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梭 梭
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
2021年7月19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北京文艺设施建设时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文化名片,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时隔一年,北京的文化主管部门、文艺院团、文化机构,戏剧演出从业者、文化设施运营者共克疫情难关,交上了一张闪亮的成绩单:从2021年7月到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场馆举办共计2292台22059场演出,观众人数达456.9万人次,票房收入6.67亿元人民币。
北京一直是国内的文化高地,集中了一批有着悠久历史、优秀传统的文艺院团,聚集着大批优秀人才,在过去几十年沉淀了大批优秀、经典剧目。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提出打造“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这意味着要在过去原有的成绩上再提高一步,在已经非常成熟完善的市场中发掘新的增长点,可以说是任务艰巨。
“大戏看北京”,“戏”是这张名片到底能不能亮起来的根本,也是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一部分。创作是充满偶然性的工作,能不能创作出一个精品不是有努力有决心就够了,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共同配合的结果。值得庆幸的是,这一年北京从国有文艺院团到民营文化企业都铆足了一股劲儿,拿出了不少可圈可点的作品。
2021年时值建党百年,以此为创作方向,北京人艺推出了《香山之夜》,创新性地让毛泽东、蒋介石两位历史人物对话,在重大历史题材上有了独辟蹊径的艺术开掘。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如北京演艺集团推出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国家大剧院推出的当代歌剧《党的女儿》、北京京剧院推出的北京题材京剧作品《大刀王五》、中国评剧院推出的评剧《伪装者》、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的昆剧《国风》等优秀作品。而政府主管部门也深入到创作前期,除了召开各类剧本研讨对接会、专项调度会,还制定了未来三年文艺创作选题指导目录,提供5类28个创作选题方向,作为文艺创作单位选题参考,推动了一批以现实题材为主,兼顾其他选题方向的优秀剧目的创作。
同时,新剧场的建设、新的文化空间开发,是这一年打造“大戏看北京”的硬件保障。
一年多时间里,北京新增吉祥戏院、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中央歌剧院剧场、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等多个新剧场,以剧场为核心带动艺术创作。如北京人艺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落成后,先后上演新版《雷雨》《日出》《原野》,对经典进行再探索,成为戏剧界盛事。最近开业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也以“医学三部曲”惊艳亮相。
同时,在北京涌现了众多演艺新空间。在望京麒麟新天地商街里藏着开心麻花的磁剧场,观众可以从逛吃模式无缝切换到观剧模式;走进三里屯繁华喧嚣的商业街区,满身疲惫的白领可以在爱乐汇艺术空间,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抚慰心灵的烛光音乐会;在前门大街鲜鱼口美食街上,游客们会在众多餐厅中间发现有一家叫“天乐园”的老戏楼正在演出时尚京剧……这些新型空间的出现,不仅开掘了更多演出空间,同时改变观演关系,让看戏不再是传统的台上台下正襟危坐的关系,吸引更广泛群体走进剧场。
2022年以来,北京还推出“会馆有戏”举措,让颜料会馆、福州会馆、正乙祠古戏楼、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等历史建筑成为演出空间,让传统题材演出在有历史感的空间中上演,形成文化共振,既是北京会馆活化利用的尝试,也为“大戏看北京”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舞台。
“大戏看北京”是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而在这背后则是一个个闪亮的品牌,更好地发挥品牌效应,打造更多更好的品牌,也是“大戏看北京”要义所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有历史底蕴的北京人艺、吉祥戏院,还是鼓楼西剧场、中间剧场这样比较年轻有活力的文化机构都在彰显着各自特色,在各自的路径上奋力奔跑,也让北京在“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这条路上走得更为稳健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