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皓
在烽火纷飞的战争岁月,他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屡建奇功;在和平建设年代,他深藏功名,全心为民,再立新功。他就是居功不傲、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丛昌林。
1928年4月,丛昌林出生于江苏如皋东乡的太平庄。他有一个大5岁的哥哥和一个大3岁的姐姐。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租种地主家的盐碱地,寡种薄收。丛昌林7岁开始放牛,9岁学会种地。全家人一年到头辛苦劳作,仍然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日子。
1940年,新四军东进,派“民运”工作队来到太平庄,当地穷苦百姓无不欢欣鼓舞。10月下旬的一天,一位穿军装的姐姐来到丛昌林家找他的哥哥丛昌骏。姐姐叫苏醖,是新四军兵站站长王公道的夫人。因为苏中军区北渡长江时,不慎丢失一枚兵站的大印章,苏姐姐请丛昌骏重新篆刻公章。公章刻好了,苏姐姐给哥哥刻章的钱,哥哥说:“你们大老远的来,帮助穷人打天下,我谢谢你们还来不及呢,做这点事儿,哪能要钱。”哥哥坚决不要钱。哥哥有本事,人又仗义,很快就跟部队上的人成了朋友。
在丛昌林的眼里,哥哥既是父母干活的好帮手,又是自己的保护神。自从苏姐姐来了以后,他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听苏姐姐讲外面新鲜的故事,还有许多革命的道理。苏姐姐说:“新四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是共产党领导的,专门打鬼子、斗恶霸地主。只要听党的话,我们将来就有好日子过。”哥哥经常为部队做事,丛昌林也时常帮哥哥姐姐们传递情报。
第二年,哥哥在太平庄的一个车棚里秘密入党。苏醖带领哥哥与另外两个人组成武工队除奸小组,负责洋涨庵乡、葛兜乡的镇反除奸工作。他们每人都有一条枪,经常昼伏夜出,打击地主恶霸,震慑叛徒内奸,开展反“清乡”、反“扫荡”活动,实施“二五减租”,建立农抗会,夜间带着民兵到双甸、岔河、马塘一带去破坏公路,埋设地雷,设置路障,拔除竹篱笆,粉碎日伪军对根据地的铁壁合围。
丛昌林的姐姐丛金台是农抗会的成员,也是一名中共党员。丛昌林在哥哥姐姐的帮助下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因为年龄小,便于掩护,给党的领导同志当通讯员。他特别机灵,心里装着当地的活地图,每一次都能按时完成任务。
1943年夏天,由于叛徒告密,哥哥被抓到日伪军设在栟茶的据点。在里面,哥哥被打得半死,敌人要他交出共产党的内部情报。哥哥对党的秘密守口如瓶,敌人没抓到把柄。父母听说哥哥要被坐牢杀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丛昌林姐弟俩也为哥哥的安危担心。好在叔叔丛永贵帮忙打通关系,东挪西借凑足200块大洋才把人赎回来。
丛昌林问哥哥:“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回不来怎么办?”哥哥抚摸着他的头,认真地说:“干革命总会有牺牲。共产党员是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死的。”丛昌林听懂了哥哥的话,坚定地点点头。
1944年6月22日,驻守在栟茶据点的日本加藤中队长带领日伪军偷袭小缪庄,企图消灭我地方武装。因为敌我实力悬殊,地方部队边掩护县区机关和群众撤退,边将敌人引向地形复杂的耙齿凌,正巧新四军1师3旅7团路过。军民齐心抗敌,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浴血战斗,歼灭日伪军500多人,活捉鬼子14名、伪军200余名,取得继车桥战役后苏中第二次大捷。丛昌林跟着哥哥参与打外围阻击战,姐姐和农抗会的人一道忙着运送伤员、慰问指战员。
没过几天,气急败坏的日伪军来报复,烧杀抢掠。国恨家仇,更加激起丛昌林投身抗日和革命的热情,他执行任务从来不惜力,大家送给他“拼命三郎”的绰号。由于工作出色,思想觉悟高,他于1946年6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他毅然报名参军,成为光荣的人民军队战士。
丛昌林一到部队就参加了著名的“七战七捷”,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把《临时党员证》包得好好的,揣在贴胸的口袋里。他说:“我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党的人,永远记住党员证上的那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即使‘光荣’了,也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47年初,在山东枣庄至莱芜的一个多月作战行军途中,丛昌林抢着帮助病号、伤员背负行李和枪支弹药,给病号做饭、打铺,为保障部队战斗力起了积极作用,荣立小功、大功各一次。
不久孟良崮战役打响,丛昌林所在的第4纵队和兄弟部队负责全力抗击向坦埠进攻的敌整编第74师,堵住它的前进道路。当时,丛昌林是副班长、轻机枪手。战斗一打响,他首先抢占有利地形,在石墩子上架起缴获得来的歪把子机关枪,向敌人猛烈地扫射。眼看着敌人像镰刀割麦子一样纷纷倒下,丛昌林热血沸腾,把对敌人的仇恨,化作愤怒的子弹射向敌阵。他打得正起劲的时候,忽然有一颗炮弹落到他的身边爆炸,他感到两条腿被重重地砸了一下,人便倒了下去,只听到战友惊呼道:“副班长‘戴花’啦,赶快上!”随后什么都不知道了。
丛昌林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担架上被人抬着走,心里惦记着战斗有没有胜利、战友们怎么样,张开口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想活动一下身子,大腿无法动弹,却传来钻心的刺痛,他暗想两条腿不会都报废了吧。四周死一般的寂静,他知道耳朵肯定是聋了。现在什么也做不了,只能任由别人抬着自己向前,迷迷糊糊的,好像又睡着了。等他再次醒来时,已经是在后方医院,只见两条大腿上缠满了纱布。
医生告诉丛昌林,战友们听到“轰”的一声响,发现炮弹在他身边爆炸,顿时,他浑身上下鲜血直流,两条大腿更是血流如注,成了血人儿,战友们把他抬下火线,送往后方医院治疗。经过医生全力抢救,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口不能言,耳不能听,两腿上的弹片虽然清理掉,但腿上留下了两个大窟窿。因为伤势严重,成为特等残废荣军,要转移到驻胶东半岛的华东荣军总校胶东总分校学习和疗养。那年,他才19岁。
在荣校学习期间,丛昌林每天照着镜子对口型、打手势,坚持锻炼,练习说话。部队领导看望他时,他在纸上写下:“军人的使命就是打仗,虽然我的战场从前线转到后方,请首长放心,我会全力以赴,打好这一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和锻炼,丛昌林凭着惊人的毅力,打赢了人生的又一仗。听力渐渐恢复,说话能力慢慢增加,特等残废降为二等乙级残废。他在分散备战、生产学习和长途行军中继续发扬拼搏精神,表现优秀,1948年6月,被华东荣军总校胶东总分校授予三等功,奖励两次。
解放战争后期,丛昌林被挑选到第三野战军后勤军械部,负责看管部队的武器弹药。一天,他和战友们一起清理弹药库,同班战士不小心将一颗地雷碰落到地上,引信受到撞击。丛昌林听到声音扭头一瞧,看到冒烟的地雷和吓得手足无措的战友。他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地冲过去,拼尽全力,飞起一脚将地雷踢出库房外十多米。只听“轰”的一声,地雷在空地上爆炸。千钧一发之际,丛昌林的一脚,不仅救下在场19名战友的生命,而且保住了宝贵的弹药,他被部队荣记特等功。
丛昌林成为令人敬佩的英雄,但他自己却没有当回事。他说:“事情刚好轮到我的头上,如果换作别人,在紧急情况下也会这么做的。”他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在保管军械弹药过程中,针对熬制的桐油不耐用、容易熬坏等问题,刻苦钻研,创新出熬桐油的好方法。还研制了抹松香的刷子和炸管盒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1949年9月和1950年8月,他因为能吃苦、肯创新,节约物资,乐于助人,又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丛昌林为自己不能亲自上前线杀敌而遗憾,向组织要求献出二等乙级残废的待遇,以此方式支援前线。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只批准他献出一级残废的待遇,降为三等乙级残废。
1952年的春天,24岁的丛昌林复员回到了家乡。新中国刚成立,国家百废待兴。丛昌林没有找组织提任何要求,也从不在人前炫耀战斗经历。他把所有的奖状和功劳簿用布包好,压进箱底,满腔热忱地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去。这位英雄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本色。
在乡亲们眼里,丛昌林是一个打过仗的伤残军人。在历次兴修水利工程中,挑河挖沟、平整土地的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从来不以身体残疾而退缩半步,是个人残志坚的好后生;他带头搞互助组、合作社,朴实和善,吃苦在前,深受乡邻爱戴。他还担任生产队长,办事公道,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丛昌林很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里,经他介绍入党的就有8人,推荐参加工作与上大学的有5人。为了培养年轻人,他让出生产队长的位置,全力支持年轻人的工作。
1997年,在纪念建军70周年之际,南通市领导登门慰问特等功臣丛昌林同志。这位七旬老人衣裳朴素,看起来与一般农村老人无异。他平静地拿出一个小布包,将一本本功劳簿、一张张立功奖状、党员证、兵役证、党代会代表证、伤残鉴定证明书等,小心翼翼地呈现到大家面前,在场的人震惊不已。历经数十载,这些功劳簿、奖状的纸质已经泛黄,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但党员证上的党旗依旧那么鲜艳,“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字迹依然那么清晰。市领导紧紧地握着老人家的手,激动地说:“了不起!您是了不起的英雄啊!”老人连连摆手:“我做的事情不算什么,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那些老区乡亲们,才是我们的恩人哪。”
当年,丛昌林身负重伤被疏散到胶东农村,寄住在老乡家里,一有风吹草动,老乡们不顾自身安危,立即将伤病员送到山上隐藏起来;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千方百计为伤病员找吃的。有的老乡为了掩护伤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老人深情地说:“要不是老区乡亲的舍命掩护,恐怕早就没有我了。他们是我恩重如山的亲人啊。”
当领导问老人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上帮忙解决,丛昌林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一个幸存者,一名共产党员,应当为党分忧,不能给组织添麻烦。”
丛昌林深藏功名45载的故事像长了翅膀的鸟儿一样,迅速传遍全乡,平静的乡村沸腾起来。人们对这位默默无闻的功臣,更增添了几分敬重,他成为全村人的骄傲。有人问他:“你飞脚踢出地雷时,心里害怕吗?”他腼腆地一笑说:“当时什么也不想,完全是出于本能反应。”
有人劝丛昌林找政府要救济,他只是说:“我生活过得去,不用麻烦政府。”他有4个女儿、1个儿子,除了大女儿丛惠平是大学生,其他的孩子都在农村务农。有人说:“你对国家有贡献,请政府帮忙给子女安排个工作也很正常啊。”丛昌林认真地说:“他们年纪轻轻的,一个个有手有脚,更不能给政府添麻烦。”他的妻子缪秀珍说:“他就是这么个实诚人,从部队复员时就有胃病和气管炎的毛病,年纪越大,发病越频繁,从来没有要求公家报销过医药费。”儿子丛远景说:“父亲时常跟我们讲战斗故事,告诉我们有多少战友英勇牺牲了,又有多少战友身上带着好多伤疤却不叫一声苦,唯独没有透露过自己的功绩。他要我们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
丛昌林平时生活很节俭,对家人也很“抠”,但乡里乡亲谁家有个三灾六难的,他总是倾力相助,从不含糊。在他的家乡有93名烈士长眠于这片热土。2004年,景安烈士陵园进行改建扩建,他主动提供历史资料,并积极捐款。他说:“一寸山河一寸血,越是国泰民安,越是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他不会说豪言壮语,也说不出高深的道理,但他用朴实的行动影响着子女的成长。
2006年12月4日,战斗英雄丛昌林走完传奇的一生,享年79岁。2021年,丛昌林的儿女整理出父亲生前的老物件,共计33件全部捐赠给如东县档案馆。这些资料真实反映了特等功臣丛昌林在部队时舍生忘死,七次立功受奖,到地方为民造福、无私奉献的光荣一生,是珍贵的红色资源,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档案馆领导表示,一定要管好用好用活这些红色材料,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丛昌林这样的老英雄对党的忠诚之心,对国家的赤诚情怀,以家乡英雄教育家乡后人,不断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史实信度,加深记忆刻度,增强情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