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栋
近代以来,风云际会的时代使岭南人在北方颇有建树,享盛名者众,康(有为)、梁(启超)以下不计其数;而时过境迁,其人其事之湮灭者,又大抵相埒,这就不得不归结于文章、诗词、书画之流传与否。事实证明,但凡有诗文、笔墨、丹青流于后世者,终将难以被历史所淹没。近代银行业监管的先行者、草书大家罗复堪就是岭南艺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罗复堪(1872—1955),名惇㬊,字孝瑴,又字子燮、季孺,号照岩、敷庵、复庵、复闇、复堪(一作复戡),别署悉檀居士、羯蒙老人、凤岭诗人,作画多署名曼渊,室号三山簃;广东顺德大良南门人;近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以章草出众,被誉为“现代章草第一人”,旧时京城“四大书家”1罗复堪与宝煕、邵章、张伯英号称旧京 “四大书家”。之一;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三山簃诗存》《三山簃学诗浅说》《书法论略》《耄耋琐记》《中国书法史论》等。
罗复堪出身望族,家学渊源,幼攻诗文,与堂兄罗瘿公2罗瘿公(1872—1924),名敦曧,字掞东,号瘿公,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康有为弟子,近代诗人、书法家、京剧剧作家。23岁中副贡,官至邮传部郎中。1908年,出任唐山路矿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坐办。民国成立后,先后任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发掘并培育程砚秋成为京剧大师,并编写了《梨花记》《龙马姻缘》《花舫缘》《孔雀屏》等十二个京剧剧本。从康有为受业,曾就读广雅书院,后肄于京师译学馆,赴吉林巡抚陈昭常幕府任秘书官,民国成立后任吉林都督兼民政公署首席秘书,后相继在教育部、财政部、盐务署场产厅、政府内务部任职,1935年回北京在国立北平艺专及北京大学文学院专职教授书法。不得不提的是,民国初年他曾任财政部秘书、参事及泉币司会办,故称其为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管的先行者是毫无疑义的。因为辛亥革命后国内既无真正意义的中央银行,更无专门的银行监管机构,故银行的监管职责无疑就落到了财政部身上。1912 年5 月设立的“财政部筹备处”,下设会计、赋税、财务三个司,是年11月周学熙3周学熙(1866—1947),字缉之,别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其父周馥清末曾任山东巡抚、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等职。接替首任财政总长熊希龄4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湘西凤凰人,祖籍江西丰城石滩。民国时期政治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曾任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后正式设立财政部,并将原三司扩至五司5增设了公债司与库藏司。,且将财务司改为泉币司。据当时财政部官制令规定,该司主要职责为: 关于监督银行事项;关于稽核准备金事项;关于国内外金融事项;其他关于币制及银行一切事项等。为划分币制局与泉币司的职责,对其职权范围分别作出规定:前者专门负责有关货币事务,后者掌管事宜则与银行业或银行监管有关6财政部对银行的监管职责主要有: 关于中国银行官股事项;关于中、交两行则例内规定应属财政部核准事项;关于中国实业银行筹备事项;关于普通商业银行验资、注册事项;关于农工银行筹备事项;关于储蓄、殖业等特种银行核定事项;关于核定各种私立银行章程规则事项;关于外国银行新设立案事项;关于银行公会设立监督事项;关于稽查取缔各种私立银行事项等。,从而进一步确立了财政部作为银行监管主体的地位。泉币司对全国银行业的管理是分科负责的,有关银行监管职责主要由第一科、第二科负责。1919 年元月,财政部公布泉币司分科执掌令7泉币司第一科执掌:中国银行官股事项;中、交两行则例内规定应属财政部核准事项;中国实业银行筹备事项;银行公会设立监督事项等。第二科执掌: 普通商业银行验资注册事项;农工银行筹备事项;储蓄、殖业等特种银行核定事项;核定各种私立银行章程规则事项;外国银行新设立案事项;稽查取缔各种私立银行事项等。,1923 年1月又改订分科执掌令,扩大和细化各科银行监管职责:第一科、第二科分别监管国家银行与官办银行、商办银行与外国银行;第三科、第四科执掌货币的铸造与发行。应该说,财政部泉币司对银行监管主体地位的确立、银行监理官制度的普遍设置及银行监管法规的构架特别是专门的银行监管法规颁行,标志着银行监管制度在北洋政府时期已初步形成。但众所周知,当时军阀混战,政权更替频繁,难以保证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一贯性,故事实上当时银行监管制度真正得以贯彻和推行是十分有限的,离法规完备和依法实施银行监管更是差距甚大。
至于罗复堪在泉币司期间的具体工作及成就,目前尚缺乏文献考证,但其时他应币制局之邀为袁世凯头像的银币(俗称“袁大头”)题写了楷书“壹圆”二字,倒是近代货币史上的一则逸闻。“袁大头”作为民国时期流通的主要货币之一,铸造跨度从1914年至1951年,总发行量超7.5亿元,流通范围及影响力不容小觑。从他写的“壹圆”字样来看,碑帖结合,方圆互用,内含变化,虽笔画线条粗细对比不甚明显,却质感极强,笔力虬劲,点画映带,顾盼揖让,相互照应,首尾相接。所以,有人认为罗写此二字是利用职权“近水楼台先得月”。实则皆因其书艺高超。如果说,很多作家、政治家、教育家、金融家是因其在本领域本行业内名声太大而导致书名被淹的话,那么罗复堪则恰恰相反,是因其书名太盛而掩盖了他其他方面的诸多成就。
罗复堪自幼学书,12岁主攻欧阳询《皇甫府君碑》,15 岁时被刚正端庄、大义凛然的颜体所折服而改习颜字,18岁后受其师康有为影响,遂宗碑学,潜心临习汉魏六朝碑刻,如《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北海景君铭》《衡方碑》《曹全碑》《孔彪碑》《朱龟碑》等,并对“二王”、唐太宗、李邕书法均有涉猎。罗宗霶记载先父罗复堪早年的习书状态:“家藏碑版,充笥盈箱,旋入都门,继有新得”。后他专攻于章草,主要取法简牍帛书和汉史游《急就章》、晋索靖《月仪帖》《出师颂》、明宋克、祝允明及近人沈曾植等,一生笔耕不辍,老而弥坚,70多岁后左臂病残不能伸直,仍坚持每日挥毫,从未间断,终成章草大家。启功誉道:“当时习章草者共推罗复堪先生。”可见,其功力深厚和为人推崇之程度。
罗复堪的后半生以传授书法和鬻字为生,书法对其而言绝非玩票而是“专业”,故“五体兼善、诸体俱精”也非过誉之评。笔者曾见过他写的金文,或行笔战掣,运行如风,血肉丰满;或运笔迟涩,遇风似阻,逆势而上,将金石碑版文字因风化雨蚀而产生的斑驳之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摄人心魄。当然,其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章草:用笔多露锋颖,牵丝引带参今草样式,既古雅雍容,又灵动爽快,严谨中含潇洒,凝重中隐妩媚,劲拔爽利,风骨棱棱,自成一家。这不得不说,是精研《石门颂》为其打下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其就是以《石门颂》为基底写章草的。此碑为摩崖刻石,胆怯者难以涉猎,笔弱者亦不能学。而罗却认为:习此碑可领略碑学的用笔、结体之道,进而活其气、逸其神、以成朴、致其古。后来转攻章草时,他以此为基,掺杂帖意,笔力瘦硬而苍润有余,结体俊拔而古雅无比,既似铁画银钩、苍松翠柏,又如清癯高士、骨鲠学究,再将所擅今草融入其中,在笔法上章、今融通,时出“连绵草”,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诚如陈永正8陈永正,1941年12月生,字止水,号沚斋,原籍广东省茂名高州市,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山大学岭南文献研究室主任、广东省书协主席、中国书协第四、五届副主席。在《岭南书法史》中所评:“复堪章草古雅雍容,其源出史游《急就章》、索靖《出师颂》,故得其刚健之致,然用笔则时采连绵草法,笔力峭劲,即所谓熟极而流者。复堪跋宋仲温书张氏用笔十法,盛称其‘精熟’,这也是复堪在书艺上的追求,在刚健峭拔中加入宋克的轻快流利,融会贯通,遂能自成一家。”笔者以为,其最具气象者无疑是那些顶天立地、气势恢宏的章草长联,用笔中侧互用,不拘成法,骨力强健,意态闲雅,且下笔有源,使转有法,线质浑厚有金石味,字形大小跳跃,动态十足,如见其挥毫之时。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字的捺笔过于尖锐,若稍加收敛更臻完美。但“善变者”往往难以尽善尽美,亦在情理之中,更何况瑕不掩瑜,功莫大焉。
罗复堪不仅擅于书法,还精于绘事,尤以山水和花鸟见长。容庚9容庚(1894 —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人(今属广东东莞市)。出身于清末书宦世家。因古代“容”“颂”相通而取斋名为“颂斋”。1922年,经罗振玉介绍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主编兼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岭南学报》主编、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等。曾在《颂斋书画小记》记道:“(罗)尝教余以作书之法,作画盖即赵孟所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也。”此语意思是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方得其妙。罗复堪所作山水出入“二米”10指宋代米芾及长子米友仁,父子均以书法绘画闻名。及吴镇、黄公望、宋珏等,一方面,虽为传统图式却非泥古不化,讲究运笔的轻重缓急,且画面墨色清净雅致,多不设色,水墨为主,一尘不染,简淡放逸;另一方面,十分注重山水气象的多样性及景色的具体性,善于抓取大自然中与观者境遇相似的视角,将客观事物的“机趣”与主观情怀的“天然”合二为一,形成了“笔墨寄心”的画风。其写意花卉直追青藤(徐渭)、白阳(陈淳)等,一挥而就,清爽脱俗,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但与其山水画不同的是,笔墨与色彩兼顾,和谐融洽,相得益彰,故笔下的春夏秋冬各色花卉无不流露出盎然生机。比如,运用勾、点、泼、皴等多种笔墨形态,将寒梅之挺洁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再于画面下方补上一颗盛放的设色水仙,达到了“天机物趣、毕集毫端”之妙境。又如,虬如蟠龙的藤蔓、茂密繁盛的叶子和倒挂枝头的串串葡萄,在恰如其分的笔墨与色彩变化中,呼之欲出,咄咄逼真,令人垂涎欲滴。再如,舒展的芭蕉、梧桐直冲画外,不见首尾,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充溢在画面之中的纵横之气与豪放境界,为观者营造出一片开阔的审美天地……那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将牡丹之雍容、海棠之隽秀、竹子之萧疏、霜菊之孤傲表现得酣畅淋漓。难怪,陈声聪11陈声聪(1897—1987),字兼于,号壶因、荷堂,福建闽侯人,工诗词,亦擅兰竹、山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科,曾任贵州税务局副局长、福建省直接税务局局长、财政部专门委员;早年即以书法名重于时,曾与沈尹默举办个展;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韵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在《兼于阁诗话》中云:“其画最佳,人鲜知者。偶作设色花卉,或白描双钩,雅健无匹。”遗憾的是,罗复堪从不轻易将画示人,加之存世不多,尤显珍贵。
诗(文)、书、画“三位一体”是文人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在传统的审美体系中,诗为道,书为器,画为技。古人还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工于事者谓之技。”宋代苏东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他将诗书画三者的关系概括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意思就是当诗歌不能尽兴表达时,就要通过书、画写来表达。无独有偶。在西方美学体系中,诗为精神层面,书为物质层面,画为表现层面。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对诗书画的审美判断都是一致的。罗复堪精于书画之道,闲中亦以诗文自遣。其诗得力于宋人,风格追效李商隐、陈师道、黄庭坚,故自号居室曰“三山簃”,著有《三山簃诗存》(后送赠北大图书馆,被作为善本收藏)和《三山簃学诗浅说》(有香港影印本)等。康有为曾对其诗稿亲自进行批改和删削,并有赞语云:“曳弓发矢,善于控纵,沈追健举,瘦硬通神,比兴深永”。同光诗坛领军人物陈三立12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出身名门世家,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则评其诗:“高情奥味踵彭城(陈师道),而窥双井(黄庭坚)。”罗在诗坛中的地位之高可见一斑。还有一本《论书示门人六十首》是他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文学院的书法授课教材,不仅保存了其完整的书学思想,还因其亲笔抄写,可谓诗、书合璧,兹举数首如下:
章草如今恐失传,中参隶法溯源泉。
月仪急就无多字,变化从心在笔先。
草真隶篆欲兼工,今古方圆理可通。
取益多师吾所许,晴窗余暇有新功。
读尽千碑书始成,初从博涉后专精。
此中贵有诗书气,方信人非浪得名。
从上述论书诗中不难窥见罗复堪的书学主张。他深谙碑、帖的源流,且“每谓韵语,易于记诵”,更加易于学者理解和运用,其价值实不逊于启功的《论书绝句》。
无论书品还是画品,抑或是诗品,其实背后都是人品。原本以罗复堪的学问、才艺和声名,要谋个一官半职并不难。因其早年任过邮传部郎中、礼制馆编纂,辛亥革命后又在多个政府部门任过职,其堂兄罗瘿公曾任总统府秘书,在当时的官场还是有人脉的。但罗复堪书生本色,严于律己,生性耿介,看不惯官场那些尔虞我诈、拉帮结派、溜须拍马的陋俗,独善其身,不谄权贵,以艺自乐,甚至毅然辞去官职,到高校从事书法教育。即使后来进入艺术圈后,他对于那些书艺一般却偏要妄称书家之流也鄙夷不屑,从不违心为他们题词捧场,而对那些登门学艺者则往往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晚年虽困于生计,亦不依附权贵,以卖字贴补家用,因润格低廉、交件快捷而广受时人欢迎。此等人格风范,正所谓“书如其人”也。
如今,罗复堪的书法研究早已成为显学,而其作为国内最早的金融监管者却依然鲜为人知。并且,由于这方面的资料散佚严重,文献语焉不详,关于他在金融监管方面所作之工作与贡献等研究的难度则远高于其他领域。故笔者愿以此文抛砖引玉,引起学界重视,多方汇集资料,重现这位国内早期金融监管者的成就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