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彩香(副教授),王生年(博士生导师)
我国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中仍处于第三梯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品牌建设工作也明显滞后。世界品牌实验室2019 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仅有40 个品牌入围。为此,国务院于2015 年全面部署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现技术创新领域的突破需要制造业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则需要提高营销强度。在经营性资源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如何在战略重点的这两个不同方向进行权衡是公司面临的两难境地。
战略重点反映公司对价值创造(投入研发)和价值获取(投入营销)这两项活动的相对重视程度[1]。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都是公司实施壁垒战略的重要举措,两者均能够驱动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以研发投入为代表的价值创造活动主张生产和传递新产品,通过创新活动创造新价值,从而与竞争者之间建立一道难以被突破的技术壁垒[2]。而以营销(广告)投入为代表的价值获取活动则能够帮助公司从现有市场获取价值[3],以实现积累品牌资产、稳固客户关系、提升公司绩效等目标。由于以广告投入为代表的营销投入能够稳定客户基础,强化公司营销能力,从而降低公司的系统性风险和异质性风险,因此,作为获取价值的手段,战略上重视广告投入实质上也是一种风险对冲决策。
国外已有关于战略重点前因变量的研究关注了股权再融资[4]、高管薪酬[5]、管理者创新导向[6]和管理者过度自信[7]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成果相对有限。国内相关文献以“战略定位差异”“战略类型”等为关键词开展研究,主要是通过衡量公司在市场开发、研发创新、资本密集度、固定资产更新程度、管理费用支出和财务杠杆率等六个方面的资源投入与行业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来反映公司战略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而Mizik和Jacobson[1]对战略重点的定义强调的是公司经营性资源(营销与研发)间的战略性分配及调整,所以战略重点与战略定位差异的研究内容并不相同。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公司如何决定其经营性战略重点方面的相关研究相对有限。多数已有研究将营销与研发两项经营活动分离开来,尤以研究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成果居多。以产品市场竞争这一影响因素为代表的相关研究则形成了三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以Schumpeter[8]为代表的“竞争抑制效应”、以Arrow[9]为代表的“竞争促进效应”和“非线性效应”。“竞争抑制效应”观点认为,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越不利于公司研发创新;“竞争促进效应”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产品市场竞争可能会促进研发。与此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市场结构对公司研发创新具有非线性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单独作用于公司的研发创新动力[10]。关于公司营销(广告)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Joseph 和Richardson[11]研究了自由现金流对广告投入的影响,发现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与广告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呈先下降再上升然后再下降的非单调特性。成德宁和陈锦云[12]发现,市场结构对公司广告行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行业集中度与公司广告决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倒U型”关系。将广告与研发纳入同一研究框架的相关研究则主要关注了分析师盈余预测[13]、负债[14]和经营期望落差[15]等因素的影响。事实上,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在研发投入影响因素方面开展了大量深入而有价值的探索,整体上呈现出“重创新研发、轻广告投入”的研究态势,却未能从营销和研发之间的资源平衡视角审视战略重点这一管理决策问题,特别是在探索产品市场竞争对战略重点两种倾向的影响方面缺乏深入探讨。事实上,面临资源约束条件和市场竞争压力,公司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加以权衡。那么,产品市场竞争是否会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点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在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制造业上市公司战略重点会如何回应——是通过投入研发以甩脱竞争抑或是通过投入营销以迎合竞争?具体作用情境有何不同?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一是丰富了有关战略重点前因变量和产品市场竞争经济后果的研究。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以行业集中度为度量验证了产品市场竞争对战略重点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越倾向于价值创造,反之公司则越倾向于价值获取。同时,以价值获取和价值创造这两个战略重点方向为依据,识别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回应产品市场竞争的两种动机,在“竞争促进效应”这一经典观点的基础上,从关注营销投入这一战略重点方向上提出了“竞争迎合效应”。二是以竞争战略为依据,一方面从实践角度印证了以甩脱竞争为特征的蓝海战略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存在性,发现在市场竞争压力作用下,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已经表现出较高的决策理性。相较于营销投入,在技术创新方面呈现出相对重视的投入倾向。另一方面,也探索了制造业上市公司在回应产品市场竞争时持“甩脱”或“迎合”两种动机所依赖的管理情境,研究了个体公司的市场地位在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关系中可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相较于高市场地位的公司,处于低市场地位的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点对产品市场竞争更为敏感。与此同时,本文还从组织惯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政府补助水平、绩效期望落差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可以为投资者识别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点提供参考,提高公司经营性资源的配置效率。
1.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产品市场竞争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可能会导致公司市场地位下降,经营风险上升,促使管理层更加勤勉尽责,提高公司的投资决策效率,以降低因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而带来的薪酬和声誉损失或因破产清退带来的辞退风险,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对于管理层会形成“经营风险效应”。同时,行业集中度越高,越能强化行业共同信息及竞争性信息的传播,缓解内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影响股东和管理层的行为,迫使管理层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又具有“代理成本效应”。战略重点是公司经营决策的一个重要方面,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这一资源分配决策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对研发投入的“竞争抑制效应”可能会促使公司的战略重点倾向于价值获取。巨大的竞争威胁所造成的市场份额损失和市场地位波动,可能会对公司当期收益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也有可能出现下降的趋势,导致公司未来盈利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在高度竞争的行业中,企业也将很难寻找到空白市场。因此,管理层可能会有更强的短期动机选择迎合市场竞争,通过加大营销投入来挽回市场份额损失,维持品牌曝光度,抢夺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当公司维持赶超战略所需的资源出现不足时,公司选择放弃研发等生产性活动的动机将增强,可能转而选择短期的投机行为。而在较弱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公司所处的垄断市场结构能显著降低竞争对手行为的不确定性,提高市场利润预期,进而促进公司的研发投入。与此同时,在高度集中的行业结构中,即使公司选择进行市场渗透也将面临巨大的事后压力。因而处于较弱竞争环境之中的公司,可能更愿意开发利用新的技术,更有动力进行研发投资。以上分析表明:出于挽回市场份额、快速迎合产品市场需求的动机,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战略重点越有可能倾向于价值获取以走出当前困境;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公司越有可能顾及未来,其战略重点越有可能倾向于更具风险性的价值创造活动。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竞争对研发投入的“竞争促进效应”也可能促使公司战略关注倾向于价值创造。产品市场竞争越弱,拥有垄断势力的公司由于坐拥垄断利润而不愿意投入研发。相反,当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时,公司利润率降低,投资专用性资产的意愿会升高,通过创新研发甩开竞争对手攫取超额利润的动机也会增强。处于较强市场竞争环境之中的公司,只有通过不断地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来保住市场地位,才能免于被市场淘汰,所以更加重视研发。Akdogu和MacKay[16]的研究发现,当竞争对手投入研发而公司自身却放弃投入时,公司可能面临高昂的机会成本,同时损失市场占有率。那么,公司就有可能效仿竞争对手投入研发并引发羊群效应。来自蓝海理论的观点也提出,面对红海的残酷竞争,如果能够从“关注竞争者的所作所为”向“为买方提供价值”转变,公司将更有机会甩脱竞争,实现机会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因此,产品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也有可能迫使管理层选择面向未来,通过规则再造与价值创新来超越行业竞争,开辟全新的蓝海市场,建立公司的长期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对政策有良好预期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防御性反应,公司甚至可能通过过度投资来应对竞争。以上分析表明:为了更好地延续过去的成功,同时为未来寻求新的增长点,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决策者越有可能理性思考关注未来,公司战略重点将越倾向于具有长期潜在收益的价值创造(投入研发);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公司越有可能选择面向当下的常规决策,其战略重点将越倾向于价值获取(投入营销)。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
假设1a: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越倾向于价值创造;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公司越倾向于价值获取。
假设1b: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越倾向于价值获取;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公司越倾向于价值创造。
2. 市场地位、产品市场竞争与战略重点。市场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活动的利润实现和分配,从而影响公司创新活动决策,进一步影响价值获取与价值创造间的资源分配。刘凤朝等[17]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创新追随者,知识存储量更高的创新领导者的研发投入对产品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首先,不同市场地位的公司应对产品市场竞争带来的破产清算风险的能力不同。公司的市场地位越高,代表其在行业内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获得的商业信用规模越大,应对竞争形势变化乃至破产清算风险的能力也越强,因短期市场竞争压力而调整资源分配的动机也就相对较弱。相反,对于市场地位低的公司而言,产品市场竞争压力导致的破产清算风险更高。同时,受资源约束的影响,其短期内迅速调整决策以扭转败局的动机更强。因此,产品市场竞争通过经营风险效应影响公司战略重点的路径在市场地位低的公司比在市场地位高的公司可能更显著。其次,不同市场地位的公司其投资决策特征也有所差异。高市场地位公司的资源投入具有高度的路径依赖性。在应对产品市场竞争压力方面,其表现可能不如低市场地位的公司敏感。市场领导者由于已经占据了有利的市场地位,一般会出于惯性思维选择防御战略,更加倾向于巩固市场地位和维持市场占有率。同时,由于市场地位往往与品牌优势紧密相关,品牌价值越高,公司通过营销投入获得剩余收益的动力相对越强。因此,在价值创造抑或价值获取这一资源分配问题上,高市场地位的公司可能会更倾向于价值获取。相反,市场地位低的公司通常扮演行业追随者的角色,追随者会随外部竞争压力的加大而提高研发强度以寻求新的增长点。基于以上分析,相较于市场领导者,市场地位低的公司更可能出于长期、理性的考虑而选择回避竞争,通过实施蓝海战略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开拓全新的业务领域以甩脱竞争。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市场地位会缓解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考虑到2007 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的影响,公司研发支出的披露要求发生变化,为保证样本数据的一致性,选取2007~2019 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并对样本进行如下处理:①剔除ST 以及金融证券类公司样本;②剔除主要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样本。最终得到6829 个公司年度观测值。为降低异常值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均在1%和99%分位进行Winsorize 处理。研发数据来自CSMAR、CCER和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Stata 15软件。
2. 指标选择与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战略重点(SE)。借鉴Kurt和Hulland[4]的研究,用研发支出衡量价值创造,用销售费用衡量价值获取。公司战略重点的计算公式为(SF-RD)/TA。其中:SF 为销售费用;RD 为研发支出;TA为期末总资产。战略重点值越大,公司越倾向于价值获取;战略重点值越小,公司越倾向于价值创造。
(2)解释变量——产品市场竞争(HHI)。采用反映行业集中度的综合性指标赫芬达尔指数(HHI)来衡量公司所在行业的产品市场竞争。赫芬达尔指数(HHI)是产品市场竞争的反指标:HHI 值越大,说明行业集中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越不激烈;HHI值越小,说明行业集中度越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
(3)调节变量——市场地位(MP)。以勒纳指数的思想设计了公司市场地位的计算指标。具体计算公式为MP=(S-C-SF-AE)/S,其中:MP 为个体公司的市场地位;S为营业收入;C为营业成本;SF为销售费用;AE 为管理费用。MP 值越大,表示公司的市场地位越高,反之则表示公司的市场地位越低。借鉴邢立全和陈汉文[18]的研究,用市场地位排名(R_MP)作为市场地位(MP)的替代变量。具体地,将市场地位(MP)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10 组,将组内上市公司的R_MP 值最低组赋值为1,最高组赋值为10。R_MP 值越大,代表公司的市场地位越高,反之则表示公司的市场地位越低。
(4)控制变量。借鉴Wang 等[6]和刘亭立等[19]的研究,控制了公司年龄(Age)、产权性质(SOE)、公司规模(Size)、成长性(Gro)、现金持有(Cash)、财务杠杆(Lev)、总资产收益率(Roa)、高管持股(CEOsh)和账面市值比(BM)等变量,此外还控制了年度效应。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3. 模型构建。为了检验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SEi,t代表公司i 在第t 期的战略重点;HHIi,t(赫芬达尔指数)代表产品市场竞争;MPi,t代表公司i 在第t 期的行业市场地位;Controls 代表控制变量。本文重点关注的是系数α1和α3。α1的符号与显著性代表了产品市场竞争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公司战略重点;α3的符号与显著性代表个体公司市场地位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的关系。
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点(SE)年度均值为0.025,标准差为0.054,表明在价值创造抑或是价值获取这一经营性资源分配问题上,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价值获取倾向,且不同公司的战略重点之间存在差异。在有限的经营性资源投入中,相较于营销投入,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从侧面印证了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因研发投入不足而造成的创新主体地位体现不够这一现象。产品市场竞争(HHI)均值为0.021,标准差为0.034,说明不同制造行业间的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表2 全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为验证市场地位差异是否会对公司战略重点产生影响,根据市场地位(MP)的中值将样本分为高市场地位组和低市场地位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 所示。同时,对两个子样本的公司战略重点均值和中值分别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市场地位组公司的战略重点均值和中值均显著高于低市场地位组。高市场地位组样本所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均值显著高于低市场地位组,两组的中值也存在显著差异。
表3 不同市场地位分组的均值和中值差异检验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被解释变量(SE)与解释变量(HHI)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Spearman 相关系数为正但是不显著。初步说明:行业集中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公司战略重点值越大,公司越倾向于价值获取;相反,行业集中度越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战略重点值越小,即公司越倾向于价值创造。这初步验证了假设1a。以上相关关系是否稳定,还需要进一步实证检验。此外,解释变量与各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初步说明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程度比较低。对进入检验模型的所有变量进行方差膨胀因子分析,结果显示,VIF 值远远小于10,且VIF 值均值小于2,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为避免在计算交乘项时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对涉及交乘作用的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
2. 产品市场竞争与战略重点的关系检验。为验证产品市场竞争对战略重点的影响,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 第(1)列所示,产品市场竞争与战略重点显著正相关。将产品市场竞争和控制变量引入之后的回归结果如表4 第(2)列所示,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与第(1)列没有明显差别。进一步,将市场地位(MP)和产品市场竞争与市场地位的交乘项(HHI×MP)引入模型,回归结果见表4 第(3)列和第(4)列。从表4第(3)列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产品市场竞争(HHI)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值为0.054,t 值为3.54),假设1a 得到支持。这表明: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越分散,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战略重点越倾向于价值创造;制造业上市公司所处行业越集中,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公司战略重点越倾向于价值获取。这与前文所论述的“竞争促进效应”及蓝海战略理论相一致。表4第(3)列中,产品市场竞争与市场地位交乘项(HHI×MP)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系数值为-0.445,t 值为-2.90)。替换调节变量(MP)的度量方式,引入产品市场竞争与市场地位排名交乘项(HHI×R_MP)的回归结果如表4 第(4)列所示,产品市场竞争(HHI)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依旧显著为正(系数值为0.058,t 值为3.49),产品市场竞争与市场地位交乘项(HHI×R_MP)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系数值为-0.014,t 值为-2.72)。这一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市场地位有效缓解了产品市场竞争对战略重点的影响。因此,假设2 得到支持。这表明:当公司的市场地位提高时,公司战略重点对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变弱;反之,公司战略重点对于产品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变强。这与竞争战略理论的观点相吻合。
表4 市场地位、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
3. 截面差异分析。
(1)组织惯性。组织惯性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和命运的主要力量[20]。在影响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组织惯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考虑到组织惯性可能会对产品市场竞争的经营风险效应产生影响,分别从产权性质和成立时间两个视角考察组织惯性对主效应的影响。首先,虽然产品市场竞争会对公司产生破产清算压力,但是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高,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贴也会越多,同时业绩下降或者亏损的公司更可能从政府获得财政补贴。因此,产品市场竞争造成的破产清算压力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根据产权性质的不同,将总样本分为国有企业组和非国有企业组,回归结果如表5 第(1)列和第(2)列所示。其次,公司年龄也是反映组织惯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成立年限较长的公司的决策制定常受制于历史路径、已经建立的程序或流程。在决策中通常更加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并很少采取积极的搜寻行为。因此,公司成立年限越长,其战略重点对产品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可能会越低。根据公司年龄的中值,将制造业上市公司分为年长组和年轻组,回归结果如表5第(3)列和第(4)列所示。
由表5可知,非国有企业组、年轻组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国有企业组和年长组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组织惯性削弱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具体而言,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公司越倾向于价值创造,这种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比在国有企业更显著,在年轻企业比在年长企业更显著。
表5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组织惯性
(2)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按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公司研发投入水平和成长性达到相应标准后将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会由于制度压力投入研发以满足政策要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侵占营销投入,导致其战略重点偏向于价值创造。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作用是被弱化的。相反,非高新技术企业所受国家强制制度约束较小,因此由产品市场竞争所带来的破产清算效应和代理成本效应更加明显,相应地,可以灵活确定战略重点。按照制造业上市公司本身是否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将总样本划分为高新技术企业组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组分别进行回归,高新技术企业组赋值为1,非高新技术企业组赋值为0。受制于高新技术企业资质数据的可获得性,此部分参与回归的是2007 ~2017年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回归结果如表6第(1)列和第(2)列所示。回归结果显示,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正相关,但是两者之间关系并不显著(系数值为0.029,t 值为1.13)。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显著正相关(系数值为0.048,t 值为3.20)。这一结果表明: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上市公司由于制度的强制压力,可能已经形成一定的制度惯性,在价值获取和价值创造之间已经达到某种平衡,从而对产品市场竞争不甚敏感。而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点对产品市场竞争则相对敏感。行业集中度越低,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重点越倾向于价值创造,反之,则更倾向于价值获取。这与主效应的回归结果相一致。
(3)政府补助水平。政府补助意味着公司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营运资金,有利于缓解公司创新投入不足的状况。因此,政府补助可以作为公司经营性资源的重要补充,对公司的研发创新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政府补助对公司市场竞争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政府补助的中位数作为划分标准,按照政府补助水平的高低,将全样本分为政府补助高组和政府补助低组,回归结果如表6第(3)列和第(4)列所示。回归结果显示,政府补助水平高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其公司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正相关,但不显著(系数值为0.024,t 值为1.07)。政府补助水平低的公司,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值为0.096,t值为2.94)。这表明,政府补助有效降低了产品市场竞争造成的破产清算风险,从而减弱了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效果,最终降低了政府补助高组公司的战略重点对产品市场竞争的敏感性。
表6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与政府补助水平
(4)绩效期望落差。绩效期望落差是指管理者能够感知到的期望绩效水平与实际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管理者在预防失败、挽救劣绩的动机作用下,倾向于通过寻求解决方案去弥补潜在的绩效损失。用总资产收益率(Roa)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情况,分别计算公司的历史绩效期望落差和行业绩效期望落差,其中历史绩效期望落差主要对照公司t-1 期(权重为0.6)和t-2 期(权重为0.4)的经营绩效水平,行业绩效期望落差则对照t-1 期(权重为0.6)和t-2期(权重为0.4)的行业平均绩效水平。按照高(低)于历史期望落差、历史绩效落差大小、高(低)于行业期望落差和行业绩效落差大小进行分组,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表7 的各个子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低于历史或行业绩效期望、绩效落差较大的公司,其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高于历史或行业绩效期望、绩效期望落差较小的公司,其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这说明,绩效期望落差加剧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负向影响。这与贺小刚等[21]所提出的“在绩效期望落差状态下,有限理性的决策者可能缺乏做长期规划的能力”这一观点并不完全一致。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战略决策者已经更加趋于理性,即使是在产品市场竞争和绩效期望落差的双重压力作用之下,制造业上市公司仍然能够坚持长期竞争力导向,对产品市场竞争表现出较强的甩脱动机。
表7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战略重点:绩效期望落差
1. 内生性检验。产品市场竞争的波动会导致公司战略重点方向调整,而公司战略重点方向调整亦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决策和经营决策产生一系列的影响,进而传导到行业层面影响产品市场竞争。针对可能存在的互为因果问题,以当期的公司战略重点为被解释变量,将产品市场竞争和其他所有控制变量进行滞后一期处理后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公司战略重点依旧与行业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产品市场竞争负相关,回归结果与主检验结果保持一致。
表8 内生性检验
2. 替换解释变量。参照国内主流做法,用反映行业集中度的熵指数(EI)和行业内前4家营业收入最高的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的综合指标(CR4)作为产品市场竞争的替代变量重新对公司战略重点(SE)进行回归。EI的计算公式为:
CR4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Si代表公司i 的市场份额;n 为行业内上市公司的总数。EI或CR4的值越大,表明行业集中度越高,产品市场竞争越弱。反之,产品市场竞争越激烈。表9 第(2)列和第(5)列以MP 度量公司市场地位,表9 第(3)列和第(6)列则以R_MP度量公司市场地位。回归结果显示,EI 或CR4 度量之下的产品市场竞争均与公司战略重点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即公司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显著负相关,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a。加入市场地位交乘项后,交乘项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进一步验证了假设2。这说明本文的结论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表9 替换解释变量
本文基于竞争战略理论,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 ~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同时验证了市场地位对公司战略重点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的修正作用。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重点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面对激烈的产品市场竞争,制造业上市公司显示出较强的甩脱动机,导致其战略重点会偏向于价值创造;反之,则会对产品市场竞争显示出较强的迎合动机,公司战略重点则会偏向于价值获取。进一步地,市场地位缓解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个体公司的市场地位越高,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越弱;反之,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战略重点的影响越强。截面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组织惯性小、低于绩效期望、绩效期望落差较大和政府补助水平较低的公司,其战略重点对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敏感,更倾向于超越市场竞争。相反,组织惯性大、高于绩效期望、绩效期望落差较小和政府补助水平较高的公司,其战略重点对产品市场竞争并不敏感。
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第一,相关部门不仅需要关注研发投入或营销投入的总量,同时也要关注研发与营销投入的相对量,引导公司科学理性地应对竞争环境变化,更好地发挥产品市场竞争的外部治理作用,提高经营性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组织惯性小、低于绩效期望、绩效期望落差较大和政府补助水平较低的上市公司已经不是简单地局限于当下、被动迎合,而是选择放眼未来、主动甩脱竞争,相关部门应予以更高的关注度。这一结果也从实践层面证明了蓝海战略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的存在性。第二,对于管理层而言:一方面要关注公司自身的战略重点倾向,理性应对市场竞争压力传导,在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间寻求平衡;另一方面也要面向未来,积极预判可能的产品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从“被动回应”市场竞争转为超越竞争“主动求变”,以蓝海战略引导公司进入新的价值创造领域,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