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雯 李 军
(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为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课程思政指导思想与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贯彻执行《纲要》提出指导意见,全面提高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对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高等教育设计学类本科专业之一,其目标是培养具备影视创作与制作、互联网产品开发、网络交互设计基础知识原理与应用能力,能在数字媒体领域相关行业从事新媒体策划、创作、运营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作为一门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除通识课程外,专业类课程包含理论、专业基础、专业技法、专业创作四类课程。其中理论类课程包含美术史、电影史、动画史、文案写作等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专业基础类课程包含素描、色彩、形式基础、速写透视、数码摄影等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基础设计意识与塑造构图能力,逐步提升审美等级;专业技法类课程内容包含影视创作、数字产品开发、交互产品设计所需的设计知识与软件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将概念表象化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专业创作类课程是以课题与项目,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逻辑思维与综合设计能力,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储存信息的重要媒介与手段。数字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其人才需求量的增大,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作为数字媒体行业中内容创作的主要力量,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社会法则、行业操作规范、人际交往原则、跨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方式等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观,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协作等多种能力,促使其成长为具备多种优秀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绘画、短视频等数字化艺术形式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移动短视频因其及时拍摄与分享、长度短小、技术简化的特点,在当今社会创造了新的舆论引导形式。数字化艺术作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风向具有导向性作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作为今后社会此类内容创作的主力军,将文化自信、民族审美、时代精神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中国精神,以创作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数字文艺作品,对未来社会风尚与审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应时代发展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内容与行业发展密切。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掌握最新的行业动向、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内容,以转化为思政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实现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紧跟行业需求得到全面优化。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实施途径,不断更新自身行业知识,思考教学创新与改革方式,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意见,其中,针对艺术类学科对其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正确艺术观、创作观、审美与人文素养等的教育引导提出了要求。以专业特色与行业人才需求为着力点,以《纲要》为指导意见,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策略将围绕文化自信、创新思维、职业素养三个维度展开。
当前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除高等教育肩负了文化传承的使命外,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备向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人才的作用,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思政教育融入方式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度发掘,将中华文化与优秀文艺作品以多个维度融入课程,总体可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形式。显性的课程思政表现为直接分析与讲授我国文艺作品的优秀之处,如在动画大师研究课程中,通过对中国动画学派研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文化自信,提升审美能力。隐性的课程思政表现为个方面,一是在部分专业知识讲解时,通过引用我国优秀文艺作品形式,潜移默化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以中华文化表现与传播为实践课题,如数字短片创作中以黄河文化或非物质遗产为短片拍摄课题,鼓励学生主动发掘中华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多样的知识信息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影响,导致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呈现多样化,出现部分同学的价值取向具有消极偏向性的现象。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作为今后自媒体、影视创作、游戏等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与理解我国国情、方针政策、价值导向与民族精神,以在未来创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品。理想信念的培养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配合,需要专业教师在部分课程教学中选择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视案例以影响学生,如在中外电影史课程中通过将我国文艺作品与外国作品的横向对比,传达我国文艺创作者在作品中体现出的特有民族精神,潜移默化对学生三观建立产生积极影响,培养正确的创作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课程与社会热点的联系,例如在我国成立周年之际,通过创作课题的设置,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发展的伟大建设,培养其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精神。
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作为今后数字媒体行业内容创作的主体,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应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学生设计原理知识的掌握与设计软件运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应注重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创新思维、沟通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注重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与层级,注重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性,以渐进的形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发展。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创作观与版权意识,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高阶性、创新性的课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职业兴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或模拟真实项目为课题,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分镜头设计普遍适用于广告、影视、动画等行业,是影视创作的前期基础,对影视最终呈现内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分镜头设计课程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对标行业标准,结合理论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分镜头设计思维,具备分镜头设计师职业技能与素养为课程最终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立足专业知识体系与行业人才需要,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出发,按照知识的递进关系,具体划分为:掌握视听语言基础知识;理解声画关系与镜头间逻辑关系;建立镜头剪辑概念与蒙太奇思维。课程能力目标以职业人才能力为着力点,结合对行业发展现状的调研结果,从实际操作需要出发,具体划分为:问题分析能力与创新逻辑思维能力;分镜头脚本设计与撰写与绘制能力;动态分镜制作与基础剪辑能力。
课程按照显性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将知识体系与实践环节划分为6个知识模块与4个实践模块,知识模块包含影视创作人才所必备的分镜头设计概念及方法,在实践模块中通过课题实践形式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以通过课题难度的递进,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设计能力.
课程开展于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第四学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尚且处于职业兴趣、理想信仰、人生价值观的建立初期,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根据课程特征,分镜头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从教学手段设计与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两方面开展。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要点与分镜头设计课程内容,在教学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基础上,明确课程教学思政目标为:树立正确创作观与创新意识;建立中国式审美与文化自信;内化职业规范、形成职业素养。教师根据思政目标对课程进行充分设计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结合国家政策和时事热点等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施。
(1)引入优秀影视案例
在知识模块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高级的中国式审美的影片镜头片段,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相结合,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审美与价值观,以达到培养其产生文化自信的目的。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当代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色彩基调、灯笼等中式道具、京腔锣鼓等中式配乐均体现出该影片不同于西方电影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作为场景,营造出封闭式与对称式两种构图,使影片具备极高的美学形式。教师通过对这部影片进行细致的分析,在讲授构图、色彩与光纤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递高级的中国式审美。再如在蒙太奇概念与分类环节,以《我和我的祖国》影片为案例,在通过不断单元的不同叙事手法向学生传授蒙太奇的构成作用知识与叙事蒙太奇分类知识的同时,用影片讲述的新中国成立70年里普通群众与祖国大事件息息相关的若干故事,向学生传递中国人民的拼搏、奉献等时代精神,以建立文化自信。
(2)结合时事新闻与政策
在教学中以结合时事新闻的方式,通过不同正例与反例,可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创作观。例如在影片剧本与镜头分析环节,选取以表现疫情期间医护工作者、公务人员、志愿者的正面形象为蓝本的影视片段,向学生阐述影视作品与社会热点事件的正确关系,传递影视创作的能量。此外,教师可在课程中加入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介绍,例如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与《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通过对审核原则、导向要求与审核标准的分析,向学生传递国家对于数字媒体平台视频制作的整体导向,以促进学生在内化职业规范的同时,建立正确的创作观。
(3)引入行业标准与专业赛事
为达到内化职业规范、形成职业素养的思政目标,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全环节中,注重对行业运行方式、制作体系、操作规范、版权政策的内容讲解,例如在概论环节对影片创作流程中各种运营部门与角色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职业内容有初步认识;再如在分镜头绘制等环节,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真实分镜头案例,使学生了解多种分镜头绘制规范,增强职业意识。其次,在实践模块中,不断向学生强调版权概念,并引入版权违规的真实案例,增强学生的版权意识,以形成职业素养。此外,在实践课题设置中引入专业赛事,如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设置赛事课题为专业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在培养创新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评价机制是确保课程建设育人成果得到落实的有效手段,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三个层面对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设计,通过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发挥已评促教效用。基于思政教育理念下的分镜头设计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应遵从注重多元化的机制,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征,设置评价标准。
首先,为了从达到客观真实的课程思政评价效果,从课程评价主体层面,应引入教师、辅导员、学生等多方视角,从课堂表现、课外表现、生活表现等多层面对学生实际思想发展进行评价,利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设置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客观评价体系。其次,评价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政目标作为融入评价指标,在评价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的同时,对其在实践课题创作时体现的职业素养、创作观以及审美意识等素质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使评价内容多元化,达到对学生知识、能力、思想、素质提升发展的多维度评价。最后评价方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最终学习成果进行终结性评价,同时注重对学生在课题创作全过程表现的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引入,在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另一方面督促了教师观察与记录学生在课程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价值观与创作观的动态变化,促进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在今后教学中改进。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下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通过专业课程中思政的融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建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各方面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思政教育的融入有效地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在教学过程上融入更多人文关怀,从思想与心灵上拉近与学生关系,以自身行为思想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达到立德树人目标。课程思政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的改进与摸索,同时配合国家政策变化不断调整内容,今后笔者也将持续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多种思政教学手段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