:微克/立方米

与此同时,长江肆意采砂、非法使用渔具等被杜绝,以致微笑的长江江豚摆脱了全域仅存1000头的灭绝险境,其种群数量开始逐年回升。仅以鄱阳湖为例,2018年7月,农业农村部考察结果显示,鄱阳湖流域江豚数量约为457头,但到了2022年5月,鄱阳湖流域江豚数量已增加至700余头;过去曾被认为已经灭绝的彩鹮再次出现在中国,海南长臂猿迎来了新成员,灭迹百年的极度濒危植物尖齿卫矛再次被发现,112种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现了野外回归,它们的种群都在不断扩大。

过去10年,国家公园体制不断推进,2021年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等首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同时把超过25%的国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之内,有效承载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健康存续。这些行动,不仅使中国自然生态资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严格保护,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自然生态资源的现实与潜在价值。

中国过去10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协同共进。而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的“1+N”政策体系即1个顶层设计和N个领域或行业的具体配套政策,现在已经分解至37个领域和行业。换句话说,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中国已有37个领域或行业有了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

尤其在能源领域,中国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先立后破,通盘谋划,狠抓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动力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先组合,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抓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经济和科技的手段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现在已经使中国能源稳妥而有序地迈向了绿色低碳时代。

视觉中国

与之相应的是,2012年至2022年5月,风、光、水、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国内占比达16.6%,全球占比超过1/3,均居世界第一;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10年前的14.5%提升到25.5%,清洁高效利用煤炭的煤电超低排放机组规模超过10亿千瓦,能效和排放水平全球领先。

不仅如此,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34.4%,单位GDP能耗下降26.3%,累计节能约14亿吨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37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

同时,中国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的标准修复蓝天、碧水和净土,一体推进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八大标志性战略行动,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实施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加强海洋垃圾污染防治和入海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制定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十年规划,以高水平的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与之相应的是:过去10年,北京PM2.5下降近2/3,重污染天数从58天降至8天,而2022年前8个月只有2天;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乃至全国74个重点城市,10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56%,重污染天数减少87%;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51%,优良天数占比达87.5%,比2015年增长6.3个百分点。2013年到2020年,短短7年之间,中国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案》启动实施以来30多年的改善幅度,成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

过去10年,中国水环境质量同样发生转折性变化。华北平原上的最大淡水湖——白洋淀,通过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推进,其水质实现了从长期劣Ⅴ类变成Ⅲ类的跨越性突破,多年不见的鳑鲏鱼等土著鱼类回来了,237种野生鸟类回来了。与此同时,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稳步推进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试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和濒危物种的拯救工程,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等一系列行动,使中国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前所未有的巩固。

过去10年,中国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污染风险得到基本管控。10年间,中国建成8万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点位,以此形成监测网络系统,实现了所有县域(市、区)全覆盖,并将1.8万多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后,中国依法依规对全国4万多个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累计将1500多个地块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严格准入管理,没有达到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不得作为“一住两公”用地。

第二产业高质量发展(2013—2021 年)

如此巨大的投入,中国的生态行动举世瞩目,而这样的成就却往往无法被GDP囊括。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空前的生态行动带给中国生态资产的现实和预期价值无可限量,带给人民健康的现实和预期价值无可限量,带给经济转型的现实和预期价值无可限量。

GDP注入高质量

这10年,中国GDP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国家3.7%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中国GDP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也从11.3%升到18%以上,而人均GDP则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中国CPI年均上涨2%,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从16510元升到35128元,10年翻倍,累计名义增长112.8%。

这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约409万亿元,年均增长7.8%,其中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长8.9%,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达到15%,社会领域投资增速也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4.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8.8%;2021年,中国人均服务性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达44.2%,比2013年提升4.5个百分点;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倍;农村电商异军突起,流通体系建设补短板,累计支持1489个县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212个;同期,中国货物贸易从2012年的24.4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的39.1万亿元,国际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更加稳固。

特别应当注意的是:这10年,中国GDP是在经济结构有加有减的过程中、在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增长。以钢铁为例,中国10年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能近3亿吨。同时,超强海工钢、高强汽车钢、高端核电钢、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实现一系列特钢产品从无到有;汽车用钢、大型变压器用电工钢、高性能长输管线用钢、高速钢轨、建筑桥梁用钢等一批钢铁产品相继进入国际第一梯队,第三代高强度汽车钢、高钢级管线钢等产品也从“跟跑”转向“领跑”。22个大类钢铁产品中,19类100%自给,其他3类自给率超过98.8%,保障了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实施。

视觉中国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钢铁业依据世界最严苛的环保标准,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到2021年年底,34家钢铁企业完成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1.45亿吨;11家钢铁企业完成部分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涉及产能约8400万吨;220多家企业约5.6亿吨粗钢产能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了一大批花园式工厂、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工厂、4A级工业景区。

10年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9万亿元增长到37.3万亿元,年均增长6.3%,远高于同期全球年均约2%的增速。其中,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约20%提升到30%。从制造业门类来看,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对规上企业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8.6%和45%。这说明,中国制造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扎实成效,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中国规上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在整体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达15.1%,比2012年增加5.7个百分点;“三新”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17.25%。此外,中国新能源产业为全球提供了超过70%的光伏组件,稳居全球第一;绿色建筑在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中的占比已经提升至84%;而2022年1至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6万辆,保有1099万辆,约占全球50%。再有,中国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25.5%,比2012年提升11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下降至56%,比2012年下降12.5个百分点;风光发电装机规模比2012年增长12倍,新能源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同样稳居世界第一。

10年间,中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3%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工业互联网应用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培育较大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800万台(套);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了2022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28家企业名单,尤其是作为全国首个深耕于协同研发领域的“双跨平台”——橙色云协同研发平台的建成,中国已经初步形成国家级、行业级、企业级多层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研发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同时也使中国的创新指数2021年跃居世界第12位。

10年间,中国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按现行标准,中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同时,中国就业质量显著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为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人民币国际支付份额增长情况

10年间,中国粮食生产连续7年稳于1.3万亿斤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从产业体系完整性看,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保障能力、韧性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并在5G、基础软件、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加速技术攻关。这使得中国经济风险大大得以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10年间,中国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加快形成,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1.15万亿元人民币,比2012年增长62.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引导下,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仅中国钢铁行业已与多国展开合作,至少在20个国家实施建厂;随着中老铁路建成通车,雅万高铁等一大批项目扎实推进,中国境外投资存量已从2012年的不足6000亿美元,一举突破2.6万亿美元。在此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和伟大的现实性决策。

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艰难险阻,尤其在前所未有的全球大疫之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就不会改变。

为金融注入灵魂

金融的灵魂是什么?第一,谁为谁服务;第二,安全前提下充分而有序的供给。

10年间,中国金融回归本源——为实体经济服务,消除空转套利、脱实向虚的土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金融结构更加符合实体经济需求,更加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倾斜于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加强监管——将所有金融业务不留缝隙地纳入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市场导向——疏通宏观政策传导机制,让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过去10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金融发展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

为什么?因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因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两者共生共荣;因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过去10年,从宏观看,中国坚持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综合研判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使货币政策发挥了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的“双重功效”,前瞻性地加强了跨周期调节,有效应对了全球疫情等内外部冲击。截至2021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238.2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0.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从2012年的91.4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314.1万亿元。二者相加,对中国经济稳增长、稳物价、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民币2016年正式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的货币篮子,并从2022年8月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SDR货币篮子正式生效,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2012年到2021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额从2.94万亿元增加到近6.77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累计发生额从2802亿元扩大到5.8万亿元;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支付比重从0.25%增长到2.7%,国际结算货币排名从第20位提高到第4位。

视觉中国

2021年12月全球主要货币支付金额排名

从微观看,2012年到2021年底,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从133.6万亿元扩大到344.8万亿元,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保持在90%以上,不良贷款率1.73%,不仅保持了全球第一大银行市场,同时在全球银行业中也是属于最安全的系统;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中,中国有近150家银行上榜,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总资本从9.5万亿元增加到32.4万亿元,资本实力大大增强。此外,中国保险业总资产也从7.4万亿元扩张到24.9万亿元,保费收入、赔款给付分别由1.55万亿元、0.47万亿元增长至4.49万亿元、1.56万亿元,分别增长189.68%、231.91%,不仅持续加强了金融服务,而且构成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10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10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

科创板市场和北京证券交易所为中小微企业高科技成长注入资本能力,注册制改革试点、深化沪深港通机制、熊猫债管理规范、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供给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措施,正在为扩大直接融资、加快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以及扩大金融开放——中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源头活水。截至202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共4615家,总市值达91.6万亿元,上市公司家数与市值分别增长85.04%和297.68%;总市值占GDP的比重由42.77%提升至80.1%。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从2.86万亿元上升到27万亿元,增长超过8倍。中国债券市场发行额增长673.75%达61.9万亿元,债券市场托管余额133.5万亿元,增长413.46%;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多元化,2021年底共有1016家境外机构主体参与到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

过去10年,中国债券被先后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和富时罗素等全球三大债券指数,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提升;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托管余额从几乎为零的水平,扩张到4.1万亿元,已经占到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的3.1%,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10年前增加了2.4倍。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之后的2018年至2021年,外资累计净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和债券超过7000亿美元,年均增速34%。

GDP年均增速(2013—2021年)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过去10年,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金融不断倾斜于普惠和绿色,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大提高。目前,积极牵头制定绿色金融国际规则和标准,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健康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余额均位居世界前列,而坚持创新、支持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较10年前增加近7倍。截至2022年4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8万亿元,是2012年末的3.35倍,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

过去10年,中国大力校正金融市场体制机制,清除全部5000多家P2P公司,对所有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规范治理,个别劣质金融机构有序出清,大量新型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获得管理规范;尤其随着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期货和衍生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被制定或重新修改后,在“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的方针指导下,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仅2021年,证监会就办理案件609起,罚没款45.53亿元,其中177起涉嫌犯罪案件线索被依法移送公安机关,163起重大案件被严厉查处,极大震慑了公司财务造假、资金占用、以市值管理名义操纵市场、恶性内幕交易及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等违法行为。

总之,过去10年间,中国金融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成就,而有理由相信,随着“不缺资金但缺资本”问题的逐步解决,中国金融市场的未来将更加符合实体经济需求,更加贴合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需求。

为GDP注入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更加综合、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为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乎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为什么要创新发展?因为,中国要通过创新发展解决动力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

为什么要协调发展?因为,中国要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从地理环境和区位特性看,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区域发展差异巨大,它决定了中国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且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不平衡还体现在社会系统各个领域、环节相互协调发展的问题,比如经济和环境、数量与质量等各种关系的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

于是我们看到,依据不同地区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中国针对“四大区域板块”分别制定出差异化发展战略,即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协调发展理念。

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因为,中国要通过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中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严峻,但同时,中国人民对清新空气、洁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等美好生活的要求越发强烈,所以绿色发展是时代要求、使命使然。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而且着力强调:“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为什么要开放发展?因为,中国要通过开放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这是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40年的经验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

为什么要共享发展?因为,中国要通过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过许多重大的理论,其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是: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基于新发展理念去眺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它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至此,中国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有了更加深刻而充实的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结语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中国过去10年所取得的经济社会成就,恰恰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避免经济发展的单兵突进,而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明确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原则之一,即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

正因如此,今天乃至未来评价中国经济成就是不是也该“坚持系统观念”?

猜你喜欢
发展
张丽敏:传承路上求新求变求发展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印刷术的发展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领导的嘱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