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研究及业务思考

2022-10-20 23:20程子涵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程子涵 初 宁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筹备多时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发布,从国家层面到粤、港、澳三地政府密集出台政策予以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历经改革开放先行和港澳回归,充分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不断深化实化区域合作,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已具备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前景可期。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履行国有大行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领域的使命担当,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历程

从地理层面看,湾区是指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凭借交通便捷,要素流动畅通等优势,湾区具备大都市群发展的天然基础,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增长极和改革创新的先驱者,聚集了全球超过六成的经济总量。由此衍生的经济效应被称为湾区经济,以高度开放、创新引领、宜居宜业、区域协同著称,引领全球经济发展。

放眼全球,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是目前最著名的世界级湾区经济体,其演变过程是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缩影。中国规划建设中的粤港澳大湾区,目标是建成继三大湾区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经济体。

(一)粤港澳大湾区概况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称为“珠三角九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的“九市二区”城市群,构建了广佛肇、港深莞惠、澳珠中江等三大都市圈,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截至2021年末,区域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8 600万人,地区GDP产值超12.6万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以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作为对外窗口,有率先设立的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有南沙、前海蛇口、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期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国家致力于建设成为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二)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发展历程

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出台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及配套政策,通力协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5年“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次被官方提出。2016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从区域建设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于2017年共同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完善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作为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标志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正式落地成型。同年,广东省政府印发配套实施意见级分工计划,明确今后三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任务并细化任务分工。具体政策如表1所示。

表 1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发展历程

(三)与世界级湾区比较

纽约湾区被誉为“金融湾区”,以其全球领先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而闻名,被视为世界湾区之首。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以及近3 000家世界金融机构均设立于此,是国际金融中心。

旧金山湾区凭借科教创新聚群,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湾区”。硅谷汇聚了谷歌、苹果、Facebook、甲骨文、英特尔、特斯拉等科技巨头的全球总部,以0.19%的国土面积贡献了美国4.3%的经济总量。其科技创新驱动的成功经验及问题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具有借鉴意义。

东京湾区被称为“产业湾区”,历经数次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高端制造业发达的产业结构体系。湾区以3.5%国土面积的,聚集日本1/3人口、创造超过日本1/3经济总量、3/4工业产值。其成功缔造不同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依赖市场力量形成,主要依靠政府的科学性引导和持续性规划工作,实现经济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实力,在人口、面积、经济体量、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可与三大湾区相提并论,但现存差异不可忽视:一是发展阶段不同。三大湾区凭借自身资源禀赋,通过三次科技革命相继实现了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到服务经济及创新经济的跨越,第三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粤港澳大湾区处于湾区发展相对初级的阶段,以工业经济为主体,服务业需转型升级。二是存在体制壁垒。“一国两制”在全球湾区发展中可称为史无前例,是我国面临的巨大考验和挑战。三是城市聚合力相对薄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呈现“多极”特征,内部差异大。因此,在现行体制机制约束下,如何有效整合城市优势资源,在产业布局上明确分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湾区共同体是当前湾区建设工作的主要挑战。

图1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GDP和人均GDP

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及挑战

(一)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基础领先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金融总量大,市场主体丰富,人才聚集,居民整体富裕程度较高。珠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凭借毗邻港澳的优势,成为中国外向型经济特征最明显、市场经济机制最完善的区域。从经济总量看,2020年大湾区GDP产值达11.3万亿元,相当于以全国0.58%的土地和5.57%的人口,贡献了11%的全国经济产值,区域人口密度是全国的9.6倍,经济基础突出,市场空间巨大。核心城市深圳、广州、香港GDP均超2万亿元、总量近8万亿元,近乎一个山东省的体量,佛山也突破万亿,居于全国前列。从人均水平看,2020年大湾区人均GDP为14.51万元,是全国2倍有余。细分城市中,除惠州、江门、肇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人均GDP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城市均发展势头强劲。香港人均GDP高达30万元、澳门即便博彩旅游业深受疫情影响仍实现25万元人均GDP,彰显大湾区雄厚的经济基础,未来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且稳定。

(二)交通网络完善,区域优势明显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全国交通运输网络核心区域,交通枢纽地位突出,拥有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截至2020年末,铁路方面,广东省高铁运营里程达2 065公里,居全国前列;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476公里。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 488公里,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以湾区城市为核心向内陆省市辐射的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广州至湛江高铁、广州经汕尾至汕头铁路、深中通道等项目开工建设。航空方面,民航机场旅客年吞吐能力达1.5亿人次,多年居全国前列,形成覆盖国内主要城市、通达世界重要城市的航线网络,广州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扩建、湛江机场迁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航运方面,全省港口货物年吞吐能力达19.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6 600万标准箱,通江达海、干支衔接的航道网络基本成熟。

(三)创新要素齐聚,技术革新引领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氛围浓厚。聚集了多所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总数、总收入、净利润均居全国第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及数十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设立了珠三角自创区和深圳自创区两个国家级自主创新区。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初步形成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珠三角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撑,辐射带动广东全省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据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深圳依旧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一马当先、卫冕首位,广州稳居第三位,东莞、佛山也位居前列。2020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2.90%;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2倍有余,PCT1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总量的41%,知识产权综合实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1.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基本达到创新型地区水平。深圳作为中国的硅谷,研发投入占比高达5.46%,拥有超2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四)存在体制壁垒,建设面临挑战

相较于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国两制”下的体制壁垒。粤港澳三地在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行政体制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所构成的复杂制度环境下,各类要素难以实现完全自由流动,跨体制的融合难度较大。在此背景下,打破大湾区行政制度壁垒,建立多元化城市群协同治理机制,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各类要素畅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真正的跨体制融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及建议

为贯彻落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部署,近年来总分行出台多个政策,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信贷政策》《关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科创企业新市场拓展的意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方案》等,深化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服务区域实体经济。

在上述政策背景下,总分行应科学把握“十四五”规划下的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区域层面,充分发挥港澳广深四大核心城市引领作用,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产业层面,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做大做强交通基建、做深做专先进制造业、做精做细科创金融、做实做优现代服务业,重点关注目标领域优质客户及重大建设项目,充分履行国有大行在金融支持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领域的使命担当,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定位——核心引领,协同发展

1.依靠核心城市引领,辐射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纲要》明确了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三大极点区域的引领带动作用,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纵观世界成熟湾区经济体的发展模式,纽约湾区、东京湾区呈现单一城市主导的“单核”特征;旧金山湾区则凭借旧金山市(商业、文化中心)、圣何塞市(科技、创新中心)同步发展实现“双核”驱动。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特点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呈现“多极”发展态势。城市之间虽地缘亲近、文化风俗趋同,具备良好合作基础,但内部发展缺乏协同和规划,存在部分领域的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基于这种现状,建设大湾区需明确各城市的定位和分工,统筹规划、有效整合城市间资源优势,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作为核心城市引领,辐射带动周边泛珠三角区域发挥扩充功能的经济模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2.依托城市定位,明确产业布局,实现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功能和定位各不相同,地区经济差异大、区域功能性明显。因早期未实现统一规划,区域内部分城市之间存在重叠发展和竞争,造成资源内耗。未来应依托各城市定位,在产业布局上明确分工、功能错位,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通力协作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湾区产业”形态,实现大湾区协同融合发展。具体城市定位及产业布局见表2、表3。

表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

表3 广东省“十四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汇总单位:亿元

综上,未来香港的发展重点在于金融、物流、贸易,澳门在于旅游、对葡合作,广州在于商贸,深圳在于研发创新,除肇庆立足于现代农业发展,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发展重点主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在信息产业、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发力,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打造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在服务业、制造业、农业等方面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合作共赢。

(二)产业布局——政策导向,双轮驱动

1.“十四五”规划为导向,关注重大项目建设。根据广东“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其间全省将投资5万亿支持10个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包括交通运输1.74万亿、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7 270亿元、能源4 520亿元、新基建4 390亿元、民生保障4 180亿元等,均较“十三五”时期大幅提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新基建、战略性产业集群等新兴领域,是广东“十四五”规划期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2.制造业服务业双轮驱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广东以制造业为主导,科技创新能力领先,服务业、民营经济发达、外向型经济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珠三角九市总体上与全国产业结构接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在10%、40%、50%左右。2020年广东工业增加值近3.3万亿,是第一工业大省。细分到各个城市,肇庆相对特殊,第一产业占比为18.92%,远超全国农业比重,农业优势显著;第三产业占比领先的是广州、深圳,服务业比重约六七成,居全国前列;港澳地区的第三产业更为突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九成,彰显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香港在国际金融服务、国际物流方面的龙头地位(见图2)。总体看,珠三角九市制造业稳健,四大核心城市服务业发达,粤港澳大湾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形成产业互补优势,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激发湾区产业循环的内生动力,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图2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市产业结构

(三)目标领域——金融支持,服务实体

1.做大做强交通基建,加快区域互联互通。加快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抢抓新基建机遇,提升内外部联通水平,构建功能完善、运作高效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和基础设施布局。密切跟进广东“十四五”规划中交通运输领域1.74万亿和新基建领域4 390亿投资计划的实施进度,增厚项目储备、加快投放节奏。充分运用总行对省级高速公路融资主体、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投融资业务扩大授权政策,关注两新一重2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产业,积极支持公路、铁路、机场、港口、信息、能源、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目标领域:支持交通建设领域重点项目,构建快速交通网络,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关注互联宽带扩容、网络安全和智慧城市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支持核电风电绿色低碳项目建设;完善能源储运体系,支持天然气管网、输配电网络、能源储备基地建设;强化水利保障基建,支持污水处理以及重大水利项目建设。

2.做深做专先进制造业,实现价值链跃迁。通过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和产业转移整合,粤港澳大湾区既巩固传统产业集群自有优势,成为全球知名的加工制造基地和产品出口基地,又同步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实现先进制造业在价值链上的真正跃迁。珠三角九市传统行业较为集中,未来发展重点是从加工生产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附加值高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再制造等,补齐短板,锻造长板,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工行应围绕广东制造业“十四五”规划关于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7 270亿投资计划,做到重大项目全对接、优质客户全覆盖、核心产品全渗透,充分履行国有大银行在支持地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使命担当,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中高端价值链延伸。

目标领域:筛选重点客群,围绕500强企业、上市公司、隐形冠军、细分龙头、高新企业遴选优质目标客户。聚焦20大战略性产业集群,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支持以数字新基建、先进材料、装备制造等高科技和卡脖子项目为代表的省级重点制造业项目。

3.做精做细科创金融,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创新驱动,改革引领”是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首要原则,符合国家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总分行应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市场机遇,围绕《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关于“一廊十核多节点”规划,充分发挥港澳技术创新和服务业优势,广州、深圳创新研发与运营总部优势,以及其他地区高端制造、协助配套优势。

目标领域:重点营销湾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推进区域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畅通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探索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着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区域内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世界级“数字湾区”,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4.做实做优现代服务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充分把握“十四五”规划中现代服务业和民生保障领域6 190亿投资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质量,助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抢抓信息服务机遇,支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的改造提升应用,做好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内容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服务。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积极发展健康体育、养老育幼、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家政、物业等幸福产业,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支持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前瞻性布局大健康产业升级。

目标领域:关注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外包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和旅游业等产业群。助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列入国家省级重点规划、区域优势明显的优质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支持文化、旅游、医疗、教育、养老等幸福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诗画里的中国 首届京粤港澳青少年儿童诗歌节暨第三届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儿童艺术交流周
强中心、联湾区、撑南沙,广州未来14年地铁规划来了!
“新物种”重新定义空间服务!实力赋能湾区城市发展
2022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妙语论道!湾区加速度,宜居新主场!
徐士伟:金融岛TOD,以湾区加速度,激活全新宜居格局
编读往来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