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LAF-seq的天竺桂群体遗传变异分析

2022-10-19 01:01刘向东芦治国
关键词:遗传变异天竺基因组

杨 颖,刘向东,段 豪,芦治国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省落羽杉属树木种质创新与繁育工程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14)

天竺桂(Cinnamomumjaponicum)为樟科(Lauraceae)樟属(Cinnamomum)常绿阔叶乔木,我国三级保护植物, 具有喜光、耐旱、速生等生长特性,多生于海拔300~1 000 m常绿阔叶林中,星散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众所周知,香樟(C.camphora)是一种园林绿化珍贵树种,然而,由于耐寒性不强,限制了其向长江以北及高海拔地区的推广,而同属乔木天竺桂,不仅具有香樟相近的优美树姿,同时具有更强的耐寒性,表现出较高的推广潜力,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外,天竺桂还具有重要的药用、生化和用材价值。由于中国天竺桂野生资源中蕴含着极具潜力的独特基因, 是天竺桂育种改良宝贵的基因资源, 也是我国重要的植物遗传资源。因此, 对天竺桂野生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已经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近年来对天竺桂野生资源的考察发现,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和21世纪初对森林的大量砍伐, 许多天竺桂天然群体已经消失,现存的天竺桂天然群体也因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而处于濒危状态[1]。天竺桂被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收录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如何加强天竺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亟待解决。因此, 开展天竺桂种质资源研究, 评估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将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天竺桂资源保护策略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也是天竺桂遗传育种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然而, 迄今天竺桂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对其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研究也鲜见报道。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群体遗传变异分析是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常用于林木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分子标记包括简单序列重复[2-4]、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5]、随机扩增多态性DNA[4]等。传统开发标记的方法,获得的标记数量少,不具有代表性,而且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简化基因组测序是基于高通量测序平台的大规模分子标记开发的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标记开发方法,具有高通量、自动化、准确度高等优点,此外还可以同时获得分子标记和基因分型数据,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群体遗传学研究手段[6]。特异位点扩增片段测序(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 SLAF-seq)技术是简化基因组测序的一种,近年来,在无参物种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陈立杰等[7]利用SLAF-seq技术从48份贵州古茶树资源中获得了283 376个高度一致性的群体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基于这些SNP的群体结构分析可清晰地把古茶树资源分为乔木型和灌木型2个类群。段义忠等[8]利用SLAF-seq技术开发获得102 025 个高度一致性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mongolicus)群体 SNP,并进行10 个地点的沙冬青的遗传分析。可见,SLAF-seq已成为无参物种群体遗传学研究中的一项可靠工具。本研究拟利用SLAF-seq技术进行天竺桂的大规模SNP标记开发及遗传分析,为我国天竺桂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科学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植物材料

以2018年自5省(直辖市)的7个天然分布区采集的30份天竺桂叶片样品为研究材料。其中,6份采自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编号为ZJ-LHZ)(119°18′58″E,29°34′20″N),3份采自浙江省建德市天目山(ZJ-TMS) (119°17′32″E,29°31′18″N),3份来自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岭(AH-TL)(118°35′38″E,30°29′35″N),5份来自安徽省霍山县(AN-HS)(116°13′44″E,31°20′2″N),5份来自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伏牛山(HN-FNS)(111°41′29″E,33°43′44″N),5份采自重庆市万州区(CQ-WZ)(108°25′9″E、30°49′30″N),5份采自云南省昆明市滇池捞鱼河湿地公园(YN-DC)(102°46′41″E,24°49′43″N)。

1.2 植物DNA提取

采用百泰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新型快速植物基因组提取试剂盒提取叶片基因组DNA。利用伯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德国)Berthold colibri超微量分光光度计检测DNA的浓度和纯度,将质量浓度稀释至25 ng/μL,置于-20 ℃冰箱中备用。

1.3 建库与测序

选取天竺桂近缘种沉水樟(C.micranthum)基因组作为参考基因组进行酶切预测。沉水樟基因组组装出的基因组大小为730 Mb,GC含量为38.34%(ftp://ftp.ncbi.nlm.nih.gov/genomes/all/GCA/003/546/025/GCA_003546025.1_ASBRC_Ckan_1.0/)。利用百迈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酶切预测软件对参考基因组进行酶切预测[9]。最终确定使用RsaI+HinCⅡ对检测合格的各样品基因组DNA分别进行酶切。将酶切片段长度在264~314 bp的序列定义为SLAF标签,预测将获得131 530个SLAF标签。SLAF标签进行3′端加A处理、连接Dual-index[10]测序接头、PCR扩增、纯化、混样、切胶选取目的片段,文库质检合格后用Illumina平台进行测序。建库、测序工作委托北京百迈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

为评估酶切实验的准确性,选用水稻‘日本晴’(Oryzasativasubsp.japonicacv. Nipponbare)作为对照,其基因组大小为374.30 Mb (http://rapdb.dna.affrc.go.jp/)。通过对水稻日本晴基因组RsaI+HinCⅡ的酶切后测序数据的评估监控实验过程是否正常,确定酶切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利用测序质量值(Q)评估测序结果单碱基错误率。并对各样品的测序数据进行统计,包括reads数量、Q30和GC含量。

1.4 SLAF标签开发及SNP信息统计

经过SLAF-seq建库产生的特定酶切片段,一个酶切片段就是一个SLAF标签。本项目测序产生的reads来源于同一限制性内切酶对不同样品作用产生的长度相同的酶切片段,根据序列相似性将各样品的reads进行聚类,聚类到一起的reads来源于一个SLAF片段(SLAF标签)。同一SLAF标签在不同样品间的序列相似度远高于不同SLAF标签间的相似度;一个SLAF标签在不同样品间序列有差异(即有多态性),即可定义为多态性SLAF标签。

SNP标记的开发是以每个SLAF标签中深度最高的序列类型作为参考序列,利用BWA[11]将测序reads比对到参考序列上,并使用GATK[12]和Samtools[13]两种方法开发SNP,以两种方法得到的SNP标记交集作为最终可靠的SNP标记数据集。根据完整度>80%,基因型频率第2高的基因型所在的频率,即次要基因型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0.05过滤,获得高一致性的群体SNP。

1.5 遗传多样性分析

采用自写的perl脚本对各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计算参数包括: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察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基因多样度(h),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与位点多态信息量(PIC)。群体内样本各位点指数求均值为群体值。用Vcftools-het命令[14]计算各样本近交系数(Fis)值,群体内的样本进行平均作为群体的值。;遗传分化系数(Fst)使用PopGenome软件包[15]计算完成。

1.6 遗传进化分析

基于SNP,使用Mega X[16]软件,基于邻接法(neighbor-joining),采用Kimura 2-parameter模型,bootstrap重复1 000次,构建各样品的系统发育树。通过Admixture[17]软件,分析样品的群体结构,分别假设样品的分群数(K值)为1~10,进行聚类。并对聚类结果进行交叉验证,根据交叉验证错误率的谷值确定最优分群数[18]。通过Eigensoft[19]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得到样品的主成分聚类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建库测序结果

对照水稻‘日本晴’测序获得总reads数为749 149,GC含量为41.39%,Q30为93.43%。通过Soap[20]软件将对照水稻‘日本晴’基因组RsaⅠ+HinCⅡ的酶切后的测序reads与其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双端比对效率为94.78%。统计水稻‘日本晴’测序reads插入片段中残留酶切位点的比例为89.93%,表明酶切效率较高。水稻‘日本晴’数据的双端比对效率和酶切效率评估结果均说明本次SLAF建库正常。

30个天竺桂样品测序后共获得100.78 Mb reads数据,为保证分析质量,采用读长126 bp×2作为后续的数据评估和分析数据。各样品测序质量值(Q)在92.81%~94.04%之间,表明测序碱基测序错误率低。各样品的碱基分布均显示出reads的前2个碱基呈现与酶切位点一致的碱基分离,后续碱基分布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小幅波动,复合DNA酶切片段的碱基分布特征。对各样品的测序数据reads数量、Q30和GC含量进行统计,各样品reads数在1 367 794~5 927 25之间。GC含量为39.14%~41.73%,平均GC含量为40.05%,平均Q30为93.51%。

2.2 SLAF标记及SNP信息统计结果

根据序列相似性将各样品的reads进行聚类,共获得1 296 000个SLAF标签,各样品所含的SLAF标签数为135 077~215 578个,各样品匹配到SLAF标签的总reads数为1 080 909~5 157 597,各样品的测序深度为7.68~23.92倍,平均测序深度为15.59倍。其中377 250个多态性SLAF标签在不同样品间序列有差异。

以每个SLAF标签中测序深度最高的序列类型作为参考序列开发SNP标记,共得到3 409 402个群体SNP,各样品中检测到的SNP个数为917 896~1 386 854,各样品中检测到的SNP杂合率为5.61%~9.07%,各样品中SNP的完整度为26.92%~40.67%(表1)。

表1 30个样品的SNP信息统计

根据完整度>80%,次要基因型频率>0.05过滤,共得到268 821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用于后续的遗传进化相关分析。

2.3 天竺桂7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由7个群体遗传群体多样性情况(表2)可知,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22 3(1.180 5~1.277 5)个,Nei(h)指数平均为0.148 9(0.117 8~0.180 4) Shannon指数(I)平均为0.190 9(0.156 3~0.240 2),根据Nei(h)和Shannon指数7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AH-HS、ZJ-LHZ、ZJ-TMS、AH-JX、HN-FNS、YN-DC和CQ-WZ。7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相近,Nei(h)指数均较小,表明7个群体均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这可能与群体采集的个体较少有关。

表2 天竺桂7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

7个群体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131 7(0.099 9~0.143 0),期望杂合度(He)为0.128 7(0.105 1~0.161 4),观察杂合度与期望杂合度基本相近,表明该群体中的杂合体与纯合体基本相当,较接近随机交配。

采用Nei的F统计量(Fst)对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确定位点上的变异量在群体间及群体内的分布情况(表3)。7个群体两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Fst)存在显著差异,为0.024 2~0.686 3,其中CQ-WZ和YN-DC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最小(0.024 2),即2.42%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间,97.58%存在于群体内,表明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AH-JX和YN-DC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最大(0.686 3),即遗传变异68.63%存在于群体间,31.37%存在于群体内,表明两群体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

表3 群体间的F统计量计算

2.4 天竺桂7个群体的遗传进化分析

基于过滤后得到的268 821个高一致性的群体SNP,对来自5省(市)7个天然群体的30份天竺桂资源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从多个方面揭示天竺桂的遗传分化关系。

2.4.1 系统发育分析

来自7个群体的30份天竺桂资源的进化树如图1所示。7个天竺桂群体起源的地理分布由东至西依次为浙江莲花镇(119°18′58″E)—浙江天目山(119°17′32″E)—安徽桃岭(118°35′38″E)—安徽霍山 (116°13′44″E)—河南伏牛山(111°41′29″E)—重庆万州(108°25′9″E)—云南滇池(102°46′41″E)。从进化树可以看出,来自同一群体的个体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群体内变异小于群体间变异。位于进化树最下端的天竺桂为来自浙江莲花镇(ZJ-LHZ)的6份天竺桂资源。顺着进化树向上为来自浙江天目山(ZJ-TMS)的3份、来自安徽桃岭(AH-TL)的3份、来自安徽霍山(AH-HS)的5份、河南伏牛山(HN-FNS)的3份,顺着进化树继续向上,为重庆万州(CQ-WZ)的5份,最上端的天竺桂资源分别为来自云南滇池(YN-DC)的5份。即7个群体的天竺桂资源的进化关系依次为ZJ-LHZ、ZJ-TMS、AH-TL、AH-HS、HN-FNS、CQ-WZ和YN-DC,与它们在地理经度上的远近关系一致。天竺桂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格局显示出一致性,呈现由东向西的进化趋势,可见,天竺桂是由中国东部向西逐渐进化的。

橙色(浙江种源) orange(Zhejiang provenance);紫色(云南种源) purple (Yunnan provenance);蓝色(重庆种源) blue(Chongqing provenance);绿色(河南种源) green (Henan provenance);红色(安徽种源) red (Anhui provenance)。图1 30份供试种质材料的遗传进化树Fig.1 Evolutionary tree of the 30 test materials

2.4.2 遗传结构与主成分分析

群体结构又称群体分层,指所研究的群体中存在基因频率不同的亚群,群体结构分析能够量化所研究群体的祖先数目,推断每个样本的血缘来源,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群体聚类分析方法,有助于理解材料的进化过程。交叉验证聚类结果显示,K=2 时交叉验证错误率最低(图2A),即最优分群数为2。在该分群数下,来自这5省(市)的天竺桂的可分为两个亚群(图2B),其中来自浙江、安徽、和河南的天竺桂分为同一个亚群,来自重庆和云南的天竺桂分为两个亚群。

图2 不同K值所对应的交叉验证错误率及个体聚类图Fig.2 The admixture validation error rate and individual cluster value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fferent K values

图3 主成分分析Fig.3 The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PCA结果(图3)显示,来自浙江省的两个群体浙江莲花镇镇(ZJ-LHZ)和浙江天目山(ZJ-TMS)的9份天竺桂资源紧密地聚集在一起,来自安徽桃岭(AH-TL)的3份资源聚成一簇,并与来自浙江的9份资源在PCA图上分布紧密重叠。来自安徽霍山(AH-HS)的5份资源聚成另外一簇,与前一簇距离比较疏远。来自河南的3份天竺桂资源位于PCA图的左上侧,并不紧密聚集。来自重庆的5份天竺桂资源和来自云南5份的天竺桂资源在PCA上的分布紧密重叠,位于PCA图最右侧,而与其他群体的天竺桂资源距离较远。

PCA分析结果显示,来自浙江省内的天竺桂资源遗传变异较小。然而,来自安徽桃岭(AH-TL)的3份资源聚成一簇,并与来自浙江的9份资源基本聚在一起,来自安徽霍山(AH-HS)的5份资源单独聚成另一簇,并于安徽桃岭(AH-TL)的资源在PCA图上存在一定的距离,说明,安徽省内的天竺桂资源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来自河南伏牛山的天竺桂群体内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但仍小于与其他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来自重庆和云南的10份天竺桂资源紧密聚集,而与其他群体的天竺桂资源距离疏远,说明这两个群体间遗传变异较小,且与其他群体的天竺桂资源亲缘关系较远,这与群体结构分析的结果一致。

3 讨 论

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地势由西向东呈3级阶梯状逐级下降,其中第1阶梯平均海拔在4 000 m以上,第2阶梯平均海拔在1 000~2 000 m,第3阶梯平均海拔在500 m以下。其中,云南和重庆属于第2阶梯,安徽、浙江和河南属于第3阶梯。第2阶梯和第3阶梯之间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为分界线,因此,高大的山脉阻隔可能阻隔了第2、3阶梯之间天竺桂的基因交流,使得山脉两侧的天竺桂群体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加上受不同海拔环境的选择,使得山脉两侧的天竺桂种群向不同方向发展,并形成了2个亚群。

安徽省内的天竺桂资源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这可能是因为长江位于安徽桃岭和霍山之间,对长江以北的霍山群体(AH-HS)与长江以南的泾县群体(AH-TL)间的基因交流产生阻隔,而泾县群体与同样位长江以南的浙江群体间存在更加频繁的基因交流。

系统进化、主成分分析和群体结构分析均显示,来自5省(市)7个天然群体的30份天竺桂资源可分为2个大的亚群,分别位于中国第2和第3阶梯上,2个亚群间被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山脉阻隔。其中来自重庆和云南的天竺桂资源间遗产变异较小,且与其他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为疏远。而位于第3阶梯上的另一亚群,进一步可分为3个小亚群,其中来自浙江省和安徽桃岭的为第1个小亚群,来自安徽霍山的为第2个小亚群,而来自河南伏牛山的为第3个小亚群,其中,第1个和第2个小亚群间被长江阻隔。

本研究表明,天竺桂是由中国东部向中国西部逐渐进化的。山脉和湖泊阻隔带来的地理隔离是造成天竺桂资源遗传的重要原因,促进不同亚群间的基因交流 有助于保护天竺桂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首次揭示天竺桂遗传结构及地理变化规律,为我国天竺桂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科学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遗传变异天竺基因组
天竺取经之二
牛参考基因组中发现被忽视基因
多功能影音室K歌影院两不误,满足全家娱乐需求 北京天竺新新家园
科学家找到母爱改变基因组的证据
血清HBV前基因组RNA的研究进展
八种天竺鲷科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分析
先导编辑技术可编辑近90%的人类遗传变异
基于改进遗传变异算子的海岛算法
紫花白及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天竺综保区成功引进两家飞机租赁类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