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艾孜买提·阿布都克里木
文/图:艾孜买提·阿布都克里木
艾孜买提·阿布都克里木
男,维吾尔族 , 1968年生于新疆伊宁市
中国共产党党员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新疆油画学会副主席
新疆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
1999年至2000年,由自治区教委公派到日本冈山仓敷 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研修油画专业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在日本广岛市立大学艺术 系油画专业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由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委 公派到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进行油画创作和 油画材料技法学习
油画作品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美术展览并获得学术 奖、艺术奖以及金、银、铜等各类奖项。2003年、2009年在日本广岛、东京举办个人展,2014年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避免不了被时代的价值观裹挟,认为永不停歇的创新才是获得快感的有效途径;当这种认知蔓延到绘画、文学、电影或者音乐当中时,人们审美标准的阈值是渐渐降低的,久而久之一种盲从的错觉便成为惯性。
对于油画创作者而言,盲目创新的戕害更是显而易见。无论变革多少未曾有过的主题,无论运用多少恣肆妄为的色彩,无论扭曲多少不可思议的线条,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强调油画所表现的张力,可在那些异常凶猛的画笔下却很难嗅到画作中弥足珍贵的“孤独感”,一种被带入其中可以产生共鸣的孤独感,一种悄无声息却使之潸然泪下的孤独感。
写生正是捕捉这种感受的最佳法门,新疆有着得天独厚的绘画色彩,是油画家们写生的天然乐园。这里地域辽阔、风景优美、民族风情独特,天山南北呈现各不相同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南疆地区主要是沙漠地带气候而比较干燥,北疆则多是草原绿洲。对一个学院派画家而言,置身在家乡的壮丽风景中,尽情凝视,目力所及之处有无垠荒漠中泛起的波浪、有皑皑雪山顶倾泻的霞光、有野蛮生长的枝桠和枯萎却难朽的树木躯干、有浩荡的羊群和形单影只的牧人,这些元素无一例外都是大自然的恩赐。我需要做的便是将这些图像缩小,将这些光影还原,让那些刹那间出现的绮丽能驻足得更久一些!
大多数的油画家们在表现新疆题材的作品中往往喜欢用绚丽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形成强对比来表现画作。缤纷的色彩固然让人感到兴奋,但灰色乃至深沉的色调却能让人安静,进而引发深度的思索。我觉得要表现新疆地域特色的作品还是南疆题材比较具有代表性。在南疆长时间的写生后进行创作,使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绘画风格,在创作中我注重绘画风格与题材紧密联系,表现了南疆沙漠地带干旱气候形成的辽阔风景,沙漠、胡杨林、戈壁滩、牧羊女、沙尘暴、朴实的农民等等。在我眼中南疆的色彩迥然有别于北疆的鲜艳华丽,大部分都略显荒凉,因沙尘暴经常光顾的原因,黄土的色调结合灰绿比较多,因此我的作品中没有太多鲜艳浓烈的色彩,几乎都是朦朦胧胧的灰黄色调,这些暗示是我心目中对南疆的第一印象,也希望用深沉内敛的颜色在画布上引起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灰色是我最为偏爱的主题颜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颜色代表了画家独立的艺术思考,同时也代表了画家的性格和对世界的态度。我选择灰色调作为油画创作的主色调,是想让人们能体味到如一场欢乐歌舞散场后淡淡的忧伤,或是如一袭华美的礼服被放入衣橱里那种安静且有些回味的感受。
早在日本留学时,身处他乡繁华都市,对家乡的思念,最先印入我脑海的故乡印象也是一片灰色的,还有些朦胧,如梦如幻的感觉。南疆那一望无际的沙漠,灰蒙蒙的广阔天空,坚韧不拔的胡杨,坚如磐石的山脉,那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虽与繁华的都市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却是自己最难以忘怀的,也是最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一种激情和渴望,一种朴实的本真。 我感觉灰色即是都市披着的一层薄膜,它代表着水泥、尾气和正在施工的街道,同时灰色也覆盖在乡村,渗透至旷野,它已不能被剥离和取代。在《博格达峰系列组画》中,我尝试着用一种近乎于透明的灰色笔触作画。因为若不是晴空万里,同时又身处在雪山之中观摩,很难有机会勾勒博格达峰的全貌。在城市中则更不可能观望到这座雪山的锋利轮廓,而导致这一切缺失的恰恰是工业制造的“灰”。当我伫立在雪峰脚下,遥望面前无暇的白色群峦时,我则是变成这抹灰,变成这抹入侵此地的灰,沦为这难以察觉却挥之不去的灰。在冷冽的让白色震动的寒风中,在漫漫霞光坠落的金色波澜中,我赋予画作的灰类似一种颜料的“镇定剂”,让布面上鲜艳的、流光熠熠的色块变得更加内敛与和谐,这也正是我内心深处一种宁静的求索。若单纯回归到创作技巧的阐述,其实对真正意义上的学院派而言,就是通过大量的写生练习来提高与精进,融入自然界之中,以第一视角思考,探索可以突破的颜色,更准确地把握结构。尊重传统油画的严苛与规矩,也会有一些别于常规的灵光乍现,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价值的传递,我在哪里,我是谁,我在干什么……
将灰色调和土黄色调融合到画作之中,带有独特地域特色的风沙感觉便融入到作品内部。就像高更喜欢塔西提岛上的人物形象一样,我对南北疆还没有彻底被城市化的独特风土人情和平凡朴实的劳动人民存在着特殊的感情,特别是南疆沙漠地带那特有的自然风光以及在极为艰苦的自然条件下,仍然珍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即使生活资源贫乏也知足感恩,过着简单朴实生活的老百姓,他们时常激起我无限的创作灵感。无尽的荒野和沙漠,干旱土地上坚忍不拔的胡杨,恶劣自然环境下顽强生存并默默守护着祖国边疆的人们常常是我的创作的主题,如《大地》系列等创作作品,表达了我对大自然的无比钟爱和敬意。
近两年的风景作品中除了我一贯保留的灰色以外,还刻意加入了一些看似有些甜腻的绿色。这是因为在教学和交流的过程中,年轻的学生们会潜移默化地将他们的活力注入给我,新鲜的认知有时候虽略显稚嫩,但却能带来一种再生的体验。就像最终塞尚出走巴黎,但那些不可思议的际遇只是让塞尚更加确定自己对绘画的理解。在灰色基调中绽放的绿色是我制造的冲突和对立,我以为这正是西画美学充满激情的内核。地域性、独立性、对立性在静态中的攒动、在沉默中的爆发、在形变中的统一,最后就是光与影、尘与土的彻底沉淀。
无论时代经历着何等的变革,艺术的核心应该是从表象的孤独进化到纯粹的孤独。白桦树也好,胡杨木也罢,抑或是龟裂大地上的野草,陡峭崖缝中的荆棘,这些出现在新疆地域的油画题材,只有身处于此地,才有机会感知与把握。在油画的精神世界中,喧嚣和浮躁才是真正的苦难,我常常独自一人在郊外冥思,回忆时代流逝时的各种印记,认为想用画笔剔除这些烦恼,首先要保持住一颗甘于寂寞的心。有趣的是,无论多么爆炸的新闻却都不及一湾静静绵延的河水,再喧嚣的热闹也赶不上一次暴风对戈壁的洗礼。在作品以外我是一名普通的美院教师,是一名时刻保持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但在绘画之时,我更像是现实风景与布面成像之间的主宰,克制激情的时候笔下便是悠然的黄昏、寂静的山岭;释放自我的时候,则是恢弘的倒影和夸张的延伸。个人的表达,正是我脚下厚实的土壤、鼻中呼吸的空气,以及我永驻在故土的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