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赛(青岛市博物馆,山东 青岛 266061)
我国古钱币最早形成于夏朝,在夏朝,钱币即贝币。商代中晚期出现了铸币。随着朝代的更替和历史的发展,秦朝在统一后,有效规整了钱币文化。古代钱币类型多种多样,分类复杂、数量多、起源早,脉络和系统比较完整,其造型能够反映不同时代的历史风貌以及审美情趣等,对我国古代艺术研究而言,属于重要资料。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古钱币源于夏朝,此阶段主要为贝币。随着青铜器技艺日趋成熟,到了西周中期,钱币的主体为铸币形式。虽然西周和前秦时期钱币类型多种多样,但并未形成规范性和统一性。秦朝统一后,统一规范了钱币,明确了古钱币的发行规范和形式规格等。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古钱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早期原始文明到封建经济交易,钱币的外在形式均在不断改变,并且不只是以交易为主,还蕴藏各类文化元素,其外整体纹路、外在构造以及内在的沧桑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古钱币的美感,也让世人感受到了文化艺术发魅力。如今,针对古钱币文化、艺术形式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内容并不只是某种意识形态,而是从新的层面上了解研究方法,认识其历史价值,以良好的基础助力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后期更深入地研究与古钱币文化的艺术美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外,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钱币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
具有支付功能外,还能够传播文化艺术。同时,钱币的设计可充分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主权,让各国之间的货币流通更加顺畅,文化交流在促进人类文明提高方面展现出了重要作用。查阅钱币历史文化资料可以了解到,元代波斯伊利汗国在印制纸币时采用了我国的印刷术,之后印刷术流入欧洲;我国周边国家,最开始使用的都是中国货币,经过长时间研究才逐渐形成他们本国的新货币。因此,在国际货币之间的交流中,我国钱币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最近几年,我国除了发行国际流通货币之外,还发行了一些历史文化意义较强的钱币,借助铸造钱币,加大了国际交流合作力度。
我国古代钱币种类繁多,具有博大精深、系统完整以及脉络清晰等特点,呈现了独特的东方钱币之美。对古钱币的分类,需要结合年代、币材、文字、用途以及形状等因素。
(1)按年代进行划分,可划分成春秋战国之前、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代、明代、清代等;按用途进行划分,涉及流通币与花钱币。其中,流通货币还被称为行钱,一般在商品交易、债务清偿和劳动支付等方面使用。花钱币则主要是保佑孕妇生子的厌胜钱、寺庙公平的供养钱、盖房上梁的房梁钱等。
1.图1 秦朝贵族古墓出土的贝币
2.图2 硝河城南门庙址出土的至正通宝
3.图3 山西省稷山县城西南蔡村乡杨村砖厂出土的铲币
5.图5 “一刀平五千”钱币
4.图4 “齐建邦长法化”刀币
(2)按币材进行划分,涉及非金属与金属货币。前者主要形成于早期,包含海贝、龟壳、玉、珠等,后者则为铜、银、金等。其中,贝壳货币属于我国古钱币的发源币种,具备装饰的作用,且外壳坚固,携带方便。贝币出土地通常在殷商古墓中,例如商后期的妇好墓就发现了近7 000枚海贝,同时四川三星堆遗址中的一个祭祀坑中也出土了约4 300枚贝币。历史学家认为,选择贝壳作为交易货币的原因在于其产地为海洋,当时华夏地区靠海处较少,因此贝壳成为稀缺品。图1为秦朝贵族古墓中发现的贝币,与普通贝币不同,这些贝币被染成了青色与黑色,专家认为它们的摆放位置与青铜器相邻,导致青铜器上铜锈绿色浸染于贝壳之内,形成了颜色差异,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还有部分考古专家认为,除了青色与黑色的贝壳外,还有红色与蓝色贝壳货币,但青铜锈色并不包含这两种颜色,所以专家认为这些贝币是秦朝贵族们自己染成五彩颜色的。
(3)按文字进行划分,在历史上汉族一直属于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因此汉字成为古钱币使用的主要文字,其中主要涉及楷书、行书、隶书、草书和篆书。但辽、西夏、女真等民族,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钱币,并也有本民族的文字。同时,元、清时期,部分钱币中有汉蒙与汉满两种文字。古钱币文字在读法方面有对读与旋读,对读指的是从下到上、从右到左,旋读则为顺时针旋转一周的读法。例如,图2为2001年9月硝河城南门庙址出土的“至正通宝”,其读法为对读。“至正通宝”是元朝顺帝至正年间铸行的钱币,涉及许多品类,但规律划一,币上的楷书端庄秀丽。
(4)按形状进行划分,早期多为海贝状、农铲状、刀削状等。由秦王朝到清末,钱币的形状主要为圆形方孔,只在厚薄与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别。清朝后期逐渐出现了机器铜圆,尽管钱形为圆形,但中间没有方孔。历史上我国银币主要表现为马蹄形与元宝形,也有少数铲形,晚期则有银圆。金币则主要为元宝形与金圆币等,也有许多用于收藏、馈赠用的方圆形方孔制钱式样的金币。图3为1995年6月山西省稷山县城西南蔡村乡杨村砖厂取土时出土的铲币,属于布币的别称,实则为同一种东西,是由农耕工具铲子演变而来的。同时,古人认为布是镈的同音假借字,镈是一种用于耕田除草的工具。布币结合形制被划分成空首布与平首布两类。空首布的特点表现为中空呈銎状,銎中有范芯。銎是指斧头上装柄的孔,平首布则为空首布的銎(空首),随着相关工艺的优化,平首布占据了主流地位,整体比空首布小。
作为表达文化、思想的一种主要方式,书法在其持续发展的历程中渗透了很多传统内容,其中古钱币较为典型。将书法艺术和文字形式等融入古钱币,构思十分精巧,可迎合书法与文字表层美化的实际需求,且随着历史的沉淀,人们充分领略到了钱币上文字与众不同的魅力。古钱币的文字类型非常丰富,书法就有五种类型,包括我们熟悉的楷书、行书、隶书等,还有草书、篆书等。篆书最具代表性,可分为小篆和大篆,其基于书法行云流水的典型特征,可使古钱币充分彰显出飘逸的感觉。汉唐时,随着各民族间不断地融合及历史的发展,钱币中也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字,比如元朝蒙古文、辽国契丹文等。上述文字通过融合汉族书法,丰富了钱币文字的种类,促进了钱币鉴赏和收藏价值的提高。另外,春秋战国时期,钱币主要运用大篆,整体间接大方,例如,青岛市博物馆收藏的“齐建邦长法化”刀币(图4),尺寸:长18.4 cm,宽2.9 cm。此枚“六字刀”刀体厚重,正面外缘为一周隆起外郭,柄端有圆环。刀柄两面均有两道竖直纹。其面文为“齐建邦长大刀”六字篆书,背面有“上”文字,上部有三横纹,造型优美,挺拔有力。
我国古钱币以金属货币为主,只有极少数为金属货币,贝币是一种非金属货币的代表。目前,殷商末期通过铜材铸成的铜贝是我国最先发现的。随后,受铸币材料改变、战争、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铸币材料特别匮乏,所以官方与民间普遍选择铅、锡、铁等作为铸币材料。但铜依然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材料,且广泛运用于各个朝代的铸币历史过程中。虽然,秦代官方已经逐渐选择金为原材料,汉代以银作为铸币材料,古代在金银方面的开采量不高,相比于西方,金银并没有成为我国本位币的主要材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而言,古代铜器铸造工艺是重点内容。通过考古得知,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高超,且出现的时间较长。每一枚古钱币均蕴含了匠人高超技艺与独特的智慧,充分彰显了匠人精神。古代生产条件十分艰巨,现代科技技术并未出现,因此,古代铸造和冶炼就好似十分精妙的艺术,其中,古钱币铸造更是伟大的艺术,赋予我国古钱币独特、灿烂的文化。王莽改制时期铸有一种钱币,名为“一刀平五千”(图5),首端有“一刀”二字,使用了黄金,具有丰富的内涵。北周铸造了一种“永通万国”的钱币,其工艺更高超,钱币色泽清白,且镶嵌了锡线。总之,不管是铸造工艺还是设计理念,均充分彰显了我国古代匠人独特的智慧,古钱币不只彰显了古代文化艺术,更体现了我国灿烂的文明。
古钱币的美还体现了市场和交易的存在。在我国古代各种交易便已经盛行,无论是汉唐时期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还是宋元时期高度繁荣的经济,都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对市场的重视。同时,古钱币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风民俗的发展,渐渐滋生了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反之也影响了钱币的制造。例如,在钱币图案设计中,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些寓意富贵吉祥的元素,同时也会根据阶级的不同而对钱币等级设计作出明确划分,包括官铸和私铸。前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皇家需求,所铸造的钱币仅供皇室成员使用,后者虽同为制造钱币的活动,但制作出的钱币针对的是平民百姓。两种钱币不仅刻花、纹路多有不同,图案和文字也表达不同寓意,诸如富贵和驱邪图案、吉祥文字等。由于钱币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中华文明独特之美也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了东方独特的文化魅力。
总之,钱币文字书法体现了我国精妙的文学艺术,铸造艺术也彰显了古代铸造工艺的高超,花钱则体现了我国古代独特的风俗文化。古钱币蕴含了古代匠人独特的智慧,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美,美学研究意义重大。