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英苗
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内窥镜诊疗科,烟台 265200
胃息肉指胃黏膜发生病变向胃腔突出隆起的一种消化道黏膜疾病,疾病的发生遗传、饮食及炎性反应刺激存在密切关联,且疾病缺乏特异性症状[1-2]。多数患者是在实施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伴有出血现象,存在恶变倾向,可发展为消化道恶性肿瘤[3-4]。因此,早发现并尽早在内镜下行息肉活检及切除术,可有效预防及减少消化道恶性肿瘤地发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近年来临床新推的一种手术方式,其可获取病理组织的同时将病变组织完整切除[5]。相比较传统手术,其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恢复快的优势,在临床使用范围广泛。然而手术效果不仅与医生的治疗有关,也离不开护理人员的精心照顾[6]。医护一体化将医生、护士及患者看成一个整体,与其共同商定对策,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6]。鉴于此,本研究以96例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后,每组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对其效果进行综合对比,具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期间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收治的96例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纳入条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息肉,且符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指征;意识清楚,可正常交流,完成调查;全面配合调查研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精神或心理方面存在疾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不配合研究,依从性差。
对照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32~72(50.17±6.15)岁,息肉直径1~4(2.14±0.40)cm。息肉部位:胃体13例,胃窦20例,胃底15例。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22例,炎性息肉16例,增生性息肉10例。观察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33~71(50.23±6.10)岁,息肉直径1~4(2.22±0.38)cm。息肉部位:胃体12例,胃窦22例,胃底14例。病理类型:腺瘤性息肉23例,炎性息肉15例,增生性息肉10例。综合对比分析可知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好(均P>0.05)。
2、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在了解其病情的基础上,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手术前需要注意的具体事项,指出具体的禁食、禁水时间,做好胃肠道准备;积极与患者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以缓解其心理压力;术后加强并发症的护理,监督其用药,根据其疾病走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1)组建专业的护理小组。由护士长(1名)、责任医师(2名)、麻醉医师(2名)及科室护士(5名)共同组成医护一体化护理小组,其中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科室主任担任小组顾问,小组成员制定干预方案后,与科室主任商讨后,找出漏洞并及时修正,确定最终干预方案。(2)医护一体化术前访视。术前1 d,医生及护士共同到病房访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手术方式及疾病知识宣教指导,告知其息肉可治愈,并说明手术的安全性及必要性、责任医师的专业性及权威性,使其心情得以放松;向其介绍治愈的案例,或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对手术充满信心,提高其治疗配合度。(3)医护一体化工作任务分配。制定医护一体化的交接班制度,要求责任护士跟随临床医师,参与到每日查房工作中来,对于出现的问题,医护之间积极沟通,责任护士在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参与到患者病情的讨论中来,与医师共同治疗诊疗计划,实施护理方案,面对突发问题时能共同商讨解决措施。(4)医护一体化交接班。一般交班时间是在清晨8点,要求科室主任、主治医生及护士均参与其中,夜班护士向主治医师报备其负责病区的患者夜间基本情况及病情进展,值班医师对其不足之处加以补充。针对病情严重的患者,小组向科室主任汇报其病情后,不足之处由主治医生补充。科室主任负责安排当日治疗工作,主治医生负责治疗工作,护士长负责护理小组的工作,要求每个护士必须做好每日工作记录。(5)医护共同查房。每日分管区查房工作结束后,确定诊疗方案,由责任护士遵医嘱执行,并向主治医生及时反馈患者的病情进展。责任护士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护理方案。科室主任每周定期深入到病房1次,责任医生随同,告知患者病情进展,责任护士报告患者护理方案实施现状,主任结合患者现状再次与责任医师和护士一起制定新方案。(6)医护一体化营养方案。术后观察患者情况,结合其具体情况,医护人员共同参与,为其制定饮食计划,包括具体进食时间及食物种类。根据患者的恢复进度安排饮食,术后患者排气后,先摄入少量流食,胃肠功能恢复后,再摄入半流质食物,3~5 d后逐渐恢复到普食。患者禁食期间,医护人员及时静脉补液,保证其营养需求;恢复正常饮食后,指导其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少食多餐,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及新鲜的瓜果蔬菜,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3、观察指标
(1)护理人员记录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如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2)心境状态:护理干预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指导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其焦虑状态,以50分为临界值,分数越高患者的焦虑情绪越严重[7]。抑郁评分:护理干预实施前及实施后1周,指导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其抑郁状态,以53分为临界值,分数越高患者的抑郁情绪越严重[8]。(3)护理人员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如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4)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实施后1周,护理人员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共包含74个条目,1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标准评估,每项评分1~5分,包含躯体、心理、社会及物质生活等维度,得分与患者生活质量呈正比[9]。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连续性校正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优,更早排气、排便及恢复肠鸣音(均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s)
表1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s)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8 48首次排气时间52.16±6.23 37.23±5.62 12.328<0.001首次排便时间53.28±6.23 42.16±6.18 8.779<0.001肠鸣音恢复时间34.23±4.62 26.34±4.82 8.187<0.001
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可见显著差异,均有所下降,且组间对比可知,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可见其心境状态改善更佳(均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改善情况比较(分,±s)
表2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干预前后心境状态改善情况比较(分,±s)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SAS为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8 48 SAS干预前58.89±5.22 58.78±5.17 0.104 0.918干预后51.22±4.45 44.34±4.32 7.686<0.001 SDS干预前61.67±4.89 61.78±4.92 0.110 0.913干预后53.67±4.56 45.22±4.48 9.158<0.001
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7%(2∕48),相比较对照组的20.83%(1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95,P=0.014),详见表3。
表3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结果比较
观察组GQOLI-74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GQOLI-74评分结果比较(分,±s)
表4 两组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GQOLI-74评分结果比较(分,±s)
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护理;GQOLI-74为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8 48躯体功能70.56±7.14 78.89±7.18 5.699<0.001心理功能70.67±7.08 78.45±7.12 5.368<0.001社会功能70.20±7.12 78.22±6.89 5.608<0.001物质生活状态71.24±7.33 78.89±7.67 4.996<0.001
胃息肉作为消化道常见疾病,好发于胃窦部位,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功能异常及胃部炎症因子浸润等[10]。其使得胃腔黏膜异常,表面出现凸起的乳头状组织。该种疾病多是患者实施胃镜检查时发现,其具有家族遗传性及多发性,甚至有癌变的可能,因此临床多提倡发现后及时切除[1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切除胃息肉的首选方式,其不仅操作简单,满足患者微创治疗需求,还能降低疾病复发率,患者接受度较高[12]。然而该种手术为侵入性操作,手术及麻醉带来的刺激会增加患者应激反应,使其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甚至拒绝手术,影响疾病治疗进展[13]。同时负面情绪及应激障碍易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使其病情加重[14]。因此,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传统护理以疾病为重点,常忽视心理需求,缺乏心理、精神方面的护理[15]。随着医疗模式的改革,患者的心理诉求受到临床重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逐渐转化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充分体现出现代医学的人性化[16]。而医生及护士是开展医疗活动的主力军,其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相辅相成,构成重要的医疗系统,为患者制定适宜的诊疗计划,促使其尽快康复[17-18]。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灵活性,上级传导指令,下级执行,使得医生与护士的工作分离开来,医护之间缺乏沟通,因此常出现重要信息遗漏的情况,耽误疾病救治[19]。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建立在医护共同合作的基础上,使得护理质量得到保障,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20-21]。
医护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方式,充分显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集合医生及护士的共同力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其注重两者工作互相合作,但又各有侧重,使得医疗风险得以把控及预防[22-24]。护士每日直面患者,可随时了解其病情,并将其反馈给主治医生。由于主治医生工作量大,分管患者多,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患者情况,常通过护士的反馈,了解患者病情进展,进而采取诊疗计划,其可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与医疗工作的顺利进展[25-2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下降幅度更大,可见其心境状态改善更佳,与胡梦玲和魏建红[28]学者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医护一体化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心境状态,其通过术前访视,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及时解答其疑惑,让患者对手术有充分信心,进而消除其负面情绪。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优,是因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医护人员共同制定适宜的干预计划,共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使得护理措施更有针对性,以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加快其康复进度[29]。同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更少,是因为医患一体化实施后,医护共同合作,制定诊疗计划及护理方案,不仅提升彼此间的默契度,患者也能得到全面照顾,故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30]。此外,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更高,是因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更贴近患者,真正意义上做到以患者的需求为起点,其打破患者与医生及护士与患者之间固定的平行线,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更信任,各项护理措施实施更顺利,患者恢复情况更佳,生活质量必然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对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患者开展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后,不仅能加快其康复进度,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得以降低,还能改善其心境状态,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具有显著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