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华 黄鹰西
中央苏区时期,党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是取得革命战争胜利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的贫苦工农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号召,强调党和苏维埃政府的一切工作都要从群众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好工农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这一时期,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工作中都展示出了为群众谋利益的生动实践。
政权建设是中央苏区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探索中最重要的方面,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力得到保障,是其他权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中央苏区的苏维埃政权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最高行政机关是中央人民委员会,地方设省、县、区、乡四级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的广泛建立,为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提供了强大政治支撑。
在中央苏区时期,政权建设广泛而牢固的原因在于赋予了每个人基本的政治权力并使民主选举意识深入人心。中央苏区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凡年满16岁以上之男女而非从事剥削的劳动者,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使得中央苏区群众在历史上第一次享有了最真实、最广泛、最管用的政治权力。但是,由于长期遭受封建思想统治和压迫,普通群众几乎没有民主参政的权力意识,对民主选举的意义也茫然无知。为此,各级苏维埃政府做了大量细致的宣传工作,使中央苏区的选举工作深入到了基层之中。广大劳动群众通过行使选举权来参与并主导自身权益的保障,这与以往乡村依靠宗族制度来维护统治秩序截然不同,群众实现了历史性的翻身做主。在中央苏区后期,选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比如,江西的选举运动在大多数地方已经热烈地进行,并且广大妇女也参与到了选举之中,妇女代表人数占总人数25%以上。民主选举制度的推行,保障了群众的政治权力,使得广大群众在政治上获得平等地位,同时也大大地提高了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党在中央苏区时期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确保了人民的生存根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土地革命之前农村土地分配极不合理,广大农民长期过着悲惨的生活。为了将广大中央苏区农民从残酷的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党领导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分田运动,使中国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也使得党和苏维埃政府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油画《金鸥春晓、苏区分田分地》。图:林昌辉
土地问题解决之后,中央苏区的农业生产仍然面临着劳动力、耕牛、肥料、种子、资金等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为此,苏维埃政府本着群众自愿的原则,成立各种生产合作社,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生产合作社的广泛建立充分利用了农村的生产资源,给农民带来了极大便利,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如粮食合作社不仅可以制止粮价暴跌,保障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保障军需,对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具有重要意义。各种生产合作社在中央苏区遍地开花,这极大地解决了广大中央苏区群众农业生产中的难题。毛泽东、邓子恢等领导亲自提倡和大力推广,促进了中央苏区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至1933年3月,江西、福建两省17个县已成立各种合作社1423个,股金30余万元。中央苏区合作社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改善农民群众贫困生活、冲破国民党经济封锁、巩固工农联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重视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围绕卫生防疫、社会救济、文化教育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增进了民生福祉。
开展卫生防疫运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中央苏区的卫生防疫运动不是单单靠着少数政府人员去做的,而是主要依靠群众的参与。为了将群众彻底动员起来参加卫生防疫运动,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先是利用报刊、标语、群众大会等方式进行通俗易懂地宣传,然后在群众间开展大规模、高频率的卫生竞赛,同时还以制度化的方式规定了每月两次的“卫生运动日”,并且瞄准党员干部、在校学生、家庭妇女等“关键人群”进行专题卫生知识辅导。中央苏区的卫生防疫运动巧妙地运用了群众的力量,使其卫生防疫状况得到改善,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进行社会救济确保了穷苦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苏维埃政府虽然经费不足,但仍然不遗余力地救助困难群众。为破解社会救济所需的资金和物资匮乏难题,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措施。一方面,广泛组织成立互济会,引导贫民在会内互帮互助,共同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大力发动群众进行募捐,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宣传和鼓励下,大量群众踊跃加入“临时募捐”和“沿途募捐”的行列。半升糙米、一件破衣、几斤蔬菜、几两油,如今看来不起眼的物品都成为当时募捐的宝贵物资,并用此及时解决了群众迫在眉睫的生活困难。中央苏区时期,面临经费不足的战争环境,党和苏维埃政府仍然想方设法开展对困难群众的救济,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直观体现。
普及知识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党和苏维埃政府大量建立列宁小学、夜校、俱乐部、识字班等组织和团体,全方位普及了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广大中央苏区群众既获得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又加深了对党的革命路线的认同和拥护。如广昌县至1933年底,共建立了124所列宁小学,在校学生数约占儿童总数的80%,全县有各种夜校58所,俱乐部32所,各种识字班1651个,普遍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中央苏区各地还广泛成立歌咏队、业余文化俱乐部等文化团体,活跃并丰富了中央苏区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