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波, 周禹行, 迟 浩, 邰 峰, 王明哲
(辽宁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相关政策出台,为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1].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2]对我国社会生产、经济发展、居民生活造成巨大影响[3].我国冰雪产业同样遭受打击,导致各类滑雪、滑冰装备设施多重产业链的冰雪产业出现相关需求萎缩和供应链中断而引发的流动性危机[4].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冰雪产业方面研究逐渐增多,如区域冰雪产业发展、互联网+冰雪产业发展、北京冬奥会与冰雪产业发展等.但多数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鲜有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研究入手,探究冰雪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本文以我国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其主要经营财务数据指标,具体阐述当下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查找瓶颈、问题和突破点,在危机中寻求转机,精准施策转危为机,倡导“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冰雪产业上市公司及相关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共有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南方财富网,2019),主要经营项目包括冰雪运动、冰雪赛事、冰雪装备制造以及冰雪旅游与人才培训等.本文以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财务报告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借鉴前人学者对体育用品公司及其他体育产业的经营效率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科学、系统、可行性等相关原则,进行指标对比、筛选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内容(表1).研究指标数据来源于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2010—2020年财务报告.根据2019年南方财富网对13家上市公司涉及冰雪产业相关性的分析(表2),对财务报告中的数据进行计量与统计分析后,得出本研究所需数据.
表1 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经营评价指标内容Table 1 The contents of the operation evaluation index of 13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表2 13家上市公司涉及冰雪产业领域相关度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13 listed companies involved in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近些年,我国冰雪产业一直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已逐渐成为促进中高端消费和培育新兴产业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引擎[5].通过表3可知,我国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整体的年度经营状况良好.2010—2019年,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自2016年我国冬奥会申办成功伊始,企业纷纷响应号召,大力发展冰雪产业,到2019年营业额突破150亿元.其次,冰雪产业的净利润也随营业额的增加而增长,虽然在2018年个别企业出现负利润,例如:华录百纳(部分综艺栏目因招商不理想,出现较大经营亏损)、贵人鸟(社会融资成本的明显攀升、居高不下的利息支出持续稀释公司利润)、莱茵体育(营业收入下降主要为公司全力发展体育业务,收缩能源板块业务所致)、探路者(基于未来发展,调整业务结构,暂时收入大幅减少所致)等,但在冰雪产业经营方面整体趋势向好.最后,我国冰雪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冰雪产业相关产品生产量与服务需求量持续上升,导致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的存货也相应不断增加.其中,有7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年存货均值过亿元(万科A和豫园股份的存货过10亿元),占比53.85%.同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的职工规模及职工薪酬等福利也会因自身企业营业额、净利润等的增长而增长.
表3 我国冰雪产业上市公司2010—2019年度经营状况统计表Table 3 Statistical table of business statu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s ice and snow industry from 2010 to 2019 亿元
由表4可知,虽然2010—2020年冰雪产业一季度营业额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实际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业额较上一年增长的公司仅有4家(华策影视、豫园股份、河北宣工和金达威).华策影视营收主要以冰上等媒体节目为主;豫园股份以冰雪度假村作为主营业务,度假村多数在国外,前两月营业未受影响;河北宣工和金达威主要是为冬奥会准备装备器械和媒体运营.因此,这4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所受新冠疫情的冲击较小.与上述4家公司相比,其余9家公司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较大,营业收入均为负数.2020年一季度我国冰雪产业净利润同比下降76.15%,且盈利总额不足1亿元,创下历史新低.其中,莱茵体育、三夫户外、贵人鸟、探路者、长白山、雪人股份等6家上市公司盈利为负(亏损0.534亿元),占总盈利的60.89%.其余上市公司盈利0.877亿元.再者,如上所述,我国冰雪产业上市公司存货正逐步增加,这表明上市公司加大了产品生产的投入力度.其原因在于一季度是冰雪产业营业的旺季,一季度经营的好坏影响着一年度的经营状况.但实际上,新冠疫情的突发,使得我国冰雪产业上市公司2019年四季度至2020年一季度的存货大幅度增加(图1).这表明2020年一季度,我国冰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情况欠佳,导致库存商品短期内过度积压,加大了冰雪产业上市公司的各项成本,从而直接影响到营业额及净利润.此外,职工薪酬2010—2019年增幅较大(不低于10%),而2020年一季度的同比增长仅为2.28%.因此,各大冰雪产业上市公司在面对新冠疫情导致的低营业额与低净利润的“双低”困境之下,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甚至有些企业采取降薪裁员等措施以降低成本.
表4 我国冰雪产业上市公司2010—2020年一季度经营状况统计表Table4 Statistical table of operation statu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s ice and snow industry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each year from 2010 to 2020 亿元
图1 我国13家冰雪产业上市公司2020年一季度存货环比增长统计Fig.1 Inventory growth statistics of 13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20
2.3.1 新冠疫情影响下冰雪产业链出现短期断裂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远,必须以隔离为主的方式进行战“疫”.这种隔离式的战“疫”取向严重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集聚,首当其冲的便是社会服务与市场经济活动,导致我国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处于几乎停摆的状态[6].冰雪产业是由制造、交通运输、餐饮、酒店、旅游、商店娱乐等行业集于一身的复合型产业[7].新冠疫情所带来的隔离战“疫”,迫使人们减少消费机会,降低服务需求,导致短期内人们参与冰雪运动的需求下降与购买冰雪产品的意愿降低,较难通过类似以往加班加点的方式“补”回来.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之下,冰雪产业链中的大批劳动密集企业、加工出口企业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巨大风险,甚至一些大型冰雪产业上市公司也已开始裁减员工等以应对新冠疫情.由此可见,新冠疫情对冰雪产业的冲击巨大,以至冰雪产业链产生短时期内的断裂.
2.3.2 新冠疫情影响下冰雪产业硬核成本难削减
冰雪产业的硬核成本主要体现在“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盈利困境方面,而这已成为冰雪产业的行业共识.第一,冰雪运动场馆设施的建设标准高且造价昂贵,如冰场对规格尺寸、冰面颜色、厚度、温度、平整度、冰面硬度、冰面照度、冰层水质等标准均有极高的要求;第二,冰雪运动场馆设施的运营成本高,无论是否营业,场馆内的制冷、除湿、新风等系统均需正常运转,从而维系冰场的正常运作,且室内雪场相较于同规模的室外雪场的造价更高;第三,冰雪运动场馆设施的维护成本高,由于冰雪运动所需设施标准要求高,使得国内相关设施生产厂家相对稀缺,大多冰雪运动场馆直接引进国外设施,从而导致其后期维护成本攀升[8];第四,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冰雪运动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国家出台诸多相关政策并大力宣传,但冰雪运动的消费人群仍为“小众群体”[9],消费者的不足往往导致营收受损.此外,我国众多冰雪企业多在初创期、成长期,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经营和生存压力巨大.因此,诸多硬核成本无法削减,降薪裁员被迫成为行业的一种“自救”措施.
2.3.3 新冠疫情影响下冰雪产业需求与消费降低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纲要的提出,虽极大推动了我国冰雪运动发展,但其在我国仍属于新兴的小众运动[10].新生事物需要耐心培育市场,才能够促进消费群增量与盈利.室外冰场基本依靠北方冬季的冰冻期,提供大众娱乐和上冰活动,对春节档、寒假档的依赖性较强.室内冰场虽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且全年营业,但主要以冰上运动培训、冰雪赛事以及学生的各种冬令营、集训班等活动为主,受众群体单一,且群体范围狭窄,进而影响人们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同时,我国2019—2020雪季冰雪产业因新冠疫情影响损失较大,线下体育培训全部叫停,几乎切断所有冰雪爱好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推迟举办,冰球联赛取消或推迟,上半年花样滑冰国家等级测试和联赛等相继取消,使得公众关注度、参与度走低,兴趣度骤减.
(1)安全有序引导企业用工,解决职工返岗问题.严格落实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优先保障冰雪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用工.同时采取实名登记、网上申报、快速筛查等便利化措施尽快帮助职工返岗就业.视各地方实际情况,规范引导冰雪企业复工,不得以冰雪企业规模和行业类型设立限制条件,稳步实施职工错峰返岗,确保本省户籍和办理居住证劳动者在省内无障碍有序流动,不得对返岗人员采取强制劝返、超期隔离、就业歧视等不当行为,切实解决职工返岗难问题.
(2)建立用工报备制度,保证职工健康上岗.冰雪运动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建立用工报备制度,主动向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备用工人数、时间及职工每日健康等事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可充分利用线上云平台等渠道远程办公,向社会公开发布企业复工动态信息,指导职工提前做好安全防控、交通出行、住宿餐饮等准备工作.鼓励政府或企业采取包车的方式集中安排职工人员返程,符合条件的车辆纳入应急运输保障范围并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费.
(3)加强企业之间沟通,提高上下游协作能力.冰雪企业作为冰雪产业价值链上的一环,应当与整个行业一起抱团取暖,度过寒冬.确保生存的前提下谋发展,积极与场地租赁、设备维护、装备耗材等价值链上的上下游合作方密切沟通,提高协作能力.对传统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实践,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在产品研发、利益调配、渠道维护、资产收购、重塑IP、业态调整等方面加快研究和部署,让利割肉,将损失分摊传导到价值链的每一环,确保“船不沉,大家才能生存下去”.冰雪企业应该积极制定同业协作复兴计划,在稳定价值链、供应链的同时带动冰雪市场复苏[11].
(1)加强对冰雪企业金融扶持力度,降低融资难度.第一,各级政府要主动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推动金融机构适当下调冰雪企业的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还款时予以延期或续贷,但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第二,各级政府可根据冰雪企业经营实际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适当延长追偿时限,符合核销条件的,按规定核销代偿损失.同时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第三,利用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政银企”对接,推动对冰雪企业的融资供给.加速研发相应产品,满足冰雪企业需要.第四,积极发挥国家和冰雪企业发展基金协同联动效应,带动社会资本扩大对冰雪企业股权融资规模,鼓励加大对暂时出现困难的创新型、成长型冰雪企业投资力度,推动投资进度[12].
(2)制定科学税收减免政策,帮扶企业渡过困难时期.各地政府应积极主动制定科学税收减免政策.首先,主动给予冰雪产业的经营商以及为冰雪产业经营商提供服务的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其次,以补贴水电费,或奖励创新、奖励解决就业等多维度方式给予冰雪产业运营商水电费的补贴政策;再者,鼓励国有企业在协商情况下,通过减免缓交等方式合理让利冰雪产业中小企业.
(3)强化援企稳岗政策支持,稳定职工队伍.给予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冰雪企业稳岗返还补贴,并按相应标准发放稳岗补贴,帮助冰雪企业降本减负,有效稳定职工队伍.加大职业培训补贴力度,增强员工适岗能力.政府给予补贴,确保员工薪酬按时发放、社会保险费足额缴纳,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和基本生活条件.针对可能出现的裁员、欠薪、停保等突出问题,政府可指导冰雪企业依法依规妥善处理特殊时期的劳动关系,创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方式,引导企业以协商方式解决劳资纠纷,及时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帮助冰雪企业与职工共渡难关.
(1)加大冰雪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关注度.鼓励各级各类媒体大力宣传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运动健康知识,全方位展示冰雪运动项目、冰雪赛事活动.积极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冰雪运动,培养正确的冰雪消费观,并逐渐培育冰雪运动的锻炼习惯.同时,充分利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全国冬运会以及各级各类冰雪赛事的契机,开展冰雪活动宣传、冰雪作品展览、冰雪运动征文、冰雪项目集邮等丰富多彩的冰雪体育文化活动[13].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冰雪题材文艺创作,推广冰雪文化,提高群众关注度,促进冰雪产业健康发展[14].
(2)寻求新渠道,实现精准营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对美好冰雪体验的向往,高质量、高性能的冰雪产品备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冰雪企业应提前做好结构性布局,在传统市场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可转向内需发展[15].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冰雪企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5G等互联网技术,提升自身运营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快冰雪产业数字化转型并完成冰雪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同时分析自身业务数据,总结规律实现精准营销,将优质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智能营销等方式推广到冰雪市场.
2020年3月后,冰雪产业复工、复产已火速展开,但是复工、复产并不代表复苏,不少冰雪企业虽复工,但未实现稳产满产,生存和发展仍面临不小挑战.复工率虽提升,但产出率低、实物工作量不足.冰雪产业经济复苏,关键在自救.政府的支持、扶持和补贴只能缓解燃眉之急.因此,冰雪相关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拓宽经营模式,开拓新的盈利点以加快推进冰雪产业经济复苏.
(1)“电冰”联合,开辟线上消费市场.纵观历史,各行各业经历重大危机后,都呈现出全新的格局.在冰雪线下市场处于萧条背景下,冰雪产业与电商产业联合无疑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不仅为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也促进数字化成为冰雪产业发展的主流[16].冰雪企业可成立直播产业联盟,制定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也可组建直播电商智库,开发消费新模式,实施“一揽子”行动方案,联合探索“数字冰雪”的消费市场,助力冰雪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例如:冰雪企业应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积极合作,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固有优势进行产品销售,不仅丰富电商平台的商品内容,而且也拓宽冰雪产品的销售渠道;抑或冰雪企业可积极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直播或短视频实景体验的优势对自身产品进行宣传与销售.
(2)停冰不停练,积极推广“云上冰雪课”.冰雪运动学习、训练与指导的传统模式因新冠疫情而严重受阻,在后疫情时代也仍会受到影响.为此冰雪产业应该大力推广发展“云上冰雪课”计划,倡导“停冰不停练”,借助慕课等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训练与指导.后疫情时期也可适当组织线下的学习、训练与指导,纠正动作、答疑解惑.同时,为助力冰雪运动普及推广,可以将“云上冰雪课”计划引入中小学校园,设立相应冰雪运动校本课程[17].与冰雪企业合作,由冰雪企业供应滑行板,并为相应冰雪运动课程配备专业教学工作人员,通过“云端”为学生直播讲解动作要领,引导学生练习.也可通过互联网+5G方式,设立网上校园冰雪比赛,激发学生对冰雪运动的兴趣,为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打造坚实的基础.
(1)发展互联网+制造业,提升我国冰雪产业智能化制造水平.“互联网+”不仅对我国冰雪产业中装备制造行业影响较大,而且为我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18].“互联网+制造业”是通过智能机器间的网络连接实现人机结合,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主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和软件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操作和智能诊断.制造业互联网的普及可以使冰雪装备制造生产更安全、更高效和更环保,这是我国冰雪制造业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在高校新增“制造业互联网+冰雪运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原理的教学内容和操作实践,主动与生产企业实践对接,了解实践需求,增强教学的时效性,为冰雪产业输送相关人才[19-20].
(2)发展冰雪产业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提升冰雪旅游业智能服务.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不仅在智慧医疗、智慧护理和智慧康养等大健康产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冰雪旅游业中同样具有较高应用价值[21].“区块链+冰雪旅游”将有利于冰雪旅游信息溯源跟踪,降低冰雪企业运作成本,深化冰雪旅游各产业融合,合理配置冰雪旅游资源,提高冰雪旅游资源管理水平,净化冰雪旅游的市场环境,合理竞争淘汰不良商家.同时,精炼冰雪旅游项目内容与宣传,构建冰雪旅游多主体、多元化评价机制,开展“在冰雪旅游中运用科技,在科技中体验冰雪旅游”的全域旅游模式,打造高端冰雪旅游服务,注重冰雪旅游者的个性化体验服务,推动冰雪旅游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1)建立冰雪场馆突发事件应急长效管理机制.实施“百城千冰”计划[22],加大冰雪场馆建设力度,这不仅是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我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行动计划实施与推进的重要环节.因此,可在冰雪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的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切实可行、可持续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应对场馆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以“预防”促安全、以“管理”降风险.对冰雪场馆管理人员制定专业岗位职责制度,确保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完成本职工作,并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迅速、准确、科学地实施应对措施.对于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需要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预案演练,以提高其应对多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及时对不同预案适时更新,以保持预案良好的预防性和应急选择的准备性,确保冰雪场馆健康、有序经营.
(2)冰雪场馆开业限流管理,实现安全运营.恢复运营而重获内生现金流永远是企业经营中最可靠的自救方式.因此,处于室外或者面积较大的冰雪设施开展小流量营业,在几乎不产生传染风险的前提下,可产生一定基础现金收入.如室外滑雪场、1 800m2标准室内冰场等,可允许低负荷开放,对同一时间雪上或冰上人数进行限制.同时,冰雪场馆运营商可开通网上预约服务,消费者采用网上预约等方式查询所需服务内容,并预约相应时段线下服务.此外,政府应避免“一刀切式”管理冰雪场馆复工.冰雪场馆并非代表人群密集,可允许各个场馆向当地体育和卫生部门申请后,根据场馆具体情况,有限制地允许条件符合的运营方恢复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