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莹 闪豪云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苏州 215600)
目前,张家港已建成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规划范围北至晨丰公路-兴南路,东至二干河-东二环路,南至张杨公路,西至港城大道-西二环-国泰路,规划面积约23k m2,规划形成“一核、两廊、四区”的空间结构。高新区内聚集了华灿光伏、国泰航空新点等众多国内外行业的领先技术公司,共同打造我国最大的LED 光外延片芯片产业基地、太阳能光伏组件产业基地。半电导、环保绿色电力、智慧装置和再制造业、新经济等国家战略性新产业均为张家港高新区的重要产业。省级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使得张家港具有了建成国家级高新区的良好基础。
(1)建成国家高新区将为张家港市核心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提出明确合理的发展方向。2020年,张家港市政府提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5年计划目标,规划至2025年,一般政府公用预算总收入将较“十三五”末翻一番,超过2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达4%,这意味张家港在未来将更加注重科技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推动地区总体发展。
(2)国家级高新区的建成将会使张家港在未来的规划中得以稳步发展,推动张家港经济结构的调整。据张秀峰等研究发现,相对于非高新区,国家级高新区具有生产规模逐步增加的特性,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加速增长。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将使港城发展持续聚焦地区产业、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高新区的建设必将成为未来张家港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3)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加快产城融合,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港城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坚持产城相融、以产促城战略,突出规模引导、枢纽辐射,全力整合资源空间,5年腾出耕地7000 余亩;年均投资不低于50 亿元,聚焦创新门户区、乐活新城区、智能"智"造区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同步建设,保持乡村生态文明的完整性,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城乡融合水平。
(1)“三铁”交会加快融入“城市圈”。“十四五”时期,随着沪苏通高速铁路、南沿江城际轨道和通苏嘉甬轨道的“三铁”交会,张家港塘桥镇将成为长三角洲地区沟通南北、联接东西的重要交通节点,将有利于高新区加快纳入上海市“半小时通勤圈”、长三角洲“一小时城市圈”,进一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有利于进一步重塑城市空间布局、推进新城区发展建设。
(2)“双轮驱动”推动创新发展。随着高铁工程的高速实施,张家港市高举创新发展的旗帜,加速进行智能化、数字化转变,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齐头并进,全力培育高端纺织、数字经济两个百亿级产业基地,加速建立高质量产业架构体系,进一步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保能够加速国家高新区的建成。
(3)城市发展呈现新态势。张家港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4%、6.8%,在我国同类地区中稳居前三。“创新张家港”建设全面启动,建成省级高新区,社会研发占GDP 比率达3.45%,5年提升0.68%。成立张家港产业资本中心,管理基金规模超千亿。新上市企业14 家,总数达28 家。市属国资规模突破1800 亿元,年均增长9%。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开展科技、产业、交通等合作项目超200 个。获批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69 条,实施自主创新举措11 项。
(1)科创力量逐步提升。目前,张家港市高新区内聚集138 家高新技术企业,布局江苏科技大学等4 所高校,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合作共建14 家双创平台,载体总面积已超过80 万m2,建成全国首家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再制造汽车零部件检验检测中心以及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沙洲湖科创园,在推动张家港高新技术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产业集群加速聚拢。高新区经济发达,产业兴旺。目前有工业企业1400 多家,个体工商户13000 多家,拥有银河集团1 家主板上市企业和索尔新能源等2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纺织、电子、机械等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形成三大关于半导体、绿色能源智能制造与半制造的产业集群。2021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94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75.92 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7.12 亿元,工业投资11.53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95 亿元,较上一年度各项指标均有较大提升(见图1)。
图1 张家港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3)环境治理持续优化。张家港高新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近年来,对照城市标准,不断加快新城开发、老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商业开发,打造了鹿苑老街等特色亮点,城乡面貌得到进一步优化;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抓好了水、气、土壤、固废等治理及美丽形态建设,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建成三星级康居乡村省级示范点2 个,先后荣获“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2017年,获评首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2021年以来,张家港高新区积极开展违法建设治理行动,严格落实“1 小时响应、2 小时认定、3 小时处置”的工作机制,“快、准、狠”进行违法建设治理工作,为新城开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张家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革故鼎新,活力无限。2018年,被列为江苏省第二批经济发展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并以此为契机,高新区依托为民服务中心实现了“一站式”服务,优化了行政审批;依靠“队伍管理智能化、工作流程规范化、巡查监管网格化、综合执法精准化”模式,强化了综合行政执法;建立起“1+19+112+N”的基层治理模式,深化了全域网格化综治格局;依托“数字塘桥”指挥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实现了营商环境、城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并在2019年10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江苏省编办第二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验收。
创新活动。张家港市政府对当地企业实施的技术创新积分制度制定办法,被科技部、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批示,在13 家国家级高新区和全省试点积极推广,张家港市也因实行企业的技术创新积分制度制定办法而被省政府表彰为“推动科技政策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的地区”。张家港市以第四名成绩获评苏州创新发展专项考核三等奖,农业园成功入围“第七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2021年,全社会的科研经费支出占GDP 比例增加到3.4%,对比2020年的2.63%提高了0.7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已达35.5%,较2020年产业产值32%增长3.5%(见图2),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进一步奠定了张家港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实科技力量。
图2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科研经费支出占比
创业环境。随着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协同发展、“沪苏同城化”等重大战略机遇在张家港市层层叠加,港城发展将会使产业结构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变,高新技术型项目将逐步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顺应新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促进新动能加速培育,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张家港又面临严峻挑战。张家港政府在苏州各个板块中率先发布《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并建成了上海张江·张家港创新中心。现已培育省级以上企业孵化载体共26 家,对比2020年迅速增长278%,包括众创空间22 家(国家级5家)、众创社区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1家)、科技企业加速器1 家。获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考评“优秀”等次13 家次,列苏州县市第一。在2017年底启动建设“十大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地运行中科纳米张家港化合物半导体研究所等新型研发机构17 家。直至2021年,全市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孵化载体10 家,新开工签约研发投入超亿元科创载体6 家,在苏州专项考核中列第一。
智力人才管理。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动力。人力资本对发展前景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必须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产业来规划和运作。张家港坚持产业引才、市场引才、以才引才,探索在国内一线城市举办苏州·张家港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和重大团队专项赛,累计评审引进市领军人才超400 名、市重大团队9 个,41 家人才企业累计获得风创投机构投资,市场估值超130 亿元。自主培育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8 名、累计达20 名,江苏省“双创”人才(团队)71 名、累计156 名,苏州姑苏人才142 名、累计255 名。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人数达805人,先进特色半导体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
由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张家港高新区建设突飞猛进,尤其在高新技术企业加速集聚和注重特色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发展迅速。高新区是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张家港在今后发展应聚焦建设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增强推进高新区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抢抓争创国家级高新区这一机遇,着力打造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招才引智”力度,提升产业专业化、精准化、集群化、特色化水平,围绕信息安全等主导产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聚集创新资源,深化与研发机构的对接合作,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平台的培育建设,强化供需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全面转化,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争取早日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使港城得以蓬勃发展,展现出熠熠生辉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