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董平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南宁 530007)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2022 年3 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22 年2 月28日,南宁市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通过以文乐民、以文化民、以文富民、以文兴业等赋能方式,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南宁市全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南宁市大力推动乡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2019年,南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南宁市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的通知》,逐渐加大乡村公共服务资金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初步形成市、县(区)、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截至2021 年8月,南宁市共建立乡镇文化站102 家、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352家,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覆盖率97%。
同时,南宁市深入基层和乡村开展文化服务,大力实施“文化文艺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戏曲进乡村”“文化志愿春风行”等文化惠民活动,以及扶持乡村社区建立业余文艺队,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乡村群众文化需求。其中,2021年扶持建立了213 支基层业余文化团队,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文艺活动自给自足,吸引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南宁市十分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立足于各县区壮乡优秀文化资源,通过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创建民间艺术之乡、举办特色节庆活动等方式,以及加强对文物古迹、古镇古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乡村物质文化的保护,推动壮乡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目前,南宁市共收集到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非遗线索13000 多条,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建立了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四级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9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9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11 项,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41 项。同时,南宁市211 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基本同步建立了传承基地,当中较为完善的传承基地有邕剧展示中心、壮医经筋疗法传承基地、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宾阳县炮龙节展馆、马山县民俗馆、壮族三声部民歌传承基地、壮族会鼓传承基地、上林县三里歌圩传承基地、瑶山鼓传承基地、武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五色糯米饭传承基地等近50个,积极推动乡村文化动态化和整体性保护传承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南宁市深入挖掘本土乡村文化特色元素和文化节庆资源,持续开展“一地一品牌,一月一节庆”“一地一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形成了壮族“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良庆香火龙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具有南宁壮乡民族文化内涵的“月月旅游节”节庆活动,其中,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以壮族歌圩为主要元素而打造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节庆品牌。同时,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节庆品牌活动的带动下,各县区也涌现了一批具有南宁本土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自发组织的节庆活动,比如隆安县的壮族芒那节、上林县的万寿节、青秀区的军山庙会等,这既能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展示提供舞台,增强和提高本土乡村文化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也能放大文化节庆活动的经济效应,不断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南宁市充分利用各县(区)、乡镇本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乡村文化与农业、体育、养生、康养、工业等业态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文化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充分利用马山县、上林县、武鸣区、宾阳县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重点村和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田园综合体试点,以及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优势,开发和打造了一批环大明山养生游、昆仑大道康养游、美丽南方田园游、武鸣壮乡风情游、横州茉莉风情游等精品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文化与特色小镇、旅游、服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南宁市也注重依托茉莉花茶制作、壮锦制作技艺、壮族刺绣技艺等壮乡民族技艺,推动本地乡村特色壮乡民族文化向产业化发展,比如横县茉莉花茶、宾阳壮锦等,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业。
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以政府力量为主,社会参与和民间文化组织建设程度较低,农民参与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仍需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乡村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喂养式”的扶持和培育,乡村文化组织数量较少。受经济水平、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乡村文化组织和文化阵地建设参差不齐,尤其是乡(镇)和村屯两级发展较落后,农民作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主体,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仍未得到充分调动,甚至成了乡村文化建设被动的“接受者”。同时,即使有些地方成立了相关的民间文化组织,也存在“空心化”现象,只挂牌未尽其职能,或者挂牌后运营能力和水平较低,组织文化活动层次较低,组织氛围不够浓厚,影响着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组织建设的积极性。
1.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近年来,乡村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滞后,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仍薄弱。主要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投入也参差不齐,相对于城市和县城,乡(镇)和村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及投入程度仍较低,文化配套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配备不足,难以用来开展文化活动。同时,各地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一,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不高,文化服务效能低,甚至连仅有的乡村文化场所和文化设施也被闲置,无人问津,或是被挪作他用。
2.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增加幅度与文化的需求量不成比例,农民群众难以感受到文化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制约了乡村振兴发展。当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虽有不断向好发展的趋势,有些地区建立和配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设施,但供给量和需求量仍不匹配,有些地方存在公共文化所供与乡村文化所需脱节的现象。比如一些农家书屋形同虚设,存放的图书存在数量少、种类少、适用性不高、内容陈旧、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对培养阅读习惯和适用度不高,许多村民因而对此毫无兴趣。受地理位置和文化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制约,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动的形式内容较为单一雷同,主要是文化下乡演出、文化惠民送图书、赠送体育健身设施、电影下乡等文化活动,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匮乏和质量效果甚微。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没有文化振兴就没有全面乡村振兴。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文化也面临众多冲击挑战和价值嬗变。受物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乡村社会淳朴仁厚的价值观念和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民俗规范认同感逐渐降低。同时,乡村文化也陷入传承发展困境,部分地区的乡村文化面临续存危机,比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乏力、特色村落和民居日渐衰败、民族民俗活动日渐式微等,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以及制度层面,容易导致乡村文化难以形成共同的乡村社会情感和集体心理,以致减弱乡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进而影响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此外,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的影响,一些乡村比较偏僻和闭塞,容易导致思想观念滞后,个别农村地区甚至仍然存在封建迷信观念,这对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治理和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当前,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是赋能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但是,由于乡村文化产业起步晚、发展比较落后,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还没充分发挥出来。从总体来看,乡村文化产业化转化缺乏创新特色,乡村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对本土文化内涵和元素挖掘利用不深,产业化转化方式比较单一,主要集中表现为农家乐、休闲游乐等为主的低端化、易复制低水平发展模式,发展同质化,没有推动乡村文化朝本土文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品牌竞争力。同时,乡村文化产业结构粗放,文化经营分散,文化市场规模小,产业竞争力不强,尚未建成完整的产业链或者产业群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规模化发展态势。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凝心聚力,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文化细胞”,做大做强乡村文化阵地。
1.完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加大引导培育力度,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屯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立足壮乡风情文化特色和生态资源,整合城乡人民的文化需求,积极探索乡村文化组织标准化建设,大力引导和扶持建立各种乡村文化行业协会、民间文化组织、综合文化站等乡村文化协会组织,推动和做强乡村文化阵地。
2.发挥文化能人示范带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完善乡村文化能人培育的工作体制和机制,完善政策,搭建平台,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细胞”,盘活和发挥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者、艺术加工者等文化能人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骨干力量,带动各类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推进实现从“送文化”“种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为乡村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进一步巩固乡村文化阵地。
3.汇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必须引导社会各类人才和力量积极投身乡村文化振兴全过程。各级政府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社会资源的筹集、配置、使用机制,以丰富乡村振兴文化阵地为抓手,充分组织和利用本土乡贤、能人精英和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群众文艺团队等社会力量,深入乡村开展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并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以文化振兴助力、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必须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1.聚焦公共文化体系,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各级政府聚焦公共文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屯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区)两级政府、组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市级、县(区)公共文化资源重心下沉,重点完善乡镇、村(屯)两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2.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丰富乡村文化主题功能空间。各级政府要大力拓宽乡村文化交流空间,充分整合各地文化资源和各类群众文艺资源,打破地域局限,以“文化走亲”“文化下乡”“文化扶持”等系列活动为纽带,探索成员合作、村级合作、区域合作等方式,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文化禀赋资源的村屯联合起来,创新打造文化互动、共同实践、联合教学为一体乡村文化交流空间,同时利用各地文化特色和特色场馆,不断完善和丰富公益性、多元化的乡村文化主题功能空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3.创新服务机制,实现文化服务精准输送。《“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聚焦城乡的不同地域和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依托各地乡村文化资源和文化阵地的体量,创新“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等“点单式”服务机制,统筹做好乡村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精准对口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乡村振兴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效能。
1.以文化魂,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应整合创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乡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等要素,主动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文化体系,丰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的精神富裕。同时,采用符合乡村特点、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生动形象的方式,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乡村振兴战略入脑入心,提高农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以文化人,培育乡风文明好风尚。各级政府充分发掘本地乡村文化的底蕴、精神和价值,善用文化力量,促进法治、德治、自治更好融合,引领提升乡村乡风文明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文化治理能力。发挥文化的引领性作用,大力宣扬文明乡风的理念,讲好乡村文化好故事,传播文化正能量,积极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屯和文明家庭创建,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村民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不断增强乡风文明自觉性,让乡村文化治理格局更加完善。
文化赋能乡村产业,不仅能发挥文化的经济属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也能把乡村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激发乡村产业活力。
1.健全产业振兴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各地政府要抓好文化驱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积极探索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各地历史文化、地域民俗文化、农业生产转化为场景、故事和体验项目,发展“文化体验经济”,同时,用文化力和创新力赋能,激活土地、劳动力等三农闲置资产和沉睡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开创一条文化富民之路。
2.充分发挥“文化+”功能,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能激发乡村产业活力。各级政府可以研究制定关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发挥“文化”功能,因地制宜推进文化赋能产业,依托壮乡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生态文化资源等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差异,引导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深入乡村对接帮扶和投资兴业,促进乡村文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与文化服务,打造文创精品,不断培育乡村文化产业的新业态。
3.充分发挥文化比较优势,拓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文化融合发展,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将是提高乡村经济效益、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应强化“项目为王”思维,加快推动乡村产业结构新发展,立足各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文化功能定位,发挥乡村文化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把乡村文化资源禀赋转变为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壮乡风情地域文化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的乡村文化产业基地,不断拓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加快形成全域多元、业态丰富、产品多样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