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兰
(广东省西江林场/广东羚羊峡森林公园管理处,广东 肇庆 526000)
广东西江烂柯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肇庆市东郊,西江下游河畔,珠江三角洲西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 ° 34 ′ 58 ″~ 112°45′45″,北纬 23 °03 ′30″~ 23 ° 09 ′ 17 ″,总面积为 7961.59 hm2。区内地貌为侵蚀剥蚀构造地形,围绕烂柯山,呈现缓坡低谷及四周陡坡的特征,区内有多条陡坡谷地,河流众多,河床比降大,有多处瀑布。区内海拔数十米,最高海拔904 m,坡度一般为 25 °~35 °。区内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具有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特征,水热土壤条件良好。区内最低海拔仅有数十米,最高峰烂柯山海拔 904 m,植被垂直分布较明显,地带性植被为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生物物种丰富,类型多样。
1.2.1 植物多样性
采用样线与样方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在样方和样线的设置上,以全面、典型及重点精查为原则。并对样方内的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全面记录,计算乔木层物种的重要值[1]。调查结果表明:区内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73 科 638 属 1251 种;其中蕨类植物 32 科 62 属 130种,裸子植物 3 科 3 属 4 种,被子植物 133 科 547 属 1068 种;栽培植物 5 科 26 属 49 种。区内记录到国家 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3 种(金毛狗、大叶黑桫椤、黑桫椤、桫椤、水蕨、苏铁蕨、土沉香、红椿、巴戟天、福建观音座莲、龙眼、金线兰、建兰),广东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2 种(观光木、走马胎),珍稀濒危的兰科植物 15 种。区内植物包含了许多古老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构成了当地植物区系和资源的重要特征。此外,区内有数株几百年的古松、古枫树,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在保护区特色植物方面,包括杜鹃花科的吊钟花和杜鹃花属的6个种。在景观特色林上,以五裂木群落景观和肉桂八角景观林为代表。生态类型多样性上,从烂柯山顶至西江河畔,纵向分布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多样,常绿阔叶林主要以木荷、华润楠、黄毛榕、白楸、鼎湖血桐、鼠刺等群系为主;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山乌桕+木荷或杜英为主;针阔混交林有马尾松+木荷群系、马尾松+红花荷群系、密花树+马尾松群系、杉木+尖叶毛柃群系;针叶林以杉木群系为主;竹林包括粉单竹群系、苦竹群系和箬叶竹群系;常绿阔叶灌丛有杜鹃群系和峦大越橘群系。主要森林群落有:蓝树-褐叶柄果木-金毛狗群落、荷木-藜葫-九节群落、岗柃一鼠刺群落、 山鸟柏-山杜英群落、映山红-岗松-五节芒群落、广东乌饭树-米碎花群落、杉木-尖叶柃-鼠刺群落和马尾松-荷木-芒萁群落等。在特色植物资源上,区内有640种药用植物,代表植物有巴戟天、土沉香、肉桂、杜仲藤等,是个天然的药用植物资源宝库。
1.2.2 动物多样性
区内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 251 种,隶属 25 目 81 科,其中两栖类 2 目 7 科 20 种,爬行类 2 目 16 科 41 种,鸟类 15 目42 科 151 种,哺乳类 6 目 16 科 39 种。调查到保护区新增记录 21 种。保护区已记录的 251 种脊椎动物,国家级保护动物有 42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6.73%,其中国家Ⅰ重点保护动物 3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 1.20%,国家Ⅱ重点保护动物 39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 15.54%;“三有动物”有 154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 61.35%;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9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 11.55%。列入 CITES 附录名录物种(附录 Ⅱ 以上)有 33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 13.15%,其中附录 I 物种 3 种,附录 Ⅱ 物种有 30 种。被收入到 IUCN 红色名录(近危等级以上)的有 14 种,占保护区总数的 5.58%,其中近危1 种,易危6 种,濒危4 种,极危 3 种。
2.1.1 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根据吴征镒等对科的分布区类型的划分[2],区内种子植物科区系有 10 个分布区类型,主要优势科有 13 个,结果表明:在科级水平上表现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成分为主,掺杂着较多的世界广布和其他类型成分。也有一些泛热带或温带分布的科,科的区系成分特征明显,既体现出了典型的地带性,又同时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表1、2)[3]。
表1 烂柯山保护区保护区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及比例
表2 烂柯山保护区保护区种子植物在中国、世界区系中重要值较大的科
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4]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上(表3~5),结果表明:南亚热带植物种类占优势,热带植物占有一定的地位,被子植物在科级和属级的数量水平与全国在世界[6]所占的比例稍低。在属的分布上,单种属占绝对优势,达366 个属,占总属数的59.80%;其次是寡种属,占总属数的33.17%;缺乏含 20 个种以上的超大属。含 10 种及以上的属有 11 个, 它们从多到少依次是榕属17种;冬青属14 种;粗叶木属13 种;耳草属、山矾属、紫金牛属、蒲桃属、蓼属、铁角蕨属各11种;悬钩子属;紫珠属各10 种。这11 个属共含130 种,占全部1202 种种子植物的10.82%。
表3 烂柯山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科级、属级组成(一)
表4 烂柯山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科级、属级组成(二)
表5 烂柯山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的科级、属级组成(三)
2.1.2 蕨类植物区系分析
区内蕨类植物 32 个科中,广布科 7 个,包括石松科、蹄盖蕨科、紫萁科、铁线蕨科、卷柏科、铁角蕨科、水龙骨科。热带分布科 7 个,占去除世界广布科后的 28.00%:包括里白科、膜蕨科、乌毛蕨科、蕨科、肾蕨科、三叉蕨科、燕尾蕨科;(亚洲) 热带亚热带分布的科 14 个,占去除世界广布科后的 56.00%:瘤足蕨科、海金沙科、桫椤科、碗蕨科、鳞始蕨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观音座莲科(莲座蕨科)、骨碎补科、禾叶蕨科、书带蕨科、水蕨科、条蕨科、稀子蕨科。另有亚洲热带至澳洲分布的 1 个,占去除世界广布科后的4.00%:蚌壳蕨科;热带美洲至亚洲分布 1 个,占去除世界广布科后的 4.00%:舌蕨科,以及亚热带和温带分布科 2 个,占去除世界广布科后的 8.00%:鳞毛蕨科、中国蕨科。因此,在去除世界广布科后,本区的蕨类植物区系成分中,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属占主体地位,热带分布属次之,温带成分较少,但同时也包含有其它许多混杂成分。
2.2.1 两栖类
烂柯山保护区已记录两栖动物 20 种,隶属 2 目 7 科,占广东省 87种的 22.99%(中国两栖类,2019)。烂柯山保护区的 20 种两栖动物中,有尾目1 科 1 种,即蝾螈科1 种;无尾目蟾蜍科1 种、雨蛙科1 种、蛙科6 种、叉舌蛙科4 种、树蛙科2 种、姬蛙科5 种,以蛙科物种居多。烂柯山保护区已有的20种两栖动物,广布种1种,即日本林蛙,占保护区总数的5%;其余19种全部为东洋界物种,占保护区总数的95.00%.保护区东洋界物种中,华南区物种3种,占保护区总数的15.00%;华中区物种1 种,即黑斑肥螈,占保护区总数的5%;华中华南区物种8种,占保护区总数的40.00%;东洋界广布种7种,占保护区总数的35.00%[7]。
根据张荣祖[15]对中国现生陆栖脊椎动物分类标准,烂柯山保护区已记录的20种两栖动物,除了日本林蛙外,分别属于东南亚热带-亚热带(东洋型)和南中国型。
2.2.2 爬行类
烂柯山保护区已记录到爬行动物 41 种,隶属 2 目 16 科,占广东省爬行类 156 种的 26.28%。烂柯山保护区已有的41种爬行动物,广布种有乌龟、中华鳖、黑眉锦蛇和王锦蛇4种,占保护区总数的9.76%;其余37种均为东洋界物种,占保护区总数的90.24%。
2.2.3 鸟类
保护区已有鸟类记录 151 种,以留鸟为主,隶属 15 目 42 科,占广东省鸟类记录 553 种的 27.31%,占中国已记录1445种[13]的 10.45%,以东洋界为主。
2.2.4 哺乳类
烂柯山保护区已记录的 39 种哺乳类,其中东洋界 31 种,占总数的 79.49%;古北界物种有野猪、黄鼬和褐家鼠3 种,占总数的 7.69%;广布种 5 种,占总数的 12.82%。
由于保护区烂柯山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南亚热带南缘,雨量充沛,干湿季交替较为明显,垂直分布明显,土壤类型丰富,水热光照条件良好,造就了保护区内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属大型的过渡带,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过渡性,保护区内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占据绝对的优势。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0 科 12 属 13 种(均为国家 Ⅱ 级保护植物),还在以巴戟天、土沉香、肉桂、杜仲藤、了哥王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价值。区内动物以东洋界为主,种的地成分较复杂。由于良好的生态栖息环境,区内保护动物较多,依据《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8]《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9]等标准,现有国家保护动物42种,包括3 种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39种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此,区内因古老而独特的地貌,孕育了复杂的多样性生境,涵养着典型的南亚热带植被。由于区内植被类型丰富,既是多物种的种质资源基因库,又是良好的动物栖息场,也是研究动植物相互关系、植物群落演替更新及动物种群变化的良好场所。
烂柯山保护区所在区域位于因南亚热带南缘区域的大型过渡带内,在区内特殊地质地貌、植被结构、水热耦合、景观类型、养分循环、人为干扰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区内生态系统存在过渡性和脆弱性的特点。特别是保护区周边种植的人工林,其人为因素导致了区域森林植被结构的不合理,表现了生态系统脆弱性的一面。区内植被多数处于进展演替之中,暂未发现有处于完全典型的顶极群落,部分地段植被相对脆弱,若不持续保护,仍有可能逆向演替而造成严重破坏。因此,保护区需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购置科研设备,培养并引出高层次人才,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对保护区内生物资源进行全面、持续、准确的动态监测与研究。由于保护区内名木古树较多,需进一步加强区内名木古树的保护工作。保护区内存在具有代表性的极小种群资源及兰科植物资源,采取就地保护为主、适地保护为辅的措施,并就种群变化与生境变化持续跟踪。在动物资源保护方面,需要完善红外相机和无人机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动物资源的全面、系统和持续性的监测与调查,准确摸清中国穿山甲、小灵猫等濒危物种的分布及种群变化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此外,据调查结果,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中菊科占比较高[10],还需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