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智护训练宣教中的应用效果

2022-10-20 02:28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6期
关键词:依从性发育新生儿

杨 煦 叶 菁

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部,江西赣州 341000

极低出生体重儿为早产儿,组织器官、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成熟, 而其出生后1~2年内为其体格生长、神经发育追赶的关键阶段。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智护训练对提高婴幼儿体格、神经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可成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训练干预的主要内容。 家长作为婴幼儿持续接受智护训练的主力军,在其对智护训练相关知识宣教非常有必要。 信息-动机-行为 (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IMB)技巧模型为近年新兴的一种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模式,当前已广泛用于慢性病患者健康行为干预中,但在新生儿父母早教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较为少见。鉴于此,本研究选择100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进行对照试验, 以探究IMB 技巧模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智护训练宣教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4月至9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0 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0 例)和观察组(50 例)。 对照组中,患儿男28 例,女22 例;胎龄28~35 周,平均(32.16±1.82)周;出生体重1225~1480 g,平均(1350.56±79.65)g;家属:母亲26 例,父亲24 例;年龄22~34岁,平均(27.82±3.65)岁,文化程度:本科或以上24 例,大专18 例,高中或以下8 例。 观察组中,患儿男30 例,女20 例;胎龄28~35 周,平均(32.78±1.68)周;出生体重1180~1495 g,平均(1345.98±82.61)g;家属:母亲24 例,父亲26 例;年龄20~37 岁,平均(28.36±4.86)岁;文化程度:本科或以上23 例,大专21 例,高中或以下6 例。两组患儿及患儿父母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22-39),而且参与研究的患儿父母均知情同意。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纳入标准:①新生儿出生时体重1000~1500 g;②胎龄28~35周;③出生后1 min 新生儿Apgar 分值≥8 分。 排除标准:①存有严重先心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消化道疾病;②存有严重的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③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并发症或病死。 参与研究患儿父母纳入标准:①自身身体条件能参与新生儿照护;②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父母与其同住;③有基本阅读能力,且理解能力正常;④自愿参与研究并签订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类疾病史;②伴有严重的重要脏器疾病; ③言语交流严重障碍;④文盲;⑤不能每日参与新生儿照护的父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儿父母接受常规智护训练宣教,即在孕产妇分娩极低出生体重儿次日,责任护士先以口头宣教的形式向患儿父母介绍智护训练的目的及内容,然后在床旁一次性示范智护训练的具体项目和操作方法,内容包括:视觉训练、听觉训练、视听结合训练、肢体被动运动训练、俯卧抬头训练、全身按摩训练等。

1.2.2 观察组

患儿父母接受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下的智护训练宣教,宣教干预时间为孕产妇入院当日、新生儿分娩当日、出生后7 d、出院当日,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成立宣教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1 名护士长,1名主管护师,2~3 名护师,均要求在NICU 工作经验≥5年。小组成员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作为指导框架,商讨并拟定患儿智护训练内容及其父母智护训练宣教计划。 在宣教实施过程中,护士长负责统筹智护训练宣教工作进程,主管护师负责智护训练理论知识指导,护士以“一对一”形式负责智护训练技能指导。

1.2.2.2 智护训练宣教 (1)信息干预:在文献检索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设计新生儿智护训练信息需求调查表,但孕产妇入院当日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孕产妇及其配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相关知识的需求,归纳总结新生儿父母知识需求最大的20 个问题,包括智护训练的开展目的、智护训练的项目、实施方法、智护训练实施注意事项等。针对新生儿父母提出的问题与疑问,予以个体化解答。 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提供3 次(新生儿分娩当日、出生后7 d、出院当日)信息支持,每次20~30 min。

(2)动机干预:部分患儿父母由于担心新生儿的健康、对智护训练作用存疑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其对新生儿实施智护训练的依从性。 因此,在患儿住院期间每隔2~3 天责任护士与新生儿父母交谈,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想法、顾虑及疑问,耐心解疑,予以更多的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关系。 同时,在患儿住院期间开展1 次医护人员和新生儿父母共同参与的病例讨论,明确告知患儿当前病情、促进其生长发育的保健方法、智护训练的价值,并鼓励新生儿父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针对合理意见予以采纳。 此外,对患儿父母开展1 次案例分享,由既往智护训练依从性高且切实从智护训练中获益的新生儿家长讲述智护训练益处感悟,分享婴儿健康成长的喜悦,引导患儿父母树立正面情绪。

(3)行为技巧干预。 ①丰富健康教育方式。 第一,纸质资料+口头宣讲同步:在患儿出生当日,向父母发放智护训练指南手册,并进行详细的讲解,使新生儿父母能够认同智护训练的价值。第二,多媒体教育:以微信公众号、视频等载体作为传播媒介,宣教内容包括智护训练价值、智护训练项目及其操作方法、智护训练安全有效注意事项、智护训练真人实操标准化视频等。 第三,智护训练行为示范:在患儿父母探视期间,责任护士为患儿实施智护训练干预,并配以要点讲解和强调安全事项,新生儿父母全程观察。 在患儿住院期间至少实施3 次示范讲解。 第四,婴儿模型训练:为新生儿父母提供婴儿模型让其进行智护训练练习。 首次练习时护士在一旁观察评估,对其操作正确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失误的智护训练行为予以纠偏指正,并对智护训练的重难点内容(如按摩手势和力度,俯卧胎头、翻身等)进行反复强化和训练。新生儿父母每日可到科室教研室进行婴儿模型练习,有疑问的及时向护士询问。 ②建立父母微信群。 在孕产妇入院当日, 邀请孕产妇及其配偶加入微信群,鼓励其在新生儿住院期间或出院后都可以在群内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研究智护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患儿出院当日对其父母进行调查,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包括听觉、视觉、视听结合训练操作时间、距离、全身按摩顺序等,共20 道题,总分100 分,总分>80 分为基本掌握,>60~80 分为了解,≤60 分为未掌握。 总知晓率=(基本掌握+了解) 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的依从性。在患儿出院后1 个月进行电话回访调查, 若父母每日均对婴儿进行智护训练判断为完全依从,1 个月内至少有20 d 开展智护训练判断为部分依从,1 个月内智护训练时间少于20 d 判断为依从性差。 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6 个月体格发育情况,包括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6 个月进行常规保健时收集数据, 与出生时数据比较计算其之间的差值。 ④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3、6个月智力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情况。 在患儿出生后3、6 个月回院保健时,应用格赛尔(Gesell)发育量表对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评价,总分值大于86 分为正常,在76~85分可疑,低于76 分为智力发育异常;神经行为发育状况应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 (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价,>35 分为正常,≤35 分异常。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患儿出院时其父母对智护训练知识的总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n(%)]

2.2 两组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依从性的比较

患儿出生后1、3、6 个月,观察组患儿父母的智护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依从性的比较[n(%)]

2.3 两组患儿出生后6 个月体格发育情况的比较

出生后6 个月,观察组患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儿出生后6 个月体格发育情况的比较(±s)

2.4 两组患儿出生后3、6 个月智力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儿出生后3 个月的Gesell 评分、NBN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出生后6 个月,观察组患儿Gesell 评分、NBNA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儿出生后3、6 个月智力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情况的比较(分,±s)

3 讨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约占新生儿总人数4.6%。 在临床上,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伴有神经发育异常、认知障碍等,但在婴幼儿期极易被忽视,只有在影响其学业、社会适应性后才被发现,此时已措施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及时加强体格、神经行为等生长发育管理至关重要。

现代医学认为,人脑在外界环境合理刺激下能够发生神经结构、功能重塑。一般来说,人体脑细胞增殖期在妊娠12 周开始,至出生后12 个月,而且新生儿在出生后大脑皮层的神经突触数量会显著增多,使得神经之间的回路快速发育,神经纤维信号传导更快更为有效,故临床认为0~1 岁给予良好的刺激,能够有效促进人体神经系统发育。 而智护训练就是在新生儿出生后1年内根据其生理特点,通过语言、感知刺激、触觉活动、运动功能训练促进其神经心理发育的一种婴幼儿早教技术。 智护训练因具有成本低、实用性强、社会效益好等优点,备受医护人员所认可。家庭为婴幼儿出生后的主要活动场所,故家长为极低出生体重儿智护训练的主要实施者, 家长的育儿观念、智护训练知识及技能等均可对智护训练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加强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智护训练的健康教育。

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方式,观察组采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出院时其父母的智护训练知识总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儿出生1、3、6 个月,观察组父母的智护训练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宣教相比,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能够让患儿父母更好地掌握智护训练知识,提升操作依从性。 常规的宣教方法只是针对宣教内容进行介绍,较少会提供相应的行为技巧训练,而且往往会忽略推动行为改变的情感与动机,难以引起被宣教者对健康教育的重视,致使健康教育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理想。 实际上,健康行为转变离不开有效的信息、行为动机改变、行为技巧的支持。 而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则是紧紧围绕着智护训练信息需求调查所获得的内容,了解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知识和技巧的实际需求,识别其知识薄弱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方案,使得健康内容更具目的性。与此同时在健康教育过程中重视患儿父母的心理需求干预,应用可操作性的心理疏导途径予以精神支持,并借助成功案例鼓励患儿父母,提高患儿父母对智护训练的实施信心和依从性,再配合视频、示范、模型模拟、微信推送等多种方式为患儿父母提供行为技巧训练,进而有效改善宣教效果,使其能够掌握正确的智护训练知识和技巧。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出生后6 个月,观察组患儿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6 个月,观察组患儿的Gesell评分、NBNA 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俊萍的研究结果相似。这主要是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能够让患儿父母掌握智护训练相关知识和技能,为患儿出院后正确实施智护训练以及承担父母照顾角色提供过渡性的有效保障, 而且医护人员与患儿父母建立微信群,及时解决智护训练及家庭护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患儿获得更加良好的照护,进而有助于促进患儿体格、神经发育。

综上所述, 应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父母进行智护训练宣教能够极大地促进父母掌握智护训练知识,提高智护训练依从性,进而有助于促进患儿体格、智力及神经发育,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依从性发育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药学服务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自我管理教育提高门诊治疗过敏性鼻炎治疗依从性的分析
随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影响
新生儿需要睡枕头吗?
新生儿出生后该怎样进行护理?
别忽视了小儿发育迟缓
冰川是发育而来的
动物变态发育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