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时代意涵

2022-10-20 04:29
中国德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指南学科

■ 刘 慧

通过政策文献梳理发现,近年来国家将安全、健康与生命连在一起表达,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转变。2021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首次将生命与安全、健康“连在一起”表述,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之前,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安全教育与健康教育的政策中,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1990年)、《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2007年)、《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8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6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几乎看不到“生命”字样,即使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四个重视”的教育战略,也是将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并列而言。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视为只是在安全与健康教育前边增加了“生命”二字,而应深入认识与理解其意。尤其是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虽然《指南》的实践性很强,但深刻理解其意涵,则是首要的。这必将影响《指南》的落实情况,进而影响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与程度。那么,《指南》的意涵何在?本文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一、《指南》明确了“生命”为安全与健康教育之“魂”

《指南》将“生命”置于“安全与健康教育”之前并非偶然或随意,而是为后者注入了“灵魂”,使后者在具体实施时有了根本的方向性、目的性。《指南》开宗明义:“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和永恒追求。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是每一位公民的权利。”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每个自然人都有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严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身体完整和行动自由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身心健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可见,“生命”占据《指南》的首要位置,《指南》体现了人之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性。

《指南》明确将“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作为基本原则之首,强调“以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健康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形成健康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素养”。这充分体现了后疫情时代生命价值的凸显,健康重要性的凸显。那么,如何理解“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生命至上”首先强调的是生命具有绝对性,生命是世上最宝贵的,生命的存在第一。活着,相对于其他就是第一位的,这对每一个生命都是最重要的。其次强调生命意义优先,活着、健康是生命意义所在,但不是其全部,生命意义可能超越活着、超越健康。再次强调关爱生命为“王”,在现实生活中,“生命至上”体现为“关爱生命”,在处理各种关系时以关爱生命为总的基本原则。“健康第一”意味着为了更好地活着,生命乃健康之魂,健康是生命之基,健康是一种责任,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都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由此可见,《指南》是以“生命之眼”来看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可以说,《指南》中所包含的5大领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既不是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并列”存在,也不是三者的“整合”,而是将安全与健康“置于”生命之下,将安全与健康教育“置于”生命教育之中,是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安全与健康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具体体现。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有史以来有关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政策文件中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表述,这不仅是对以往有关安全与健康教育政策内容的系统化,而且也是升级版,即注入了生命之灵魂,同时也是生命教育的体现,即以生命为基点,以整体思维方式,将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之中,更好地发挥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一个“大概念”,不仅有“有关生命的教育”与“生命化教育”两个维度,而且有多个视域、多个层次与多个层面。生命教育诞生以来,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人生、生死、生命、安全、健康、教育等六大视域,“技、术、道”三个层次,理念、原则、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从视域的角度看,《指南》规定的5大领域30个核心要点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属于生命教育的安全视域与健康视域,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前两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层次的角度看,《指南》主要涉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要求,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主要指向的是生命教育“技”与“术”的层次。同时,《指南》将生命置首,生命成为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初心”所在,这确保了实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时“不忘初心”“不走样”,为预防、纠正、避免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尊重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二、《指南》明晰了学校生命教育的基本点

“健康中国”离不开每一个健康的中国人。成为“健康生命”是每个人生命的美好状态。生命是本,安全是为了生命之在,是确保生命之在的基本条件,是个体生命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健康是生命的存在状态,是生命之在的价值期望,健康是生态的、正向的、美好的,健康是美好生命样态的表征,也是美好生命的必要条件。对一个人而言,中小学阶段是其接受、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健康生命”的关键期。尤其是面对当前全球疫情,面对中小学生生命健康状况不良的现实问题,面对未来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方向与需要,学校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必须要能回应现实需要,并发挥重要作用。

培养“健康生命”,学校责无旁贷。学校是培养学生科学、正确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重要场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系统、正确传播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场,是为学生终身健康奠基的关键力量,是影响未来中国民众健康状况、健康中国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如何为学生的生存安全与健康提供帮助,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健康生命”,成为学校的重要使命。《指南》的总目标是“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并明确指出,“良好的学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自觉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什么是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安全观?怎么开展这方面的教育?这既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生命教育涵盖生命观念、生命态度、生命道德、生命实践等方方面面。其中,生命观的教育是生命教育中最根本的方面。所谓生命观就是对生命的认识与看法,包括对生命本身及其相关问题的多视角多维多层的认识与看法,如生命价值观、生死观、生命安全观、生命健康观等。从生命与健康、安全的关系看,健康观与安全观则是生命观的“下位概念”;生命价值观的教育是生命观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学校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即“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对个体生命而言,生命只有一次,具有最高价值;引导学生尊重、理解生命价值,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助力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成为优质自己。

养成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则是生命教育中最基本的方面,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和安全观的重要的实践“抓手”。《指南》从“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传染病预防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安全应急与避险”5大领域规定了健康文明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这为学校推动生命教育,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具体而明确的指导。不仅如此,在《指南》的附件“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中,又给出了30个要点的二级指标和对应的中小学学科,这更便于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

值得强调的是,《指南》不仅有助于中小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而且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突破知识本位,改造教育经验,促进儿童生命健康成长。“我们要透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使他们幸福地生活,健康地成长。”“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把学生的生命放在本职工作的第一位。”也就是说,生命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与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明确这一点非常重要,这对应对未来教育的挑战,突破工业社会的传统教育范式,构建新时代信息社会的未来教育范式至关重要。

三、《指南》明确了学校生命教育主要路径

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场,课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教材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指南》指明了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路径。《指南》的总体目标是“力求做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的布局安排更加系统、科学,内容更具针对性、适宜性、实用性。课程教材在有效增强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提高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显著提升”。这是自2010年《纲要》提出“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四个重视”教育战略以来,首个对学校生命教育作出具体规定的国家教育政策。可以说,在《纲要》发布的十年时间里,生命教育的推动落实情况并不如人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纲要》仅有“生命教育”四个字,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而《指南》则明确作出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具体规定,这必将有力推动学校生命教育实践。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如何在中小学课堂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则是今后学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点。无论是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一线中小学教师,都应积极投入这项工作中,切实落实《指南》。

那么,学校如何落实《指南》?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指南》,学校必须从现在开始做起,积极组织教师深刻理解《指南》的重要意义,深度领会《指南》的精神与要求,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之中。不仅如此,更需要设置课题、项目研讨,制定将学校生命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具体措施与方案,唯有此才能保证为学生成长、为“健康生命”奠基。这也是《指南》发布的重要意义所在,它强调“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是实现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系列化、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小学广大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主动落实《指南》规定,努力探索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入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具体方式方法。可依据《指南》附件给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目标内容及学科覆盖建议”进一步落实,这个“学科覆盖建议”针对《指南》规定的5大领域30个核心要点给出二级目标内容,并写明涉及的学科,除了体育与健康外,建议覆盖的主要学科,在小学主要有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劳动、信息技术、英语等,主要集中于前三门课程教材之中;初中主要有生物学、道德与法治、物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历史等;高中主要有思想政治、生物、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化学、地理、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历史等。

在此需要指出三点。一是除了上述“学科”外,中小学几乎所有学科均可开展生命教育。《指南》附件“学科覆盖建议”,虽然给中小学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但这并不是说除此之外的其它学科就不需要关注、不需要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了。其实,从二十多年的生命教育实践看,中小学几乎所有学科都能实施生命教育,尽管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但其中的一些内容,中小学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教学也都可以体现。二是《指南》附件“学科覆盖建议”并非“全覆盖”所有《指南》内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一些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明确的对应学科,这既说明《指南》的具体内容应是未来小学学科教学内容修订的参考,为小学教师在未来具体的学科教学与校本教学中增加相应的内容提供了方向,同时也需要小学教师积极探索“填补”缺失,当然这需要小学教师接受生命教育培训。三是应注重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养成教育,尤其是小学。小学教育的实质是儿童教育,儿童教育关键是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做成教育常态,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注重儿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养成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时,必须坚定执行“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总原则,虽然《指南》的实践性、操作性很强,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便于理解、便于操作,且不陌生,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贴合比较紧,与既有的体育、心理健康、生理卫生、安全教育等课程相吻合,但也不能仅仅将《指南》理解为只是“形而下”的实践操作,而更应理解其“形而上”的理念与主张。即,在具体实施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时,必须充分体现“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必须紧紧围绕“生命”这一根本、核心开展。将安全教育、健康教育整合于生命教育之中,以生命为核心,指向学生生命的存在、生活、意义等,形成跨学科的、跨领域的、整合的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故不能仅仅站在安全、健康的角度,从安全与健康的知识和技术角度开展活动。

最后,毋庸置疑,党和国家政策是推动生命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力量。生命教育诞生以来,每次发展进阶、生命教育研究成果发表“小高潮”期的出现,都与国家有关生命教育政策相关。期待中小学校能高度重视与积极推动《指南》的落实,期待广大教师能充分意识到《指南》的意义与价值,能积极、切实地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自己所承担的学科教学之中,体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成为“健康生命”奠基。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指南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现状与解决策略
高职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融合探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超学科”来啦
指南数读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