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视角下的高职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研究

2022-10-15 01:14览,孔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27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产教协同

刘 览,孔 原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0 引言

“十四五”时期,越来越多的地区把“创智新高地”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定位,推进实施更大力度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把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此背景下,企业普遍需要“德技并修、知识多元、技术复合”的创新型高技术技能人才和团队。这种“超级需求”仅凭单一高职院校资源是无法满足的,必须借助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来实现。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通过资源的开放共享和转化应用而构建的紧密联动、协同共赢、成果共享、人才共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共生系统中,构建一个以资源为纽带、以利益为动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协同共生产教融合平台,是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新时期产教融合平台建设面临的挑战

1.1 平台资源共享问题

1.1.1 人力资源共享问题

校企合作参与共享的人力资源主要是师资和学生,师资包括校际专业教师、兼职教师的共享,以及企业家、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实践教师的共享;学生包括在企业实习实训的在校学生。目前从成效看,人力资源共享还有着较大优化空间:一是人力资源共享合作层次低,未充分发挥各主体人力资源的核心优势;二是人力资源共享合作目标分散,校企合作共享人力资源缺乏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载体;三是缺少人力资源共享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中企业师傅、技术人员如何参与人才培养,如何在平台发起一项技术攻关项目,项目推进如何分配收益都缺少明确的模式及规定,增加了人力资源共享合作的交易成本,削弱了人力资源共享的成效。

1.1.2 生产资源共享问题

对照现代产业复杂制造、知识驱动的特征,校企生产资源共享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生产资源共享起点低,校企共建以静态方式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能与行业最新发展保持同步,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占比大,对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作用少;二是生产资源共享持续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基于项目开展的生产资源共享侧重在硬件资源,且主要以学校为主体;三是生产资源共享效应弱,发挥产教融合平台的资源集聚效应谋求范围经济是解决高技术人才培养高成本的有效方式,而当前的校企合作平台普遍缺乏生产资源共享的机制、模式,制约了合作主体的共享积极性和主动性。

1.1.3 衍生资源共享问题

衍生资源是校企合作中具有增值性的资源,它包括研发资源、意识资源、平台资源、隐形的文化资源。当前校企合作衍生资源共享效果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发资源共享不足。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的技术攻关项目少,面向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重大项目更少,高职院校在应用技术革新层面对产业发展贡献度少。二是平台资源整合不足。产教融合平台对教师工程实践专业意识更新和产业认知缺乏有效的项目和机制设计,对应平台内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信息需求存在较大信息不对称。三是文化资源融入不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注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覆盖,但在产教融合平台建设过程中,往往重视实体资源融入,而不关注企业文化融入、职业素养元素提炼等隐性资源建设。

1.2 平台组织机制问题

1.2.1 平台型组织架构问题

产教融合平台型组织架构必须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组织结构的科学性,政行企校多元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平台,必须使行业协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协同技术革新等产学研各个领域,既有的教务、人事、二级学院部门和外部合作企业如何高效协同,必须进行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当前校企合作建设的产教融合平台,许多是在学校组织架构上进行二级部门设置的,企业主体作用在组织结构上无法保证。二是组织结构的灵活性,现有的产教融合组织架构多数按照既有学校组织建设的线性思维进行架构,没有关注不同合作主体的属性、利益冲突点,组织架构缺乏创新,不利于多主体的资源融入和产教深度融合项目的推进。

1.2.2 平台共享机制问题

受体制机制以及校企合作管理经验和模式缺乏的影响,现有产教融合平台机制建设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利益分配机制。作为事业单位的院校主体缺少利益思维方式,对产教融合平台参与者如何获得合理回报考虑得少,对组织结构变化带来的利益冲突考虑得不全面。二是缺少深度协同机制。校企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共同开展教材编写、共同开展技术服务,需要一线教研室教师、企业技术人员主动融入,更需要学校人事、教务等职能部门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技术研发部门给予技术指导、知识模块等资源保障赋能,还需要行业协会、企业管理部门和学校制定政策、规划战略、塑造文化,这些都离不开有效的协同机制。三是缺少激励机制。平台需要说清楚学校和企业、学校和教师以及企业技术人员之间如何分配合作的价值溢出,好的“激励机制”能够让更多的主体和项目冒出来。四是缺少风险控制机制。当前,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原则经常提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但实际校企合作过程中,对产教融合风险识别不充分,企业主体导入和合作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缺少科学规范的操作制度。

1.2.3 平台运营效率问题

产教融合平台要达到集聚产教要素资源的目的,必须要有“价值理念”,即平台要有共同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参与校企合作的不同组织使命和愿景各不相同,但产教融合平台组织的价值观必须要有共性,即开放融合、平等共生、互利共赢。当下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普遍缺乏价值理念,学校关注的是教学改革绩效,企业关注的收益绩效,校企合作双方未构建形成相同的共生信仰。同时在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前缺乏定位研判,在非战略发展领域开展平台建设,导致“撒胡椒面”一样的布局;许多产教融合平台虽有定位,但受体制机制等影响,平台建设资源投入缺少持续性。上述平台价值理念不一致和战略定位的偏差导致产教融合平台在相对产业领域的技术先进性、行业代表性不强,平台自身数字化技术不足、多主体协同效率低下[1]。

2 产教融合平台治理机制创新

2.1 校企合作多主体有效协同机制

2.1.1 校企协同价值预期机制

价值观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它一旦形成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匹配的价值观可以降低未来合作冲突预期。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等多个主体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主体协同互补策略找到各个主体的价值互补点,发挥各自的长处,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共建、产学合作、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各个维度进行价值互补,通过有效的协同期望管理,融合先进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高校学术文化,使行企校各个主体的合作理念和价值观统一起来,形成持续稳定的校企协同文化[2]。

2.1.2 校企协同价值创造机制

就校企合作中的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等主体自身资源禀赋看,各有优势,各有特色。促进校企协同价值创造可以从3个方面探索新机制:一是实施价值点衔接策略,充分挖掘各协同主体的相对长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3个方面进行多主体的价值整合。二是实施目标嵌套策略,将行业、企业、学校多主体目标有效融合,例如将学校课程开发与企业岗位培训结合,一方面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学校新形态教材建设,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深度服务,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从而实现各主体完成各自目标的同时,完成产教融合的总目标。三是实施集合智慧策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建设、混合所有制机制探索等路径,构建激发和运用群体智慧的机制,为协同价值创造提供有效保障。

2.1.3 校企协同价值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外部效应,多主体协同的校企合作要避免“搭便车”效应带来的负激励作用,创建长短期利益结合的协同激励是价值评价的关键。除此以外,校企协同价值评价还表现为双向价值创造设计过程,可以从降低成本和拓展创新产业价值的视角出发去获得价值,如前置式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为企业个性化定制人才培养,提高了服务合作企业人力资源的专用性,毕业到岗学生岗位适应性强、工作效率高,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通过双向价值创造策略评价,可以从不同主体拓展新价值和重构成本两个方面,在激发行业、企业、学校各个主体积极性的同时,为校企合作创新及构建产教融合生态提供更多可能,创造更大空间。

2.1.4 校企协同价值分配机制

协同管理包含4个环节,协同分配是整个协同过程的结束,也是决定校企合作下一个协同价值创造周期能否延续的关键,对此需要从2个方面对机制进行持续优化。一是协同价值的显性化。协同价值问题定性定量问题,可以通过协同管理软件,将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的经验、技改提升等非编码的知识编码化,使源于行业、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固有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并为产教融合组织共有,从而有效营造具有“共生逻辑”的校企合作环境,将校企合作组织建设成为知识型、具有持续创新动力的生态型产教融合组织。二是激活个体。激活个体是融合共生模式有效程度的“试金石”,这个“个体”既包括组织内人的个体,也包括协同系统中组织成员的个体。

2.2 产教融合平台的循数治理机制

2.2.1 校企合作循数治理功能

校企合作循数治理具备以下功能:一是可以强化校企合作主体关系,大数据时代,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服务平台,可以帮助校企合作实现多主体有效协同治理,实现互联互通、多向连接,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新格局。二是帮助校企合作组织决策科学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挖掘、分析信息,可以为校企合作治理行为和公共决策提供科学、完整、有效的信息。三是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社会服务能力,“大数据+”校企合作,可以通过全面挖掘校企合作领域的各类型数据,提升校企合作适应性和有效性;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支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能够根据学生在学习需求、学习特点、学习禀赋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制定精细化的培养方案,促使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手段逐渐走向支持服务体验。

2.2.2 校企合作循数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是培育理念认知,强化循数治理思维。实现校企合作的循数治理,首先应树立以大数据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治理理念,建立系统化思维,逐步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职业教育治理决策导向价值观;其次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全新数据意识,积极践行“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使校企合作工作由单方面决策转向多中心决策,满足多主体协同需求。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构筑循数治理基础。加强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对多元社会数据的处理效率和市场化运营效率。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的综合大数据系统,逐步形成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数值型和非数值型数据的收集、挖掘、智能管理和深入研究能力,为大数据推动校企合作建立治理基础。

三是优化决策路径,提升循数治理绩效。推进校企合作循数治理,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是一种权力”的治理思想更加明显,这标志着治理权力与决策路径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了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就必须完善校企合作循数决策协商机制[3]。

3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建设探索

按照教育部和工信部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的定义,现代产业学院是由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形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实体。以产业学院方式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可以集聚高职院校优势特色资源,聚焦地区特色或支柱产业,创新机制打通产学研创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频共振。

3.1 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

构建“四链”融合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见图1)。学校发挥传统专业特色优势,紧扣区域产业发展急需,在学校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成立由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邀请行业内国家级知名专家担任理事会理事长,聘请专业学科领域高层次专家担任产业学院执行院长。打造共建、共享、共融“政行企校”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校企发展共同体,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聚合”的产业学院治理结构。

图1 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结构

产业学院组织架构按照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师资队伍建设4大事业版块,构建了职能分工明确、结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为提高产业学院产教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学院推进了平台型组织的建设与变革。整个产业学院组织分为前台、中台和后台3部分。产业学院前台由二级教学教研室教师和合作主体技术人员组成事业项目组,项目组负责捕捉行业动态趋势、对接企业需求和组织资源推进课程建设等专项工作。学校人事、教务等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编制、规划组织以及资源保障,形成产业学院中台,中台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和项目事业绩效考核形成捆绑锚定,促进职能部门为教学单位教学改革赋能。学校党委与理事会构成产业学院后台,在专家委员会指导下,主要负责产业学院配套政策、战略规划、产教融合资源池构建,形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定位和核心资源优势。

3.2 产业学院运营模式

产业学院由政府指导、行业协会与产教联盟平台协同,由构建的平台型组织面向区域产业急需发展领域,实施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运行模式。

第一,平台建设一体化。一是产业学院建设采用 “总部+基地”模式,产业学院“总部”建在学校,由学校、合作高校和牵头企业共建共管。其职责是围绕创新产业技术、高层次人才等优质资源,制定平台赋能体系和激励管控体系,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产教融合平台,为产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增值赋能。二是产业学院“基地”企业以合伙方式接入,其职责是承担“总部”协同的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顶岗实习等教学任务,也包括延伸“总部”科研、技术服务与培训功能。

第二,人才培养一体化。一是紧扣产业“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对接产业链以优势专业群引领,聚焦产业链关键领域布局建设专业集群。二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据岗位标准、核心技术、职业素养,创新“学生主体、实践主导、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应“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课程。三是面向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和人才问题,特别聚焦中小企业技术攻关需求,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产学研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反哺教学改革。四是加大产业学院平台型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聚合创新,“炸开人才金字塔,与世界交互能量”,以任务团队结构取代层次结构,建设同步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双师队伍。

第三,管理一体化。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产业学院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实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统一制订学院的绩效考核方案、管理规范和实施细则,以PDCA质量管理改进模型作为基本管理骨架,依托大数据分析,形成能够有效运行的单一集约化管理体系。

4 结语

在新时期,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从一元对接突破到多主体参与、协同合作的网络式共享模型,如何构建一个生态型产教融合平台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共生视角看,依托产业学院构建的产教融合平台,必须综合考量平台资源共享问题和平台组织机制问题,在多主体有效协同机制、循数治理方面展开创新,才能充分整合政府、产业、院校、企业的优质资源,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产教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互联网+”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四实一体”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FESCO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