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通讯员 李明辉
多年来,福建厦门以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经验,这其中,离不开来自活跃在厦门生态环保领域的厦门民进生态文明小组成员们的一份重要推动力。
2012年3月,厦门观鸟会会员偶然在杏林湾一待建项目工地发现紫水鸡,该发现证实了一段百年鸟类学研究的“公案”:1866年和1868年,时任厦门英国领事的英国博物学家、外交官罗伯特·斯温侯(Robert Swinhoe)在厦门采集的两个紫水鸡标本,是首次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中国东南沿海有紫水鸡分布,但后来紫水鸡在厦门一直没有被记录,因此紫水鸡144年后在厦门的再次记录引起国内鸟类研究者的关注,这一国家二级保护鸟类,19世纪后我国都少有记录。
此后,厦门市观鸟协会秘书长陈志鸿、总干事朱敬恩等民进会员经过追踪观察发现,杏林湾紫水鸡分布区域不仅是紫水鸡繁衍生息的家园,短短4个月时间里,该区域就记录了38种鸟类,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鸢、红隼、栗喉蜂虎等以及福建省重点保护的鸟类。“这主要得益于该区域是厦门最大面积自然生长的水烛群落,人类活动较少。”陈志鸿表示。
然而紫水鸡在厦门一“出世”就面临“家园消失”的困境。它们生活的家园是一片面积约100亩的湿地,人们发现,在它们的栖息地,不时可见“步步惊心”的捕鸟网,更严重的是,这里已经开始填土,附近有很多台挖掘机在工作,两台土方车就在外围来回穿梭。原来,根据规划,该区域已规划为商业用地,并已完成土地招拍挂,随着新城建设的推进,该区域正紧锣密鼓进入施工阶段,面对即将失去的家园,紫水鸡将何去何从?
让珍稀水鸟留在厦门,我们能做些什么?“首先要保住它们的家园!”陈志鸿说,“2011年民进厦门市委会形成的政协专报件《建议尽快落实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管理措施》有效推动厦门为‘厦门最美鸟儿’栗喉蜂虎建立了国内第一座位于市区的小型保护区,并完善了保护举措,当前这片区域也迫切需要得到有效保护。如果不快点采取行动,今后紫水鸡或许只能是个传说了”!
由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鸟类具有特殊性,在城市化的同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很快,一份《建议尽快采取措施保护消失144年后复现的紫水鸡等珍稀鸟类》的社情民意信息经由民进厦门市委会上报市政协、市委办,执笔人陈志鸿在信息中建议“在园博苑生态岛划出一片区域作为保护小区,通过水文调节、种植水烛等办法人工营造适合紫水鸡和其他依赖沼泽植物生存鸟类的生态环境,在园博苑生态小区未建成前,局部保留现有紫水鸡生活的鱼塘和沼泽地”。为确保信息建议能够及时提供决策部门参考并实质推动工作,该建议同时被民进厦门市委会转化为两会代表建议提交市人大。
2012年起,市政协与媒体联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两会提案线索,营造更浓厚的两会公众参与氛围。为了提高建议的关注度,民进厦门市委会于12月初联系《海峡导报》“记者行动”赴现场调研报道,呼吁尽快出台保护措施,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不久之后,提交的市人大代表建议也被市人大以督办函方式发往市政园林局,要求限期办理。督办期间,福建电视台、东南卫视以系列报道“紫水鸡的家”连续四集追踪关注紫水鸡的保护现状,厦门电视台“十分关注”栏目随之以“留住最美的水鸟——紫水鸡”跟进报道,陈志鸿、朱敬恩等民进会员与来自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现场互动”,共商落地举措。在省、市媒体的持续跟踪关注,国家林业局、省农业和林业部门多次赴厦门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推动下,厦门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紫水鸡在厦“安居工程”,研究制定紫水鸡栖息地就近迁移保护方案。2013年10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在园博苑生态岛采取吹填方式营造了3200平方米生态小岛作为紫水鸡栖息地,并种植了10万多株香蒲、芦苇等适合紫水鸡觅食的水生植物,至此,紫水鸡和其他水鸟的乐园——位于杏林湾的生态岛正式落成。
时隔十个月,2014年8月,人们惊喜地发现,3只紫水鸡首次现身于园博苑生态岛,“这意味着紫水鸡的栖息地重建成功,不仅为紫水鸡的保护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的研究、科普、生态旅游提供了珍贵的资源。”2014年2月24日、2014年9月1日,厦门电视台“政协视点”栏目相继播出两期专题片《杏林湾的紫水鸡能否留得住?》《如何保护紫水鸡的栖息地?》,来自厦门民进的郑海雷、陈志鸿、朱敬恩等生态专家对生态岛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进一步的建议。
“这个方案之所以能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因素,就是在原有杏林湾水库的开发过程中,厦门民进的许多会员已经深度参与进去,在之前的开发规划中就建议保留了大量的原生态湿地环境并获得了厦门规划部门的认可,这才使得后期的拯救计划得以顺利进行。”朱敬恩颇有感慨地回忆起生态岛建设的前前后后。
根据连续多年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如今,紫水鸡成功搬迁至新的“安置房”,并已扩散至多个适合其生活的区域。“现在广大市民前往杏林湾附近的湿地,只要带上望远镜,每天都有可能看到这种紫色的非常漂亮的鸟类,紫水鸡已经成为厦门的一张生态名片。”2016年4月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最美水鸟”紫水鸡现身厦门繁殖,对厦门生态环境的改善予以肯定;2020年4月26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再次报道厦门紫水鸡家族添新成员,点赞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保护紫水鸡行动”既是厦门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典型案例,也是厦门民进践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嘱托的生动写照。早在2001年,厦门民进提出的《尽快建立并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验证制度》,就促使市环保局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厦门市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评审会公民旁听暂行规定》,《中国环境报》在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厦门民进最早由会员自发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生态文明小组,也是源自会员中的一批“环保卫士”,有获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9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的陈志鸿,有2021年获中组部中宣部联合表彰的“最美公务员”、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傅冰洁,还有2014年获科技部授予的首批“全国优秀科普使者”称号的朱敬恩……
2017年,民进厦门市委会以生态文明小组为班底正式成立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近五年来,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多领域、多视角关注生态文明建设,针对海域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湾区(流域)水环境治理、垃圾分类减量、低碳绿色社区创建、绿色港口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实施等方面开展追踪调研,共形成30余篇课题成果参加省市两会及各类重要协商发言,12个课题成果得到省市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不仅为“高颜值”生态花园城市建设做出了积极努力,更成为厦门民进在参政议政新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