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燕
(菲律宾女子大学,菲律宾马尼拉 0900)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教育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而审美教育亦受到其相关影响。与现代化高科技在教育中的应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依然处于较低级水平,但通过舞蹈教育的融入,将会为新时代的大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和灵感。受传统教育思想与学习习惯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其负面情况主要体现为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持续增大、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低下、缺乏问题意识等方面,其中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的关键则是拓展其视野、改变其懈怠以及唤醒其问题意识。“近年来,我国高校素质教育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实践过程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知水平和舞蹈素质综合能力。高校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场所,能够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提升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舞蹈教育的根本路径在于通过大学生对舞蹈音乐以及舞蹈叙事进行的双向融合建构,可以使其感知觉达到如醉如痴之状,进而在沉醉与感动之中,进入审美高峰状态。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大学生的内心重新焕发出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的心灵境界,其不仅可以促使其秉持正直善良的品性,还可以在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永远保守人性中的纯真。
舞蹈表演过程中的“真”主要表现为用眼睛看到的动作、服饰、舞台动作以及用耳朵听到的音乐、演员的发音等层面的真实。观众用眼睛看到的“真”重在色彩方面的真实,而舞蹈表演中的色彩选择亦体现了创作者的情感注入,因而可以称其为“情色相兼”。“情色相兼”讲求的是舞蹈编排者要把自身的情感注入和与舞蹈叙事中的“色”进行有机结合,蕴含了创作主体对世间的思索与认知。舞蹈编排者还把人性中的美与丑呈现于舞台中央,并通过动态的肢体动作表现开来。例如中国南方一些产茶地区依然保留着传统的采茶舞,其主要源于古人在采茶的过程中,面对丰收的喜悦而不由自主地摆动腰肢,正对应了采摘茶叶过程中的相关肢体动作,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追溯至几千年前,随着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渗透,人们的艺术生活也受到其影响,开始不断融合并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其中典型代表就是采茶舞蹈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由此可见,采茶舞的真实在于人心的真实;此处谈及的“真”,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其对大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要真诚待人。
明朝的李贽在谈论文学创作的方法时,使用了“童心说”一语进行概括;他认为创作者如能以“童心”进行创作,那么作品中就会蕴含着真挚动人的成分,而其所说的“童心”就是真心,也可以视为赤子之心。舞蹈的编排者在创制舞蹈的过程中,亦对“真心”进行了继承与延伸,其目的依然是为了打动观众的内心。通过舞蹈来营造情境,进而形成情景交融之感。关于舞蹈编排中涉及的“情”与“景”孰在前、孰在后的探讨,值得人们深思。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民族舞蹈的过程中,要对其发展演变历史有清晰认知,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环境的转变、观念意识回溯、舞蹈自身发展规律驱使等因素推动民间乐舞逐渐发展壮大,为汉代俗舞之合法地位的取得奠定了较为深厚的基础。民间乐舞的繁盛发展可以从图样文献和《诗经》记载中找到依据,人们将舞蹈当作欣赏对象的同时,也逐渐具备评判、鉴别其好坏的能力,鉴赏舞蹈美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所以说,通过对舞蹈的编排与演绎进行学习和鉴赏,可以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领悟“真”的奥妙与价值所在,进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以“真”为伴。
舞蹈表演中对情感的表达往往会带给观众最直接的情感共鸣,而亲情的呈现可以使观众瞬间为之吸引。可以想象的是,原始社会的人们把亲情作为衡量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尺码,并在原始舞蹈的编排中对亲人寄托以美好的祝福,以至于此种操作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亦有类似传承。此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其会把对亲情的认知和感悟放在首位,因为亲情是其他所有情感衍生的基础。“中国各区域、各民族种类繁多的传统舞蹈作为历史经验与文化记忆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现的动态形式,在‘非遗化’的过程中以现代的方式传承历史、叙述当下、展示人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舞蹈,‘非遗舞蹈’经由现代审美意识的参与,逐渐完成了从生活经验记忆向美学价值的转换与形塑,实现了对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描绘与反思。”“非遗舞蹈”多而终于历史叙事,主要表现在通过宏大的舞台表演再现历史长河中的小故事,其内理残存着的是对亲情的传承、弘扬与讴歌。所以说,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懂得亲情之根本。
舞蹈表演中对友情的肯定往往会通过集体舞或者是舞蹈叙事中展现的个体对友情的无私奉献来突显,因而友情常被称为“无缘”之善。孔子常说有远方朋友来家中做客,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当然,在和朋友觥筹交错之间,最难忘的就是载歌载舞,这也是古人在结交朋友时常有的操作手段,亦被人们称之为“歌舞以助兴,美酒迎远客”。大学生之间的同窗之情是人生中最难忘的朋友之情,又因为大学体育课上所学的舞蹈偏重于体育运动,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与此同时,大学生在体育课上一起进行舞蹈学习,亦可以从侧面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就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水平还比较低,这与大学生缺乏个人身体锻炼有很大的关系,再加上大学生学业压力、生活压力较大,所以很多大学生都出现了免疫力下降的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当下高校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所以说,“以舞会友”是新时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门交际课程,其不仅使其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内心深处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舞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会人们要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尤其是针对弱者,更要具有同情心。人的一生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在困难面前,人们要臣服于它还是要与其做誓死斗争,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做生命的强者,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要拥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和博爱的人文情愫。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进而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说一些违心的话,看似暂时求得了一时的平安和得到了些好处,但其违背了博爱之善,同时亦失去了做人之根本。所以说,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具有一颗同情心;在困难面前,要坚守自己的人生法则和道德底线,做一个在困苦中挣扎的人。审美教育与现代性的结合需要舞蹈教育的发力,而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呈现亦需要博爱之善作为根本出发点。“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所以说,基于亲情、友情、同情心为一体的舞蹈教育,将教会当代大学生如何去追求本真之善、“无缘”之善以及博爱之善;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才算得上真正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内核,进而为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应有之力。
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便是对新文科建设过程中的理念贡献。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多种学科的跨界与融合,而当下的舞蹈教育不仅可以糅合时事政治等思政内容,还可以在计算机、互联网、物理学等方面有借鉴之处;所以说,精神的日渐新颖与躯体的日益衰老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唯有理念创新,才会推动时代向前发展。在日新月异的永恒变动中,人们有时候虽然学习了一些知识,并获得了一定阅历,但有时候还会碰到自己无法理解和解答的问题。舞蹈的编排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矛盾现状,进而通过舞蹈编排来体现这一矛盾视角;对于当局者而言,这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通过认识到理念上的差距就要迎头赶上;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应该秉持梦想的追随者,坚信付出就会有收获,通过对舞蹈教育的哲理认知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视野,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艺术全学科中的舞蹈学,需要坚守自己的优长,强化学科的理论逻辑,吸纳多学科特点,丰富自身学科建设,同时提升学科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审美精神,使之更全面适应时代需要。”由此可见,舞蹈教育可以促使当代大学生从思想理念上改变传统的学科认知,要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新时代舞蹈教育过程中的“新文科”理念倾向。
舞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高级要求便是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古人对变幻莫测的自然变化充满了疑惑,遂有人以舞蹈与咒语相结合的形式充当上天的使者,此种做法像极了原始社会的古老的巫蛊表演。古代的庄子在谈及“梦蝶”的故事时,其使用了“物我合一”一词,而汉朝的董仲舒则对其进行了延伸,从而产生了“天人合一”之概念。人类对大自然的态度经历了畏惧、获取、征服、和平共处等阶段。原始人类对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等自然界现象持畏惧态度,这也促使了原始信仰中风神、雨神、雷公、电母存在的必然性;随后,人们为了生存逐渐学会了从自然界获取吃、穿、住、行、用等原材料;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这里“欲望”指的是人类有一个试图征服自然界的历史阶段,无数史实证明人类只有和自然界和平共生才是正确的方向。“天人合一”是一种理念,前提是众生平等,无论动物或者植物,都具有生命;人类切忌自高自大,唯我独尊。“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历史积淀悠久,在本民族群体中长期承传而提升演化。从审美的角度审视,韵味隽永,朴素净洁,灵动多趣。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折射着本民族古老的宗教仪式,闪烁着神性色彩。丰富的舞蹈动作与本民族的生产劳作联系密切,形成特有的律动美学范式。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少数民族舞蹈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美,呈现出合天整生的美学意蕴。”[8]所以说,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学习和审美阐释,可以使当代大学生领悟清新独特的审美文化传承,同时对“天人合一”审美意境的追寻作为人生审美奋斗之向标。
在舞蹈编排者的眼中,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涤除玄鉴”,即洗涤心灵与内心的杂陈,进而使心灵干净纯洁。自然界中诸多原生态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正因为万物有灵,自古及今多少艺术创作中在自己的作品中书写着自身的审美感悟。以中国画为例,古人的山水和花鸟都可以给画作增添诸多灵性,有时即使是一块顽石,也会在画家的笔端生出一些精神来;除画家之外,舞蹈家、音乐家、雕刻家等艺术匠人在各自领域均可以寻觅到作品里呈现的审美意境。进入意境的中介是审美象征的运用,即审美意象与方法的选取。以汉画像中的舞蹈表演为例,其主要通过画像中的建鼓舞、盘鼓舞、长袖舞等舞蹈进行审美呈现,而承担此任务的路径便是审美象征。“汉画像中的舞蹈图像更是汉代文化的呈现,建鼓舞的娱神功能和盘鼓舞的娱人功能,都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欲求,是汉代文化气质的共同呈现。”总的来看,汉画像中的建鼓舞和盘鼓舞主要表现的是静与动的完美结合,而其中的长袖舞则讲求动与动的结合;在静与动的勾勒与搭配中,舞蹈教育教会了当代大学生要在涤除玄鉴的过程中去伪存真。
总之,舞蹈教育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求“真”;在欣赏舞蹈表演过程中,其不仅教会人们要用眼睛去观察动作、服饰、舞台动作以及用耳朵去欣赏音乐、演员的发音等层面的真实,还要体悟蕴藏在舞蹈背后的“童心”创作。此外,舞蹈教育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向“善”;基于亲情、友情、同情心为一体的舞蹈教育,将教会当代大学生如何去追求本真之善、“无缘”之善以及博爱之善。最后,舞蹈教育将引导当代大学生寻“美”;其主要通过新文科建设之“理念美”、天人合一之审美意境、涤除玄鉴之审美象征共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为舞蹈教育给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