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烟台大学建筑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其与专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我国双创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双创教育理念实施与推进的过程中,教育界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探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如向敏、许钊钿、谢琅从对双创教师教育能力的界定入手,通过问卷调查构建模型,根据提升教师双创能力的各项要素,提出与提升教师双创能力相对应的建议;徐秀红、黄登良、肖红新提出通过加快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学习动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参与程度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帮扶体系的措施来提高双创教育工作的满意度;聂永江以创新创业的相互关系为基础,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与创业教育的集成教育范式。以往对双创教育的理论研究多是宏观层面的模式、体系的探索,而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提出具体方案路径的研究尚少。因此,文章以设计类专业为研究对象,结合专业特征提出非遗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的改革理念,以此探讨高校设计类专业双创教育的具体改革方法和路径。
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又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因此,在高校的双创教育中既要强调创新的开拓性与原创性,又要关注创业对资源所带来的新价值。而在文旅融合的今天,非遗不仅发挥着文化育人的社会功能,而且成为创造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重要源泉。在非遗文化中包含了形式多样、特点鲜明的艺术形式,不仅为高校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且为当前的特色化双创教育开辟了新的视角。通过“非遗+文创”的探索,丰富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类型,开展高校产学结合,构建非遗的创意产出路径,以实现非遗活化与创新创业的双重效益。
双创不仅体现在技能和能力的物理层面,创新精神同样关系到双创教育的发展。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国办发〔2017〕25 号)》强调,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用非遗工匠精神推动双创教育意识发展,指引设计类专业人才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传承技艺的同时自觉弘扬文化精髓,主动承担文化传承责任和使命,以此构建双创教育的内在精神保障和支撑。
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新时代,推动非遗文化产品走进大众市场是保障非遗文化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措施。但在当前的文化消费趋势下,样式陈旧、内容单一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很难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创新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保障,非遗创新的基础和价值在于应用,双创教育为非遗走向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非遗技艺和精神的活态传承创造了机会。
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非遗融入双创教育是设计类专业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2014年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鼓励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地方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往往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专业教育方面普遍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将非遗融入双创教育拓展了设计类专业的课题选择范围,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同时,关注地方非遗、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特色鲜明的品牌课程以及专业特色。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创新的平台,拥有人才汇集、科研创新的明显优势,因此,在推动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区域文化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设计类专业在区域文化研究,特别是在地方非遗文化的研究和创新等方面优势明显。深入开展非遗文化的教研与实践,让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形成理论,而且真正付诸实践。在非遗文创、非遗品牌等方面以双创教育衔接社会需求,不仅能够为地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还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质量的高低、成效的好坏,与是否拥有一支与之相匹配、高度耦合的师资人才队伍有着紧密联系。然而,现阶段部分地方高校设计类专业中既有扎实创新创业基础理论又有丰富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师资人才较少。在开展双创教育的程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双创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实践素质培养方面稍显不足。另外,除了双创教育,非遗文化教育也是一门涉及范围较广的教育门类,包含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设计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艺术项目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设计类专业非遗融入双创教育给师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单打独斗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希望通过构建专业师资团队的模式(如图1所示),以多元组合模式为契机,改善教师个体知识结构单一、兼职教师素质结构失衡的困境,弥补教师在教学资源上的不足。团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一是对双创竞赛规则、组织形式较为熟悉的学工教师,他们能够及时获取竞赛信息,有效组织参赛团队,对申报、填报等流程能够提供明确指导。二是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理论的教师,他们具备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产权法律、创新创业政策分析等相关知识,能够协助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辅导,带领学生寻求非遗项目与创新创业的契合点。三是非遗文化传承人,他们能够为学生讲解非遗文化相关历史、人文以及技艺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了解非遗项目,感受非遗文化的深厚沉淀和精髓。四是设计类专业教师,他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为此,项目组以教师团队的模式打通高校专职教师与学工教师、教学教师与外聘兼职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搭建双创教育专业化平台。
课程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途径,也是反映教育观念的重要载体。为推进设计类专业非遗融入双创教育,高校需要加强专业课程的建设和融合。项目组根据课程性质,设计了分步骤、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1.学科基础课中的非遗文化启蒙
学科基础课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如导论、原理、史论等理论课程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对学生认识专业、了解行业具有指导作用。在这些课程中融入非遗文化知识,聘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课堂,通过声音、形象和技艺的演示为学生讲解非遗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内涵,感受传统文化价值,其目的是提升学生传统文化修养,为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2.专业任选课的非遗兴趣培养
在设计类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任选课是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兴趣,为促进专业修养提升而开设的课程。建议在专业任选课中开设如扎染、剪纸等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真切感受非遗文化的技艺精髓,培养学生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设计考查课的非遗环境感知
设计考查是需要走出课堂的专业实践课,其能将课程内容与本土地域文化对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有助于地域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设计类专业的设计考查课程中设置非遗文化采风、非遗文化认知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非遗文化的发源地,感知非遗文化产生的具体环境和民俗民风,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非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4.专业限选课的非遗创新设计
在专业课程中引入非遗文化创新课题,通过设计让项目具有落地的可行性,促使学生通过创新发现创造经济价值的路径。如在创新设计课程中,以“非遗+旅游”为设计命题,通过“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的特点分析,充分体现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所有作品创作须基于非遗技艺本身进行,不可脱离非遗技艺原本的艺术范式,但在内容与形式上要有所创新,并与地域文化旅游相结合。这就需要学生充分了解文化旅游、文化创新等市场现状,甄别非遗文化创新的可行性,剔除创新价值不高的形式,着重发掘具有较强开发性和经济性的非遗文化遗产。
在以潍坊风筝为素材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学生通过采访传承人、问卷、观摩实物等多种调研形式,对潍坊风筝的文创产品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并对文化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趋向心理做出准确评估。调查发现当前潍坊风筝文创产品有女性饰品、儿童玩具、装饰品、学习办公用品以及商务礼品等多种品类,但在休闲食品、儿童零食领域几乎没有相关产品,属于空白领域。目前,旅游消费过程中,除“穿”“玩”“看”,“吃”占据了很大的比重,特别是在消费群体年轻化的趋势下,青年、儿童对旅游休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项目组选择了以休闲食品为方向的潍坊风筝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首先,要明确产品开发思路,休闲食品的体积要比较小,且在旅游观光过程中方便携带;其次,口味需满足较多消费群体,甜品类食品作为首要选择;最后,产品造型既要体现风筝元素,又要符合当前青年消费群体的审美观。项目组经过草图—修改—建模—调整等多个步骤设计出潍坊风筝系列休闲食品方案(如图2所示)。方案采用了潍坊风筝中最典型的三个形象——沙燕、蓝蝶、龙头蜈蚣,并根据产品类型提炼设计因子,如蓝蝶棒棒糖在设计时保留了蓝蝶风筝独特的轮廓造型,进行扁平化风格处理,让消费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辨别设计素材来源,保留了风筝造型的原始印象。同时,对蓝蝶风筝的装饰纹样进行了简化处理,保留主要装饰纹样,弱化或简略细微纹样,以突出外轮廓形态。在蓝蝶棒棒糖的“棒棒”部分,以放飞风筝的绕线“拐子”为原型,设计出造型独特的棒棒末端,同时通过纹理在“棒棒”上勾画出一条细线,连接一端的“拐子”与另一端的蓝蝶,演绎出风筝放飞的动态画面。除蓝蝶棒棒糖的文创设计,项目组还设计了沙燕小饼干和龙头蜈蚣巧克力两种旅游休闲食品,与蓝蝶棒棒糖共同组合成潍坊风筝系列旅游休闲食品,以此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构建的课程体系能够得到较好的落实,高校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和评估制度。非遗进课堂的学习模式与其他课堂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因此评价和管理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日常设计类教学成果评价以教师个体或教学组为主体,与双创教育的市场化评价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在反映教学效果的准确性方面还略显不足。只有将设计成果推向市场,引进市场评价机制,以市场消费结果来评价专业教学成果,才是产教融合的最终结果。另外,非遗双创教育需要院系以及高校着眼区域优势,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联合,为非遗双创教育的设计类专业提供相应的技术信息、文化资源和硬件设施,要关注课堂之外、设计之后的工作,如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营销推广等多方面,将非遗双创教育真正做到闭环、完整。
高校设计类专业非遗进课堂与双创教育,因两者本身的特点和共同的教育目标,使其有了对接的可能,这为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也为增强学生能力、促进专业发展、创新创业理念提供了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