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聂容止
王忠诚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推动神经外科事业发展的一生,是真心服务患者的一生,也是悉心培养人才的一生。在中国神经外科史上,王忠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
“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发展神经外科事业,为患者多做一点事情。”生前,这位中国医学泰斗,用生命践行着人生诺言。他带领中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一步一步发展到令世界医学界都惊叹的水平,他让数万名神经外科病患者起死回生。
从医60年来,王忠诚做过逾万例开颅手术,被誉为“万颅之魂”。每一次手术都可能遇到新挑战,面对新问题,王忠诚攻克了无数的难题,一边挑战未知,一边学习积累,以勤勉拼搏的一生,生动诠释着“忠诚”二字的底色与分量。
“对我而言,贫穷就是童年的代名词。为了生计,父母什么都做,摆小摊、回农村种地……那时的生活实在是太难了。”直至暮年,回忆起童年的艰辛,王忠诚的话语中还是带着酸涩。
1925年12月20日,王忠诚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福山镇门楼沟村一个贫寒家庭,靠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摆地摊、卖杂货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父亲虽然只是个小生意人,但非常明事理,认为孩子们只有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但仅凭父亲微薄的收入,每个孩子都送去读书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因此,家中兄弟们最多只读到初中,姐妹们更是连上学的机会也没有。
王忠诚在兄弟姐妹9人中排行老六,也是最聪慧、学习最好而且非常有主见的一个。
1940年,王忠诚从烟台一中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著名的汇文中学。但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为残酷的时期,生意不好做,家里经济越来越拮据,父亲为生活所迫不想让他再读书了。王忠诚恳求父亲:“我自己打工赚学费,您就让我继续读书吧!”
在王忠诚的一再要求和坚持下,父亲终于答应他半工半读。
然而,1942年,王忠诚的求学路再次遇到困境:父亲捎来家书说,家中已揭不开锅,希望他赶紧退学回家,此时,离他高中毕业仅剩半年。
王忠诚被迫向学校提出退学申请。回到烟台,在熟悉的街道上,他见到了父亲摆的地摊,弟弟妹妹正在帮父亲兜售日用品。王忠诚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王忠诚回到家乡后,开始在一所小学代课。他白天忙教学,晚上就在柴房里点灯复习功课,希望能有一天回北平继续完成学业。但是看到父亲为了生计早出晚归,母亲日夜操劳,回学校的事他如何也开不了口。
1年后,就在王忠诚决定留下来,踏踏实实做一名小学教员时,收到了汇文中学校长高凤山的来信。这个勤学刻苦的孩子一直让高凤山很是牵挂,高凤山在信上说:“回来吧,学校已决定破例让你免费就读。希望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真是喜从天降,王忠诚激动得热泪盈眶,第二天就返回了汇文中学继续学习高三的课程。半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为了不使自己落榜,王忠诚采取了广撒网,同时报了几所大学,谁料榜榜得中。于是,读哪所大学竟成了他颇费思忖的难事。
他原本的理想是学工科,希望以此强国。但他又不得不为自己眼前衣食无着的窘境所困扰,囊中羞涩最终使他选择了食宿有靠的北平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就读。
1944年-1950年,这6年的大学生活是王忠诚人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挣生活费。为了生计,他打过零工、押运过煤、当过家教,干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差事。即便如此,他还常常食不裹腹、身上衣单……王忠诚为了省钱,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影响王忠诚的学业,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王忠诚从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大夫。
1952年,年仅27岁的王忠诚担任天津医疗队一组组长,赴中朝边境吉林省洮南县,在临时搭建起的两栋土坯房屋里救治从前线下来的伤员。加入这个偶然的医疗队,对他后来走上神经外科道路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那段时间里,王忠诚和他的战友们夜以继日地抢救着伤病员。但当时年轻的王忠诚只能完成普通外科手术,面对在战场上因受榴弹炮与轰炸机炸伤而导致各种脑外伤的志愿军战士时,因为手术技术和手术条件十分有限,王忠诚常常感到无能为力。
一天,有名头部中弹的小战士被送到了王忠诚的手术台上。小战士神志昏迷中还在竭力高呼着:“为了祖国,冲啊……”然而,望着颅脑损伤的小战士,王忠诚和其他大夫却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最可爱的人”被死神夺去了生命。
这时,王忠诚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就在那一刻,在鸭绿江畔,年轻的王忠诚做出了人生中最重大的选择:一定要当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的神经外科医生,也没有一家医院有独立的神经外科。王忠诚回忆道:“抗美援朝伤员很多,各种伤员都有,像外科、骨科、泌尿科、胸外科的,我都曾经学过,都有一些办法,但是脑外科我一点不懂,只能看着伤员痛苦呻吟甚至死去,觉得很内疚,那时候我就下决心,有那么一天,如果国家能够有神经外科,我也去学神经外科,要把中国的神经外科建立起来。”
此后,王忠诚用了一生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1952年,原卫生部在天津筹建神经外科进修班。一得到消息,王忠诚兴奋极了:“这也许是上苍的安排,老天在帮我实现心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他毫不犹豫地提出申请,并如愿以偿地参加了培训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神经外科医生。
不久,我国第一个神经外科医院在北京成立,王忠诚也随之调到北京,投入到我国第一代神经外科的创建工作之中。
但一个学科的建设谈何容易。人的大脑里包含着密如纱网的中枢神经系统,支配着人的思维、语言、内脏功能和肢体活动。中枢神经细胞极为脆弱,缺血缺氧5分钟就会死亡,且不能再生。在这里“动刀子”,风险性极高,因此,有人形容神经外科手术是在“万丈深渊上走钢丝”。
当时,中国神经外科事业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近30年,学习、科研条件十分艰苦。没有资料,没有设备,甚至颅脑实体标本都没有,不要说治疗,就连基本的诊断技术,中国的神经外科也落后于西方几十年。
在国际上,从1927年就已经开始使用脑血管造影技术,而我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在使用已经被国外淘汰的气脑造影技术。
气脑造影技术就是将空气打进脑室里面,再通过X光诊断。但脑子里打进了空气,患者会有头疼、呕吐的反应,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患者昏迷。这种诊断方式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存在1%~3%的致死致残风险。
王忠诚认识到诊断是治疗的基础,于是决心研发我们国家自己的脑血管造影技术。
当时,没有任何相关参考材料,王忠诚和同事们只能靠自己研究,标准自己定,设备自己造。他们用尸体来进行扎针练习,再通过X光进行判断有没有扎准位置,反复练习反复验证……
面对着对身体有极大辐射的X光射线,当时医院的防护设备非常简陋,就连防护用的铅围裙也很少,有时他们完全暴露在放射线之中。王忠诚和同事们经过数月的艰苦努力,终于成功掌握了脑血管造影技术。随后王忠诚迅速将这项技术运用到临床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大大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的诊断水平。
与此同时,王忠诚用了7年的时间,积累了2500份宝贵的造影资料,并于196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脑血管造影术》。这本专著被视为中国神经外科划时代进步的标志,使中国神经外科诊断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缩短了整整30年的差距。此书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至今仍是一部神经外科的重要学术专著。
脑血管造影技术的运用,使数不清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减轻了痛苦、降低了风险。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忠诚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由于长期暴露在X光射线下,王忠诚血液中的白血球只有不到正常人的一半,严重损害了他的免疫功能。他患过8次肺炎,2次都险些丧命。王忠诚却说:“我知道危害性有多大,但是为了成功,必须豁出去。”
时至今日,随着CT等先进医疗影像技术的引进,脑血管造影技术早已完成了历史使命,可王忠诚的白细胞却始终未能恢复。生前,每当有人提到这件事,他都会平静地说:“为了患者,我不后悔!”
探索大脑未知的领域,勇气、能力、创新意识,这些要素缺一不可,王忠诚集于一身。从解决脑血管造影开始,王忠诚领导中国神经外科不断创造着医学奇迹:20世纪60年代,他改善了一些颅脑手术入路及摘除技巧;70年代开展显微手术,使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由10%降至今天的2%以下;80年代研究脑动脉畸形,使中国成了世界上做这种手术最多、经验最丰富的国家。与此同时,他还逐步揭开了脑干肿瘤及脊髓内肿瘤的禁区……
在20世纪70年代,“枕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是一种极其精细、复杂的手术,难度非常大,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带来生命危险,国内一直无人敢问津。1978年,王忠诚第一个向这一手术发起“挑战”。
1985年7月30日,一名河南省新乡市17岁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被抬上手术台时,出现了预想不到的瘤体破裂出血的险情。情况紧急,他毅然决定开颅,5个半小时后,一个9厘米的颅内动脉瘤被成功剥离出来。这次手术的完成,王忠诚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切除直径最大脑动脉瘤的纪录,这项纪录至今仍然没人突破。
20世纪80年代,王忠诚选择了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课题——国际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脑干肿瘤进行研究,开始攀登新的高峰。脑干肿瘤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生命禁区”,是颅底手术中最难的“珠穆朗玛峰”,不少神经外科医生为此折戟沉沙,一蹶不振。1994年春天,王忠诚再次创造出成功切除脑干多发性肿瘤手术的奇迹。经过10余年的不断攻关,王忠诚开创出一整套诊断及手术方案,循序渐进地突破了这个禁区,使脑干良性肿瘤可以治愈,恶性肿瘤能够通过手术延长患者的生命。
1995年11月,王忠诚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国际神经外科大会上,以《脑干肿瘤250例》为题做了学术报告,震惊了世界同行。王忠诚一生做了800余例脑干肿瘤手术,手术死亡率不到1%,手术数量之多,死亡率之低,位居世界第一。
脑干“禁区”攻破后,王忠诚又向另一个世界医学界公认的“不治之症”——脊髓内肿瘤进军。长期以来,这种病的治疗效果差,术后致残多,往往是“治不了旧患又添新病”,国内外几乎无人问津。但王忠诚攻克了这一难关,并创造出近200例髓内肿瘤手术无一人死亡的奇迹。
1995年,江苏一个18岁男孩的脊髓内长了一个粗约2.5厘米、长约22厘米的巨大肿瘤,侵占了9节椎体的空间。当时年逾70岁的王忠诚在手术台前奋战了整整10个小时,成功剥离了肿瘤,创造了世界上成功切除最大脊髓内肿瘤的纪录。本次手术被国外同行誉为“惊动世界的世纪之作”。
从研制脑血管造影技术,到挑战神经外科界公认的“手术禁区”——脑干,再到脊髓内肿瘤临床手术取得突破,王忠诚破解了一系列的“未解之谜”。2001年,王忠诚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权威学术机构——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奖”,成为这一大奖设立以来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大脑是人的生命、思想、行动的中枢系统。神经系统一旦患病,通常表现都较严重,轻则瘫痪、痴呆,重则有生命危险。”王忠诚始终把挽救患者于痛苦和危险当成自己的神圣职责。
“拿起手术刀,不停地去掉患者身上的痛苦。千万不要去隔断与人民的感情。”正因心里有患者,才使王忠诚不断从临床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成果“反哺”到临床应用,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神经外科的新领域,并占领学术制高点。
“患者是医生的老师,医生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老师;是患者用自己的痛苦甚至生命,在向医生传授医学知识;医生个人名誉永远没有抢救患者的生命重要。”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独到的见解,王忠诚不论是刚开始做见习医生,还是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心里始终装着患者的疾苦。
王忠诚强调:“医生的知识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学校老师及研究生导师的传授,另一方面则是来自患者的无私奉献。对于职业医生来说,后一个来源更为重要。如果患者不能把身体毫无保留地交给医生,医生就不可能在诊断治疗包括手术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临床经验。甚至可以说,医学本科毕业生、医学硕士、医学博士,仅拥有前一个知识来源,缺乏后一个知识来源,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主治医生、副主任医生、主任医生的。”
几十年来,王忠诚亲自培养了80余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包括罗世琪、赵继宗、吴中学、张俊廷等大批中国神经外科领域的专家。今天,在全国近万名神经外科医生中,近半数是由王忠诚领导的神经外科团队培养的,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当地的学科带头人、骨干和知名专家。
从26岁到生命终点,王忠诚一生都在用行动去完成当年在战场上立下的誓言,用一生去推动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2012年9月30日,王忠诚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编号第1859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忠诚星”。
王忠诚对待医学和患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必将随着他的言传身教,如星火般传承到每一位后辈医者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