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英语写作实践育人理念的教学路径研究

2022-10-20 05:43范娟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内容

范娟

(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颁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英语专业的学生身份特殊,肩负着中外文化传播使者的重任,既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精粹,也要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向西方国家讲述好中国的故事,只能是以西方国家的语言进行表述,而讲述者的语言知识、人文素养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写作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因其实用性、思辨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如何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观的塑造,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课程思政理念对专业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通常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而课程则不局限于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它是学科知识的整合,包含系统化、条理化、顺序化的教学内容,通常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一套教材、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等。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知识、经验或活动过程中,体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3]。长期以来,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课程被认为是两门独立的学科,各有各自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各司其职,各为所用。这不免窄化了课程教育的覆盖领域,容易出现重知识轻品德的现象。

课程思政实际上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方式,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因此,课程思政具体指的是教育教学中的所有课程都具有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素养的双重功能,承载着指引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思想观的责任,并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的目的。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专业课程的教学应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应在教学目标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5],这样的思想和信念,不论过去或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确立和巩固的关键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思想素质培养十分重要,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会为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因此,专业课程的目标之一应着力于抓好育人育德这一首要任务,以文教人,以文育人,怡情养志,涵育文明。其次,课程思政的内容要立足于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充分挖掘学科知识里的探索精神、家国情怀、高尚人格,建立知识与学生、知识与现实多角度的交互关系。每门学科的知识都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根据学科自身的知识特点,找准思政内容和课程知识学习的契合点,实现学科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不但丰富学科自身的知识内涵,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最后,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的双重任务教学使得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必须寻求灵活机动的形式,构建多元化课程思政的学习与评价体系。在这个互联网普及、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大数据、智能科技等已经让教育的形式日新月异。主题实践、情景模拟、历史探寻、辩论沙龙等活动既是对授课模式的创新,也是对课程学习及评价体系改革的推动,更有众多的智能学习平台供师生学习和互动。总之,在新环境、新形势下,课程思政的实践是对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挑战,同时也使课程教学的目标更清晰,功能更完善。

二、英语写作是实践育人理念的前沿阵地

英语写作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课程,针对的是英语专业的高校大学生,其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并能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技能和技巧,写出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英文文章。在写作的过程中,人的精神境界、胸怀与视野、意志与潜能都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写作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写作课程的实用性

首先,写作能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写作课程的重点之一即是学习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对词汇的选择、句子的结构以及思想的表达进行反复的思索、润色和修改,进而做出最优判断并达到输出的最佳效果。写作的过程即是对语言的复杂性和准确性不断做出判断并逐渐掌握如何合理使用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思想,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有效的交流。因此,写作课程的学习能让学习者表达的思想观点更具体生动,更具有生命力和号召力,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写作教程的编写原则大都遵循以读促写,以写促思,读写思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各类写作技巧以专题形式展开,辅以名篇解析,以巩固所学。阅读名篇里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社科领域方面的知识,通过思考和讨论这些内容,学习者不仅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对中外文化的好奇心和兴趣,建立认识客观世界的宽容胸怀和开放态度,还能通过观摩写作技巧,获得创作的灵感。

(二)写作课程的思辨性

思辨能力是整个教育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终极目标之一。思辨能力强的人对事物始终拥有“怀疑精神”,并且乐于去发现和思考。P.A.Faciona认为思辨能力主要包括了6种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解释、推理、评价、分析及阐释,每一项认知能力中又能够划分出多个组成部分[6]。

写作的过程恰恰也是这些认知能力得到实践锻炼的过程。无论是何种文体写作,学生都要接触到许多阅读材料,他们首先需要对材料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分析,根据写作要求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比如议论文写作,学生需从材料中提取出某些论点,通过论据的论证、逻辑推理或阐释,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可靠性。最后还需通过自我检查修改达到完善写作任务的目的。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可见,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常会在每一次的写作任务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三)写作课程的趣味性

任何一门课程,专业知识相对比较固定,写作也不例外。写作技巧、语言表达等内容是写作课程知识体系里常见的组成部分。各级各类写作教材基本都会涉及四大写作体裁(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写作规范等的学习,这些知识组成了写作课程专业知识学习的基本框架。但是写作课中大量的写作任务与学习资料都是与时俱进的。英语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使得其教材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展开,这些内容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正是这些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联的内容会让学习者产生思考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与论证,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迸发一吐为快的热情。

三、英语写作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

(一)教学目标上,提炼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目标无缝衔接

以杨立民主编的《现代大学英语中级写作》第二册为例,教材教学目标中主要提到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论证观点的能力;掌握议论文写作的要领和技巧;培养学生对文字层次的鉴别使用能力;学会写求职、考研等信函。目标中没有专门的育人方面的要求,这是教材的不足之处。但是教材每个单元的题目都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见表1)。

表1 现代大学英语中级写作单元题材

教师应把社会主义消费观、爱情观、英雄观、诚信观、审美观、教育观等思政目标融入教学目标中。外语类专业课程本身具有人文性的特点,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的内容及目的多是宣扬中外优秀文化,这与思政教育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等有很多不谋而合的地方。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思政目标,学生不但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有明确的方向,思想品德方面也有正确的引领,这样才能使教学目的更为清晰完整,育人的目标才能真正地实现。

(二)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与核心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合

英语写作课上,学生需要阅读大量英文写作素材,这些文章包括西方国家的政治文化、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对阅读文章里的内容进行认真挑选和精心设计,找到思政的切入点,以课程为载体,将知识转化为育人的资源,利用学科知识的正面引导和价值渗透,推动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认同和内化。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结合最紧密的内容包括:

1.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与深厚底蕴,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价值支撑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包含有不少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奋斗精神的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时深入地挖掘。如第三单元讨论英雄与娱乐大腕的话题时,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人物都可以涉及。英雄作为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教材是按照以读促写的理念进行编写,安排有大量的阅读材料。这个单元收录了8篇关于英雄和偶像话题的文章,旨在达到学生阅读后有感而发的效果。除了课文的阅读材料,教师也可根据思政的目的,精选相关文章供学生阅读,同时设计思考问题供学生读后讨论并写作,如中西方英雄主义表现形式的差异及原因探析,新时代的英雄主义是什么等等。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文化反映出不同的英雄观这一现象有更深入的思考,也会对英雄这一社会和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看法,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不断发现、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

2.爱国主义

古今中外,爱国主义都是各种文化中永恒的旋律。家国情怀始终是一个国家团结强大的精神支撑,是人心凝聚的基础。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应始于对历史的正确认识,终于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学习成长中潜移默化地达到知行合一,这样才能做到对国家、对民族无法割舍的热爱和真正的认同。

爱国主义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开发各章节主题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以写作教材第七单元为例,其主题是“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开放性的,在选择相关阅读材料时,可以选取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国家历史的发展,大学教育任务的演变。并且,在引导学生思考写作主题时,可以把中国置于变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设计启发式的讨论题目带领学生深入探讨,如当今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专业型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人文素质大学教育需不需要加强国家观念、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对国家的感情根植于对这个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正确理解,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找到专业知识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启发学生采取科学的态度,遵循历史的规律,正确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主力军[8]。

3.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顾名思义是思考辨析能力。具体是指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及其对事物的类别、真伪等进行辨别或论证等行为。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理想的学习者相信理性、灵活应变,面对问题时头脑清晰,做出判断时保持谨慎,选择标准时理由充分。思辨能力强的人一般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认识。

在写作教学中将知识传播和思辨能力训练有机地结合,有很多可以尝试的方法。比如结合阅读材料,设计开放性的写作训练题,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发现某种观点的不足[9],并进一步就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提出疑问,激励他们准确表达看法并论证其合理性。再如段落主题句需要学生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整个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都要围绕着这个态度或看法展开论述。写出有效的主题句能使文章中心突出,语篇条理清晰。主题句写作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归纳思想,抓住重点的能力。除此之外,写作课程中学习归纳和演绎两种逻辑思维模式及常见逻辑谬误等,都对学生养成正确的思考习惯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学方法上,坚持创新形式,寓教于情,寓教于论

思政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仅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体验将有助于思政知识的接受。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学效果的评估等环节,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目标。

在“互联网+”的时代,借助大数据、媒体平台、教学软件等手段,能极大地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学习强国”等平台,传播正能量的微信公众号可适时提供思政内容文章,为教学提供优质资源;雨课堂、云班课等教学软件的使用,能加强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思政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得到充分地开展,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的内容能分享;i-Test、句酷批改网平台的运用,能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写作任务,教师既可以利用平台的评分标准,也可提供参考的范文,让学生能迅速获知自己写作任务完成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比如案例式教学,通过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运用与转化;交互式教学,聚焦师生和学生之间开展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除此之外,还有重视深入研究的专题式教学、针对不同特点学生群体的分众式教学等都可以在传播思政内容方面发挥作用。

(四)学习评价与反馈上,选择多维评价方式保障专业知识与品德修养同向同行

对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完全按照标准化考试的程序,因为它涉及了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很难用标准答案的形式来检查学习情况。育人成效的评价维度可以是多面的:第一类维度可主要针对知识内容进行考核,采用定量定性数据来评估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思政知识的提升状况;第二类维度可参考学习软件中学生参与思政内容的讨论次数和讨论内容来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第三类维度以检查学生学习满意度和学习获得感为目的,可在课程学习前后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此来评价育人成效的高低。对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估是顺利推行思政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学效果得到检验,才能保障其教学实践的价值和进行推广的意义。

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反馈还可以读书报告、反思报告等形式进行。在这些报告中,应特别注重思政育人的导向作用,可以要求学生从学科知识和思想品德两个方面记录在本单元或本课程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思考或者有什么样的困惑。这样的报告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蕴涵的思想价值,也能让教师及时获取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产生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或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倡导的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相长的育人过程,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和多形式的学习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品德修养的培育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效的育人协同机制,助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英语写作课不仅是一门培养英语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课程,也是一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教师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将课程思政的内容有机地融合于学科知识体系中,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及文化自信等思想内容能根植于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和各种思潮碰撞中真正产生身份认同、民族认同,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随波逐流,并最终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拥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内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