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霞(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山西 运城 044099)
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今河南省安阳市),自1928年起,我国就对殷墟展开了系统化的考古研究,并且针对殷墟历史文化的考古探索从未中断过,各项研究结果极大丰富了人们对商朝历史文化的认知。尤其是殷墟陶器的发现,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历史视野,为学者研究商朝历史文化提供了新方向和新思路。
殷墟作为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过灿烂繁荣的文明,该地出土的陶器文物(含陶片)数量巨大,按照生产原料、产品质地、器物形状和使用功能,殷墟陶器可被划分为若干个种类。为了方便研究殷墟文化,本文综合殷墟陶器的多种特点进行分类,颜色上以灰陶、红陶和白陶为主,工艺上以硬陶、原始陶、釉陶为主,功能上以炊器、食器和盛储器陶器为主。在李济先生的陶器考古发掘中,灰陶出土的数量占殷墟陶器出土数量的90%,占据绝对优势,说明灰陶在当时社会得到广泛运用。按照颜色程度,灰陶可划分为深灰陶和浅灰陶。在夹砂的灰陶中,砂以细砂居多,粗砂相对较少,且数量由早到晚逐渐减少。红陶在李济先生的陶器考古发掘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是继灰陶之后最常见的一种陶器。按照颜色程度,红陶可分为砖红陶和棕红陶。白陶多出土于大中型墓葬,常用作墓主的陪葬品。相比于灰陶和红陶,白陶的制作工艺更加精致,形象特点较为明显。按照颜色程度,白陶可划分为纯白陶、乳白陶及偏黄陶。硬陶器物的出土数量较少,但其制作工艺较普通陶器精良,其胎质有多种颜色,以灰白色居多。经过化学检测,发现烧制硬陶使用的材料多是原生材料,未经过加工处理,所以其成分较为复杂、胎质粗糙。原始瓷与硬陶相近,但其烧制所使用的材料经过淘洗处理,胎质较为细腻。釉陶是区别于原始瓷的一种特别陶器。
图1 妇好墓陶器
迄今为止,我国殷墟考古研究已有90个年头,该地出土的陶器数量巨大,每一件陶容器,甚至是每一块陶片,都能为我国探索商朝历史文化提供证据。在出土的殷墟陶容器中,绝大多数容器的表面都有纹饰,只有很少一部分容器是素面、无纹饰的。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发现绳纹、划纹、方格纹、云雷纹、水波纹、兽面纹等纹饰,充斥着古朴简练之美。在发掘的三类陶器中,有两类刻有图案,其中以几何纹样为主,如三角纹、弦纹、网纹、方格纹等。根据仿铜陶礼器的纹饰组合统计分析,可知弦纹是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审美,符合民众的审美取向,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谓弦纹就是像琴弦一样优美的平行线,作为较为基础的几何线条,稍稍加工便可成为简化的动物图腾样式。该观点在诸多陶容器纹饰中都能找到依据。制陶者通过抓住动物的外貌形象特点,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描绘,包括身形、面部轮廓、足等,将动物图腾的精神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基于李济先生在1928—1937年对殷墟陶器的发掘与研究,商朝历史文化从传说变为信史。这和李济先生发现的具有文字和符号的陶器、陶片直接相关。当时殷墟出土的陶器和陶片中,有82例附有文字符号,足以证明商朝历史文化的真实存在。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高度重视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组织专人加大对殷墟的发掘力度,在小屯、大司空村、花园庄等地先后出土了一大批带有文字符号的陶器与陶片,进一步印证了李济先生的陶器考古研究思想与成果。这些出土的陶器或陶片,其上文字和符号与李济先生发掘和研究的如出一辙,但也有一部分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蕴含非常多的商朝晚期历史文化信息。
图2 殷墟白陶
根据李济先生的《殷墟陶器研究》的描述,其对出土的白陶、灰陶、红陶、褐陶、硬陶、原始瓷与釉陶等展开了化学成分研究,获得了SiO、FeO、FeO、CaO等13种化学成分,几乎全部是陶瓷组成的重要物质。实验发现,殷墟白陶使用的原材料为高岭土,印纹硬陶、釉陶与后来汉代和清代瓷器的原料基本一致,可见商代制陶业的选料与配料技术发展程度之高。普通陶器的原料选择对于颜色、耐火性的要求不高,只要具备可塑性,且能承受住800~900 ℃的高温即可。白陶的胎体质白,对材料选择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其白色显现程度与其原料承受的高温能力直接相关,一般白陶材料的承高温能力要求是普通原料的1.5倍左右。
李济先生认为泥条筑成法和轮制法是殷墟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按照李济先生在《殷墟陶器研究》中的描述,泥条筑成法是先做器底,再做器壁。泥条及其接缝位置是否存在明显的波浪起伏状痕迹,能够帮助判断陶器品是否属于殷商时代。轮制法全名是快轮拉坯法,其使用的设备是陶车,通过轮盘的快速拉动而形成惯性力,将泥料直接拉坯成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拉坯结束后,匠人还需用利器将器坯切割下来,但这不能证明使用过快轮技术。
李济先生在《殷墟陶器研究》中强调,殷墟陶器的纹饰多是在制坯、拍打和修正过程中产生的,如绳纹和方格纹等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在研究殷墟陶器的烧制过程时,李济先生更加关注灰、红、黑等陶色的关系。根据对各陶色的陶器化学成分的分析,可知灰陶和红陶的不同在于火候的不同,并不是选用了不同的原料。红陶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充足的氧气形成了氧化铁,灰陶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阻断了氧气的进入,形成了氧化亚铁。黑陶颜色的形成,不只与氧气量的供给有关,也与原料质地有关。在提炼陶色的时候,制陶者不在乎采用何种气氛,而是重视把握烧制的火候以及添加的燃烧材料。
迄今为止,出土的殷墟陶器数量多达几十万件,按照风格可划分为十四种之多,并且每种风格的陶器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陶器来源较为复杂,但都能与其他类型的商文化呼应,反映商朝的历史文化面貌。
从我国古代史的发展顺序来看,商是继夏之后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在全国各地出土的商朝文物数量众多,除了陶器,还有石器、青铜器及甲骨文,这些文物足以证明商王朝社会生活的繁荣。殷墟出土的陶器类型,以炊器、食器、酒器、盛储器居多。其中,出土的白陶器物以酒器最多,这说明商朝已形成了酒文化。许多文献资料中都介绍酒器是商朝非常重要的祭祀物品,这一论证也可从白陶器物的纹样上找到证据。白陶酒器的纹样以饕餮纹、龙纹、兽面人体纹、蝉纹等图腾类纹样为主,说明商朝人敬畏神明,崇拜大自然,有着深厚的动物信仰文化。从发掘的殷商时期的陶器数量和质量可知,当时的陶器制作工艺较为成熟,陶器在社会上的使用较为广泛。但值得一提的是,白陶的制作工艺较普通陶器复杂,且白陶对原料质地的要求较高,使得它很可能被权贵阶级所垄断。根据谷飞等学者的研究,可判断白陶的使用与商王朝贵族的社会地位有关,白陶是商王朝贵族,尤其是王室喜好的物品。
在殷商时期,白色可能是当时社会比较尊崇的一种颜色,商人崇尚白色。白色具有高贵、华丽、纯美的蕴意,深得权贵阶级的喜爱。这一观点可在发掘的商朝古墓中找到证据。商朝晚期我国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迅猛发展,青铜器的使用权利势必集中在王宫贵族的手上,特别的青铜器物被用来彰显王公贵族高贵的身份。在现在发掘的商朝古墓中,在为死者安排的仪式用具顺序上,白陶明显排在青铜器的前面,这足以说明白陶是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殷墟发掘的陶器品具有手工业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特征,根据此探索殷商时期手工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在殷墟卜辞中有非常多带有“工”符号的辞例,在传下来的先秦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根据李济、张政烺、谷飞等人的研究,可推测“工”字样符号指的是一种官名,可能包含掌管陶器制作的官吏,而是否蕴含工匠之意有待考究。在《左传》和《国语》中有关于制陶手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记载。根据《左传》的相关记载,在周王朝建立之初,周王分封了殷民七族,其中就有陶氏。多数学者都支持陶氏族人从事制陶,壮大发展了陶器手工业的观点。从《国语·晋语》的相关记载可知,制陶手工业是被商王朝直接控制的,整个制陶过程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操作,人员分工十分明确。根据部分学者的推断,在商朝末期,商都可能存在有意选点建址、布局的情况,根据制陶的多个流程安排不同的工作岗位,然后进行严格管理。
图3 瓮
综上所述,陶器的发现与研究对剖析与解读中国古代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从殷墟发掘的陶器文物,蕴含丰富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人文精神等信息,为研究商王朝物质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提供了充足的证据。本文通过概述研究陶器的重要意义,分析殷墟陶器的分类、装饰、文字与符号及制作工艺,以及探索殷墟陶器的文化内涵,从中提炼殷墟文化的考古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