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欣超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政党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领导力量,不仅在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内政外交国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被赋予独特地位,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专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组织召开世界政党大会。这既是提升国际社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主体的角色关注,也是对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担负责任的价值诉求,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政党应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承担何种责任的问题上,还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同时国外一些政党的实践积极性也相对较弱,而实现世界政党携手共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美好期冀,迫切需要明确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与担当。
不同政党在意识形态、代表阶级、政策方针、奋斗目标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责任担当的标准却是一致的,主要看其对谁负责、负什么责以及如何负责。当前,世界各主要政党在应担负何种国际责任的问题上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人类有效解决共同面临问题的难度。因此,亟待在全球治理中将政党找回来,让政党担负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政党应该担负引领方向、凝聚共识、促进发展、加强合作和完善治理的责任,这是对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担负责任的深刻总结。
1.引领前进方向,确立价值目标。政党价值观反映各政党所在国家的政治生态、精神风貌与评价尺度,具有特定的价值导向功能,它既可以统摄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价值目标,引导全社会“合价值”行为的出现,也可以约束和规范不良社会风气和思想观念等“反价值”行为。政党价值导向不仅要突出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还应该强调价值内容的可通约性。如果某一政党在执政条件下“只是强调自身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而忽视其他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忽视人类共同利益,必然会陷入价值导向的‘阶级私利’泥潭”。因此,政党有责任用“为多数人谋福祉”的价值观引领国际、国内潮流,树立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宏大格局和宽广胸怀,以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能够接受的“共同价值”为依托,引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成为增进人民福祉的引领者和推动人类进步的探索者。
2.凝聚广泛共识,当好桥梁纽带。政党不仅是连接国家和社会的桥梁,还发挥着联通国际社会的纽带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内政与外交的关系愈加密切,政党跃升为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主体,党际关系由此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国际关系的发展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政党外交能有效统筹协调政府外交、议会外交、民间外交的互动与对话,为更广泛的世界交往创造便捷条件;另一方面,政党能联系更为广泛的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助推更为多元、深入的国际关系和组织网络构建,实现国内和国际空间的有效对接。可以说,政党和政党国际组织日益成为新型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和其他一些国际行为主体开展利益表达和政治诉求的重要渠道,政党间的相互关系及互信程度不仅关乎本国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而且还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因此,不同国家的政党有责任凝聚共识、增进互信,最大限度地削减政党共识危机的消极影响,发挥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3.主动担当作为,协同内外发展。伴随政党政治的蓬勃发展,各国主流政党越来越成为本国内外战略调整的主导者、规划者与助推者。政党不但能够围绕社会民生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保证政策法案的科学性,而且能够直接影响政府决策行为,调动社会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以实际行动推进国内外发展。可以说,作为各国社会中最活跃的政治载体,政党不仅主导一国内政,也影响一国外交,并通过外交政策的传感作用牵动着国际政治。这就要求政党应确立起较强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主动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自觉做本国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顶层设计者、多元利益的整合者和社会共识的凝聚者、先进理论的创造者和思想舆论的引导者、道德规范的表率者和政治伦理的践行者,在引领国内外发展中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4.加强政党合作,深化交流互鉴。在全球治理体系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国家主体之间的党际对话和互动,是调节国际关系、缓和国际局势、解决国际争端的有效路径。在世界政党史上,党际交往更多表现为一对一的双边交往和双向交流,政党间的多边交往尽管也存在,但更多体现在同质政党之间,这种交往模式不利于世界共同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政党功能在性质上实现从隔阂向对话的转变,在形式上实现从分散向合作的扩展,将政党在国内的组织优势充分延伸到国际层面,以政党外交的柔性功能弥补刚性政府外交的弱点和不足,开拓出人类文明对话的多元组织性渠道。实践表明,深化世界各政党间的理念互鉴和交流合作,有利于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面对刻不容缓的全球治理需求和多样的全球性问题,政党有责任跨越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组织心态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分歧和差异,超越具体领域和区域合作的政治局限,本着对人类共同利益和命运负责的态度,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助合作。
5.完善全球治理,提供政策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和西方国家利益导向,非国家行为体与非西方国家在治理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远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建立在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基础上的全球治理体系与决策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国际格局的转变使得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各国政党间的频繁互动跃升为当代国际政治的新特征。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和刻不容缓的全球治理诉求,政党有必要超越具体领域和区域合作的政治局限,以负责任的姿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提出全球治理的创新理念和主张,为建立更加平衡的国际力量对比和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以及责任缺位带来的器物、制度和理念层面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匮乏的现状,政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关键角色有责任发挥不同于其他全球治理主体的独特作用,在增进政府沟通、促进友好交流、缓和国家矛盾以及强化政治互信等方面积极作为,为国家间的协商对话和全球性问题的共同解决提供更多样的路径选择。
政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担当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广泛认同。但是,世界上不少政党长期只专注于国内事务而忽视国际事务,不仅缺失全球高度的世界视野,更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行动,由此带来了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履责难题。
1.中西方对政党责任的理解存在分歧。“现代西方国家政党的主要类型可称为竞争型政党,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主要类型可称为使命型政党”。西方经典政党理论虽然将国家利益或者公众利益视作政党追求的主要目标,但在西方各国的政治实践中,政党功能却不自觉地走向了庸俗化。西方政党“日益蜕化为党派利益超越国家利益格局下的以由选举实现职位分配、由资本调和党派利益与公众利益之间矛盾为主要诉求的竞争性功能组织”。这使得西方一些政党缺乏责任意识,而把主要精力聚焦于政策差异和党派利益差异上,最终导致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公民权利和集体利益之上。与西方竞争型政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使命责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精神旗帜的显著标识,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将主动承担历史使命和切实履行政治责任视为组织激励和行为动力的根本源泉”,不仅承担起现代国家建构与建设的使命,还将政党的人民责任与人类责任统一起来,将政党国际责任视为政党责任的重要构成部分。竞争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对政党责任的不同理解,带来了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不同表现,也影响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政党合力的发挥。
2.意识形态差异阻碍政党间的交流与合作。政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理念及价值观的集中反映,是政党的旗帜与灵魂。正是根据意识形态标准,“世界政党才划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自由主义政党、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宗教主义政党等多种类别”。与政党的意识形态性相对,全球性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是超越意识形态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以“超越意识形态藩篱、超越社会制度对立、超越发展水平差异为前提,强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意识形态要求和政党在处理全球性问题时无法回避的意识形态差异就构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尽管不同政党对平等、安全、繁荣等理想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有相同之处,但政党意识形态缺乏包容、弹性空间不足等局限,必然会制约政党交往对象、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带来政党在凝聚共识、加强合作等方面的责任难题。
3.全球性平台机制缺乏使得政党力量难以凝聚。在全球化时代,内政与外交的关联渐趋紧密,各国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政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分量逐步加重。一方面,政党可以通过执政、参政、社会动员及开展国际交往活动等方式影响或牵制国家的对外决策,继而影响国际关系的走向;另一方面,政党还可以提供和创造灵活的党际关系沟通渠道,发挥国家关系助推器的作用。尽管政党拥有自主性权能,然而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却又缺乏强有力的平台机制支撑,以致政党行为更多停留在对话与协商层面。尽管全球化时代一些意识形态相似的政党加快了联盟与合作的步伐,如欧洲社会党、欧洲左翼党、欧洲绿党等跨区域性政党组织的建立,但全球性政党交流、分享、沟通的平台尚处于构想阶段,这极大制约了各国政党在增进相互理解、交流治国经验、稳定国家关系及推动务实合作方面的责任履行与担当作为。为推进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落实,实现有效整合政党力量的目的,搭建全球性政党多元对话平台显得极为迫切。
4.政党格局碎片化冲击政党国际合作稳定性。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生态混杂无序、派系分化局面进一步加剧,主流政党思想混乱、力量下滑、风光不再,而由非政府组织演变而成的新型政党和边缘政党迅速崛起。除欧洲各国日趋明显的政党碎片化趋势之外,印度、泰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等国也都显示出政党无序分割境况。究其根源,在于“经济增长低迷、贫富差距扩大、暴恐事件频发和身份认同缺失。在这些问题面前,传统主流政党束手无策,引发民众的失望和不满,转而把选票投给非主流政党,催生政党碎片化”。倘若政党格局持续游离分化,就会导致数量繁多、立场极化的小党互不合作、相互拆台、政府频繁更迭,严重威胁世界政党政治正常发展秩序,冲击政党国际合作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政党格局碎片化还使得西方国家政党博弈日益复杂和尖锐,加剧了不同政党力量间的此消彼长,造成一些政党过多局限于为各自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竞逐,而忽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5.政党发展危机削减政党责任的作为空间。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政党关系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诉求。建立这种新型政党关系是对传统政党间关系的全方位创新,指向一种政党关系的新形态,要求党内治理达到“善治”的状态,并以此促进党内治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但是,西方一些政党正普遍遭遇凝聚力日益下降、组织渐趋萎缩、政党社会功能不足、治国理政乏力等发展危机,一些大党、老党在面对危机时不仅无力应对,反而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导致危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政党理念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政党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与民主政治精神相违,难以得到大众支持;政党的结构-功能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政党缺乏必要的组织生存条件和运作资源;政党腐败导致政治生命力耗竭”。这些缺陷和问题使得陷入危机中本就无暇兼顾自身发展以外其他问题的政党,逐步陷入日趋衰微的境地,从而削减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为空间。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无产阶级政党具有清晰的历史定位,它属于一种使命型的现代政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的政党存在本质的区别,尤其是在责任履行方面展现出不一样的大党风范,体现出对国家、民族、人民、政党和世界的多重担当。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正是对世界演变大势和时代发展任务进行科学研判的智慧结晶,也是在新时代召唤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新和发展。
1.创新全球治理理念,构建公正合理国际秩序。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崇高政治理想和远大发展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自诞生以来就致力于建构一个“超越资本主宰、发挥多方合力、及时回应需求、公正分配利益、反映民心民意、实现人类解放的人类社会政治发展新形态”。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向世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伟大发展,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赋予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以新的价值理念,开创了一条独立自主、共同繁荣的文明发展新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始终坚持“以相互尊重取代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以公平正义取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合作共赢取代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以开放包容取代优胜劣汰的文明冲突,以绿色发展取代破坏环境的发展模式,以共建共享取代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这不仅重塑了全球治理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构建全球公平正义的新秩序提供了全新选择。
2.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彰显负责任大党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求美好生活的先进政党,也是为全人类共同福祉而奋斗的现代政党,党自诞生起,就把造福全人类作为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一个负责任大国执政党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其承担国际责任的范式也完成了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不遗余力、倾囊相助”、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再到“命运与共、团结合作”的转换。尽管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国际责任的方式不一样,但积极主动担责的姿态未曾改变。从全球发展格局和政治战略高度来看,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责任的现实表现就是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始终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现实关切与时代命题,为世界树立标杆与楷模。2017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第一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随后又陆续体现在联合国多份不同层面决议和文件中,这些都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力和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胸怀、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日益影响世界。
3.跨越意识形态藩篱,搭建全球性政党对话平台。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化解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风险挑战,西方一些政党不但无力应对国内外危机挑战,还深陷认同感削弱、忠诚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等内源性危机,遭遇“人民”话语与“去人民化”实践的难解悖论,不时做出一些损害本国和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行为,极大地违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中国共产党摒弃政客私利、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与不同社会制度差异性的基础上,为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社会描绘的共同奋斗目标和行动指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指引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打破阶级、阶层与意识形态的藩篱,摒弃零和博弈的逻辑,致力于与世界各政党组织构建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致力于搭建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政党和政党组织保持经常性联系,在国际舞台上充当着伙伴关系的推动者、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促进者、文明互鉴的践行者、生态环境的守护者等复合角色。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积极搭建全球性政党高层对话平台,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人民谋幸福:政党的责任”等核心议题,与世界政党共商大计、共话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许多政党纷纷响应相关政策主张,表达了愿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幸福世界的期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了广泛的政党共识。
4.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破解多元文明交往困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外交活动中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一种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单一论”的新型文明观和共建人类文明新秩序的现实方案,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文明中心论”基于单一民族或国家利益的狭隘视角,回应了西方话语主导下的不同文明引发冲突的理论假设,揭穿了个别国家以“文明冲突”为借口掩饰国际矛盾背后利益争夺的事实,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为世界历史叙事构筑了全新的表达方式。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的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新型文明观。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推动亚洲各国各地区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互鉴,而且为世界多元文明碰撞与融合创造了崭新的大平台。
5.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由于深受资本逻辑和权力政治的驱使,在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规则、治理价值等层面日益暴露出违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内在缺陷”。习近平主席在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期间首次明确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肯定和认同。此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成为展现中国共产党责任担当的重要窗口。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出发,旨在消解‘普世价值’对全球治理体系价值形态的‘畸形’统一,从而以真正代表各方共同利益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动引领方向和凝聚共识,助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措施,包括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解决、发起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等。这是中国共产党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难以孤立、静止、机械地回应和解决自身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把国家主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并致力于推动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引领者、贡献者和先行者。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还需要世界各政党携起手来共同担责,在国内国际大局互动中实现政党责任的有效延伸。面对政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履责难题,中国共产党的行动表现和责任担当为世界政党树立了榜样,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学习借鉴中国共产党的经验,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主动担责,从而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