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赵 海 潘 峰
信息化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插上了数字技术的“翅膀”,让医疗卫生服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重塑医药卫生管理和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领域不断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向纵深发展,持续优化创新,改善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取得的进展与成效。
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首先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融合落地,加快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规范应用和“互联网+医疗健康”创新发展,为支撑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制度规范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制订印发了“十三五”全民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安全规划,按照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形成了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大数据发展和“互联网+”服务为引领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二、互联互通的平台基础逐步夯实。三、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四、便民服务应用成效不断凸显。全面推进落实“互联网+医疗健康”10项服务30条措施,深化便民惠民“五个一”服务行动,全国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互联网健康咨询、分时段预约就诊、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通过优化改造就医流程,百姓看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五、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毛群安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面对数字化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卫生健康行业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健康新基建,培育服务新业态,提升发展新动能,积极构建数字健康战略发展新格局。
毛群安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部署,注重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数字抗疫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国家卫生健康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大数据支撑疫情防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横向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了跨部门的“大数据”共享机制,依托国家疫情防控管理平台等数据枢纽实现跨部门数据应用。纵向方面,向各地及时分发多部门比对形成的风险人员数据,为各地开展“网格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大数据支撑做到“四早”“四清”。二是规范健康码管理,助力复工达产。为规范健康码管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关于健康码的管理办法,持续推进各地健康码规范赋码、及时转码、守住安全底线。推动实现了确诊无症状感染者、疫情风险等级、核酸检测结果、抗体检测结果、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等健康码相关核心基础数据的全国统一共享。经过不断努力,已实现全国一省一码,赋码数据全国共享,便利了群众安全有序出行,助力复工达产。考虑到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地需要“以快制快”因时因势及时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正在会同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健康码管理,推进健康码互通互认,在支撑疫情防控的同时最大程度便利人们的正常通行。三是深化线上服务,保障公众就医需求。我国医疗卫生健康全行业近年来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成为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工具箱和途径。疫情防控期间,“互联网+医疗健康”发挥突破时空限制、免接触的优势,在保障患者特殊时期就医需求,降低患者感染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开辟了线上抗疫的“第二战场”。
毛群安表示,在医疗服务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老年人群看病就医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并在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过程中给予解决,努力回应和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不断破除这些障碍,不让老年人因为智能信息的应用而挂不上号、看不成病、办不了事,不断增强老年人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杨伟宪回答媒体提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杨伟宪介绍说,医疗品质需要“以数据说话”,也需要“用数据支撑”,通过信息化可以将国家政策、现代医院管理核心理念等覆盖至医疗全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方面,一是主要通过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医疗行为,固化医疗流程,实现闭环管理,避免发生低级差错。如阜外医院通过普及身份证读卡器以及腕带扫码设备的应用,实现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唯一身份识别,既保证了用药、手术、输血、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医疗质量。二是广泛应用于临床决策辅助系统,实现了医疗行为的事中提醒。通过对医师诊疗方案以及医疗行为进行监测,提出风险预警建议。如阜外医院通过上线抗菌药物监控系统,及时提醒医师患者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这样既保证了临床疗效又降低了心脏外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提升医疗诊疗效率方面,在通过信息化系统来提升业务流转以及数据共享效率的同时,医院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部分重复性、简单的医疗活动。如阜外医院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以及健康管理,满意度达到98%以上,目前已为2万余名出院患者提供了随访服务,管理效率整体提升了3倍。
在医疗行为管理方面,通过信息系统一方面“守住入口”,对医疗人员、技术、药品、设备以及耗材使用加强准入和授权管理,最大限度保证了医疗安全。另一方面通过持续监测,用数据说话,构建了医疗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形成了覆盖医生、病房、科室的三级管理,建成了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学习型医疗体系,从而及时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且进行持续性的效果评价,形成良性循环。以心脏外科手术为例,通过信息化监测反馈手术各个时间节点的数据,推送给医生,促使医生主动优化医疗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手术全程科学用血,对比信息化管理之前,手术时长显著缩短,人均血浆使用量也明显下降。
杨伟宪表示,互联网诊疗确实延伸了实体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在分级诊疗服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以来阜外医院互联网诊疗业务快速发展,服务模式不断拓展,互联网诊疗的就诊人次占门诊总量从疫情前的2%快速增长到20%以上。首先,互联网诊疗扩展了诊疗空间,把诊疗从院内扩展到院外,从医疗诊治扩展到健康管理,通过视频诊疗、图文问诊、远程会诊、药品快递到家以及通过智能APP程序协助社区医师开展高血压诊疗以及健康管理等多种形式,突破了区域限制,让患者足不出户,一站式解决求医问药问题。目前,阜外医院已有将近300名医师开展手机端互联网诊疗,其中78%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其次,互联网诊疗在增加诊疗时间方面有两个维度。一是,医师可以自行将互联网诊疗时间定在8 h之外,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端随时随地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预约转诊、复诊、随诊等全流程连续性服务,对于患者来说选择余地更大、更加灵活。二是将在线问诊时间延长到全天,从而保证了医患双方有更充分的交流沟通时间,保证了诊疗效果。最后是升级服务模式,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为患者提供一对一的7×24 h全天候贴身智能服务,实现即刻应答、提供咨询、智能分诊、合理分流等功能。目前阜外医院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分诊准确率达到97%,患者采纳自动分诊意见比例达到74%,与人工咨询对比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有效提高了诊疗效率。杨伟宪说,在积极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的同时,阜外医院始终致力于为患者打造一个无边界、无时限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目前可以为患者提供68项线上的便民惠民服务措施,已经累计服务线上患者300万余人次,与线下就医相比,人均平均等候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达到98.9%。
毛群安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切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服务人民健康为中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5G+医疗健康”创新试点项目987项,上海、浙江、安徽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和社会治理实验,北京、山东、海南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提升了基层医生服务能力。安徽省应用智医助理系统提供常见病辅助诊疗、医嘱和门诊病历质控、慢病个性化管理等功能,3年来已覆盖全省169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1.7万个村卫生室,提供辅助诊疗2.8亿余次,基层高血压控制率达到69.3%,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二是优化了医疗服务流程。浙江省通过提供自助结算、诊间结算、移动终端结算等智慧结算方式,方便了患者结算费用,门诊智慧结算率达79.1%,提升了患者就医便捷性。上海市应用精准预约和智能预问诊系统,三级医院平均候诊排队时间低于30 min,初步实现“候诊即就诊”。三是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在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智能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现了处方自动审核、不合理处方拦截等功能,1年来审核处方30多万张,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安全和质量。四是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浙江省部分医院应用智能重症医学辅助决策系统,1年来使用1600余次,重症患者评估准确率达到100%,脓毒症预测准确率达到89%,死亡风险预测准确率达到93%。上海瑞金医院集成视觉、触觉等传感器研制的智能监测床可有效监测患者行为状态,无感获取患者呼吸、脉搏、心电等生命体征信息,实时提醒预警,2年来已监测住院患者1.33万例,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50%。五是提升了患者康复效率。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应用康复训练机器人,帮助瘫痪患者改善或恢复四肢运动功能,1年来治疗患者3万余例,有效提高了康复治疗针对性,缩短康复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六是提高了医生工作效率。福建省立医院应用智能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采集口腔门诊病历和超声检查结果,大大减轻了医生病历书写时间。七是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上海市应用人工智能搜救机器犬,实现地震、火灾等应急救援现场的地形勘探、生命搜救和医疗急救物资配送,指导现场医生救治和急救资源部署调度,提升了应急救援的处置能力。
毛群安说,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推进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国家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所有的省份、85%的市、69%的县建立了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各地建立健全了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基础资源等数据库,全国7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200多家三级医院初步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总的来看,全民健康信息化效果正在显现,目前部分区域、部分医院和医联体在实现互通共享基础上,以应用为导向逐步实现全国医疗健康数据互通共享。
毛群安表示,由于医疗服务的复杂性、服务流程的多样性、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医疗数据的敏感性,医疗健康信息互通共享应该说仍然是一个有待攻克的难题。我国目前仍处在探索经验的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给我们一个启示,医疗健康信息的互通共享一定要以应用场景来驱动,不能片面贪大求全。接下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等群众关心关切的“痛点”入手,开展攻坚行动,进一步实现医疗信息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共享。
迟蔚蔚回答媒体提问
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迟蔚蔚说,健康医疗大数据是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自2018年4月山东省开始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北方)以来,边研究、边探索、边推进,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首先,搭建了一个好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山东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山东出台了管理办法,做到数据管理有章可循;成立了三家实体单位,负责管理、运营和科学研究的具体推进,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健康医疗大数据专职管理机构——山东健康医疗大数据管理中心,代表政府管理数据。其次,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成立了多名院士领衔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了从本科、研究生到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跨省数据科研协作体系,形成了一个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科研朋友圈。第三,坚持基础制度先行。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加详细的管理规范和便于落地执行的操作规程,让数据应用不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科学游戏,而是可以通过场景应用获得数据红利的强劲动能。第四,恪守数据的人民属性。把个人隐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个人信息“一使用一授权”,重要场景实行“两次授权”。对个人授权路径、分级分类管理、场景备案流程、最小必要数据供给作出规定。通过健康档案“点对点”开放让每个人拥有自己的数据资产,享受个性化智慧化医疗健康服务。
迟蔚蔚说,健康医疗大数据在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提高便民惠民服务水平以及行业治理、临床科研、产业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方便看病就医方面,过去人们去医院看病第一件事就是要先办一张就诊卡,而且每家医院的就诊卡都不通用。现在山东省已经发放了1.49亿张电子健康卡,发放率超过95%,方便了就医;93.2%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线上惠民便民服务,8大板块30多项业务累计提供服务1.96亿次,包括出生医学证明线上办理服务等;8966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已向群众“点对点”开放;患者可扫码实时查验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执业信息,让群众清清楚楚就医、明明白白看病。
在提升行业服务能力方面,山东省深化跨部门、跨区域数据共享,发布了11个专题库、184项资源目录,约100亿条数据资源,各部门累计调用71.89亿次接口服务,电子证照入库1.54亿张,占全省总量的44%。第三方评价显示,山东省数据资源开放数量和种类均居全国前列。山东省充分发挥大数据中心海量数据资源优势,构建了更加全面、科学、客观的健康指数评价体系。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依托“园区+数创中心+基金+产业联盟”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引育了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引入各类投资超过30亿,新增大数据就业岗位2000多个。
宋晨阳回答媒体提问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宋晨阳介绍说,2018年,宁夏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通过充分发挥“易统筹”优势,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了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一是从实体医疗机构出发激活“存量”,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能力。将全宁夏作为一个大的“互联网医院”场景来打造,建成了覆盖全区40家二级以上实体医疗机构的互联网医院的一体化应用平台,开展全域同质化服务,解决了医疗资源不均衡、服务能力不足、地方信息化投入资金短缺等问题。目前,宁夏二级以上实体医疗机构依托平台开展预约挂号、门诊缴费、在线咨询、电子处方、居家护理等服务已累计达到91.03万人次。二是从第三方互联网医院出发扩大“增量”,打造多元化医疗服务新格局。宁夏积极引入第三方互联网企业,发挥其在流量管理、数据运营、服务优化等方面的优势,满足患者多样化需求,提升了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已有120家互联网企业在宁夏注册互联网医院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疫情防控期间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以及第三方互联网医院联合成立互联网医院联盟为患者提供互联网线上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疫情防控期间患者的线下医疗就诊压力。三是从规范监管出发做优“质量”,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有序发展。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诊疗监督管理办法》,建成了互联网医院监管平台,已监管第三方及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182家,初步实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
宋晨阳说,宁夏始终把创新惠民应用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核心之举,通过科技手段赋能智慧医疗,把医疗资源沉下去,把服务能力提上来,让基层真正担负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一是深化远程医疗应用。建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通过互联网门诊、远程会诊等打破了地区之间、医院之间的壁垒,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全国专家的服务。打造了心电、影像、超声、胎心监测等多个远程诊断中心,通过人员云端化、平台虚拟化和机制市场化,形成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区域互认”模式。二是拓展电子健康卡应用。把电子健康卡作为“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应用的“金钥匙”,在实现“挂、缴、查”的基础上拓展场景应用,实现了核酸检测结果、新冠疫苗接种记录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在部分地区试点推动与家庭医生签约、电子健康档案等系统的融合应用,通过获取实时健康信息打造“健康画像”,让个人融入到健康管理中。三是创新基层智能应用。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搭建了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实现了乡村全覆盖。通过开展辅助诊断,规范门诊电子病历降低了基层漏诊率,目前全区基层电子病历规范率达95%以上。宁夏建立在部分县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移动云诊车,为农村和偏远地区老百姓提供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建立了“全科+专科”“县乡村”一体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