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一定多福吗?子女数量对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CGSS2017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2-10-17 08:32陆温婷
统计与管理 2022年7期
关键词:幸福感生育数量

陆温婷

(南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一、引言

幸福感是主体对于生命质量高低感知的重要维度,它不仅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精神世界。我国自古延续“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这个观念反映出中国人的一个普遍认知:老年人的幸福感和养老保障与子女的数目正向相关,子女数量越多,尤其是男孩越多,老年父母也会感到更幸福。与国外的养老模式不同,国内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强于社会养老,这主要依靠的就是子女的孝行。进入21世纪,中国当前的生育率已经从过去的高生育水平转入了低生育水平阶段[1],然而老龄化问题却始终位于高水平。着眼于现状,我们不得不再次进一步探讨子女数量以及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更多的劳动力是我国古代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必需的,当年迈的父母退出土地时,家庭就需要更多的子女进行劳动生产[2],较多的子女数量是人们在资源匮乏的状态下不得已所采取的一种生存之法[3]。学术界关于子女与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关系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探讨子女数量与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关系。二是进一步探讨子女性别及提供的代际支持是如何影响老年群体的幸福感。

首先,关于子女数量与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传统观念一直赞成“多子多福”的说法,但学术界对此却一直存在激烈的讨论。有学者认为,生育子女的老年人在老年不至于独居,子女的数量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有积极正向的影响,这种观点认为子女的数量越多,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会显著提高。如郭志刚通过测算得到,老人每多生育一名子女,他们所接受的经济赡养费就会增加39元[4]。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子女的数量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chou在对香港代际支持研究时发现,当子女数量大于3名时,老人得到的代际支持就不再显著[5]。甚至有学者会认为子女越多,反而老年人的幸福感会降低。持负向相关观点的学者主要是认为子女数量过多,反而会分散每一位子女的赡养责任,使得兄弟姐妹之间互相“踢皮球”,恶化血亲关系。老人幸福感增减的关键在于潜在的照料人数有多大比例能够转化为实际的照料质量[6]。

学界进一步探讨子女的性别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传统家庭通常会将女儿外嫁,老年父母会依靠儿子养老,儿子承担主要的“养儿防老”责任,所以有研究认为儿子更有可能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这种经济支持会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福祉水平[7],但也有研究认为儿子发挥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的显著[8]。随着生育政策的放松、生育观念的现代化,城乡的生育观念出现松动,学界普遍重视起女儿在老年生活的支持作用[9]。有学者发现,相比儿子,女儿提供的经济支持并不少,而且女儿还会提供更多的家务照料和情感支持,这些往往是情感孤独的老年人所更需要的[10]。另外还有学者发现,生育女儿的婚嫁成本要比儿子低很多,但养老回报却丝毫不输于儿子,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子女性别和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11]。

国内外学者关于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这些研究为笔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材料。但这些研究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大多研究都是集中地域性的资料进行检验,研究结论大多不一致,缺乏广泛的样本资料支持;第二,由于农村的社会保障状况落后,所以大多学者集中关注农村老人的幸福感状况,缺乏对农村和城市老人异质性的对比。因此,本研究即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内容,基于全国性的微观调查数据CGSS2017进一步检验子女数量以及子女数量和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对比不同群体老年人幸福感的差异,并进行稳健性检验。

三、数据说明及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7)为基础,该调查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在2003年发起,全面收集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多层次数据的综合性项目。2017的CGSS项目共收集有效问卷12582份,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居民的真实情况。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所以在总样本中保留了60岁及以上的有效样本3779个。

(二)变量赋值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研究选取问卷中“A36.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作为衡量老年人幸福感的指标,在剔除“不知道”、“拒绝回答”等无效回答后,还剩下“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福”编码分别为1-5依次递增的有顺序变量,分值越高代表幸福感越强。

2、解释变量

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子女的个数对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子女的个数通过以下问题来反映“A68a.请问您有几个(亲生)子女(包括已去世子女)?”,其中儿子有几个?女儿有几个?将该问题操作化为四个解释变量。第一,有无子女的二分类变量,如果A68a回答大于0则记为有子女,赋值为1,如果回答为0记为无子女,赋值为0。第二,根据子女的个数,分别生成子女总数、儿子数量、女儿数量三个非负的连续数值变量。

3、控制变量

根据既有文献提供的丰富解释变量,本研究还纳入了一系列有可能对老年群体幸福感产生影响的控制变量: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身体健康状况、户口类型、婚姻状况、是否党员、个人年收入的对数、家庭年收入的对数、是否参加了城市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费医疗以及是否参加了城市/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变量赋值及基本描述统计见表1。

表1:变量赋值及基本描述统计表

(三)模型建构

由于被解释变量“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形式上是“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幸福”“非常幸福”编码分别为1-5依次递增的有顺序变量,故本研究不采用最小二乘法的线性模型,而是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来构建儿女数量对老年群体幸福感影响的作用模型。考察两者之间作用关系的模型可以构建为:

其中y代表被解释变量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实际观测值,i代表第i个指标变量,X代表所有的解释变量。

4、实证分析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从总体来看,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水平较高,有接近80%的老年人感到自己比较幸福。在有效样本中,仅有84位老年人没有子女,占比总体的2.22%,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社会保障是国家需要重点关注的。大部分家庭育有1-4名子女,累计占比92.38%,其中生有一胎和二胎的老年人最多,各占接近30%,最多的老年人有24个孩子。从子女的性别分布来说,儿子和女儿的数量上总体上均衡,儿子的偏好稍高于女儿,均值高出接近0.14。样本总体性别比例均衡,年龄比例以低龄老人为主,接近60%,也有超过10%的高龄老人。老年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有接近半数的老人只接受过小学水平的教育,仅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接受过高中水平以上水平的教育,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更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总体来看并不乐观,仅有不到三成的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健康。老年人中有七成还有配偶的陪伴,有16.09%的老人是党员。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率较高,特别是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了92.93%,高出基本养老保险12个百分点。

(二)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序次Logistic回归结果

回归分析阶段,本研究分别构造了五个回归方程来研究对老年群体产生影响的因素,模型1是直接研究有无子女对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上社会人口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控制变量,模型3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子女数量对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模型4-5是进一步研究儿子数量和女儿数量、以及构造主要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家务照料以及与老年人情感交流的交叉项的影响效应。

表2:老年群体幸福感的序次Logistic回归结果

注释:括号里面代表的是 z值;*p<0.1**p<0.05***p<0.01。

模型1主要是针对整个老年群体进行的回归,发现相对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而言,有子女的老年人幸福感是无子女老年群体的3.083倍,并且这个结果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有子女的老年人往往更幸福。

模型2是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一系列控制变量来检验有无子女对老年群体幸福感影响的净效应,有无子女的效应仍然显著,并且表现为有子女的老年人相比那些无子女的老年群体,幸福感要高出98.4%。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高龄老人的幸福感更为强烈。身体健康状况也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作用,表现为身体健康状况每增加一个单位,那么幸福感会增加50.9%,这是因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基础。回归结果还发现,受教育年限也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老年人的幸福感会增加1.9%,这可能是因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人会有着较好的认知水平。党员身份也赋予了老年人群体更高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从家庭层面来看,有配偶的老年人明显有更高的幸福感水平,比无配偶或配偶离世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高出45.2%,这表明人们的晚年生活更需要配偶的陪伴。作为家庭经济状况指标的家庭年收入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作用,家庭年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老年人的幸福感就会提高2.8%,这说明当家庭的经济状况越好,老年人就可以减少对子女的担忧,从而安度晚年,与此相对应的是,老年人的个人年收入的效应就不显著。在社会层面,本研究主要考虑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的效应,发现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参保医保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高出了34.4%,这可能是因为医保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老年人的看病负担,解除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基本养老保险的效应则不显著。

模型3、4、5是在前两个模型对比有无子女对幸福感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子女数量、儿子数量、女儿数量的净效应。从模型3可以看出,子女的个数越多,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水平也明显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多子多福”说法,这可能是因为传统中国家庭主要依靠子女进行养老,生育更多的子女,往往让老年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更高的预期,另外“大家庭式”的生活会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陪伴。在模型4、5中,本研究还进一步研究了子女的性别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的差异。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中,“生男偏好”往往占据了人们生育意愿的主流,所以人们也倾向地认为生育男孩会给家庭带来喜悦。研究发现,儿子的数量与老年人的幸福感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关系。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家庭,主要是男方需要出具高额的彩礼和承担较高的买房压力,所以这给男方家庭整体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当家庭养育了多名儿子,这种压力会更多地分散给老年父母承担。另外,儿子长大一般会与原家庭分离,疏忽了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家务照料、情感交流,很多家庭后期也会面临到底谁来赡养老年人的问题,造成主体责任分散。相反从模型5可以发现,女儿的数量对老年人的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效应,每多生一个女儿,老年人的幸福感会增加6.4%,尤其是当女儿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情感支持时,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水平上升了4倍,说明老年群体更加在乎女儿提供的情感支持。

从以上5个模型可以发现,对比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有子女的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明显更高,并且拥有的子女数量越多,老年人也会感到更加幸福。但是就子女的性别而言,生育更多的儿子并不会让老年群体感到幸福,生育更多的女儿,并且当女儿为父母提供情感支持,会显著提升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所以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成立,但更确切地来说是“多女多福”。

(三)异质性分析

考虑到老年人群体内部的异质性,本研究进一步探究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户口类型的老年人群体中,有无子女、子女数量对他们幸福感影响的异质性。从表3可以发现,对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来说,有子女的男性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更高,并且男性老年人每多一个子女,他们的幸福感就增加8.7%,但是女性老年群体中这种差异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往往在家庭具有更高的权威,他们对子女的渴望更为强烈,相反,女性不仅需要承担养育子女的责任,并且还被要求料理家务,扮演一个好妻子的角色,因此,生育子女给女性老年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会相对降低。继续对年龄进行划分,发现不同年龄组也在幸福感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有无子女对低龄老年群体的影响效应更为显著,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老年人主要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他们只被允许生育一名子女,所以家庭有无子女会产生显著的差异。儿女的数量对年纪较大的老年人会产生较大的正向效应,他们往往更愿意享受大家庭式的温馨和子女的陪伴和照料。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城市发达,“二元城乡户籍制度”又阻碍了城乡流动,这就造成子女成为老年人晚年照料和供养的主要支持力量,所以有无子女在农村户口老年群体中幸福感显著,但是对于有子女的老年人来说,子女的数量越多,却对城市老年人的影响更显著。

表3:异质性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此部分主要是检验回归结果是否具有稳健性,即检验“多子多福”,尤其是“多女更多福”的结论并不是偶然一次回归的结果,因此本研究考虑进一步采用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逻辑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检验来验证上述结果。首先本研究考虑同样测量主观感受的问题“总的来说,您对自己现在整体生活状况的满意程度是”来替代老年群体“幸福感”的测量,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满意度”和“幸福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结果显示,有无子女对老年群体的生活满意程度在1%的水平上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每多生一个子女,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就会增加17.5%,与幸福感的测量结果相似,见模型6、7。其次,上述测量是将幸福感划分为5级依次递增的变量,稳健性检验考虑替换为二元Logistic回归检验,将比较幸福、非常幸福划分为“幸福”,说不上幸福不幸福、比较不幸福、非常不幸福划分为“不幸福”,结果仍然显著,见模型8、9。最后本研究为了避免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从而影响研究结论,故对解释变量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结果显示方差膨胀因子VIF为1.33,远小于10,见表5,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基于以上三种方法的检验结果,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表4:稳健性检验之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模型

表5:稳健性检验之多重共线性检验

五、结论及建议

受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影响,子女数量一直被认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重要的关系。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数据,通过采用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是否有子女、子女的数量、性别以及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群体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对老龄群体内部进行了异质性分析,最后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更换模型以及多重共线性检验来验证模型稳健性。

(一)研究结论

1、对于没有子女的老年人来说,有子女的年老年人的幸福感更高,没有子女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更需要国家支持。对于有子女的群体来说,子女的数量与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没有因为子女数量超过一定的个数而降低。此外社会人口学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也对老年群体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2、虽然传统观念有明显的生男偏好,但是研究结论显示,儿子数量,以及儿子提供的经济支持、家务照料、情感支持与老年人的幸福感没有显著的联系,反而研究更支持“多女多福”的观点,生育更多的女儿,尤其当女儿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时,老年人的幸福感会更高。

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有无子女、子女数量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户口类型的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别。

(二)政策思考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做了以下政策思考:

1、继续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

随着国内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下跌的负惯性越来越明显,同时,老龄化趋势也丝毫没有放缓,未来能够提供养老照料的年轻人人数越来越少。因此,政府亟需要出台更多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加大生育补贴、生育期休假、子女教育的补助等,减轻儿女的养育负担,而不是一味地通过放开生育胎数限制[12]。通过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弥补未来中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加,使未来几十年的家庭养老更有保障,从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2、转变“生男偏好”的传统观念

研究结论显著支持女儿数量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而儿子的效应却明显削弱,这对扭转“生男偏好”有一定的启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妇女权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仍然在农村普遍存在[13]。因此,提高妇女权益,提倡男女平等共同承担家务事的风气,鼓励男性加入到家务工作中,缓解女性过于繁重的家务活,提高妇女的幸福感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妇女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3、加强家庭情感支持

需随着家庭小型化和核心化,年轻一代成为“中艰青年”,家庭伦理责任重心下移,传统家庭孝道日益衰落。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儿女愿意倾听父母的心事时,这种幸福感的效应更强。要进一步落实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不仅要求子女为老年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家务照料,更需要他们的情感和精神关怀[14]。因此,要鼓励年轻人多关心长辈的日常生活、情感需求和心理抚慰,以增进老年人的幸福感。

4、建立社会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

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小型化后,能够提供的支持极其有限,因此,在继续倡导家庭承担主要的养老责任的同时,政府、单位特别是社区可适当承担一部分责任和功能,包括经济支持、医疗保障、老年健康服务、发展养老机构和开展志愿者活动等,以减轻子女的养老照料压力。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居家与机构相融合的社区养老,医疗与养护相融合的健康养老,数据与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市场与政府相融合的产业养老,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文化养老”的新局面[15],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数,从而促进老龄化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猜你喜欢
幸福感生育数量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
头发的数量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