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武凤珠
在北京大学,每当有师生得知蔡磊砢的家族身份,常会向她投来敬仰的目光。“那是对我祖父的敬仰。他们觉得,蔡先生给北大带来了宝贵的精神、留下了优良的传统。”
蔡磊砢的祖父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影响启迪着后世教育者。20世纪初,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采取的革新举措,更是对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大特殊的历史地位和当时的时代环境,使得祖父对北大的革新开出一种风气,其作用并不局限在这一所大学,而是影响到全国。很幸运,我走进了北大。在这里,我受到北大校风的熏染,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父的教育理念。”蔡磊砢是蔡元培最年幼的孙女。追随祖父的脚步,她考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也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在9月新学期和教师节到来之际,她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畅谈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谈及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革新,人们往往认为,他是将西方教育理念带到了北京大学。“这固然不错。其实,他在北大的革新理念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蔡磊砢说。
蔡元培 (资料图)
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学挑战,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已有赴德国、法国留学经历,亲身体验过欧洲高等教育的蔡元培,思考着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对比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异性,他认为,西方大学注重科学精神,中国教育注重道德养成,而德育是“养成完全人格之根本”。
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蔡元培对北大师生提出3点希望: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后两点都与道德养成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所以,蔡先生在北大倡导的高等教育理念并非全盘西化,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宝贵内涵。在革新北大时,他融汇了中西高等教育理念。”蔡磊砢认为,重视道德养成,是蔡元培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道德?蔡元培在《哲学大纲》一书中提及道德的3个层次:属于个人的、属于社会的和属于人道主义的。蔡磊砢解释,蔡元培所说属于个人的道德反映于个体的行为,“一切行为皆以有利于小己之生存为有价值的”;属于社会的道德,一切行为以国家民族的进步、社会公众的幸福为目的,其中包含“舍己为群、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属于人道主义的道德,以全人类的幸福、世界文明的进步为目的,在广义上包括动物、植物、无机物等在内,“即使对待动物、植物,也要有平等的人道主义之心”。
重视道德养成,几乎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教育理念中。民国初期,他在担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便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无论在哪个年代、哪个教育阶段,道德养成都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道德教育应涵盖于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的教育中。”蔡磊砢说。
道德养成不只依靠行为准则,更要亲身践行。蔡元培自身便是良好道德的践行者。同样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回忆,无论面对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蔡元培的态度始终如一。“以平等和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蔡先生认为,这是大学生,也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具备的道德素养。”蔡磊砢进一步阐释,只有培养出道德优良的人,社会整体才会朝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担任民国教育总长时,他第一次将“美育”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他说,人需要一份工作立足于社会,但在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在他看来,“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
“美育之所以能够陶养感情,在于美具有普遍性、超脱性。”蔡磊砢解释,美丽的景色人人得以观赏、人人不能据为己有,美感不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不因时空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美的存在与实用目的无关,正如人们观赏花朵之美时很少期待它结出的果实,美的超脱性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
在青春年华步入大学校园,开启新一段人生旅程,这本身便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作为大学生的首要职责,求知本身亦应乐趣无穷、美好无限。蔡磊砢介绍,为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学问的热忱,在北京大学的革新中,蔡元培积极推动创办各类研究所、组建各种学生社团。“如果学生来北大并非为了求知,只是为了拿到名校学位,为了未来获得更高薪的工作、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是蔡先生不愿意看到的,他不希望学生秉持这样的态度进入大学学习。学生应当追求学问,应当抱持对学问的好奇与敬畏。”
大学时代的同窗情谊、师生情谊,同样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蔡磊砢说:“为了活跃北大的校园风气、增强北大师生间的互动、增进北大师生间的情谊,蔡先生把各班班长找来,请他们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组织各种社团,并主动帮助各个社团寻找联络导师。”新闻学会、进德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雄辩会等学生社团在北京大学相继成立,《新潮》《音乐杂志》《绘学杂志》等校内刊物相继创办,北京大学师生间的良好氛围就此形成。
潜心探索学问之美,无关名利;纯粹体验情感之真,不掺杂质……这些都是大学阶段的美好之处。在这个阶段,抱守纯正心态探求学问、感知情谊,人生中最美好的季节方不会在未来的回忆里“黯然失色”。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在革新北大时提出的著名办学方针。在北京大学,他主持设立更多元的学科,开设更丰富的课程,建立了选科制度。
此前的科举时代,“奖励出身,其目的在使受教育者富于服从心、保守心”,学生多“守一先生之言而排斥其他”。蔡磊砢认为,这样的教育难以给学生提供选择权。“所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就是允许北大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流派。北大革新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个性的发展做选择,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提供给学生选择权。学生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起自身的独立人格。”
以校长蔡元培命名的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至今仍在学生培养中贯彻着蔡元培“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理念。“北大是允许有各种各样人才的。培养多元发展、有独特个性的人,这也是蔡先生的革新之举留给北大的优良传统。”蔡磊砢认为,北京大学最突出的传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包容特质。“大学应当有更大的包容性,不是要把学生规划成一种怎样的人才,而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更多元的发展方向。”
作为学生导师,蔡磊砢同样鼓励学生广泛选择、多做尝试。“大学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北大更是如此。青年人步入大学后,或许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潜质亟待挖掘。年轻就是资本,失败并不可怕。只有拿出勇气不断尝试,才能真正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在蔡元培生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大青年尚无法在国内接受如欧美国家那样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正因如此,他曾鼓励倡导青年出国留学。如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与世界接轨,不少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成果也可与国际名校比肩。若是以蔡元培的目光审视当下的高等教育,他会有怎样的感慨?蔡磊砢说:“现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足以令他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